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憤青這一類人?


憤怒的青年是指1950年代一些作品表現出憤世疾俗情緒的西方(英國)青年作家和評論家。這些人對於當時西方社會的種種現象感到不滿,進而進行批判,而他們的言論對於社會主流而言相對極端

大約是西方資本主義的鍋吧!


年輕


憤青:打美國,我捐一個月工資;打台灣,我捐全部家產;打日本,我捐一條命。

反憤青:一個連街頭的小偷都不敢呵斥的民族,卻有勇氣高呼滅了小日本。這個連活著同胞的苦痛都漠不關心的民族,卻有臉說不忘死去的同胞。

憤青:滅了小日本,收回釣魚島!

反憤青:你連自己的房子都保不住被拆遷,你要釣魚島何用?

憤青:抵制日貨!

反憤青:我只抵制爛貨,你去喝三聚氰胺奶吧!

憤青:買日本車的都是漢奸,我見一輛砸一輛!

反憤青:恩,滿街軍牌的日本豪車,動輒就是上百萬的腐敗,你給我砸一輛看看?或者,哪怕對著豐田陸地巡洋艦的警車,吐口唾沫?

「愛國」憤青們就這樣被這些反問給噎住了,只能灰溜溜的走開。


單純以年輕為由大抵上是太過片面。說時代產物其實也並不全對。

我年輕的時候多半也是憤青的。誰又不是呢。

但是當我的生活開始正式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影響的時候。我開始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三觀的真正確立。

以前老師們常常掛在嘴邊所謂的「等你們進入大學之後就會樹立起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樣的台詞多半是不切實際的。學生時代所謂的三觀多半數是一種向大人世界的模範(至少在中國社會)。真正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往往來自於腳踏實地的接觸這個社會與世界。

這個世界很精彩。這話一點也不假。但是它的精彩需要我們用腳踏實地去體驗。憑空臆想只會繁衍自身的戾氣。因為年輕的他們並沒有完整的體驗和感受去解析這個世界和社會。於是無法釋放的憤怒產生了憤青。

這樣的人。大抵上噴回去就好了。反正不能主張他們的氣焰就醬


青年無就業,才會產生憤青。其他的回答感覺不是很確切,只是搬運了網上意見領袖的段子。太陽花和反課綱作為憤青的表現形式,難道不比網上編造營銷號編造的段子更加典型和生動嗎?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屁股決定腦袋。


時代的產物


推薦閱讀:

TAG:政治 | 社會 | 憤青 | 極端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