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地名背後有意思的故事

1、 攀枝花為什麼叫攀枝花

攀枝花市建立較晚,只有50多年歷史。1954年6月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許克勤帶著師生在金沙江畔進行暑期找礦實習,他們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畔蘭家火山一帶,偶然發現了儲量達數億噸的釩鈦磁鐵巨型礦藏。

後來此事驚動了地質部部長李四光,1956年初,他將此事彙報給毛澤東。毛澤東聽了彙報,問:「那裡叫什麼名字?」眾人都回答不上來,只知道那裡有7戶人家和一棵大樹,樹的名字叫攀枝花。毛澤東說:「那就把那裡命名為攀枝花吧!」

為開發攀枝花鐵礦資源,著手組建城市,初名為攀枝花特區。1965年5月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1987年,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花命名的城市。

2、炳草崗的來歷連草都不生長的山岡

1993年攀枝花市中心廣場

攀枝花市的炳草崗,是攀枝花市一個政府、文化、教育、商業和休閑的綜合城區,在1964年建市以前這裡人煙稀少。由於缺乏水源、沒有樹林和成形的植被,所以被當地的人叫為「炳草崗」,意為連草都不生長的山岡。

裂谷群山中的小山坳,北向金沙江流水,背靠南方紅火日照,地勢高低不平有坡有坎,有山有水,山是攀枝花公園的山,水是竹湖園的水——這便是簡單概念的炳草崗。

3、米易為什麼叫米易因「霧」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米易一帶為中國西南夷的邛都部落。漢武帝時期在今漢源東南置沈黎郡,轄邛嶣地區,今之米易地區即正式劃入西漢王室版圖。

至明永樂年間,行都司飭回族部領在今撤連籌建分縣治,因此地處安寧河下游,冬季多霧,日出迷濛,其分縣治因名迷易(陽)縣,後又相繼改為迷陽守御千戶所(巡檢所)。隆27年迷易守御千戶所改為迷易巡檢所。

1950年3月25日,米易地區解放,米易安寧河東岸屬會理縣,安寧河西岸是德昌縣的迷易區。1951年5月從會理縣划出平谷、河高、蓮溪、昔寧等鄉,從德昌縣划出迷易區、麻隴區和龍窩區的南壩等地,於1951年10月正式組建成迷易縣。

1952年西康省西昌專員公署正式行文「迷易縣更名為米易縣」, 其名沿襲迄今。1978年由西昌地區劃歸攀枝花市轄。

4、鹽邊又為什麼叫鹽邊以「位置」得名

鹽邊縣古稱"大笮",東漢時改名三縫縣,後到唐武德年間又為昆明縣,元十七年改為鹽州。

到雍正六年又改置鹽源縣,嘉慶二十一年在鹽邊阿所拉地(原健康鎮)設巡檢司,隸屬鹽源縣,由此鹽邊開始作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劃單位。

民國二年袁世凱發布《統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將省下屬府、州、廳名稱一律改為縣。遂改鹽邊廳為鹽邊縣,隸屬四川建昌道。

鹽邊因地處鹽源邊緣而得名,解放後鹽邊曾隸屬四川省西藏自治區昌專區,直到1978年鹽邊才正式劃歸為渡口為市轄縣。

5、西區因位置得名

1972年中共渡口市委、市革委決定「將金沙江兩岸集中的工礦區,劃為東、西兩個行政區」,而「西區以煤炭、電力為主」。1973年3月1日,籌備處正式辦公,標誌西區的成立。西區位於攀枝花市西部,境域東起涼風坳,和東區銀江鎮相接;南及金沙江,與仁和區太平鄉隔江相望;西至雞冠石山,同雲南省華坪縣相依;北臨老公山,與仁和區同德、布德鎮相鄰。

6、 仁和「仁義道德 和衷共濟」

仁和區位於攀枝花市南部,東臨會理縣,南接雲南省永仁縣,西靠華坪縣,北連鹽邊縣。仁和區境域,秦漢時已由中央政權所設郡縣管轄。1972金江、玉泉、大河、大田四個農業區合併為郊區,成為攀枝花市下轄區,1981年8月7日更名為仁和區,寓意為「仁義道德,和衷共濟」。

7、清香坪因植物得名

清香坪是攀枝花市西區政府所在地,她的名字由來是因為當地生長著許多帶有清香氣味的芸香科植物——清香木,故取名清香坪,意為生長著清香木的小平壩。

8、 五十四因距離得名

當時進攀枝花的唯一道路就是由成都—西昌—會理—平地—攀枝花,其中平地到攀枝花渡口大橋為58公里,到現在的彎腰樹一帶是51公里,華山一帶是54公里,所以也有了四十九、五十四這些地名。
推薦閱讀:

在攀枝花七中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攀枝花 | 历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