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實的趙云:見識高遠、忠勇兼備、品行無瑕的完美英雄。
趙雲趙子龍,數百年來一直是有口皆碑、最得人民大眾喜愛的三國英雄,甚至相當程度上可以去掉「之一」。但凡有關三國的小說、戲曲、影視、遊戲,趙雲通常都被設定為劇情眾多、能力超卓的重要人物。
而隨著21世紀網路的發展,知識的普及,大眾需求也自然會跟著提高層次。如今不論在哪個網路平台,討論三國人物能力,都很少會再有人拿純《三國演義》情節做論據,畢竟《三國志》及《裴注》原文同樣俯拾可得。
因此,當一些讀者發現真實歷史中記載的趙雲,並不曾在長坂坡單騎救主,連挑七十將出入萬軍如若無人;亦不曾多次擊敗和挑殺魏吳名將,常勝不敗;論官爵論地位更不如關張馬黃,在劉備生前僅是一翊軍將軍;在《三國志》里傳記甚短,僅百餘字,哪怕加上《雲別傳》也僅有短短几段,不免有受欺騙之感。
是以物極必反,以為真實的趙雲「戰績很平庸」「僅是一保鏢隊長」「演義吹噓出來的」論調,也就成為很多初識三國史者的共識,並四處傳播,流毒不淺。
在此特為子龍將軍正名:歷史上的趙雲,當然不是演義和遊戲里那個天下首屈一指的無雙名將,或是個人勇武能以一當千的長坂坡戰神,但確實是見識高遠、忠勇兼備、品行無可挑剔的完美英雄。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男子、偉丈夫。袁紹和公孫瓚兩強爭霸河北,他卻慧眼識英才,獨獨看中了當時兵微將寡、寄人籬下的劉備,與之深自接納,同床眠卧,並為劉備招募部曲數百,追隨他從河北、自汝南而入荊州。
在當陽大敗中,劉備為虎豹騎精兵所逐,潰不成軍,兩個女兒被曹軍捉去生死不知,重要謀主徐庶的母親也被捉走,徐庶因而投曹。唯獨趙雲能在亂軍保護甘夫人和阿斗母子二人免難,殊為難得,不負劉備「子龍必不棄我走」的相知。
平定荊南四郡時,桂陽太守趙范欲以其國色天姿的寡嫂許婚趙雲,被趙雲固辭。緣由便是他洞悉了趙范為一時兵峰迫降,並非真心歸順,然斷然拒絕其拉攏。趙范不久後果然逃走,彰顯了趙雲先見之明。
趙范寡嫂
《演義》中把趙雲拒婚的原因,改成了刻板維護「一女不嫁二夫」之封建禮教,反是對他識人之明的矮化和貶低,更與漢末三國當時的實際情勢完全不合。(劉備入川後,亦娶劉璋寡嫂吳氏為正妻,後更立其為皇后。)
孫夫人入荊後,倚仗江東之勢,其部眾在劉備領地作威作福,依孔明語,「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竟到了足以與曹操、孫權並為此時劉備「三害」的地步。
孫權之妹,孫夫人
生性嚴正的趙雲被劉備委以特任,約束其不法行徑,內外方得稍安。其後更與張飛勒兵截江,挫敗孫夫人慾劫持阿斗為人質的圖謀。
漢水之戰,是趙雲軍事生涯最光輝的一幕,率數十騎縱橫萬軍,突圍救將,所向無當。後更以『空營計』誘退曹操大軍,擂鼓震天,戎弩後射,令曹軍大驚之下,自相踐踏,墮於漢水中死者甚重,一戰打出了「一身是膽」和「虎威將軍」兩個稱號。
甚至數百年後,大唐帝國攻滅百濟,立碑誇功時,亦將此役主帥蘇定方比做如趙雲一般「一身之膽,勇冠三軍」。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位於韓國扶余市定林寺)
【使持節神丘嵎夷馬韓熊津等一十四道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邢國公蘇定方,迭遠構於曾城,派長瀾於委水,葉英圖於武帳。標秀氣於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韓而高視,趙雲一身之膽,勇冠三軍;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大唐平百濟國碑銘》
劉禪繼位後,趙雲更封永昌亭侯,晉陞中護軍,征南、鎮東將軍,已是蜀漢軍隊極重要的高層軍職。
孔明一次北伐中,趙雲率偏師出斜谷牽制魏軍主帥曹真,孔明方能勢如破竹,席捲涼州三郡。全軍撤退時,在兵弱敵強的劣勢實力對比下,更斂眾固守,以身斷後,軍資無損,全師而退。
「PS:箕谷之戰只是小敗,眾所周知一伐失敗關鍵在街亭馬謖之失,箕谷這邊勝負亦難影響大局。諸葛亮顯然是將一伐失敗的全部責任都擔到了自己身上,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因此自貶三級為右將軍。
這正是其勇於擔責,絕不推諉責任的偉大人格和節操。因此若有論者定要從「不戒之失」這幾個字眼,力圖發掘出趙雲如何無能,如何治軍無方云云的「歷史真相」,絕非諸葛丞相之本意。
而趙雲退軍時燒毀百里棧道之事,諸葛亮確實曾對諸葛瑾的書信中提及,然而也只是很客觀地陳述一個既成事實,二次北伐更多是策應東吳的政治戰役,是以只打了二十餘日就退兵。趙雲被貶一級,史書上明確說是因為箕谷之敗,從來並非因為他燒毀棧道,因此大有礙於蜀漢軍日後的北伐大計才被貶。定要說「孔明因此對趙雲耿耿於懷,記恨在心」云云,亦絕非諸葛丞相豁達大氣之本性。棧道並不是被燒了便不能再修好的,其後曹真大軍南征,結果「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因此被迫還軍。」後來姜維為趙雲請謚時,讚賞趙雲「遵奉法度、義貫金石、忠以衛上、禮以厚下」。《三國志》作者陳壽則將趙雲與黃忠並列,認為「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比做西漢開國名將重臣灌嬰(漢軍騎兵主帥,追斬項羽,後累官位至太尉、丞相)、夏侯嬰(官居太僕,惠帝、呂后時期最信重大臣之一)。
【(論漢水之謀):皆可為法矣,彼皆大不得已,所謂出死入生轉敗為功者。】——陳造《江湖長翁集》
【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姜維《為趙雲議謚表》
至於歷史上趙云為何官職不算顯赫,戰功不算出眾。自然是劉備勢力過於弱小,無法與統一天下的劉邦相比的緣故。其實趙雲作為劉備軍「主騎」,角色正和漢高祖麾下的驍將灌嬰類似。
灌嬰在西漢開國功臣中,自然不及三傑(韓信、蕭何、張良),或曹參、陳平。然而為漢軍騎兵主帥,垓下之戰率五千騎追斬項羽於烏江,立下首功;後跟從劉邦削平異姓諸侯,屢建殊功,為車騎將軍,呂后死後,呂祿以其為大將,迎擊齊軍;平諸呂后,為太尉,後為丞相。而夏侯嬰官居太僕,在惠帝、呂后時期亦是最信重大臣之一。雖然蜀漢不常置三公,但亦因人設事,比如先以許靖為司徒,後以蔣琬為大司馬。如果趙雲不是年事已高一伐後不久去世的話,以他忠誠、厚重、奉法的性格,高遠的政治眼光,若是能年輕二十歲(或延壽二十年),便是在蜀漢政權成為太尉、大將軍這樣的重臣,又有什麼奇怪呢?難道比之劉琰車騎將軍、郭修左將軍之類,子龍將軍還配不上么?至於趙雲在後世中的隆高地位,就舉一例,明朝時設武廟,改設置歷代帝王廟,陪祀臣子三十七人,漢末三國全部人物僅僅諸葛亮一人入選;清朝時官方推崇《三國演義》,以此代替正史作為政府行為依據,將蜀漢改為三國正統,蜀漢先主劉備也作為三國唯一帝王入選歷代帝王廟;給關羽長篇累牘地屢次加封,晉封為帝,專門祭祀。並將歷代帝王廟陪祀臣子名額擴大到七十九人,漢末三國僅僅諸葛亮、趙雲兩人入選;
於是在有清一代二百多年裡,趙雲竟成為和封神的關羽、成聖的諸葛亮同列的三國前幾號重要人物了。他們巨大的後世地位和影響力也不僅僅是《演義》小說吹噓,更是一種官方政府行為造成。然則其實多少歷史人物被吹噓和誇大的論據,其實亦非本身業績所致。不外乎是後世朝廷、名人甚至普通文人的表彰。那為何趙雲評價上又不能被一視同仁呢?
趙雲一生最值得稱道的,其實是他的政治眼光長遠,身為武將卻能時時關注整個政權的長遠利益,極復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懷。
我們熟知的漢末三國,十室九空、生靈塗炭。軍閥以百姓為魚肉逐鹿爭鋒、智士以欺詐為本能成就功名,子龍將軍置身其間,卻仿如淤泥而不染的亂世青蓮。
攻取益州後,趙雲諫阻眾將的分田酬功之議,而是力主將之分與百姓,令民眾得以安居復業,使劉備順利收取巴蜀民心;
夷陵之戰時,趙雲諫阻大軍東征,力主趁曹丕代漢,人心未固時全力北向、劉備不聽其言,終至喪師慘敗,軍中菁華十去其七八,也註定了蜀漢的疲弊衰亡,縱國士無雙天下奇才如孔明,亦無力回天。
【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舍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范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蕭常《蕭氏續後漢書》
【(論趙雲伐吳之諫):可謂深切著明,知天下大體矣。】——朱黼《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
【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老將如趙雲與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餘民,承愚暗之沖主,以向北方,而事無可為矣。公故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敗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雲之言,輟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於許、雒,而徒流於猇亭乎?】——王夫之《讀通鑒論》
平心而論,蜀漢政權那些功績卓著、位高權重之人,很多品性上有瑕疵,如法正睚眥必報、魏延招禍取咎,李嚴迷罔上下;關羽剛而自矜,目下無塵,為同僚叛賣;張飛暴而無恩,鞭撻健兒,因此而死;馬超背父棄族,孝義皆失;姜維黷武透支國力,連諸葛瞻都視之為禍……
與之相比,趙雲或許官職不及,或許戰功有限,但後世民間更喜歡這樣人品高潔、心繫百姓的將領,並將之逐漸偶像化和神化,為他添加許多傳奇事迹,亦算是公道自在人心。
至於一些後人汲汲在意的戰功、官爵云云,或為其不得「重用」而或憤憤不平,或曲解粉飾。
若子龍將軍一生是為這些功名俗物而征戰,若子龍將軍在意的是這些個人權祿,
他會放棄當時最強大的軍閥袁紹,一心追隨實力弱小的劉備,與其顛簸流離,對其不離不棄么?
他會在同僚們志得意滿,坐等論功行賞時,出來潑冷水犯眾怒么?他會在君主一怒興師、百官默然時,甘冒被貶官削職的風險出言諫阻么?
並非趙雲不懂人情世故,而是大丈夫有所不為,英雄無改當日初衷。
誠然從一個政權的當前利益,不論是劉備和眾將約定破成都後,任取府庫百物,又鑄直五銖大錢來搜刮民間填補軍需;還是孔明任由法正睚眥必報,擅殺毀傷,都是情有可原,為一時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可若蜀漢政權充斥的都是法正這種「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的功名之士,那與曹魏又有何本質不同?那劉備孔明們逆勢而行奮鬥一生的意義又何在?
某種意義上,趙雲就代表著劉備早年有別於其他梟雄軍閥的大義初衷,亦代表著孔明蝸居草蘆時的救世理想。
一個政治清明的國家,當然最需要、最重要的是孔明、張居正這樣的濟世良才來宰衡朝政,但亦永遠不可缺少趙雲、海瑞這樣的良心楷模。
趙雲資歷深厚而有殊功、性情耿直而大功無私,是以敢言能言,並無懼得罪君主和同僚,一心只為匡複漢室和百姓安樂這樣的理想。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對劉備來說,趙雲就好比一面審視他內心的明鏡,能時時警醒他,不得已走上沾滿背棄與血污的梟雄之路時,主公可還記得當年濟世救民的初衷?
所以,還有什麼比讓趙雲隨侍身邊更能發揮其作用呢?這正是先主知人善用之處。
而當劉備終於不肯聽納忠言,讓趙雲遠離自己時,半生英名、一生功業也隨著一場大火灰飛煙滅,留下千秋憾恨……
終究戰功也好,官爵也罷,只是一時榮耀;而千秋功罪,後人最為看重的,還是個人品行。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人民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一如介子推和屈原的忠義流傳千古,直到今天還為全國人民留下了清明、端午兩個法定假日。而那些不愛惜百姓,過度透支民力的君主,哪怕雄才霸略、功勛卓絕若秦皇漢武,千百年來亦頗多非議譏評。
【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
千載之下,擲地有聲,拳拳愛民之意,忠烈之心,溢於言表,子龍將軍千古。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
但求同好,泛舟史海,縱論古今。
推薦閱讀:
※《史記》中司馬遷有哪些地方開了後門,或者使用了春秋筆法?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書生與文人有著極為「狷狂」的人格與事迹?
※明朝的上層統治權力架構是怎樣的?
※【且論魏晉】魏晉南北朝歷史進階書籍總結
※白高大夏國是西夏內部自稱的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