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育之我見

1、什麼教育?什麼又是美育?

——「教而育之」,美育是培養健全人格的橋樑。

教育,即「教而育之」,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德、智、體、美、勞不可或缺。德育是方向,智育是基礎,體育是保障,美育則是境界的升華。

美育,是指通過培養人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性情,溫潤心靈,培育健全人格。

美育是使一個人成為完整的人的必要手段,美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育人方面,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整個社會、家庭對青少年美育教育長期處於一種缺失的狀態。這,已經嚴重危及到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和創造活力了。

2、美育≠藝術教育!

——「技進乎藝,藝進乎道」,美育是真正以人為本的大道。

提起美育,人們馬上會想到美術或藝術教育,想到對音樂、舞蹈、美術的藝術培訓。然而,美育的建設從來不是這麼簡單的工程,藝術教育只是美育的手段之一,而不是核心。

現在的人們,往往忽略了道德美、自然美、社會美、科技美方面的引導教育,甚至對藝術美的教育也僅僅是重視音樂、繪畫等技能的培養,這其實是一種捨本逐末的行為。

《莊子·養生主》中,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任何學習都會分技、藝、道三個層面,技藝只是基本,只有進入道的境界,面對時尚紛繁複雜的事物,才能做到得心應手。

美育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放在技藝培訓上,而應以技藝為橋樑,堅持「以人為本」,將審美的理念滲透於各個學科、生活的方方面面,培養孩子良好的審美感覺和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最終成為一個個擁有較高審美趣味、審美品格的人。

3、美育的時代已經到來!

——「回到起點」,美育是國家戰略高度的工程。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猛烈地衝擊著傳統的道德觀念,社會趨於功利化實用化,拜金主義、物質主義泛濫,長期以來美育教育的缺失導致國民整體素質呈現出病態化的發展。進行審美教育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修復至關重要。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

美育的關鍵作用就在於彌補國家長期以來精神教育的缺失,使國民受到全面的教育。愛與美,原本就該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核心。這是回到教育起點的一步。

一如國辦文件所言,「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培養一代懂得感受自然、生活、精神之美的新國民,中國的未來才可能健康而美好、強大而溫潤。

4、學校美育嚴重不足

——「協同育人」,美育需要社會專業力量來補充。

儘管近年來國家、學校、家長和學生對美育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甚至將美育工作評價納入了校長考核。但是,從總體上看,美育仍然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

由於美育與升學沒有直接關係而長期處於被忽視的地位,美育課程和師資嚴重短缺。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中小學美育教育佔到總課程量的9%到11%,而美育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6%,全國1068萬基礎教育教師當中,美育教師只有不到64萬。舞蹈、戲曲、戲劇、影視等課程的專業師資在沒有儲備的情況下很難一步到位,美育師資的嚴重短缺是學校面臨的急迫問題。而且由於偏重於課堂教學,在校園環境下,要保證美育實踐仍然是學校美育的短板。

顯然,單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無法滿足家長和孩子對於美育課程和師資的需求的。這就不得不求助於社會專業力量了。

社會專業機構的優勢就在於,能夠及時彙集全社會各領域的美育師資,配備專業的美育資源來彌補空缺,從而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多位一體的美育育人機制,推進美育協同創新。

5、藝術考級不再加分

——「弱化功利,強化未來」,美育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前途和未來

學藝術,考級拿證,升學加分,提前招生……或許是大多數人的印象吧?

然而,當競技化、功利化已然深入教育「骨髓」;當美育已經淪為一種生意;當藝術教育成了純粹的技能培養;當功利化、庸俗化滲入了孩子的成長教育……我們還能指望他們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起對於藝術的興趣和潛能,獲得健全人格嗎?

但是美育已經覺醒!

2015年7月教育部推出的藝術素質測評體系中規定,社會藝術考級、藝術競賽等名次證書不能直接作為藝術特長測評的依據,而將學生的藝術評價限定在了學校和相關的藝術實踐。

也就是說,以後的高考,雖然取消了文藝、科技、體育等特長生的所有加分,極大地弱化了它的功利性,但這些興趣愛好與孩子的前途、未來的關係卻被強化了。

對家長來說,更注重的,應該是孩子的前途和未來,是孩子的身心健康與素質教育,不要過多的注重於強迫孩子對技能的學習,而要更加註重培養他們對世界正確美好的感受,這才是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關鍵。


推薦閱讀:

去台灣讀書是否有風險,是否要考慮政治問題?
西北大學怎麼樣?
兩個小人兒的故事
這則公益廣告很多人對結局感到震撼,卻忽視了這些家庭問題!
行為的動力來自何處?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