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精英的產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網上有一篇特別火的帖子叫《寒門再難出貴子》,一位有著十年銀行工作經驗的資深HR描述了寒門子弟的絕望與無奈,用他的親身經歷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在如今這個社會,寒門子弟很難再通過個人努力出人頭地。而種種社會現實似乎也印證著他的結論。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49 未知天命》,片中訪問了十二個來自英國不同社會階層的七歲小孩,談他們的生活和夢想。 此後,導演每七年回去重訪那些長大了的小孩,直到2005年他們四十九歲。紀錄片證實的社會現象令人唏噓,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確實,一個窮苦出身的孩子通過自身努力,逆天改命,從窮山溝的放牛娃變成達官顯貴,億萬富豪,甚至拜相封侯,那麼他的成功會成為一個驚天偉業,被人傳頌。這或許是一個統計學陷阱,人們都愛聽屌絲逆襲的勵志故事,但是在這些個別例子之外,可能是千千萬萬寒門子弟終守寒門,是千千萬萬富家子弟仍享富貴。
這樣的現實或許略顯殘酷,可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為什麼一個人的出身往往決定了他的命運,為什麼一些人奮鬥一生的終點也不過只是別人的起點,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在迷茫中掙扎,在掙扎中滄桑?
美國的一個跨學科團隊做過一個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窮人和過度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徵,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思維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
很多窮人窮不是不努力,而是因為長期貧窮,失去了擺脫貧窮的智力和判斷力,這種狀況不變,再努力也是白費。
我來自農村,從小接觸的是農活與農民,與外界唯一的日常交流來自電視,貧窮給我帶來了什麼,首要的便是對性格的塑造。
小學五年級我隨父母進城,於是轉到城裡的學校讀書,不善言談,乏於交際的我在城裡的孩子面前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感,且變得敏感,有時別人的一個無意之舉,會被自己解讀為是一種對自己身份的嘲諷。相比於在城市相對富裕環境里成長的孩子,總覺得少了些自信。
要說最大的危害,莫過於因為貧窮失去了選擇的權利與勇氣。因為貧窮,沒有勇氣去戀愛(二十來歲,至今沒有談過戀愛);不敢去過多選擇,不敢去放手一搏,對於別人來說失敗了不過是再來一次,而對於一個窮苦家庭出身的人來說,失敗了就如同墜入了萬丈深淵,而且還要連累家人,不是我不願意賭,而是我輸不起。
對於窮人來說,身後就是地獄,一個意外,一場大病就可能讓整個家庭癱瘓,因為貧窮,不得不生活得小心翼翼。這算是貧窮的枷鎖,窮人哪有自己真正的生活,活下去就已經是竭盡全力,又怎能奢談成功?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教育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但是,教育往往是需要投資的。與富人早早為孩子划出精英路線的培養圖不同,窮苦人家沒有精力與金錢進行教育投資。
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你們專業只有少數人能夠找到理想工作,難道你就心灰意冷;有人告訴你,考研成功率特別低,難道你就半途而廢;有人告訴你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你就從此一蹶不振,甘守寒門一輩子?
現實的困境絕不是讓人頹廢的理由,而應是前進的動力。你可以說這是一碗沒有勺的雞湯,可除此之外,我們卻別無他法。很多人習慣於抱怨社會的不公,可我也相信我們生活在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你可以列出社會的種種黑暗來反駁我的觀點,但是從宏觀上看,這個時代沒有動蕩,沒有飢餓,每個人都有機會在這個時代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羅曼羅蘭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我們也可以說,生活中只有一種樂觀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現實的殘酷後依然心懷希望。面對「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實,我們依然可以淡定的說一句「so what?」
推薦閱讀:
※職場精英為什麼看不透問題的本質?
※論文大燜鍋:NBER 國家能力的起源 by Acemoglu and Robinson
※小米品牌能否完成屌絲逆襲,成功佔領高端市場?
※想成為精英,請記住這三點
TAG: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