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
02-09
比如黃鳴龍。還有其他以中國人命名的化學反應嗎?
Wolff-Kishiner-Huang Reduction,肼還原羰基為亞甲基的反應,黃鳴龍做的改進Shi Asymmeteric Expoxidation, 史一安不對稱環氧化,用糖做配體,dioxirane為氧化劑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效果最好的是三取代雙鍵
Lu [3+2] Reaction,陸熙炎環化反應,聯烯酯與alpha-beta不飽和michael acceptor在磷催化下發生3+2得到五環化合物的反應。
Shi epoxidation (史一安)
感謝評論中 林泓浩 的指正(原寫為 Shi oxidation)。
黃明龍反應題主已提到。且值得注意的是,文獻和教科書中多稱之為Wolff-Kishner reduction(參見英文維基 http://en.wikipedia.org/wiki/Wolff-Kishner_reduction,可用各資料庫檢索兩種人名反應寫法(帶不帶"-Huang")),黃明龍先生「只是」對其做了(重要的)改進,但如果每一個人名反應的類似重要程度的改進都能加在發現者後面的話,大家常見的人名反應都會是三四個人名連起來的。所以我不認為這可以叫中國人的人名反應。其創新性和應用價值均遠不如史一安環氧化,只不過因為這是為數不多的能在基礎有機化學教育中普及的反應(沒有金屬有機的簡單官能團轉化)而被過譽了。個人看法,可以討論。
有人提到 Lu P-cat [3+2] annulation (陸熙炎),但是一方面這個反應相對少用,另外也基本沒有在文獻中見到直接稱之為Lu annulation的。所以我不認為它可以算人名反應。
川大的肯定要說馮小明反應,即「Roskamp–Feng反應 手性催化劑是不對稱催化的關鍵,通常認為配體或者催化劑的骨架具有剛性是「優勢手性催化劑」的重要條件,許多配體或催化劑一般只適用於個別反應和部分底物,不具通用性。我們設計合成了具柔性直鏈烷基鏈接的C2對稱雙氮氧醯胺化合物,建立了結構多樣性、可滿足不同反應需求的手性雙氮氧-金屬絡合物催化劑庫,是目前對反應類型和底物最具廣譜性、價格最低的催化劑之一。這是一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優勢手性配體」,突破了對配體剛性骨架的傳統要求,獲得了具有最佳「手性口袋效應」的手性催化劑,為新手性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此外,運用雙功能催化、分子識別、自組裝、不對稱活化等新策略和新概念,建立了胍-醯胺和二胺類雙功能有機催化劑庫和組合配體金屬絡合物催化劑庫。利用這些自己發展的上述催化劑,高效高選擇性地實現了30多類重要不對稱催化反應。該類催化劑還顯示了一些獨特的催化性能,實現了7類具有挑戰性的不對稱催化新反應,其中一類反應被Elsevier出版社的有機人名反應專著冠名為「Roskamp–Feng」反應。
Shi epoxidation.J. Am. Chem. Soc. 1997年的文章,懶得去再查一遍具體頁碼了。反正上面好幾個答案也提到了。
為什麼還要再提一遍呢,因為史是,本人的前任導師,這裡我就不匿了。
這個反應,史現在也不做了。如果問我怎麼評價這個反應,我想說,這是大千人、973首席Y. Shi職業生涯中的頂點。頂點是什麼意思,諸位可以自行揣摩。Shi epoxidation and Chan rearrgement 還有少數人認可的陸3+2環化
侯德榜
黃鳴龍
馮小明
張緒穆
史一安
趙康
楊念祖(華人應該)
陸熙炎
查有機合成,裡面大把的中國人的名字,隨機抽取了300篇含有中國人的有183篇,比例超高
黃明龍還原反應,如今只記得這一個了
遠的不講,最近幾年我身邊可以接觸到的新興人名反應預計有兩個。根據最近得到的信息是,化學所羅三中研究員即將擁有自己的人名反應,消息來自同學,比較有限。另一個例子是理化所吳驪珠研究員課題組的 交叉偶聯放氫反應,這個反應可以在網上直接查「吳氏析氫偶聯」。這一系列反應作為人名反應,有網友認為條件還不那麼成熟。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吳老師課題組從2013年就開始進行相關研究,此後這一塊穩定地有文章發表。特別是2016年7月份,他們在JACS上報道了以吖啶/鈷(III)配合物(二鈷肟)雙催化體系的苯一步合成苯胺、苯酚反應。 J. Am. Chem. Soc., 2016, 138, 10080-10083不過這一反應是否真的具有很大的工業意義,待觀察,放大多少有困難。不過,鑒於吳老師的有機化學基礎+長期光催化產氫經驗,未來她會帶領課題組同學繼續深挖這一類反應,並帶來更新的應用,本人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
南方科技大學張緒穆教授的烯烴的環異構化
謝邀
侯氏制鹼法說一個不是反應的但跟化學密切相關的
科恩-沈呂久方程陸環化反應史一安不對稱環氧化反應只記得還有這兩個,待其餘人補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