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寫給典型豆瓣用戶的情書
這部「豆瓣品牌影片」我看了六遍。
是不是覺得這個片子好裝逼看不懂?那就對了,因為人家壓根不打算讓你們懂。豆瓣天生不是一個擅長講大眾話題的地方,出生十年,它從來也沒有想要走大眾化的路線。然而復刻的電影畫面,現代詩般的自白,後現代的拍攝剪輯手法,對典型的豆瓣用戶而言並不陌生。甚至還有些用戶能夠如數家珍般地告訴你每個場景源自哪部電影——我功力不夠,也尚且做不到。
豆瓣用戶早早被貼上「文藝」的標籤,無非是他們讀著新華書店買不到的書籍,看著院線不上映的電影,聽著年代各異的不同語言叫不上名字的音樂,把玩著方圓十里沒有同好的樂趣。大眾對自己不熟知的事物是一定要蔑視和調侃的,所以他們對豆瓣青年冠以「文藝青年」和「裝逼」的稱號。
這也就是為什麼影片中的「我」被穿上了精神病服的原因:「文藝青年」跟「精神病人」,不都是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做著別人不理解的事么?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豆瓣文藝青年們其實是一群最人畜無害的異類。「除了一個小秘密,我只是一個極其平凡的人」。一個極其平凡的人,一個想「張開雙臂擁抱世界」,「渴望交流」,「熱愛和平」,有困惑,有童年,「也嘗過愛情的滋味」的人。
那個小秘密,無非只是「我」與大眾不一樣的品味和視角。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豆瓣之所以是豆瓣,是因為它能夠聚集那些與世界話不投機的人們,讓他們在這裡找到千杯少的同類。只有在豆瓣,他們才能找到自己是「一個極其平凡的人」的感覺。因為在豆瓣他們不再小眾,他們從其他用戶身上找到了罕有的共鳴。
近兩三年,我明顯地感受到豆瓣的式微,是從核心用戶群體的出走開始的。豆瓣是一個重度內容平台,書影音收錄和評論撐起了豆瓣大半邊天。如果沒有人繼續生產這些優質內容,而只是成為又一個段子創作轉發平台,豆瓣最初存在的價值將不再(當然,即使沒有人生產新內容,舊有內容已經是中國最龐大的興趣資料庫了)。對於有潔癖的阿北而言,這件事情,比沒有用戶增長更可怕。
所以我說,這個影片並不是做給大眾看的,它是阿北寫給典型老豆友的情書。
通過這個影片,老豆友們又找到了作為一個高階知識分子的那份沾沾自喜,再度回味了在豆瓣找到同類的愉悅感。豆瓣想要告訴老豆友們,豆瓣懂你們,這裡還有你們的位置,這裡還是那個最能容納「精神病人」的豆瓣。最後我想說,謝謝豆瓣,謝謝你們讓我的精神有家可歸。
推薦閱讀:
※豆瓣閱讀開售了,它的前景會如何?
※豆瓣適合添加「遊戲」大類嗎?若添加,想像空間有多大 ?
※《摔跤吧爸爸》拋開爭議只看電影本身,真的值豆瓣9.2分嗎?
※為何馮小剛的《1942》在豆瓣評分低?
※如何看待豆瓣影評的評分?
TAG: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