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之前在清廷剃髮問題下回答的補充

--------------------20141001

還有這麼多人試圖長篇大論來論證對錯,閱讀理解真有這麼難嗎?

既然有那麼多的人喜歡用類比,什麼打架啊殺人啊之類,那我就演示一下怎麼用類比。

A和B打架,B被打趴下了,C在邊上大叫脫B的衣服,接著A就把B的衣服的脫了。於是我說,B被脫衣服,是因為C對B說脫A衣服導致的——這有什麼問題?

你使勁跟我討論有沒有C,A還會不會脫B的衣服,以及A有沒有脫人衣服的嗜好,或者C能不能代表B、ABC的人品怎麼樣等等,這些問題和我的表述有什麼邏輯上的關係?就算你都能論證出你的觀點成立,這能證明我錯了嗎?顯然不可能。

還有什麼要說的?

--------------------20140930

在那邊也修改補充了,不過看評論區實在是慘不忍睹一片狼籍,於是在這裡也放一下吧。

出門在外,上網不便,回來才能上來看看。

在寫這個回答的時候,就料到必然是這樣一個情況:大群人不忿,甚至破口大罵。還有特地私信來問我是不是滿族人的。在此我得特地回復一下問我這個問題的人們:你們的智商非常堪憂,最好找復旦大學的分子人類學小組去做下基因檢測,一來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人,萬一帶了大E之類可就不好說了;二來要是有遺傳上的缺陷,可及時制止如採取絕育措施什麼的。

更新一下,既然你們這麼恬不知恥,那麼執著,那麼不敢光明正大地說出口,我就幫你們揚個名曬一下。夏先生 、一四不掛 ,雖然ID可以重複,不過這樣直接粘貼ID地址,應該不會錯。

我告訴你們,就你們的叫人捉急的智商和不敢見光的樣子,不配我平眼相看,更別說要我把你們當個事來搭理了。先去做基因檢測吧。

至於還有不少只知道宋高宗宰相就一個秦檜的史盲,也不用出來丟人了。憑你們明顯短板的智商和小白歷史底子,一樣不配我多看一眼。張嘴前先去把宋史好好看一遍,數數清楚高宗一朝有多少個宰相再說。歷史沒學好,小學算術里的加法總該學過吧。

很多人不忿我這句話:「是漢人要求讓漢人剃頭留辮子才導致這個結果的。」一再強調說,只是一個漢人這樣,不是全部漢人云雲。

遺憾,這不能推翻我的表述,也無法說我的表述是錯的。孫之獬是不是漢人?全面推行剃頭是不是他提出後才實行的?如果是,那麼我的表述一點沒問題。

至於所謂的他不能代表全部漢人云雲,這和我的這句表述沒有任何關係,這是另外一個層面。要是按照這個套路,寫文章的人都可以不寫了,因為沒法寫,我來演示一下:清朝推行全面剃頭不論文武身份種族一概執行的政策,是在一個漢人的的提議下一部分漢官及滿官反對一部分漢官及滿官支持最後在清攝政王代清皇帝批示同意的情況下得以通過。

用不著為了一點不能明說的民族情緒和民族自尊就力圖在文字里找回一點面子。話說,我就是真這麼寫了,又能怎麼樣,於是就可以舒服了沒有異議了?

不好意思,那我還是寧願讓你不舒服的。

你不舒服就表示至少還知道羞恥,知道難受。讓你舒服了,我還真就罪莫大焉了。

知恥而後勇,這話是我們老祖宗說的。

再繼續糾纏下文字。很多人都很強調地說,剃頭是滿清為了統治等等原因推行的,孫之獬的上疏,只不過適逢其會。

好,那我問個問題:誰敢說沒了孫之獬事件,清就一定會再次推行剃頭?!

我可以非常絕對地說,沒有人可以這樣說。歷史就是這樣發生了,孫之獬提出了剃頭,清廷准了,推行了。沒人知道不出孫之獬這事,清廷是否還會推行,任何人說的,都只是假設,假設以後可能會怎麼怎麼,這個問題上,不存在絕對和必然。

我有說錯嗎?

相反,可以支持我的史料非常多。如我舉的清軍進佔南京後還大貼告示,說剃頭一事,本國相治成俗,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這是官方公告,是南下進軍後的清政府態度。誰能說沒有孫之獬,清一定會再次發起剃頭?

再譬如,朝鮮就沒剃頭。清也要求朝鮮剃了,但如清軍開始進北京時一樣,因為朝鮮上下強烈反對和抵抗,最後放棄,朝鮮始終沒有剃頭。誰能說沒有孫之獬,清一定會再次發起剃頭?

任何試圖爭論這個問題的,其實心裡都明白,這些討論都僅僅且只能是假設而已,不是一定會發生的歷史。因此,在假設之前,還是先承認清最終全面推行剃髮,是因孫之獬這個漢人上疏而起的這個史實吧(遺憾的是,到現在下面的評論里還有人在繼續糾纏 ,敢情我都白說了。同學們都這麼喜歡自說自話且完全看不懂我寫的白話中文的話,不如我拉黑了你們吧)——這沒錯吧。

恩,還有說我之前提到的吳三桂見剃髮令哭門及勸諫,都是歷史故事的。

我很清楚地說一次,這不是歷史故事。這是史料記載的史實

吳帥至齊化門,居民出迎,見已剃髮,垂泣曰:「清人輕中國矣,前得高麗,亦欲剃髮,麗人以死爭之曰:我國衣冠相傳數千年,若欲去發,寧去頭耳。清人亦止。堂堂天朝,不如屬國耶?我來遲,誤爾等矣。」

我還再說一句,吳三桂此人,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他的一生變化的軌跡,自有其內在邏輯。我可以很明確地說,山海關到北京時期,他還沒有徹底真真正正地倒向清朝的,他這個時期猶豫不定,思慮非常多。有關這點的史料和證據很多,譬如方大猷對其老師楊士聰說,吳已要求清將他封到山東黃河沿岸南明和清之間的緩衝帶,並已經明確要求所有軍中舊部不得離散,準備跟他一起去山東。他回北京是五月一、二日,這是五月七日的記載。包括後來史可法、劉澤清、陳洪範等人與的書信往來,及他雲南起兵檄文里指責清背盟等等,都能充分說明這點。

題外話撇開不提。我再如前面那樣問一句:清廷入北京後的剃髮令,是不是在吳三桂等人的勸諫下取消的?大概會有很多人不願意回答。所以還不如我自己說吧——是。

清廷入北京後的剃髮令,就是在吳三桂等人的勸諫下取消的——這個表述又是肯定沒錯的,而且是史實。其實很簡單的事,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沒必再馬上討論為什麼取消或吳三桂這個人怎麼怎麼之類的問題。就算證明了吳十惡不赦居心不良甚至這個勸諫是他的陰謀,也改變不了北京剃髮令是在吳三桂等人的勸諫下終止的這個史實。

所以這不是歷史故事,是史實,親。

老實說,我一向認為很多歷史上所謂的君子忠臣,其實都不怎麼地,有時候,還遠不如一些名聞遐邇的所謂奸臣。

譬如黃宗羲這樣的所謂一代宗師,學問是好的,我承認。至於氣節,呵呵,不好意思,我一點都不覺得他在這點上有什麼可以稱道的。譬如剃頭,譬如反清。我以前在一篇文章里,就此專門說過這事。

在這一系列潑污水的行為中,最明顯的便是關於馬士英之死了。……其實馬士英之死本無什麼可論之處,因清史及清廷檔案中記載都十分清楚,且當時在浙江一帶知道的人也頗多。馬士英在弘光朝覆滅以後,被南明唐、魯兩王勢力拒之門外,盤桓於浙江一帶,這期間多次參與反清戰役,在江浙一帶最強大的抗清勢力吳易吳日生的部隊兵敗後,馬士英亦遁入空門躲避清廷緝拿,後因叛徒出賣,被清廷抓獲,最終不屈就義。

然而在《明史》中,馬士英傳的最後卻出現了這麼一段文字:「士英與長興伯吳日生俱擒獲,詔俱斬之。事具國史。……而野乘載士英遁至台州山寺為僧,為我兵搜獲,大鋮、國安先後降。尋唐王走順昌。我大兵至,搜龍扛,得士英、大鋮、國安父子請王出關為內應疏,遂駢斬士英、國安於延平城下。」

作為史書,理當一是一二是二,寫得清楚明白,而馬士英到底是怎麼死的,治史者的肚子里其實清楚得很——「事具國史」。當然,治《明史》時還沒《清史稿》,所謂「事具國史」就是當時開放的一些清方記載,但有張存仁這種清朝封疆大吏級別的疏奏,清軍中下級文武官員的報告為憑,其間已毫無可議之處,借用顧炎武一句斥阮大鋮自辯無有「叩馬獻策」事的話來說,就是此等事體「萬耳萬目何可掩也」。

這種異常不倫不類的體例,真是將春秋筆法之運用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附上的這段文字,也堪稱是精心打造的造謠生事之傑作。

因為治《明史》者,就算史德不去論,史識不大夠,史見、史才總應該是不差的。清康熙十八年,當朝重開史局纂修明史,特旨敦請有明一代「遺民」黃宗羲入局主持,黃宗羲自己稱病不去,卻派了高足萬斯同、萬言叔侄及其子黃百家前去,而萬斯同實乃《明史》實質上的總纂。在纂修過程中,黃宗羲與此數人的書信往來中,自內容到體例又無不往複討論,故全祖望對此曾曰:「公雖不赴征書,而史局大案,總裁必咨於公」。

故不管這一筆誰寫的,我想身為與阮、馬交手頻繁且有切齒恩怨的黃宗羲,不至於對馬士英傳不聞不問吧;即使他實在不屑過問,他那幾位參與修史的弟子、兒子,想必也不會這麼沒職業道德地不看吧,於是我便實在不知道看過或者寫過馬傳這些人,其史才、史見、史識,乃至史德在當時都去了哪裡

另外,關於馬士英到底是怎麼死的,死時情形如何,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中早有過詳盡論述,若在此再重複敘述,不免有掠人之美兼蒙稿費之嫌疑,故照錄於後,以正視聽。我想,就算馬士英再不濟,也不能讓他在殺身成仁做了烈士後再蒙冤吧。

……

顧先生所書「1646年六月浙東兵敗,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髮為僧,被俘就義,實屬難能可貴。相形之下,黃宗羲、張岱在魯監國政權處境艱難時,轉入清方統治區遵制剃頭,以明朝『遺民』自居,既不能見危授命,也大可不必那樣義形於色地痛斥『奸臣』馬士英以顯示自己才是正人君子」這兩句,真是一針見血。

說白了,黃、張等人就是眼見南明魯監國的勢力不成事了,於是趕緊棄主而逃,奔入敵占區剃了頭去做大清順民以求活命而已。至於以明朝「遺民」身份自居云云,實在是塊很無恥的遮羞布。你頭也剃了半個小辮子也留起來了,都已經「遵制」了,還遺下了些什麼?若是如馬士英一般乾脆把頭髮剃個全光做了和尚,那倒真是夠資格說一聲「大明遺民」的。

其實為人誣枉的,當時又何止馬士英一人。弘光朝覆滅,大臣殉難者有高倬、張捷、楊維垣等,其中張捷、楊維垣又是東林所謂的逆黨分子,然二人均在南京城破時自殺殉國。尤其楊維垣,是全家老小一起死節,但他與馬士英一樣,在闔家死難殉國後竟還被人誣指為殺妾潛逃而遭亂兵毆死,如李清於《三桓筆記》中所言,造這種謠的真是「舌可犁也」。

看此幾位逆案中人,即使不投降,只需留在清方統治區,再學學黃大宗師遵制剃半個頭,只要不出仕就可以以明朝「遺民」自居,如此既能活命又可得個好名聲,何以壯懷激烈一至於此耶?

正所謂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耳。

這個又扯遠了。不過也我也沒什麼其他想說的了,就繼續閑聊吧。再扯一個,和名人、剃頭、氣節、遵制有關的,也是我以前寫的,使用了嘲諷技能專門拉仇恨用的。

想起前社會賢達大明東林首腦錢公謙益佳話甚多。南京被破時,謙益公如夫人柳如是雲,該當殉國示氣節。謙益公稱是,於是通告社會當於某日殉國。該日,清早盛裝出行,於清山綠水間尋佳地至夕陽西下,謙益公於某處終於以手探水,驚曰:「水太涼。」於是回家。柳如是投水自盡,被人救起。

前社會賢達大明東林首腦錢公謙益佳話。清人下江南後強制漢人剃頭,江南眾士子洶洶,我錢少宗伯謙益公忽捫頭不已,頃刻起身曰:頭甚癢。遂施施然離席,眾人以其去覓蓖梳之,未在意。刻後我錢少宗伯謙益公返來,已遵清制剃頭結辮矣。

前社會賢達大明東林首腦錢公謙益佳話。思廟殉國後,我錢少宗伯謙益公先詆福王,福王繼大統之後迅速轉昵阮大鋮得以復起。攜柳如是進南京,帽子上插兩根長野雞尾巴招搖過市。南京人紛紛圍觀,以為我錢少宗伯謙益公乃一代fashion大師,後遂又有兩朝領袖佳話。

領袖……其實有時真不是啥好詞。前社會賢達大明東林首腦錢公謙益,某日穿很fashion之潮裝出街,遇見學生,學生問:老師這是巴黎當季新款么?謙益公正色道:此裝領子是我大清款,乃今朝聖明的意思。袖子是我先朝大明款,是不忘記故主之意。學生遂拜服:先生真是兩朝領袖啊。

最後,我得告訴一些人,讓你們失望了。我家祖上是宋高宗的宰相(不用來告訴我宋代官制,我這麼說是為了直白,謝謝),大明洪武年間遷到江陰,是當地望族,我家居住地的地名,就是因我家姓為名的,家譜、族譜、地方志都有記載。十萬人同心死義、八十日帶發效忠,裡面有大批我家先人。對剃頭的看法,懶得多說了。至於不知道這兩句典故是說什麼的同學,可以洗洗睡去了。

恩,最後,我要說江陰屠城、嘉定三屠,主力都是漢人軍隊,前明前大順什麼的降軍。不服來戰,不過我未必搭理。

該說的都說了,就這樣吧。

---------------------------------20140930

這個要說清楚,不是滿人讓漢人剃頭留辮子,是漢人要求讓漢人剃頭留辮子才導致這個結果的。

清一直都是兵剃民不剃,武剃文不剃。先前進北京的時候,曾一度推行剃髮令:「剃髮令下,有言其不便者曰:『南人剃髮,不得歸。遠近聞風驚畏,非一統之策也。』九王(即多爾袞)曰:『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那個時候,多爾袞還壓根沒想能一統中原。

吳三桂追殺闖軍得勝返回後,見剃髮令,於城門號啕大哭,遂去勸諫,於是因各方反彈強烈而終止。

到多鐸進軍南京時,曾張貼告示,明確說有無恥官員剃頭,已經被清朝唾罵之:「剃頭一事,本國相治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

問題就出在這種無恥漢人身上。

當時,清還允許明降臣穿明服飾,滿、漢大臣分開站班。其中有個漢臣孫之獬,為討歡心,不但剃髮留辮,還改穿滿服。上朝站班時,走進滿臣班裡。結果被滿臣大罵踹出去了。 漢班也不讓他進,搞得他非常狼狽。

孫之獬於是上疏,提出應下令讓漢人剃髮留辮,以表示滿漢一視同仁,結果清廷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下剃髮令,「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

這就是剃髮的經過。恩,還要說的是,清曾想要朝鮮也剃髮,不過因為朝鮮強烈抵制沒有成功,所以朝鮮沒剃髮。吳三桂曾感嘆說,我們難道還不如朝鮮?當然,這和朝鮮當時是藩國也有關係。

清的滿漢之別是非常強烈且清楚的。譬如只有滿臣和入了旗的臣子可以稱奴才,表示是一家人,是家奴。沒入籍的漢臣就不可以,只能稱臣。但到乾隆時有無恥漢臣邀寵自稱「奴才」,於是後來乾脆規定無論滿漢上奏摺都稱臣。

又譬如,歷史上也從來不存在滿漢全席,滿人吃的滿席和漢人吃的漢席是完全不同且分開的,絕不會混在一起。這東西,是到了民國時某北京飯館為了招攬顧客杜撰出來的東西。

這個世界上,任何朝代的倒塌,都是因為自己先腐爛了。

清軍入關後為何要讓漢人留辮子?

推薦閱讀:

為什麼同樣在二戰中遭受日本侵略和屠殺,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不像中韓那麼仇日?
讀思筆記五十五:如何進入靈魂的殿堂?
日耳曼人和猶太人在二戰前通婚嗎?如果有,那他們的後代在二戰時是被認定為什麼身份?是怎樣的遭遇?
偉人和普通人的區別是什麼?
「倒戈將軍」馮玉祥的八次倒戈都背叛了誰?他為什麼這麼「牆頭草」?

TAG:历史 | 人物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