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學李笑來:100 天過去了,你有什麼進步...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共帳號:新生大學(xinshengdaxue);

無需授權即可轉載,甚至無需保留以上版權聲明;

轉載時請務必註明作者。

非常抱歉,在直播結束之後,我才發現我沒有事先點 「錄製」 按鈕,於是就沒有回放了…… 我只好迅速整理了這個文字版……

大家好,今天是 2016 年 4 月 10 日。今天是 2016 年的第 101 天,也就是說,從 1 月 1 日開始,已經過去了 100 天。100 天過去了,你有什麼進步嗎?

我很在意進步,但我總是盡量不去關注它,因為那樣經常會使我格外焦慮。可是我真的很在意進步,所以我應該有個什麼辦法可以讓我不那麼焦慮地關注它,於是,我想出了個辦法:

記錄我做過的事情。

很多人都知道我有記錄的習慣。記錄行動的好處在於,它不是以 「成果」 為焦點的,它是以過程為焦點的,於是不僅基本上不引發焦慮,還特別地有治癒效果。偶爾焦慮的時候,拿出來看看,知道自己已經做了很多註定會產生結果的事兒,註定會改變自己未來的事兒,於是,那些因為自己做錯了、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的事兒,就不會引起太大的焦慮。

1 月 1 日之後,我又寫了很多篇文章。春節前後用了整整五天的時間整理了《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的電子版。最近寫的一篇長文,《如何判斷自己的文章好壞?》僅在微博上就已經有累計超過 100 萬的瀏覽量。

3 月 1 日,新生大學的微信公共帳號開通,目前已經有超過 6 萬的訂閱量。

情非得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於 1 月份確認接收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資。至三月底,技術團隊人數已經擴充到近 20 人。3 月份,新生大學的 APP 開始內測,雖然中途有很多錯誤,功能依然不夠完善,但我們有最耐心最 nice 的客戶群體,為我們做了大量的細瑣工作。目前,iOS 正式版已經提交 iTunes Store,等待審核通過。雖然審核通過的時間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但理應在下周末之前通過審核,屆時 Android 版本也會一併發布。

從 3 月中旬開始,我基本上每天面談兩到四撥人,為情非得已培訓孵化各類群主,目前正式簽約人數已經超過二十位。與此同時,新生大學的創作團隊培訓基本完成,已經開始可以提供最基本類型的稿件。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事情,光記錄標題我數了一下大約 150 個,平均每天三到五條。

看了下列表,發現生活已經被改變。還好,即便很忙,追劇、看電影之類的,卻出於對生活的熱愛熬夜也沒放過,刷劇集一堆:兩部美劇,紙牌屋第四季、行屍走肉全六季,還有兩部韓劇,未生、信號。以及若干部其實不怎麼樣的電影……

說這些的目的很簡單,告訴大家我是個一如既往在行動的人。雖然有很多人鼓勵我、支持我,甚至可以說是督促我,但實際上我確實是那種就算在真空里也要起碼做一點布朗運動的人。

接下來說一下關於社群的事兒。

在起點上,我並沒有公布我的所有計劃。這基本上是我做事的典型模式 —— 凡事盡量做出來再說,雖然有時候不得不提前說。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知道天下所有的計劃,都必然在執行過程中發生變化,有時小,有時大。若是著手去做的事情,不是歷史上做過無數次的事情,而是需要創新的事情,哪怕是一點點的創新,那麼對應的計劃遇到挫折、反覆、調整、變更甚至廢棄的可能性就很大。

2015 年 12 月 25 日,《七年就是一輩子》預售結束之前,這事兒看起來就是我寫一本書,然後發布兩個並行的價格,一個是免費的,一個是收費的,不僅是收費,還收的是年費,而且貌似還不便宜……

再後來,我告訴大家,這是一本眾創書籍。《七年就是一輩子》,這本書的主旨其實就是一句話:

我們必須持續自主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統。

再展開,就包含另外一句話:

我們的操作系統主要由概念與方法論構成。

於是,所謂的 「持續自主升級」,就是指一個人不斷地學習、打磨、整理、糾正、篩選那些清晰有效必要的概念與方法論……

《七年就是一輩子》這本所謂的 「書」,與大家之前在書店裡看到的傳統的書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你很難看出來這本書所謂清晰的結構,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分為幾章,每章有幾節等等…… 讀者看到的,就是一系列文章的集合。為什麼?因為真實的世界就是這樣的,有點混亂,有點糾結,有點模糊,需要不斷地探索…… 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本寫不完的書,為什麼?因為我們信奉的是活到老折騰到老。

可是,我已經把框架整理出來了,範文也寫完了。於是,社群成員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在未來的日子裡,要寫一本屬於自己的書,名字叫《我的七年》,或者《某某某的七年》。裡面是什麼內容呢?就是一篇篇的文章,不需要有體系,不需要有規劃,只需要每一篇寫清楚一個概念或者一個方法論,持續地更新,持續地記錄。每隔一段時間重新整理一下…… 最終,那裡記錄著你自己的變化。

我不是閑著沒事兒才去看那個殭屍劇的。The Walking Dead 其實是個非常好的 Media Franchise 範例。霍炬知道我在研究這個領域,當機立斷向我吐血推薦,於是我就當機立斷看完…… 至於什麼是 Media Franchise,大家可以去 Wikipedia 上搜索一下。The Walking Dead 的創作者,相當於定義好之後開源了一個設定:

突然有一天,病毒開始流行,所有人都被感染了…… 人們在死後會變成殭屍,被殭屍咬過之後也會變成殭屍,而殭屍只有被爆頭(即,毀掉殭屍的大腦)才徹底死去……

在這個簡單的設定基礎之上,誰都可以開始創作了。

  • 倖存者如何活下去,就拍了兩季

  • 講如何成為一個團隊的成員,如何才能保護家人,又拍了兩季;

  • 講如何應對那些掠奪者,又拍了兩季

  • 接下來估計要講的是,如何戰勝奴役,估計至少兩季……

這還沒完,AMC 又出了另外一個衍生劇,叫 Fear of the Walking Dead,講病毒剛開始流行的那段時間所發生的故事…… 理論上這是可以沒完沒了地拍下去的東西 —— 竟然都只不過來自於一個那麼簡單的設定。

其實你細想想就知道了,我做的事情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做出一個很簡單的設定,然後做一個範例,然後鼓勵大家、甚至我也願意陪著大家一路走下去,記錄下來,讓大家都有一本屬於自己的《我的七年》。

每個人的七年肯定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進步大小也肯定不盡相同,但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事實上你並不孤獨」 —— 這是我要搞新生大學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我真的知道那些追求進步,不斷前行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多麼孤單,我自己就是那麼一路走過來的,所以我真的懂那孤單有多麼難以描述地可怕。

哦,對了,我原本有計劃做個朗讀版,但社群里已經有成員自發地錄製有聲版,我聽了一下,效果不錯,所以決定把時間花在其他地方。我有空的時候,盡量多做這種線上直播的講座。

社群成員必讀書籍,最近又增加了一本。這本書叫《原則》(Principles)。上一本是《領導梯隊》( Leadership Pipeline )。新生大學的 「必讀書籍」,就這麼兩本了,不多是不是?未來還會不斷推薦書籍,但這兩本卻是必讀的。

第一本,是所有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即便大多數人不覺得自己有必要掌握 —— 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要當父母的,那就是當領導;絕大多數父母是失敗的,就是不學習的緣故,既然學習不夠,又更談不上學那些自己不知道將來一定會有用的技能了。

第二本,也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意識:生活、工作、學習的原則。這本書名就叫《原則》(Principles)。這是一本尚未完成,而作者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完成的 「書」,也全文公開在網路上。王秒同學帶領幾個小朋友把這本書做成了中英對照雙語版:

知筆墨

作者 Ray Dalio 是個神人。他創建的 Bridgewater Associates 是世界上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截至 2014 年 10 月份,Bridgewater 管理大約 1600 億美元的資產,而同期,他的個人資產大約 143 億美元。

這個人有多厲害呢?說幾件事兒就知道了。

他 1949 年出生, 12 歲就開始買賣股票,花了 300 美元買了北方航空的股票,收益 3 倍。

1975 年他創建 Bridgewater,最初的主要業務就是為公司客戶提供匯率和利率的風險管理諮詢以及出版名為 「Bridgewater 每日觀察」 的每日市場評論。1987 年,Bridgewater 開始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當時的規模為 500 萬美元。時至今日,不到三十年,橋水的資產管理規模增長到起初的接近 4 萬倍。

2003 年諾貝爾經濟學家 Robert Lucas 宣布:「預防經濟蕭條的核心問題已得到實際解決,事實上,這問題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獲解決。」 而在 2001 年的時候,Ray 就領導公司開發了「蕭條壓力表」(depression gauge)。

Ray 的成功秘訣究竟是什麼?他在自己的那本 「要不斷寫下去的書」,即,《原則》(Principles)里做了真正 「言無不盡」 的描述。核心是這樣一句話:

我們必須渴求真相,要渴求到為了換取真相甚至不惜被羞辱的地步。

也許在大多數人眼裡,探尋真相與賺錢全無關係。但,Ray 帶領著橋水踐行了他的原則,創造了奇蹟。

我喜歡在歷史裡尋找蛛絲馬跡,因為這是個比偵探還有意思的事兒。我寫過一篇貌似與成長全無關係的文章:《那個沒活成老炮兒的小混蛋兒(周長利)》(那個沒活成老炮兒的小混蛋兒(周長利)),其實就是我踐行我的歷史研究方法論的展示。

研究 Bridgewater 的過程中,我發現它的成長與一個科學領域的成長並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於 1972 年開啟的心理學領域:認知偏差。

上周,我發表了一篇文章,《如何判斷自己的文章好壞?》(如何判斷自己的文章好壞?),裡面提到了這些年我研究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整理的知識框架:

在我看來,所謂的邏輯推理,有三個層面:

  1. 形式邏輯(Formal Logic)

  2. 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

  3. 認知偏差糾正(Cognitive Bias Correction / Cognitive DeBias)

我們再看看 Ray 的那句話:

我們必須渴求真相,要渴求到為了換取真相甚至不惜被羞辱的地步。

為什麼要 「不惜被羞辱」 啊?因為我們天然有認知偏差,所以,真相併不總是我們最初以為的那個真相,當我們糾正自我認知偏差的時候,常常伴隨著各種情緒 —— 事實上我們的目標還真就是剔除掉那些不必要的情緒,可問題在於最難以對抗的情緒是 「感覺到自己被羞辱」 ……

有趣的是,Ray 跟我一樣,希望《Principles》這本書是一本 「眾創書籍」:

我希望大家都能寫下自己的原則。我希望能夠知道所有我感興趣的人寫下的原則是什麼,像是史蒂夫·喬布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競選從政之人,與我共度一生之人等,希望可以拿我的原則和他們的原則進行比較。我很想知道他們最珍視什麼,實現夢想時都遵循什麼原則。想一想都覺得棒極了,這匯總起來對我自己的思維該多有價值啊。我希望我寫的原則能夠鼓勵其他人也將自己的原則寫下來。

整理自己的原則,其實很難,因為時常要面對衝突、失敗與羞辱,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其實沒有原則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有屬於自己的必須堅守原則的根本原因。可 Ray Dalio 的這本書給我們這些普通人設定了一個很好的起點:

  1. 這個原則既然這麼重要,那它意味著什麼?

  2. 如果我堅守這個原則的話,有什麼事情是我絕對不能做的?有什麼事情是我必須做的,不得不做的?

  3. 在我堅守這個原則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麼?我是如何克服那些阻力的?

  4. 在我堅守這個原則的過程中,我學到了什麼?

  5. 在長期堅守這個原則的過程中,我吃了哪些虧,得了哪些便宜,總體上的得失如何?

在我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各位這麼好的運氣,有 Ray Dalio 這樣的人指路。Ray Dalio 發表這本書的時候是 2011 年,那時候我已經 39 歲了。但,其實我運氣也很好,因為我自發地給自己定了很多原則,雖然零碎,但事實就是

  • 有原則比沒有原則強;

  • 有零碎的眾多原則比只有幾個原則強;

  • 有系統的原則比有零碎的眾多原則強……

我從 2005 年開始在網上寫博客,有些人從那時候就看我的文章,那麼他們就一定會知道我有一些恪守的原則:

  • 永遠只選擇鼓勵他人

  • 絕不與他人公開爭吵

  • 不怕自己做得不好,也不怕公開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堅信自己一定會進步

  • 相信試錯常常是進步的唯一途徑

  • 相信 「教」 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 長期保持耐心才能看到最後的結果

  • 做了再說,而不是說了也不做

  • ……

後來,知道了 Ray Dalio 這個人之後,仔細研究了一段時間,就成了他的腦殘粉。因為我發現這麼個事兒:他整理出來放在那裡的原則,所有的原則我都認同,注意,不是絕大多數,而是所有。差異在於,他整理出來了一個系統,雖然沒那麼規整,但有系統總比沒有系統好。

我不害怕自己成為誰的腦殘粉,反正這輩子也沒幾個。嚴肅文學上,我是喬治奧威爾的腦殘粉;通俗文學上,我是斯蒂芬金的腦殘粉;語文上,我是錢鍾書的腦殘粉;經濟學領域裡,我是米爾頓弗里曼的腦殘粉;正確思考並踐行這方面,我是雷達里奧的腦殘粉。

有一些雷達里奧提到的原則,我自己也需要實踐。因為 「認同」 與 「踐行」 常常並不是一回事兒。於是我就想起了當年自己的笨方法。就是經常用文字處理軟體畫一張 10 x 10 的格子,列印出來,然後寫上一個標題,然後每天審視一次自己,做到了,打勾或者畫叉……

比如,我當年決定再也不跟著別人吐槽了,然後就發現這事兒還挺難……

一流的人做事,二流的人評論,三流的人吐槽,四流、五流的人評論或者吐槽別人的評論或者吐槽… 除了第一類人,剩下的都不可能失敗。

然後就是通過畫格子監督自己的。

至此,新生大學的社群成員已經有兩本必讀書籍了,一本是《領導梯隊》,另一本是《原則》。當然,其實是三本,因為還有本來就讀過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其實三本書都讀過、讀懂、讀透,並不是容易的事情。除了這三本之外,社群將不再設置 「必讀書籍」,但是一定會有一個圖書推薦的通道。

最後呢,說一下新生大學 APP 的未來規劃。現在的 APP,功能很簡單:

  1. 鼓勵大家發表文章

  2. 鼓勵大家私聊(正式版上線之後,會議室平時會禁言)

將來呢,

  1. 會逐步開放自建群組,比如早起群啊,比如本地群啊什麼的

  2. 會逐步加強語音直播和視頻直播功能

  3. 下半年開始定期組織有價值的講座……

說實話,規劃很多,但凡事都需要時間和改進。我和我的團隊成員們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被眾多熱心、耐心的社群成員感動到哭,在這裡再次說聲:

真心感謝!

時間是很快的,這就 100 天過去了,希望 2016 年的第二個 100 天,我能做更多的事情,各位也能做更多的事情,積累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看起來沒什麼地發生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用的社群工具?
群主聯盟:網紅汪浩文創新自媒體社群,共贏中國品牌影響力!
Scalers:社群是一種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如何運營品牌社群?

TAG:李笑来人物 | 成长 | 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