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警衛隊步兵連實戰化實彈戰鬥演練介紹

(本人編譯並發表於某內部刊物的科普文章,轉載需聯繫我)

本文作者是ChristianAnderson,原文名稱《The Making of a Charge》,刊登於美國國民警衛隊官方期刊之一《TheGuard Experience》2015年第9期Features版。該期刊創辦於2004年,旨在宣傳和提高國民警衛隊的形象,讓美國大眾更加了解國民警衛隊的編製體制、執行的任務、新型武器裝備、官兵的訓練和生活情況等,發行量在22萬份以上。

美國國民警衛隊簡稱為聯邦國民兵,是美國軍隊的重要後備力量。平時,國民警衛隊由各州政府指揮,其主要任務是維護國家和當地政府的安全利益,維持社會穩定和參加搶險救災;戰時,聯邦政府則有權調動國民警衛隊部隊參加戰爭。國民警衛隊分為陸軍國民警衛隊和空軍國民警衛隊,陸軍國民警衛隊現編有10個作戰師,22個獨立旅、團,2個特種部隊大隊(空降),一個偵察大隊,共44萬人;空軍國民警衛隊現編有92個中隊,飛機1700多架,共11.81萬人。簡單來說,部分國民警衛隊單位保持了與美國現役陸軍、空軍相同水平的裝備和作戰能力,具有在戰時和所對應現役單位相對調的能力,因此在平戰轉換能力要優於我國的武警機動師。

習主席提出要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筆者希望藉此文章,為武警部隊實戰化訓練提供外軍的參考經驗。並且通過學習和借鑒外軍的實戰化訓練方法,不斷摸索適合我軍的實戰化訓練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武警部隊的實戰化訓練水平。

作為俄克拉何馬州錫爾堡[1]年度集訓[2]的部分內容,此次實彈演練將重點檢驗和提升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國民警衛隊第45步兵旅279步兵團1營C連官兵的戰鬥技能、火力打擊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作戰目標:數量未知的敵軍部隊盤踞在兩個相距一英里[3]的地堡中,可能有重機槍若干挺。敵軍陣地還包括了兩個戰壕和一條帶刺的鐵絲網。

[4]

兵力配備:C連的火力配備由四個要素構成:配備兩挺M240通用機槍的機槍組;兩班士兵(主要配備M4和M249 SAW班用輕機槍[5])組成的突擊隊;四個M120迫擊炮小組組成的迫擊炮排;排長、副排長、通信兵和多名軍士組成的排指揮部。

其他困難:除了敵軍之外,他們還需面對實戰環境下的諸多不利因素。比如冒著錫爾堡38攝氏度的酷熱;C連官兵需要在齊肩高的草叢中行軍,草叢為C連進入集結地提供了良好的隱蔽環境,但同時也限制了他們的移動速度與視野;他們還需要提防蜘蛛、蠍子、蜜獾以及響尾蛇等,就在C連參加實彈演練的幾天前,友鄰分隊就曾有士兵被毒蛇咬傷。

各組密切配合,協同完成演練

1. 集結地待命:蓄勢待發

C連官兵經過長時間行軍後到達集結地,蜷縮在一片樹林的後面,等待著開始進攻的命令。每名士兵的臉上都塗抹著偽裝用油彩,並且被茂密的樹林所包圍,因此在50碼[6]以外很難發現他們的存在。

這是一次完善戰鬥技能,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以及訓練新戰士的好機會,在實戰環境下訓練新隊員能讓他們印象更加深刻。實施攻擊、指揮協同作戰、火力壓制以及清理戰壕中的敵人等都是此次演練所檢驗的重點,這些技能將有助於他們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贏得戰鬥。

二十分鐘後對講機里傳來了進攻的命令,進攻正式開始。

在灌木叢中待命的士兵

2.炮火準備:進攻的前奏

迫擊炮排部署在目標以南兩英里處,在其他小組到位之前該排就已經準備就緒,可隨時展開行動。迫擊炮排的任務是在突擊隊發起進攻之前殺傷敵有生力量、破壞敵陣地及攻擊點。曲射炮兵可以根據任務而選擇不同的火炮系統,此次考核他們選擇使用120毫米口徑的炮彈,是警衛隊現有庫存中口徑最大的炮彈。M120迫擊炮包括了炮管、底座以及雙腳架在內的瞄準系統,重量超過了300磅[7],需要幾名戰士才能移動和操作。一枚12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炮彈重約30磅,足以摧毀幾英里之外的大型目標。迫擊炮排在戰鬥中的每一秒都十分重要,因為整個步兵連必須依靠迫擊炮排的炮火準備才能向前推進從而完成整個實彈演練。

迫擊炮排通過連指揮網來接收各種命令,收到開火的命令後,軍士會喊:「準備射擊!」,戰士們也會齊聲大喊「準備射擊」,同時迅速支起炮管。軍士傳達坐標位置,戰士們也會齊聲重複坐標,通過齊聲重複,可以確保迫擊炮排的每名成員步調一致,這關乎到前方戰友的生死。「開火!」,四個迫擊炮小組的副射手[8]同時將炮彈裝入炮管而後發射。第一輪齊射結束後,軍士會報出坐標的修正量,主射手們則快速調整迫擊炮的瞄準具,而後繼續發射。總共進行七輪齊射,共耗時約90秒。完成齊射後,迫擊炮排的任務就暫時告一段落。

迫擊炮排正在進行炮火準備

3. 火力壓制:協同進攻

M240機槍組陣地設置在距離目標400碼的地方,兩挺機槍相距約20米,首先是速度射擊,每次發射10至13發子彈,每次射擊間隔1至2秒。通過兩挺機槍的密切協同,強大的火力使得敵軍無法組織有效的火力反擊。

隨著突擊隊不斷向前推進,機槍組要從持續的速度射擊變為周期性的短點射,每次點射5到8發子彈,射擊間隔也增加到4至5秒。機槍組與突擊隊配合得十分密切:當突擊隊從側面猛攻敵人時兩挺M240機槍停火待命;然而一旦敵人擊退了突擊隊,機槍組則立刻進行有效的火力壓制。當某個火力據點被消滅時,機槍組也會交替掩護地向前推進。

[9]

4. 突擊隊:側面迂迴、快速進攻

突擊隊的任務是奪取敵軍陣地並防守敵軍的增援。為了通過鐵絲網,兩挺M249班用輕機槍向目標進行掩護性射擊,藉助火力掩護戰士將煙霧彈擲過帶刺的鐵絲網,煙霧擋住了敵人的射界後,兩名士兵衝過去將鐵絲網剪斷,使部隊得以繼續向前推進。當突擊隊推進至目標區域附近時,他們分成多個戰鬥小組,相互配合共同清理戰壕中的敵人。儘管現在一般情況下國民名警衛隊已不進行陣地戰,但他們還需要掌握如何清理戰壕中的敵人。

[10]

5.轉變:從進攻到防禦

根據「情報」顯示,敵軍增援將會在發起進攻的一小時後從目標地域的北面出現。因此突擊隊佔領敵軍陣地後,必須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防禦體系。士兵在排長和軍士的指揮下,設置多處戰鬥陣地,即在原有敵軍陣地的基礎上設置預備陣地和輔助陣地。在戰鬥時每個作戰小組的火力並不都是直接向前,有些是與側翼的友鄰小組構成交叉火力,這樣由各個火力點加上迫擊炮的炮火支援就共同構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防禦陣地。敵軍的步兵增援「如期而至」,但在強大的火力面前被擊退。演練正式結束。

6. 命令暢通:多種指揮方式同時進行

這是一次高風險的實彈綜合演練,因此指揮暢通是關鍵所在。排長的指揮位置就在機槍組的後面,整個戰場情況盡收其眼底。排長、副排長及中士在演練中十分忙碌,因為他們要負責下達命令,對整個部隊進行動態指揮。排指揮部發出的大多數命令是通過多頻段通信電台發送到各個作戰小組。在作戰中,如果無線電發生損壞,士兵則依靠手勢進行溝通。排指揮部的通信兵需要時刻保持與戰場上情況的同步,排長和軍士們的交流對所有參戰士兵的安全都至關重要。在極端情況下,甚至需要通信兵跑步傳達命令。

排長及負責跑腿的NCO

7. 演練完成:疼痛、汗水與自豪

演練結束後,參訓部隊要徒步回到野營帳篷補充補給,清潔武器並聽取執行任務情況的彙報。年度集訓期即將結束,C連官兵經受了各種嚴酷的考驗。但是必須通過嚴苛的實戰化訓練,才能使國民警衛隊具有能夠轉入現役部隊直接投入作戰的能力[11]。

在野營基地稍作休整,同時對武器進行清理和保養

------------------------------------------------------------------------------------------------------------------------------------

[1]錫爾堡(Fort Sill)位於美國俄克拉何馬州首府俄克拉何馬州城西南85英里處,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軍事重鎮。

[2] 國民警衛隊每年組織一次為期15天的集訓。

[3] 1英里等於1.609公里。

[4] BAD GUYS—壞人,barbedwire—帶刺的鐵絲網,STAGING FIELD—集結地, C Company assesses objective from stagingfield—C連自集結地對目的地進行估算。

[5] M249 SAW(Squad Automatic Weapons)口徑5.56mm,槍管平均壽命34000發,被廣泛裝備於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國民警衛隊、海岸警衛隊等部隊,歷經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多次實戰檢驗,深受基層部隊好評。

[6] 1碼等於0.914米。

[7] 1磅等於0.454千克。

[8]一個迫擊炮小組包括了班長、射手、副射手、軍械士、步槍手等,他們分別負責指揮、瞄準、發射、裝填彈藥、掩護等任務。

[9] M240 machine gunners initiate assault—M240 機槍手開始攻擊。

[10] squad—班, 3. Assault team clears barbed wire and secures objective—攻擊隊清除帶刺。

[11] 比如國民警衛隊第29步兵師116步兵團在二戰中曾擔任登陸奧馬哈海灘的任務。本文中C連所隸屬的俄克拉荷馬州國民警衛隊第45步兵旅曾在朝鮮戰爭中參加過四場戰役。2004年6月,C連所在的第279步兵團1營共350名官兵曾被派往阿富汗戰場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輪戰。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沒有能裝刺刀的衝鋒槍(56沖除外)?裝備過的和研製過的都行
步兵能夠攜帶的火炮只有迫擊炮一種嗎?為什麼很少見到能夠平射的便攜火炮?
步兵連衝擊的時候,連級和營配屬的直瞄火器是否一定要部署在衝擊部隊兩翼?
如果有1000萬美元來組織一支地面部隊來打擊ISIS,應該買什麼武器裝備呢?
廉頗口中的"趙人"與"楚人"在作戰方面有哪些不同?

TAG:步兵 | 战术 | 美国军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