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業都要死了,為什麼還要讀新聞學院?

很快就要高考了,我想起那位原本想學新聞,結果被記者勸說放棄的高考狀元。不知道正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他是否還記得曾經的新聞夢。(更新:這篇文章在我的微信公號newslab發出後,狀元本人留言說他雖然沒有讀新聞,但一直沒有忘記新聞夢,已經做了一年的實習記者。)

在這個傳統媒體不斷關門、數字媒體亂象叢生、政治壓力達到近二三十年來的峰值、資本力量空前飛揚跋扈的年代,勸阻想學新聞的高中生報考新聞專業,幾乎是一件怎麼都不可能錯的事情。

一個簡單的理由是:連媒體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連新聞業都快死亡了,你還學新聞幹啥?是想體驗畢業即失業的感覺嗎?有自虐傾向?

在這裡,我想為新聞學專業辯護幾句。

前段時間,我讀到威斯康星大學新聞學院教授Michael Wagner的一篇文章,其中的一段話正好可以回應上面的質疑:

「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們,我們培養他們的目的,是讓他們畢業的時候可以從事現在都還不存在的工作。這要求我的年輕的學生們能夠很好地寫作,具備研究能力,擁有批判性思維,這讓他們可以適應各種挑戰,可以衡量信息的價值,可以判斷相信什麼、為什麼相信,可以知道這些信息可以用來做什麼。」

(I tell my students all the time we are training them for jobs that don』t exist yet. This requires that my young scholars be able to write well, engage in research, and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behaviors that fosters in them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judge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and to decide what they believe, why they believe it and w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about it. 原文點此)

多麼精闢的論述:新聞學院的訓練,應該是培養學生們畢業時可以從事現在還不存在的工作!是的,也許今天你所閱讀的媒體,三四年後就會死亡,但當原有的媒體死亡、更新鮮的媒體形式出現時,誰能夠抓住這樣的機遇,成為新的拓荒者和弄潮兒?一所合格新聞學院培養的合格畢業生應該可以做到。

為什麼Wagner教授會有這樣的自信?因為新聞學院培養的能力,不僅能讓畢業生成為報紙雜誌的記者和編輯,而且能讓他們迅速適應新的媒體環境,乃至能讓他們從事任何需要跟「信息」打交道的工作——也就是說,幾乎所有工作。

記者所應具備的能力,無非是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和表達。新聞學院的合格畢業生,應該能比其他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應該能更好地判斷信息的真偽和價值,應該能更快地作出批判性的分析,應該能更好地通過文字及其他各種方式表達自己。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是一位記者,他說,記者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因為新聞業能夠培養快速學習能力——

「新聞職業要求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新聞工作環境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閱讀只是一個附加的要求。自學的人往往更渴望學習,學得也更快,我那個時代的人尤其如此,因為我們將新聞工作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職業』,我們希望能夠在這個職業中不斷進步。阿爾維托·耶拉斯·卡馬戈曾經長期從事新聞工作,他兩次當選哥倫比亞總統,但他甚至沒有高中畢業。」

學過新聞或是當過記者的人,總統也能做。

其實,比起培養未來的總統,新聞學院更重要的使命是:培養更好的公民。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完善的制度,更要建立在一群好公民的基礎之上。所謂好公民,就是能夠有效地使用媒介、獲取全面準確的信息,作出理性的判斷和負責任的參與。對於這些,新聞學院的畢業生理應擅長。

在北大讀新聞的時候,我一直將傳播學的創始人之一威爾伯·施拉姆的這句話放在自己的博客頁面頂部:「新聞學院所要造就的學生,將是整個大學中最適合於理解和談論他們所處的那個世界的學生。」更好的公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談論這個世界,也可以更好地參與社會事務。

當然,以上這些,與其說是對新聞專業的安利,不如說是對新聞學院的希冀。因為所有這些美好的可能性,都要建立在新聞學院提供了合格的教育的基礎之上。

推薦閱讀:

史量才和他的《申報》給新聞人什麼啟示?
如何看待新聞的真實性?
為什麼傳統媒體死了,新聞學院反而越來越活躍?
新聞照片究竟允許修到什麼程度,有什麼嚴格的底線嗎?

TAG:新闻学 | 新闻 | 大学专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