初折鋒芒
我在講曹操的故事之前,先交代一下天下形勢。
中平六年(189年)末,早在董卓專權之初,便在并州上黨郡作亂反董,鮑信則在家鄉(兗州泰山郡)招兵買馬,曹操在(兗州陳留郡)己吾縣於十二月揚旗反董,衛茲在襄邑縣起兵。東郡太守橋瑁甚至偽造三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太尉黃琬)書信傳達至各地州郡政府,鼓動地方官員參與起兵反董。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英雄記》: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董)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十二日,董卓覺得廢帝弘農王劉辯成了個累贅,甚至劉辯復辟成為關東反董軍的政治訴求之一,於是指使弘農王郎中令李儒逼迫毒殺了劉辯。
劉辯遇害這件事又成了(兗州陳留郡)酸棗縣的反董聯軍成立的導火索。
廣陵郡政府功曹臧洪勸說太守張超反董,張超以為然,便把廣陵郡政府交給本地人袁綏代管,自己則帶著臧洪前往陳留郡拜訪太守兄長張邈。張邈亦有心反董,兄弟二人一拍即合,隨後張邈又吸納了已在轄地起兵的曹操、衛茲。
隨後,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也各自率軍抵達酸棗縣參加反董,同行的大概還有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泰山人鮑信、鮑韜兄弟,陳國相許瑒,建平縣長劉勛等人。
眾人在酸棗縣設壇,臧洪被推舉上壇主持盟誓,臧洪慷慨激昂,聲淚俱下,痛斥國賊董卓,禍亂漢廷,台下人聞言,無不激動踴躍,心愿為國效忠。
二月初,相國董卓在雒陽朝廷里已經得知關東反董之勢如火燎原,便欲遷都長安,自己坐鎮雒陽對抗反董聯軍。
二月五日,董卓罷免反對遷都的司徒楊彪、太尉黃琬;
二月十日,董卓誅殺曾經的心腹城門校尉伍瓊和督軍校尉周毖以泄憤。
二月十七日,雒陽朝廷啟動遷往長安。
本月,董卓還派兵遷往(豫州潁川郡)陽城縣屠殺百姓,以示威關東。
當時天下反董聯軍大致可分為三路,第一路就是酸棗聯軍,另外兩路人馬便是駐紮在荊州南陽郡的袁術與冀州的袁紹。因為汝南袁氏名滿天下,所以大家一同推舉年長的袁紹為盟主。袁紹又給尚無官職的曹操表為奮武將軍,鮑信為破虜將軍,鮑韜為裨將軍。
約六月,長安朝廷又派出使者團分頭勸降袁紹、袁術。結果,二袁以殺害使者的方式宣布絕不與董卓控制的朝廷達成和解。至此,戰爭一觸即發。
至此時,酸棗聯軍早就集結了幾個月了,一直未主動進軍,大概是等待盟主袁紹率軍就位(抵達司隸河內郡)之後宣布開戰。
此時的曹操則充滿了熱血和激情,大概是覺得自己多年鑽研的兵法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在軍事會議上,曹操提出酸棗聯軍主動出擊,佔據成皋縣,進逼雒陽。曹操的這一建議得到了好友衛茲的支持、鮑信兄弟的響應。
陳志《武帝紀》:太祖(曹操)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縣)。
按照《典論》(陳志《文帝紀》裴注引)中寫道:兗、豫之師戰於滎陽。這證明了豫州刺史孔伷也派出了軍隊參戰。
再按照《魏書》(陳志《鮑勛傳》裴注引)中說鮑信在泰山郡就集結了兩萬多人的軍隊,《魏晉世語》(陳志《武帝紀》裴注引)說曹操有五千人,《先賢行狀》(陳志《衛臻傳》裴注引)說衛茲有三千人,加上豫州的人馬,這次出擊的反董聯軍人數至少有三萬。
多年後曹魏帝國政府的官方讚歌《戰滎陽》提到「兩萬騎」,我覺得這個數字肯定有誇張成分了,要知道鮑信的兩萬軍隊才湊了七百騎兵,如果按這個比例,聯軍能有兩萬騎兵,都可以直接踏平雒陽了(我個人覺得兩千騎兵才是合理)。
《宋書·志12》:戰滎陽,汴水陂。戎士憤怒,貫甲馳。陣未成,退徐榮。二萬騎,塹壘平。戎馬傷,六軍驚,勢不集,眾幾傾。白日沒,時晦冥,顧中牟,心屏營。同盟疑,計無成,賴我武皇,萬國寧。
曹操對此戰的期待是「一戰而天下定矣」,說明他是希望能與董卓主力進行一場大決戰,而老謀深算的董卓卻只派出中郎將徐榮帶領的一隊人馬(人數未知)前去阻擊。
當反董聯軍路過中牟縣時,並未遇到太大阻礙,中牟令楊原與主簿任峻等人率軍歸附曹操,曹操大喜,覺得反董大計乃人心所向,董卓軍必然會無心戀戰,望風披靡。
隨後,反董聯軍繼續向成皋縣挺進,終於在滎陽縣汴水旁遭遇了徐榮率領的朝廷軍隊(其組成也可能有董卓的涼州軍)。
開戰時應該是早晨,曹操下令聯軍列陣以待(聯軍總指揮未知,就當是曹操吧),徐榮不等聯軍列陣完畢,先示弱退避,曹操以為徐榮軍喪失鬥志,於是下令騎兵全體追擊。
曹操卻沒想到徐榮預先設伏,輕敵冒進的聯軍騎兵紛紛墜馬,哀嚎一片,潰不成軍,後方尚未結陣的聯軍士兵見狀,驚恐萬分,軍心大亂。徐榮再指揮軍隊向聯軍陣地發動總攻,曹操等人則率軍奮力抵抗(這段戰鬥過程我是依據《戰滎陽》內容腦補了部分細節)。
這場遭遇戰從白天打到夜晚,衛茲、鮑韜戰死,鮑信和曹操負傷,反董聯軍敗北。
曹操所乘的戰馬也受傷不能騎,這時候,曹洪將自己的馬讓給曹操,曹操推辭不受,曹洪勸說:「天下可無(曹)洪,不可無君!」。
隨後曹洪步行掩護曹操趁著夜色逃亡,行至汴水邊,水深不能渡,曹洪又沿著水邊找來一條船,與曹操一起渡河逃回。
另一方,徐榮雖然得勝,但是認為此戰非常艱難,酸棗縣仍然有十餘萬軍隊,必然也不容易攻下,於是也撤軍。
陳志《武帝紀》:(徐)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縣)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曹操等殘兵敗將返回酸棗縣後,曹操繼續鼓動張邈等人進軍成皋縣,並聯合袁紹軍臨孟津,如此形成兩路人馬鉗制雒陽的董卓軍,再由袁術率軍入武關,進逼三輔,直取長安,斷絕董卓軍退路。
陳志《武帝紀》: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袁紹)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袁術)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張)邈等不能用。
(曹操的戰略假想圖)
理想總是美好的,現實是張邈等人日日飲酒作樂,根本就不敢再次進軍了,大概其中原因有二。
第一,酸棗聯軍已經行動過一次了,張邈等人銳氣已失,懼怕再次失敗,他們期待另兩路人馬(袁紹、袁術)的行動。
第二,曹操的「曹家軍」喪失殆盡,曹操的地位使得自己的發言已然沒有任何說服力。
曹操又不傻,也看出了眾人消極的癥結所在,於是憤而離開酸棗,返回家鄉譙縣(以《曹洪傳》「還奔譙」所推)。
曹操與曹洪等兄弟們商議後路,最終因為曹洪與揚州刺史陳溫的關係很好,所以曹操決定帶著兄弟們一同去揚州募兵(同時曹操派帳下吏于禁返回家鄉東郡募兵)。
到了揚州,曹操又與曹洪分頭行動。
曹洪家確實有錢!他從譙縣出發時就帶著一千家兵,到了廬江郡招募了兩千裝備精良的士兵(上甲)、然後又去丹陽郡招募了數千人。
陳志《曹洪傳》:揚州刺史陳溫素與(曹)洪善,洪將家兵千餘人,就溫募兵,得廬江上甲二千人,東到丹陽復得數千人。與太祖會龍亢。
夏侯惇等人則和曹操一同先後拜會揚州刺史陳溫、丹陽郡太守周昕,陳溫與周昕贈送了四千人的軍隊給曹操等人。
陳志《武帝紀》: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
陳志《宗室傳》裴注引《會稽典錄》:(周)昕字大明。少游京師,師事太傅陳蕃,博覽群書,明於風角,善推災異。辟太尉府,舉高第,稍遷丹陽太守。曹公起義兵,昕前後遣兵萬餘人助公征伐。
周昕的兩個弟弟周昂和周?也大概是此時跟隨了曹操,周?有兩千人馬,曹操任命他擔任軍師。
陳志《孫堅傳》裴注引《會稽典錄》:初曹公興義兵,遣人要(周)?,?即收合兵眾,得二千人,從公征伐,以為軍師。
——按此記載,曹操這一路有六千人,加上曹洪募來的兵,整個曹家軍至少有一萬多人了。《會稽典錄》(陳志《宗室傳》裴注引)說「(周)昕前後遣兵萬餘人助公征伐」,大概就是這樣算來的。
陳溫與曹洪關係好,我們是知道的,但陳溫是汝南人,與曹洪並非同鄉,他們年輕時如何交往的,我們無據可考。至於周昕為何鼎立資助曹操,這個問題可以從《會稽典錄》(同前)中「辟太尉府」這四個字中腦補一下:周昕入的是曹嵩的太尉府,所以鼎立幫助故主之子,甚至派兩個弟弟帶兵支援。
曹操和曹洪會師於龍亢縣(龍亢縣屬豫州沛國),曹家兄弟們原以為可以重振旗鼓加入反董聯軍。不料,這些揚州兵卻不想參戰,他們趁著夜晚發動叛亂,放火焚燒曹操的營帳,曹操等人急忙率親兵鎮壓,無奈軍營大亂,無濟於事。待到天明清掃營地時,沒有逃走的士兵只剩五百餘人。
——《魏書》說的「五百餘人」也不知道是曹操本部的人,還是會師後剩餘的人,按照《武帝紀》的「士卒多叛」,我覺得曹操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
曹操又到附近的銍縣、建平縣徵兵,再募集了一千餘人,這次徵兵行動就到此為止了。
陳志《武帝紀》:(曹操)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
接著,曹操等人權衡再三,由於對張邈等人的失望,所以放棄了再去酸棗縣參加反董聯軍,改由渡過黃河,抵達河內郡,投奔盟主袁紹去了。
曹操徵兵路線圖(黃色為曹洪分支路線)推薦閱讀:
※歷史真實的趙云:見識高遠、忠勇兼備、品行無瑕的完美英雄。
※郭嘉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大致該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張郃與鄧艾統兵誰更厲害?
※關羽絕北道該如何評價?聽說琅琊早年評價過絕北道,但沒找到,請大神來說一說。
※劉封的身世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