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有效的讀書?


同意@張曉菲Shawphy 的觀點,當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應當在其基礎上自己總結一套屬於自己的讀書系統,這樣,讀書的效果才會更好。個人愚見


從自己讀得懂的書開始讀起,然後狂讀。別讀自己讀不懂的書。

拿個本子記一些關鍵詞就OK


這個應該是因人而異。但對我來說,首先是對書進行通讀,了解這本書的基本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對重要的章節進行細讀,比如人物的性格、細節的捕捉等;第三,對神化的句子和字詞重點學習,做好筆記,這也對日後寫作有借鑒作用!


如果是為學一項技能去讀書的話,先弄清楚掌握這項技能的步驟。以我學習藝術設計為例,我是先讀全球通史>美術史>藝術概論>設計史>設計概論~等等。邊看書邊做。所有基礎都打好之後,可以去讀一些高級讀物了

如果是專業外的人文社科類圖書,建議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讀,最近對心理學感興趣就看心理學,對宗教有興趣就去看宗教,這樣才能看得進去,也才能印象深刻。沒必要為了趕潮流或者故作姿態逼自己去讀尼采黑格爾什麼的。隨性而讀,一本接著一本,最終也會引到名著上去的。

反對@王天宇 同學的說法。我們說:「你只能與他人談論他腦子裡有的東西,而不能與他人談論他腦子裡沒有的東西。」閱讀,很多時候就是在增加你腦子裡的東西。比如我最近讀蔣勛的?孤獨六講?,接觸到「暴力美學」這個概念,以後人家才有跟我談暴力美學的可能。當你讀到你不懂的內容時,其實是走上一條新路,以後你會對這個概念從不懂到懂,理解從膚淺到深刻。

至於?如何閱讀一本書?,我讀完的感受是:比較適合有一定閱讀量的讀者去讀,因裡面談到了各類書籍的閱讀方法,很好很實用很詳細,但你沒有一定閱讀量的話不能和作者產生共鳴,他是在博覽群書的背景下寫下此書的,如果希望作者能提升你,你的水平必須克服到跟他一定距離,他的手才能夠得著你。可以這麼說:這本書不會把一個半文盲提升為一個好讀者,卻能把一個好讀者提升為一個出色的讀者。


一、不同人生階段、不同認知水平對應的「有效讀書」標準不一樣

  • 比如我們10歲以前,阿拉丁神燈這一類兒童書籍能夠打動我們,也能夠讓我們開始學著認識這個世界。然而當我們長大一些之後,能夠打動我們或者對我們有巨大幫助的書籍,會變化。
  • 所以第一個建議是:根據自己當前的人生階段、認知水平來思考自己應該看哪一類書,比如說初入職場的人,去學習具體的工作技能(如Excel的使用)會比研讀管理學理論要更為有益,因為對於這個階段的你來說,技能性的東西可以現學現練,很快就能把書里的東西轉化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二、書有很多分類,不要局限於某一類,尤其是不要耽溺於通俗小說

  •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提升自我」這件事不只是技能上的提升,更核心的是視野、理念、思維方式這些意識世界裡的東西。
  •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把時間當做朋友》和《暗時間》都是足夠好的書,閱讀次序建議先從前者開始。
  • 對於長期喜歡閱讀文學類書籍的盆友,建議葷素搭配,讓自己的書單上有一定比例的相對比較實用主義的書籍。反過來對於長期不屑於讀文學類書籍的人,可以看看《菜根譚》,這本書的意義首先在於思想性,然後在於不失文學性。
  •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第二個建議是:讀書不要局限於某一類,不要畫地為牢而不自知。

三、不同的書,讀的方式不一樣

  • 前不久讀了《從「為什麼」開始》,儘管我一貫喜歡從頭至尾盡量一字不落地看完一本書,但這本書主要去看黑體字部分,案例挑揀著讀就可以了。
  • 第三個建議是:分清楚哪些內容精讀,哪些內容泛讀。可以參考許多人推薦的《如何閱讀一本書》。
  • 豆瓣上有人做過筆記,取部分內容供參考:

1、精力分配法

70%的書,略讀,翻翻目錄挑重點讀。(做補充)

20%的書,通讀,抓中心,形成個體系架構。

7%的書,把書讀薄,再讀厚,做筆記。3%的書,可以讀一輩子的書。

2、系統讀書法

圍繞一個感興趣的主題

挑選1本~2本主讀(7%或20%類)

再挑選3~4本副讀(20%或70%類)

然後做思維圖,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PS:不要強行用這些讀書方法、步驟給自己套枷鎖,尤其是對於以前沒有強烈閱讀熱忱的人。循序漸進,讓閱讀成為享受,而不是任務。


讀書過程中:

關鍵是批評性地去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書中的某些觀點是否正確;如果正確,就要反觀自己是否做到了,有哪些情況可以用這些道理進行解決?若沒有,要怎樣去做。

讀書後:

在生活中切實實踐那些讀過的認為正確的道理,這樣會反過來通過自身經歷加深對某些道理的理解。


根據我的體會,有些書是有必要反覆讀一讀的,有時你會意外的發現原來沒注意到過的句子。比如下面這句話,今年再一看,就有了全然不同的新感覺。


最近有朋友問我,該如何讀一本書,如何獲得更多知識?當時我很錯愕,不知如何回答,才為之恰當。也深感不夠格說道什麼,更何況我覺得自己的方法是如此的與別不同,甚至有些費解。不知當說不當說,說了興許還會害了人家。但這確實是個值得研究的一個話題——也就隨便寫了點想法。

依我的體驗來說(逛完高中時期圖書館的每個角落),首先要認識到一點,也是莊子說道的一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白話說來就是,生命的長度不足於窮盡所有知識。所有要學會取捨。一般來說,建議大家選擇自己喜愛的或有現實需要的知識來學習。當然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你可以上一下豆瓣隨性的看些書評,也可以看下推薦書本的節目,興許會有意外的收穫。(鳳凰台的《開卷八分鐘》確實不錯,不過很可惜今年起停播了,有點小傷心。)

知道需要什麼之後,就是要找到適合的方法去學習了。這點的話,獲取偏理科的知識時,我傾向於依靠哲學意義上的方法論,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學習方法論的好處是你可以通過找到很多事物的一般性原則,從而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重複閱讀,可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而通過這些一般性原則,也可以省去很多死記硬背的痛苦,而且也會記得更加的牢固。(還記得化學元素周期表吧,有的人就只能一個個的背下來,而另外一些人卻能從氫元素輕鬆推出居里夫人當年是如何發現鐳元素的。)而獲取偏文科的知識時,我偏向於從宗教的角度考慮,畢竟在我的眼中宗教所宣揚的真善美與所有美好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想通共鳴的。所以也就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思想認同,也就有了更好的代入感。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名言估計很多人也是快要聽出耳繭了,但可不見得都能聽到心裡去。其主旨意思說來也是簡單,就是要學會思辨。學一分,就要懷疑一分,辯證一分。(這點大家可以考慮學點哲學上的辯證法,但不強求深入研究畢竟也並不好理解。)

學會從多種途徑獲取知識,書不是知識的唯一的載體。在越來越碎片化的現代社會,能讓人正兒八經的靜下來看書的時間並不多了。所以,要學會從一些便利的途徑來充實大腦,看電影也可以,看電視節目也可以。(推薦大家去看《鏘鏘三人行》,時事熱點深度探討,別在意結果,過程已足以讓人增長見聞。)而在我看來手機也是個不錯的載體,所以我會在手機里下很多這類閱讀的APP。例如:

豆瓣——有許多偏文藝的文章可以看到。還能看影評、書評,樂評。應有盡有。

MONO——最近才發現的一款不錯的APP,有很多視角很特別的文章、音樂、視頻定時推送,令人大開眼界。

一點資訊——關注新聞資訊,也可以訂閱很多自己關心的話題,還有根據喜好智能推送文章的功能。

一個——韓寒傾力打造。每天一句語錄,一篇美文,一個問題,一個不多但求深刻。

知乎——除了有很多奇葩外,你還能發現很多神級的問答,精妙絕倫,思維的碰撞著實激起不少智慧的火花。

百度閱讀——看電子書的APP除了百度還有很多,出於喜好我選擇了百度,書都很便宜,還有很多免費的,讓你沒理由不讀書。

動下小手,知識無處不在。


金克木先生有一本《書讀完了》,說不必求多,值得讀的書也就那幾本


在讀的時候不要想這麼多,不帶功利地去讀


有效的讀書?

好吧我的方法好像應該算是看書而不是讀書,我看書的歷史倒也算長,到現在速度也可以算得上飛是一般的了。

好多人那是真的讀書,就是把書中字句一個一個在心中默讀出來,這樣當然慢,就跟自己口述一次似的。而我這看書那就純粹就是看在眼裡,一頁書,幾行字,只要看個開頭再看一個結尾中間的意思快速掃過一眼大致意思就知道了。

這樣一個好處就是看起來書來那叫一個行雲流水煞是痛快,遇到不懂的字也一併看了過去,咯噔都不打一個,痛痛快快的就能把一大厚本書兩三小時看完。

當然壞處也是很明顯,看完一本書就只能知道個中心思想....一些寫得比較絕妙的字句大腦里完全沒印象。。。只感覺到爽而不知道爽在哪裡.....


推薦閱讀:

如何有效的獨立學習?

TAG:閱讀 | 學習 | 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