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為了孩子而假裝相愛……那真的比離婚好?

《老友記》中的 Chandler 被塑造成一個父母離婚的受害小孩兒。因為童年父母離婚的陰影,他害怕過感恩節,喜歡用不正經的調侃來對抗一些殘酷的現實,就連抽煙也說是父母離婚時學會的……

確實,破碎的家庭對一個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但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夫妻二人就營造出一種偽有愛的環境、勉強維繫婚姻,難道就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嗎?

科學證明,很多孩子受父母離婚的影響都是短暫的,他們的接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遠比大人想像中的要強大。或許父母不和的孩子所需要的,是父母不變的愛與保護,而不是假裝相愛的環境。

離異夫妻一般都非常在意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感受。一些父母因為孩子而選擇繼續維持他們的婚姻,相信這樣可以避免讓孩子受到傷害。

家庭破裂也許是痛苦的,但是研究者發現,大多數小孩都可以隨著時間流逝完全把自己調整過來,只有相當小比例的兒童在父母離異後以及成年後經歷過嚴重的問題

心理學家E.馬維斯·賀興頓發現,很多孩子會經歷來自離婚的短期負面效應,特別是焦慮、憤怒、震驚和不信任感。這些反應通常在父母離婚的第二年底都消失或減弱了,只有少部分孩子的痛苦會持續更長時間。社會學家保羅·阿瑪托跟蹤研究父母離異的孩子,直到他們進入青春期。平均而言,這些孩子和家庭完好的孩子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小的。

研究者不斷地發現,父母雙方在離婚過程和這之後的高度衝突,不利於孩子的調整和適應。但離婚前衝突的影響,在某些案例中似乎相反。198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某些在父母離異前暴露在高度不和諧婚姻下的孩子,反倒比其他孩子調整得更好;而如果婚姻內的衝突看似溫和,突然告知孩子父母即將離婚時,孩子會毫無準備,甚至對這個消息感到恐懼。此外,來自父母婚姻高度不和諧家庭的孩子,也許會覺得父母離婚使得自己從父母爭鬥中解脫了。

無論如何,離婚常常給父母雙方帶來更多的沮喪、焦慮或惡語相加,也會導致在平衡工作與關愛子女間有更多困難。這些問題也會損害父母為子女提供安全和愛的能力,而這正是子女在此刻急切渴求的。

一項延續25年的跟蹤研究發現:25%的父母離異的成年人經歷過嚴重的社交、情感或心理問題,與之相對,父母始終在一起的子女中這一比例只有10%。但這一差異並非由離婚本身引起,更可能是由其他可變因素導致,例如,伴隨著婚姻解體而至的常常是較少的父母關愛。如果父母們能把因為離婚過程引起的衝突限制到一定程度,並盡量少地將其暴露在子女面前,孩子的適應會更好一些。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溫暖以及情感上的支持,並嚴密留意自己子女的行為。他們應該為子女制定既不過於悲觀也不過於嚴厲的紀律。還有其他與子女調整適應相關的因素,包括離婚後的經濟穩定,來自同輩和其他成年人比如老師的支持等。

此外,兒童自己的特定性格也會影響他們的恢復能力。性格隨和的孩子更易於好轉起來。應對的方式也很重要,例如,善於解決問題的兒童以及尋找社會幫助的兒童,比靠逃避和分散注意力來支撐自己的兒童更易於好轉。

本篇內容來自Lens雜誌2013年8月號

編譯/叢峰

作者為美國社會心理學者哈爾·利連菲爾德和斯科特·利連菲爾德

推薦閱讀:

跟父母關係不好是怎樣一種體驗?
無法與父母正常溝通,不親,陌生怎麼辦?
父母說替孩子存錢,但是孩子要取錢的時候父母又指責孩子斤斤計較很會算計,我該怎麼辦?
如何從父母教育的角度去防範孩童性侵案件?

TAG:离婚 | 父母与孩子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