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優步再次降價是一個對市場有健康影響的舉措嗎?
我們批評計程車領域是批評他們的行政壟斷造成了嚴重的「尋租」行為,讓計程車資源沒有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健康的調配,造成了目前「價高服務差」的現狀。
而人民優步的低價好服務是建立在對司機的高額補貼之上的,Uber 儘管有收入,但是似乎一直沒什麼盈利。那麼這樣「燒投資」補貼用戶打造市場。是否是一個對市場而言的健康行為呢?官方降價說明:Uber優步北京人民優步合法的依據:北京市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公布
- 問題中沒搞明白的是對市場究竟是對誰,我試著拆開乘客、市場佔有、燒錢來看
- 對於乘客來說,一定是好事,更廉價的「專車服務」(雖然打著口號說是拼車,但其實和拼車幾乎沒關係),一定是年前年後這一波的Uber活動對於司機與乘客的促進非常大,導致北京率先把7折常態化,猜測其他城市也會跟進(上海區總經理王曉峰先生已經很不要臉的延長折扣活動了,強行打自己的臉)
- 對於市場,滴滴和快的的合併一定是促進Uber著急的很大因素,加上百度的加入,如果一直這麼玩兒「高大上」的運行活動,每次得到的乘客和司機都是鳳毛麟角,遠不及來一次牛逼的折扣厲害。Uber要想在國內活下去,未來想像力大,一定需要更大的市場佔有率,這樣的折扣是很有意義的。
- 從燒錢來看,Uber的這一輪降價,如果效果好的話,我覺得滴滴和快的也會跟進一種產品做「更低端「的專車服務,來搶佔這個市場(或者也來個大促銷?),這也變相增加了後來者的難度(如果還有後來者的話)
- Uber的折扣其實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司機(根本),步驟是低價吸引更多的乘客,在一個平台,供和需一定要側重某一方,然後刺激另一方,才能發了瘋的增長。之前Uber在國內的對司機的補貼是出了名的(著名的上海三倍補貼等等),現在這一輪我猜測會對司機的補貼降低一些,然後著重補貼用戶,把整個盤子做的更大。
- 最後……我覺得這是好事兒,培育市場一定是需要錢的,有鬥爭的地方必然會出現燒錢的狀態,只要能讓市場上供需都得利,那必須歡迎啊~
----------------------更新一發-------------------
果然回答完第二天,3月17日,Uber上海就固定延長了8折活動……
對市場是利好的。並且因為良性競爭的緣故可能改變租車行業結構,又因為不盈利可以規避政策風險,簡直一舉兩得。下面是一個人民優步司機的自白書:
在我供職的媒體領導不知情的情況下,我已經做了兩個月的Uber司機了。近日,市場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就在優步跟百度的合作還沒這麼深入,滴滴和快的卻已經急速聯姻,易到也開始布局造車計劃,它們終於走上了如同BAT般各自不同的道路。
我的體驗
我在去年12月初參加了Uber上海的司機培訓(當時在上海展覽中心,全程免費),1小時就做完了。然後用1000元押金租用了一台iPhone 4S,內置了名字叫Uber Partners的司機客戶端。於是,我就開始了自己的人民優步司機之旅。
司機客戶端和乘客客戶端一樣簡單,只要乘客下單,Uber伺服器通過自己的演算法,找到離用戶定位點最近的一輛車。Uber司機是不需要搶單的,因為Uber系統只會選擇離乘客最近的唯一一輛車派單。此時,我作為一個最近的司機就會收到「嘀嘀嘀」的叫聲,通過觸摸屏幕,我會獲得看到乘客在地圖上的位置、乘客的名字(為保護乘客隱私,我只能看到名、看不到姓)和乘客註冊的手機號。這時候,我一般會先打電話確認這位乘客的準確位置,然後驅車前往。當我開始和結束服務的時候,都只需輕輕滑動屏幕,所有的計費均由網路和伺服器完成,異常簡便。
一個直觀的感受是,當我剛開始成為人民優步司機,老外非常多,但是他們的中文一般都說得很溜;而到了現在,幾乎全部是中國人了,這似乎意味著Uber在中國的市場策略開始見效了。不同於UberBLACK(高級轎車)、UberXL(商務車)、UberX(一般轎車),人民優步(People』s Uber)不僅由私家車參與進來,而且價格非常便宜。作為人民優步司機,Uber並沒有要求我們給乘客提供飲用水,但我還是會提供小瓶的可樂和ALKAQUA(統一愛誇)飲用水。後來發現老外比較喜歡可樂,而中國人還是會喜歡這款高端飲用水。
總體上司機體驗非常愉快,Uber的乘客們大都素質不錯(目前只有一位乘客酒醉嘔吐在我車上),與他們交談也是一種不錯的過程。有一次,我跟一個瑞典人聊起他爸爸在Volvo(沃爾沃)工作,還說到了另一個瑞典汽車品牌SAAB(薩博)還製造小型飛機,我還告訴他,本田在日本也製造7人座的支線飛機。還有一次,一位乘客搭我的車卻遺留下一條圍巾,有趣的是,她又一次搭了我的車。除了作為司機的獵奇心理,在高峰時段幫助人們到達他們的目的地,其實是內心快樂而充實的,特別是在上海這樣一個擁堵的城市。
定價機制
人民優步的定價比計程車更便宜,可以發現它參考了計程車的定價。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什麼叫定價機制的影響。
以上海的計程車為例,目前的計價方案是:起步費為14元(其中1元為燃油附加費),可乘坐3公里或等候15分鐘,超出後每公里或每5分鐘的單價為2.4元,超過10公里後單價加收50%(即3.6元)。夜間(23:00—05:00)起步價為18元(其中1元為燃油附加費),其餘加收30%夜計費。
在這個計價方案中,我們先不看夜間計費,只關注起步費、單位計價和10公里後的空駛費。實際上,其中包含了一個叫「等候費」的成本,即當計程車停止或行駛速度低於12公里/小時,會按照每5分鐘按2.4元計價,也就是0.48元/分鐘。細心的讀者們已經發現,這個計價系統本質上,是以里程和時間成本「孰為主導孰計價」的主因型計價體系。
同時,這個計價機制還兼顧了城市中空駛的情況:在10公里後加收50%的空駛費,這樣避免了司機從市區開往郊區後,沒有接單反而空駛的損耗。但是非常明顯地,定價機制就像體制的指揮棒一般,魔鬼般地操控著計程車司機做出這樣的選擇:
◎在不足3公里的路程中,14元的起步價能轉換為超過4.67元/公里的高營收。直接結果:計程車願意接超短距離的單。
◎在超過10公里後,每公里(每5分鐘)3.6元的營收也是相當可觀。直接結果:計程車願意接到遠離市區的機場或火車站的單。
◎在夜間10點半到11點之間,計程車司機往往不太願意接單、有時寧願空駛,因為等到11點以後,所有的營收增加30%。
我們還會注意到這樣有趣的現象:在明明看到前方是紅燈的情況下,司機還會猛踩油門、然後急踩剎車,停在紅燈前;而如果是私家車,一定會放掉油門、緩行至紅燈處。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二:一、剎車片和剎車盤的磨損均不計入司機的績效、全由公司負擔,而私家車卻必須自負其責。二、計程車在行駛同樣里程的情況下,用這樣的方法獲得了等待紅燈期間的額外「等候費」。這就是計價機制會產生的驅動力!
下面我們要來說,參照計程車價格制定的人民優步價格(這裡僅討論人民優步、不談其他Uber的產品),其計價方案非常簡單:
沒有起步費,每公里2.17元,每分鐘0.3元,但設置了最低收費15元。
這種以里程和時間同時計價的均質型計價體系,異常簡單、演算法可靠。也就是說假如一位乘客在30分鐘內乘坐了8公里,那麼她需要支付的車費就是8*2.17+30*0.3=26.36元(實際支付26元)。這樣的計價體系至少解決了三個問題:
◎無論對於乘客還是司機,價格透明會有效地減少爭端,因為雙方爭執的焦點往往集中在計價上。
◎沒有夜計費就會導致司機不存在「接單偏好」,也就是任何時間,只要這位司機願意,接單的計價結果都是一樣的。
◎由於前文所述,3公里以內和10公里以上的單是最為受到「青睞」的,而對於人民優步司機而言,這個問題也消失了。
這就是一種透明化、易計算的計價機制帶來的「帕累托最優」。即任何與里程和時間無關的其他因素,都將很難干擾最後的價格。在這裡,我們同樣看到人性被另一個定價機制「夷平」了。
困局與未來
產品設計之初的理念,不僅會決定它能走多遠,更會深遠地影響整個公司的文化。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自述其在巴黎遊玩時痛苦的打車經歷,這就是產品設計的初衷:讓Uber成為一個無需輸入目的地的打車產品。這是其制勝的法寶,因為對於用戶而言輸入目的地總是麻煩的(有時有多個目的地),對於司機而言挑單似乎像天性一樣自然。
同時,無需輸入目的地,就成為了其困擾的來源。Uber在中國的模仿者們,也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理念:比如易到用車,最早以「接送機」選項來吸引商務客,這意味著易到認為機場和高鐵站是一種特殊的交通運輸基點;快的最早將收購的大黃蜂打車改為「一號專車」,同時使用第二個專屬的App來區隔用戶,這意味著快的認為高端用戶需要被以某種方式分離;滴滴最早在計程車打車客戶端嵌入「專車」選項,這意味著滴滴認為部分計程車用戶有機會轉換為專車用戶。這些與界面交互攸關的細節,不僅事關產品經理們的產品觀,更是CEO們的商業策略體現。
不僅是Uber的模仿者,滴滴與快的更是中國打車軟體的創新者。有兩點是他們先後做出的創造性的產品價值:一、快的首推「積分商城」(一段時間後,滴滴也跟進),滴滴又在客戶端中內置了「遊戲」,這兩個設計都將很大程度提高用戶黏性,進而實現商業價值;二、「滴米」系統(一種由滴滴提出、為司機設置的搶單機制),簡而言之,優質單消耗滴米、劣質單增加滴米,像「蓄水池」一樣能有效地對司機接單的積極性進行調節。
Uber上海總經理王曉峰在接受福布斯中文網專訪時專門提到「流動性(Utility,或譯為效用)」一詞,他解釋Uber無需輸入目的地的產品行為與沒有搶單、沒有預約、價格簡單一樣,背後的哲學都是Uber希望最大程度上簡化車輛運輸移動的流程和距離。
其實,交通的本質就是人的充分移動,比如航空公司和高速鐵路是為了解決人的國際和城際移動,地鐵和公交是為了解決人的城市內移動。而社會力量參與城市內人的運輸,將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大勢所趨,因為在極端情況下(惡劣天氣、發生災難等),必須由外部力量干預才能解決好人的移動問題,也就是說,將社會力量常態化、將人的運輸「眾包化」,可能成為現代交通的一個新特徵。
那麼人民優步這款產品怎麼掙錢呢?我的猜想是它不能掙錢!至少存在這樣兩種可能:一、利用高級轎車、UberXL、UberX(儘管它們也同樣需要補貼)帶來的超額利潤來進行補貼,以滿足其經濟效用和社會效用。在經濟上填補人民優步的巨額補貼;在社會價值上,它以低於計程車的價格讓更多的人打得起車了。二、既作為一種用戶導入機制、也作為一種市場營銷策略,人民優步是一張極好的Uber廣告牌,這樣算來巨額補貼也只是一筆不小的廣告費而已。
我想說的是:uber不僅僅是一個交通方式,有的時候他還可以成為品牌合作的廣告載體。比如:UBER與喜達屋SPG俱樂部達成全球獨家會員福利戰略合作#優步成都,愛上e-tron#奧迪A3 e-tron情人節專車免費召喚,驚喜禮遇,甜蜜啟程#UBER新年重磅禮# 最IN款MINI全城免單,贏36小時輕奢自駕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