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之文人畫的演進(一)

在中國文化圈中,中國畫與書法是相當重要的兩大支柱。在歷史上,國畫的題材與風格曾多次發生巨大變化,最後終於成為文士精神之象徵。

國畫的開端與後世的花鳥山水題材迥然不同,國畫的開端是漢代人物畫,而且精神寓意並不明顯,多數是俗世普通人的畫像。

初期的國畫與文字類似,是記事畫,和歷史上各文明古國如埃及的繪畫用途類似。不過繪畫簡明易懂的特性使它漸漸擁有了其他用處。比如南北朝時代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就屬於教化用品了。

「歡不可瀆,寵不可專,專實生慢,愛極則遷」,這幅畫的題字與畫中男子伸手拒絕女子接近的姿勢教育當時的女性,不要纏著老公,不然他就會不要你!這個理論今天也許都會有人喜歡……圖配字,我們小時候的讀物也大抵如此,容易傳播與理解。

在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中,書法作為另一文化大類取得了自己的位置,同時代的中國畫卻十分缺位,私以為,兩晉的清談文化十分有利於書法的傳播,當時的士人還沒有以物言志的習慣,所以能將言論流傳於世的書法更受知識分子的喜歡。從早期書法的書體中也能體現這一點,這一時代的書法多以清晰的書體書寫,而草書,即精神寄託式,不求他人理解的書法的興起,要到七世紀時才開始。

唐朝時,國畫重又開始發展,由於唐文化的開放特點,唐畫的畫法十分廣泛。不過無論何種畫法,都對人的題材十分看重。在張僧繇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中,可以看見典型的西方畫法出現,實際上,連畫中主角也都不是華人。

唐畫比起現在理解的國畫更類似於日本繪畫,典型的唐畫如張萱的《搗練圖》上可以看出,唐畫十分重視人物動作與體積的刻畫,但背景被減少到不值一提的位置甚至不畫背景。尤其在宮廷繪畫中,人物的數量多到擠滿畫卷,如永泰公主陵墓壁畫。另有吳道子與閻立本的線畫流派也是本土大派,可惜存世作品極少。

這種重視人物的傾向是否與唐文化的高度自由與社會富庶有關?偉大文明如古羅馬,思想解放如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都有重視人物刻畫的傾向。其中聯繫容我日後他文探討。

西方畫法,本土畫法之外的是隨佛教傳入的印度畫法,敦煌千佛洞保存較多,其中的人物衣裝可以看出唐文化的高度容忍度。如這幅《凈土變相圖》中的女性菩薩高度裸露的上衣,在後世畫中就必得穿個嚴實。

唐畫的多樣性也正代表了其時中華民族的外向性,隨著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亂世中,只有南唐延續了唐畫的風格,但旋為宋所滅。

宋前期的繪畫仍然流派繁多,北宋官方也許是因為皇帝開疆拓土時鐘情異鄉景緻的原因,十分喜愛人物與風景結合的題材,其題材大致分兩種,一是繪製唐代故事,這多半是出於宣傳執政正確性的原因,如警醒皇帝的《明皇幸蜀圖》。宋畫人物遜於唐代,而且人物也小氣得多。

其二則是刻畫盛世與帝王生活的題材,如《八達游春圖》

在這些畫面上,風景的比例在逐漸增加,這些畫顏色艷麗,畫面充實,多為裝飾宮廷用。

宋代重文,文人地位提高十分明顯,出現了一個門類,高士畫。此種畫中主角必為一高士,在山水間飲酒彈琴,表明了人對山水的支配力,實際也就是藉此言明了人本身的支配力。如《柳蔭高士圖》。高士畫可說是現今中國畫的精神起源。

隨著經濟力的提升,宋畫開始出現了純粹的風景裝飾畫,不需要內涵,只重視畫面效果是其最大的特點。與後來的南宋花鳥畫不同,這時的風景畫氣勢畫幅都要大的多,畫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宋畫,而更類於唐畫。唐宋畫的畫風轉變與其時經濟情況到底有何聯繫?這也只能是另文研究的範圍了。如這幅《丹楓呦鹿》。

北宋末年,畫壇畫風突然一改從前,向纖巧方向一路發展,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皇帝徽宗熱愛繪畫,將官方的繪畫機構畫院的地位提升到了舉足輕重的位置。徽宗喜愛花鳥畫,熱心描繪自然實物,畫師畫的不準就會受到譴責,一時間,畫院與民間畫家都開始繪製細巧花鳥,漸成潮流。院畫的至高點為《梅竹聚禽》,精密無比。

這一時期,中國文人畫仍未出現,花鳥畫的盛行使中式工筆裝飾繪畫達到了高點。但很快北宋滅亡,中國畫終於走上了寄託文人精神,承載中國文化的道路。

(待續)

文中配圖為自己收藏的書籍拍照,故有畫幅不全現象,請勿見怪。謝謝。
推薦閱讀:

歐美國家偏遠貧窮地區的民眾到底是善良淳樸多、還是姦猾刁鑽的多?
陸志剛:無論如何,醫生到老都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為什麼劍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重要地位?
隆山是南陽卧龍崗舊稱,隆山之上可不可以稱「隆中」?

TAG:历史 | 文化 | 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