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江湖往事(一):知識就是力量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培根

前言

對於哲學,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西方近代哲學的歷史,更是引人入勝。而西方近代哲學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我想撿最有趣的一段時間來寫。老實說,第一個人物首當其衝應該是笛卡爾,他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但是如果要說笛卡爾,那不得不提一個人——培根。倘若每一個精彩的故事都有一段引言獨白,那麼培根一定是近代哲學中期最華麗的引子。一如《西遊記》剛開始的大鬧天宮。倘若笛卡爾是反方一辯,做著華麗的演說,那麼正方一辯自然就是今天要寫的培根大人了。

一、政治天才

培根1561年出生在倫多的約克宮。父親聲名顯赫。然而,培根的名氣在之後遠超父親。縱觀哲學史,培根是政治仕途最順利的,也是官做的最大的。當然,政治仕途的順利是得益於時代的發展。那時候,差不多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大英帝國幹掉後,海上的頭把交椅就被伊麗莎白牢牢坐住。之後英國抓住機會,整個商業擴展海內外。在如此的時代之下,是個金子就會不會埋沒,而培根的光芒顯然是最耀眼的。

那時候的經院哲學還很強大。關於經院哲學不多累述,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哲學來讓宗教神學凌駕於其他知識之上從而讓教皇更好的給大家洗腦。然而培根這熊孩子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對這樣的東西深惡痛絕,他決定要改寫歷史。在他看來,前面的方法,基礎,結果通通都是錯誤的,什麼亞里士多德,什麼奧古斯丁,都通通玩蛋兒去吧!

天不生我大培根,哲學萬古長如夜!

但是,他並沒有直接走哲學的道路,或者說,他從哲學的道路上跳了出來,玩起政治來了。

十六歲的他憑藉出色的才學被任命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在《自然的解釋》序言中,他直接坦言自己要「為人民服務」。這話說的太超前了,我都懷疑他抄襲了毛主席語錄呢,呵呵。他知道自己擅長思考,尤其是對真理的思考。他要把這份求知慾放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做人民的解放者。而且他覺得他有一種國家使命感——我能者多勞,我能力大所以責任大。

講真,每每讀到培根年少往事時,都不禁把那時候的培根和其他人比較。少年的培根讓我想到了少年的霍去病,少年的岳飛,以及美國隊長【別給我提他是九頭蛇】。博學多識和才華橫溢始終是他不可抹去的標籤。除此之外卻懷著一顆為國為民的心以及強大的人格魅力和演說家的功底。可謂完美。

1579年,在培根父親還沒來得及立遺囑時的突然去世,從而改變了培根未來的方向。十八歲的培根一下黯淡無光了。因為父親的位居高位,權勢了得,培根自小生長的環境就是被人仰視。而父親走得匆忙,沒有來得及立遺囑,他沒有享有遺產的權利,更沒有了權勢的保障。他不得已從頭開始打拚。

然而,在這樣一個時代,以培根的才華,在哪裡都是耀眼的,很快他又位居高位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從小生長的環境,他奢侈的生活習慣無法匹配他當下的生活條件,這一度讓他顯得窘迫。這也使他養成了貪污受賄的習慣,否則無法滿足他的生活。這個後面會說。

1598年,培根曾因負債太多而鋃鐺入獄。可儘管如此,他的職位卻不斷高升,為什麼?他上面可沒人,實在耐不住才華太盛無人可及。1606年當上副檢察長,1613年當上總檢察長,1618年,五十六的他終於進入內閣,併兼任上議院大法官。

二、偉大復興

然而政治生涯的成功並沒有讓他在學術上放鬆壓力,他可謂政治學術兩頭抓,天下知識盡在掌握。

他曾說道:

有一技之長的人蔑視學問,無知的人則仰慕學問,只有聰明的人才善於運用學問。學問本身並不能教人怎樣運用它,這種運用學問的智慧只有通過觀察才能獲得,它是在學問之外和學問之上的。

每次讀到培根這段話,我就想到網上各種學歷領域的鄙視鏈。完完全全在十七世紀初就被年少的培根看了個透。

說到文集,他有《讚美知識》《論說文集》《論真理》都是不可多得的篇章,既有思想上的建樹,又在文學上展現了深厚的功底。尤其是《論說文集》可以說每一篇,每一頁都有著真知灼見,同樣文學功底的文字論述中,沒有能超越他的思想,同樣的思想見地下又很少能見如此由美的文字。英國文學中還從未有人如此成功的作品。

在這些作品中,培根淘氣的認為,既然我討厭亞里士多德,他的東西又那麼多,那對不起了,老子特么全部推了重來算了。他坦率的接受伊壁鳩魯的倫理觀,「不用則無求,不求則無畏」的這種看似消極的思想,卻實際上承認了人本能、本性、慾望在與自然中抗衡中的作用。他主張用行動創真知,一切不能付諸實踐表達的知識在他看來都是沒有太多用的。因為知識一定是為了實踐而存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自從政伊始的「為人民服務」,到學術研究上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位培根大大已經收下了那時候很多人的膝蓋。而在之後他又提出了「與時俱進」的理念和方法。而除了文學,宗教神學,他在心理學,倫理學上依舊有很大的建樹,別急,慢慢看。

好了,咱終於要說到哲學了。這鋪墊有點長啊。

他認為,人類的所有知識均已停滯,而他想做的就是讓人類在知識的海洋里游起來。

仕途得意的培根時刻想著如何振興哲學。一部《偉大復興》要開始了。他要先寫《導論》,鞭撻過去的舒服,再編寫《科學分類》建立各個鄰域的知識體系,之後再介紹《解釋自然》提出新的方法,之後再撰寫《自然現象》這種像極了現在的大百科全書,緊接著再寫《理智的階梯》提高人們的思想,最後來寫《展望》來通過現有科學來預言人類未來……

問題是人家不是吹牛逼,人家真的要這麼做,甩起膀子就幹了!除了亞里士多德之前做過類似的工作外,沒有人嘗試做過,培根微微一笑,我來。雖然吧,最後沒有寫完。

到這裡的時候,當局還不知道培根真正的意圖,培根的布局已經開始了。他真的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偉大的復興》為培根後來的哲學理念打下深厚的基礎,後文會反覆提到。

他在書中有寫過這樣一段話:

巡視一下知識,看看哪些土地尚未開墾,那些土地已經荒廢,以便真實地繪出地圖,從而對它們進行改善。

這是以天地為書,以知識為筆啊!這樣他還不滿足,他不想讓自己的東西變成枯燥的《大英百科全書》,他希望在這基礎之上能達到英國文學的巔峰。

就這樣,培根的足跡幾乎遍布每一個領域,科學的土壤里處處都有他辛勤耕耘出來的果實。

三、唯物教父

那個年代是個文化專制的年代,經院哲學以神學為內容,以維護神學為司職,用一大堆繁瑣的推理來論證宗教教條,培根就是因為受夠了這種環境,才說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話語。在之前他已在進行偉大的復興,現在,他要拿知識的武器像他所厭惡的世道開刀了。

為了徹底粉碎經院哲學,他先是在建立知識體系,像我前面那段說的那樣,畢竟,咱培根大大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他繼而提出了四假相說。假相是謬誤之源,而邏輯的首要難題就是找出並清除。分別是種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場假相,和劇場假相。

種族假相的意思是指人總是以自己的感覺為尺度來衡量認識天地萬物,將人的理解當做一種客觀真相,實則歪曲了真相,人在探索中也迷失了。

洞穴假相是指人在認知天地萬物的時候總會以自己的個人經歷,教育背景,性格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取向來判斷。如果說種族假相是一種先天性的話,那洞穴假相就是在此基礎上的延伸,是一種後天產生的假相。

市場假相則是進一步延伸,從個體擴展到群體。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因為文化,語言和不統一的感覺、概念產生混亂,造成對真相理解的不準確。

劇場假相則是指人們容易迷信權威,或科學,或宗教,或體系,從而喪失了獨立思考認知的能力。

培根認為這四種假相大大阻礙了人們探索真理的道路。如果要想認識新事物,就必須要打破舊事物。這點在他十五六歲的時候就有此志向,畢竟不是誰都有勇氣讓亞里士多德去角落畫圈圈的。

培根對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深惡痛絕在前文已經提到,他覺得前人的理論結果都是錯誤的。因為他認為知識的獲取需要靠經驗獲取,實驗驗證。簡言之,每一個知識都需要我們獨立思考,獨立消化,這也是他為什麼在之前辛勤耕耘知識的每一寸土壤了。他可以說是唯物主義的第一人,提出了經驗論的一系列原則。

根的目的不是要提供一個一般的體系,而是要「讓基礎更加牢固,並大大地拓展人類的力量和偉業的限度」。就如同之前說的,他把經驗,實驗,實踐作為獲取和檢驗知識的最高標準,從而推翻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很多理論,當然這也讓他自己時刻處於自我懷疑階段。

培根把神學劃分為自然神學、靈感神學和啟示神學。通過對神學的研究他發現很多宗教神學中推演的理論同樣可以適用於其他領域,從而容易產生矛盾。尤其是和當時的自然科學產生矛盾。因此,培根反對經院哲學家從他們的原理中推演出基督教的真理,認為經院哲學在科學和信仰上的結合是一個失敗。

培根看來,過去的知識毫無成果,體系,是因為人類自身理解出現偏差,沒有合適的工具來幫助人們發現自然的奧秘。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顯然是時代的產物,不夠與時俱進,無助於求真務實。三段論只能對已經發現的事物進行整理。如果我們草率的從抽象中得來,這個知識的整個上層建築都不牢靠。所以,他要在方法論上批判亞里士多德了。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草率而不嚴謹,他的歸納法更是可以用前面提出的四假相打破。在培根看來這是幼童的算數總結,放不得檯面。最經典的就是總會有人舉這個例子——一隻烏鴉是黑色,兩隻烏鴉是黑色,所以,天下烏鴉一般黑——所以他讓歸納法進行一次升級。而這培根式的歸納法2.0稱之為列表歸納法。

新的歸納法第一步是收集資料,第二步是比較分析,第三步再進行總結。這像極了大數據時代的很多初始模型。這也讓他成為了近代經驗主義哲學的創始人。

歸納法並不是培根首先提出,但卻是培根進行完善並發揚光大。除了歸納法外,他更深的討論了哲學的概念和意義。培根認為人性科學包括作為精神-物理個體的人的全部知識。他利用更為專業的心理學和生理學研究成果建立了科學的人文主義。這遠遠不同於文藝復興哲學家的古典人文主義。

他探討了人類靈活具有神聖或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部分,又通過邏輯學討論知性和理性,用倫理學討論意志、慾望和情感。他認為,邏輯學產生決定,而倫理學則要求付諸行動。而結合他自己的政治生涯和政治背景,他將以上與政府科學想結合,把社會的善稱為義務,而政府科學就是遵守正義和公共善的主張。

培根對於神學和哲學的區分是對中世紀末期思想的繼承,他通過宗教教義進入獨立的領域,為哲學留下地盤。培根認為哲學不以上帝為對象,而是應該以自然科學為對象。可是因為時代的局限讓他陷入到一種形而上學當中,即對不同領域孤立片面的理解與分析去解釋自然界的各種問題。這就是後來常說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為機械唯物主義。培根涉及面之廣前無古人,也就是前面談到的亞里士多德能算一個。這也讓他的唯物主義都穿上了形而上學的外衣。

雖然培根的經驗主義並不徹底,但我們仍可以將他歸為經驗主義的一員。他認為經驗既是理性的,也是經驗的。他認為靈魂是物質性的,理性靈魂是宗教的領域,又將神學驅逐出物理學,並成為形而上學的一部分。近代哲學史上,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發生過多起思想碰撞,這個在後面會慢慢講到。就如同一場浩浩蕩蕩的辯論賽。而出來的第一個辯手就是培根。

四、時代的偉人

培根的政治生涯算是所有哲學家當中最一帆風順的,也是官做的最大的。前面說到,1618年,五十六的他終於進入內閣,併兼任上議院大法官。而1621年的他就因為貪污受賄而被監禁倫敦塔,此生不得被政府錄用。也正因為這樣的污點讓後人對培根的很多評價都戴上了有色眼鏡。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就寫道:

在那個年代,法律界的道德有些飛馳墮落,幾乎每個法官都接受賄賂,而且通常雙方的都受……培根的獲罪本是一場黨派之爭中的風波,並非因為他格外有罪。

所以,培根本身其實是政治鬥爭中的一個棋子,只是大環境下隨波逐流沒有出淤泥而不染而已。果不其然,入獄沒幾天交了罰金就被放出來了,但是政治生涯就這麼結束了。而生命最後幾年的培根依舊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1626年坐車出門,在思考冷凍防腐的問題。路過雪地,就地取材,殺雞藏雪,坐等實驗結果。年邁的培根因此感染風寒,不就辭世。可以說,他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實驗。

想到了歌德那句話,很多人都用過形容培根:

一個人的缺點來自於他的時代,他的優點和偉大卻屬於他自己。

培根開創了近代的經驗主義哲學思路,這是「近代科學」和技術的真正起源。他認為一切只是來源於經驗,過去的權威統統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認識方法就是科學的歸納法而並非理論上的邏輯和演繹。

而在培根之後,又一位出色的辯手站了出來。如果培根代表了正方,那麼他就一定是反方。他開創了近代唯理主義思路,提出了普遍懷疑,自成體系,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於一體,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就是——笛卡爾。

敬請關注下篇——哲學江湖往事(二):我思故我在

最後,歡迎大家來關注我的公眾號:藍天的小屋,周一到周五更新哦~

推薦閱讀:

培根隨筆誰譯的好?
關於《水滸傳》《培根隨筆》《傅雷家書》閱讀的問題?

TAG:哲学 | 培根FrancisBacon | 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