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這幾個行為會把你的孩子變成媽寶男(女)!
如果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完整的、頂天立地的人
就千萬不要讓TA變成媽寶男(女)
這幾年,一種極端恐怖的惡勢力正在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他們的名字讓人們聞風喪膽、唯恐避之不及。他們就是——媽寶男(女)!
他們的朋友,苦不堪言:一言不合就「我媽說……,所以我應該……」。
他們的對象,痛不欲生:在媽寶們的眼裡,麻麻是天神、自己是灰塵,自己的意見稍微和媽寶的麻麻不一樣,立馬供天神而撣灰塵。無論有沒有和麻麻發生衝突,都會引來一場火山爆發(或者一禮拜的冰封千里)——此時,他們的內心是:「我tm上輩子做了什麼孽,跟媽寶男(女)談戀愛!」
媽寶,顧名思義,是媽媽的掌上寶,一切言行都以媽媽為準則;媽媽的意願是聖旨,不論聖旨是否公正道德,永遠遵守聖旨。和媽媽的聖旨比起來,別人的意願都可以無視;某種角度上是孝子,如果愚孝也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孝順的話……某種角度上,媽寶們會讓媽媽們很爽,然,出家門就被喊打,而家門外面沒有媽媽的寵愛和保護。
真的,媽寶們又坑自己又坑媽,但他們不是自己「騰」一下兒就變媽寶的,而是被媽媽們培養出來的。
這幾個行為會讓孩子們變媽寶,媽媽們,請自我檢討一下你有沒有這樣做!(當然,如果有的媽媽享受那種丟棄道德丟棄公正的愚孝並對坑孩子這事兒持無所謂的態度,那此文可以不用看下去了……)
1.經常說「孩子們啊,媽媽這麼多年含辛茹苦都是為了你啊!你可得好好聽話,不然怎麼對得起我呦!」
這句話,本質上是一種道德綁架,因為我為你付出了很多,所以你一定要感恩,如果你有一點不聽我話的行為,那你就是喪心病狂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在這種道德壓迫下,孩子們逐漸的會不敢反抗家長,哪怕家長的行為是錯的。一旦自己內心反抗了媽媽,他們就會感受到道德上的壓力,覺著自己是白眼狼,久而久之,他們就放棄了反抗,也不再學會去反抗,於是就變成了媽寶。掙脫原生家庭尋求獨立,是一個完整的、健康的人成長的必備過程,而媽寶們,因為道德綁架,掙不開原生家庭的控制。
2.經常說「孩子啊,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什麼都不用管,媽來給你做!」並且也是這樣實踐的。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家長們經常會產生成績至上、學習至上的心態,為了孩子能有好的成績,剩下的一切都由家長包辦,省出時間讓孩子好好學習。幫孩子準備要穿的衣服、幫孩子收拾書包、幫孩子買文具、買書、幫孩子……結果就是,情況嚴重的孩子成為除了看書學習,其他什麼都不會做的書(半)呆(殘)子(廢);大部分並沒有這麼嚴重,但他們也成了完全依賴媽媽的媽寶。
自主性不是說教出來的,而是要靠平時的實踐慢慢培養出來的。如果孩子養成了生活中一切依賴媽媽、靠媽媽的習慣,那麼他就在「媽媽包一切,我只用學習」的過程中喪失了自主性。等到長大,需要他自主決策、行動的時候,哪怕他有能力自主決策、行動,沒有媽媽的意見和幫助,他也會緊張、害怕、沒有安全感,從而不敢做出決策,不敢行動。
同時,即便他們自己的意見和媽媽不一樣,他們也不敢反抗媽媽的意見,因為與媽媽相左,可能就意味著會喪失媽媽的支持與幫助,意味著沒有安全感。
3.所有的事情都由媽媽做主
報什麼興趣班、考哪所學校、和誰交朋友、哪怕周末去哪裡吃飯、晚上幾點睡覺……一切的決策都由媽媽做主,不讓孩子自主選擇,或隨意否定孩子自己的選擇或行為……不是因為覺著孩子的選擇不好,就是想自己當女王。這樣的做法也會逐漸的剝奪孩子的自主性——既然我自己做選擇都沒有用,那我何必自己做選擇?久而久之,他們喪失了自主性,變成了依賴媽媽的媽寶。
4.我家孩子天下第一,你們誰都沒我兒優秀!
在大部分媽媽眼裡,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但是,千萬記住這是感情上的,不能上升到理智上!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過分誇大孩子的優秀程度,並且經常這樣誇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自大、目中無人,他會瞧不起一切,除了誇自己的媽媽,最後就變成了「只有媽媽說我好,只有媽媽對我好,我只聽媽媽的」。
自大很可怕,自大的媽寶更可怕……
5.與上一條正相反,覺著自己孩子啥都不行,啥都差,全得靠自己。
孩子太差了,成績不好,腦子不好,沒自己孩子就得死,所以自己給孩子挑了衣服、挑了學校、挑了工作、挑了對象……這跟第三條是不一樣的,第三條是因為單純的想自己做主,而符合這條的媽媽們,是單純的覺著孩子不行。這樣的媽媽,還會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碾壓,讓孩子喪失自主性之外還會讓孩子自卑,進而讓孩子更依賴萬能的媽媽,更喪失自主性……導致惡性循環。
總之,就是剝奪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剝奪孩子的自由。如果你已經這麼做了,或者你的孩子有媽寶的勢頭了,請趕快給孩子斷奶!斷奶是痛苦的過程,因為媽媽會喪失掌控的感覺,更會心疼自己的孩子。但是媽媽不能陪孩子一輩子,早斷奶,孩子也會早日長成真正的大人。把自由、自主的權利還給孩子,這才是王道!
有人會問,為什麼是「媽寶」而不是「爸寶」?其實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在傳統的觀念里,教育孩子的活都是媽媽的,爸爸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是隱形的,所以能「寶」孩子的,大多數都是媽媽。但其實,在爸爸參與家庭教育,或主管家庭教育的家庭里,也會出現「爸寶」,只不過「媽寶」比較多,所以大家就簡稱「媽寶」了。
在當代中國,性別平等這種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男性小時候會被灌輸掌控女性的思想,而女性小時候會被灌輸被男性掌控的思想。在長期的性別不平等中,女性作為弱勢群體,會格外的沒有安全感,因此她們傾向於通過掌控他人、依賴他人來獲得安全感。當她們不能,或自認為不能掌控配偶,就會轉而掌控孩子,通過掌控、依賴孩子來獲得安全感。所以通常會是「媽寶」,而不是「爸寶」,當然這是另一個問題了,我們以後再說。
總之,能長期保持媽寶的狀態,母子雙方肯定都是能從媽寶的關係中嘗到甜頭的,這種甜頭就是互相依賴的安全感。但是這種甜頭就是裹著糖衣的毒藥,會逐漸的害了自己和孩子。如果想讓自己和孩子一起健康的成長,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真正的,頂天立地的人,就千萬不要讓孩子變成媽寶,無論是媽寶男還是媽寶女。
知子花家庭教育專家
微信:Lifetree-edu | 微博:@知子花教育
推薦閱讀:
※如何系統學習網路空間安全?
※「經不住」批評的一代為何總要以死相抵?
※如何看待十一月五日上午新京報對於豫章書院的採訪?這對於豫章書院事件接下來發展會造成什麼影響?
※暑期自己帶孩子出國遊學可行嗎?有什麼簡易的途徑?
※為什麼教育都希望培養人興趣廣泛的性格,可是興趣廣泛卻無一精湛不是很有問題的性格嗎?那麼為什麼還要培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