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畫像中蒙古人服裝是交領的,而今天蒙古族服飾領子則接近於滿族服飾,這是何時發生改變的?主動還是被迫?
從幾個回答來看,似乎不是蒙古族採用了滿族服飾這麼簡單,這種形式誰先出現,如何出現,如何影響對方,還真不好說。
感謝答主大清國不能亡的回答和對相關知乎問題的答案。我原來沒有注意到清代服飾的「右大襟」其實也是有區別的,我籠統地以為這是早期形式:後來的長衫是由此演變的看了答主的推薦後,我才知道前者是朝服,而長衫衣襟的形式更接近清代吉服和常服。
左為吉服,右為朝服常服再次感謝您的回答。-------------------------------------------------------------------------------這種形制的衣襟,確切名稱叫什麼?有回答者稱為「廠形襟」,我用關鍵字搜索,找不到這樣使用的,但這個名稱很好,很形象,讓人馬上能反應到說的是什麼。有稱呼其為右大襟的,但這不精確,向右側掩蓋的衣襟都被籠統地稱為右大襟。如果有確切名稱,請告知。
這也是攤爛賬了,我個人認為至少清代的禮服(一般也俗稱朝服,僅生員襕衫等部分禮服稱為公服)很可能是大量繼承了蒙古族服飾結構的。
清代帝後禮服之「朝袍」,左男右女(其實女子朝袍也有和男子相同結構的的款式)
男朝袍的結構特點就是上下分裁,下幅打褶,左後方有「暗擺」結構,大襟折角大,衣襟在分裁處形成衽、接袖處打褶(清稗類鈔所言熨燙如線)、袖口為馬蹄形,即箭袖。穿朝袍時,男女一般都要戴披肩領。就這種分裁結構,與元代的斷腰袍、明代的貼里都是非常明顯的同源或繼承關係。以至於在朝鮮人申忠一的《建州紀程圖記》中直接就說努爾哈赤穿的就是貼里(原文天益為貼里變音)。這種折角很大的大襟以及「衽」的結構,在今天的蒙古族中也依然可以看到保留。上面那張朝袍的內襟展開圖。另外,女朝袍的分割工藝也未在其他滿洲服飾中發現。倒是今天的蒙古族某些部落,仍有此分割工藝。(如布里亞特等部)
下面貼一些明清時期的文獻記載及繪畫,大約能窺見滿蒙服飾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夫被髪左衽,夷俗也。今觀諸夷,皆祝髪而右衽矣。其人自幼至老,髪皆削去,獨存腦後寸許,為一小辮。余髪稍長即剪之, 惟冬月不剪,貴其暖也。庄生所稱窮髪之比,非此類耶。若婦女自初 生時業已留髮,長則為小辮十數,披於前後左右,必待嫁時見公姑方 分為二辮,未則結為二椎,垂於兩耳。耳亦穿小孔,慣以金鐺、銀環。 亦以朱粉為飾,但施朱則太赤,施粉則太白,不似我中國之適均也。其帽如我大帽,而制特小,僅可以覆額,又其小者,止可以覆頂,俱以索系之項下。其帽之簷甚窄,帽之頂贅以朱英,帽之前贅以銀佛。制以氈,或以皮,或以麥草為辮繞而成之,如南方農人之麥笠然。此男女所同冠者。凡衣無論貴賤,皆窄其袖,袖束於手,不能容一指。其拳恆在外,甚寒則縮其手而伸其袖。袖之制促為細褶,褶皆成對而不亂。膝以下可尺許,則為小?,積以虎豹水獺貂鼠海獺諸皮為緣。緣以虎豹,不拈草也;緣以水獺,不漸露也;緣以紹鼠、海獺,為美觀也。衣以皮為之。近奉貢惟謹,我恆賜之金段文綺故其部夷亦或有衣錦服線者,其酋首愈以為榮也。又別有一制,圍於肩背,名曰賈哈,銳其兩隅,其式如箕,左右垂於兩肩,必以錦貂為之。其衷衣甚窄,以繩准其腰而服之,不以帶束也。女不為弓鞋,與男俱靴。靴之底甚薄,便騎乘也。 —— ——明萬曆 蕭大亨《北虜風俗》記載蒙古族服飾
有至營中為市者,其人獺皮帽革帶,衣下截摺疊如朝衣之制,前為方領,長尺余,廣二寸許,亦以獺皮為之,橫亘胸前,其右隨衽折而下緣至帶旁,其富者,則以錦緣其里,項掛數珠,見之始覺身在絕域矣。 —— ——清康熙 錢良擇《 出塞紀略》記載蒙古族服飾
頭戴貂皮,上防耳掩,防上釘象毛如拳許。又以銀造蓮花台,台上作人形,亦飾於象毛前,諸將所戴,亦一樣矣。身穿五彩龍文天益,上長至膝,下長至足背,裁剪貂皮,以為緣飾。諸將亦有穿龍文衣,緣飾則或以貂,或以豹,或以水獺,或以山鼠皮。護頂,以貂皮八九令造作。腰系銀入絲金帶,佩帨巾、刀子、礪石、獐角一條物等。足納鹿皮兀剌靴,或黃色,或黑色。
—— ——明萬曆 (朝鮮)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記載努爾哈赤及建州眾將
清 努爾哈赤像可以見到努爾哈赤頭戴的是有護耳的暖帽,並綴有金佛。這種帽子定製後不再出現。身穿雲肩膝襕朝袍,並腰系手巾(帉)雍正朝服像穿朝袍、披肩領,夏朝冠上綴金佛胤禛行樂圖難能可貴四爺留下了蒙古服飾像,正好可以與他自己的朝袍作對比。注意其衣襟,與朝袍有差別而也不是普通的交領。
-------------------------------------------------------------------------------另外,近現代的蒙古族服飾也不是沒有「交領」了。在郎世寧繪《萬樹園賜宴圖》等圖中,穿民族服裝的蒙古族都是交領長袍(有馬蹄袖)、翻檐帽。清末的老照片中亦有交領蒙古袍出現,唯領上綴兩對紐扣。後兩人所著蒙古袍為交領。上圖哥們的近照。題主更改的問題中提到了這種形制的衣襟,確切名稱叫什麼?有回答者稱為「廠形襟」,我用關鍵字搜索,找不到這樣使用的,但這個名稱很好,很形象,讓人馬上能反應到說的是什麼。有稱呼其為右大襟的,但這不精確,向右側掩蓋的衣襟都被籠統地稱為右大襟。如果有確切名稱,請告知。
一般就叫大襟右衽(這個命名真的太籠統了),也有說是捻襟、扯襟的
注意這種衣襟形態在清代的朝袍與其他袍子上是不同的,參看 @Hasuran Li 老師的回答清朝官員的朝袍和吉服袍有哪些區別? - 服飾
更多蒙古人與滿洲服飾的關係介紹還可以參看新水令老師的滿洲的服飾是仿照蒙古人的服飾嗎? - 滿族長衫的問題明末清初時期老百姓的服飾是什麼樣的?清代普及的大褂(長衫),是從什麼清朝的初期開始流行的嗎? - 大清國不能亡的回答我想你說的是「廠」形襟。晚明時期,蒙古對滿洲在社會發展水平上、實力上、經濟上都更強勢,蒙古與滿洲之間的關係,隨著雙方力量的對比,有一個 「壓迫-服從」 轉為 「對抗-聯合」 的過程,當然,當時的蒙古和滿洲都是相對分散的,與其說是兩大民族之間的關係,還不如說是一個個部族之間的關係。anyway,但僅就文化上說,在滿洲入關之前,蒙古是單向強勢的,從語言文字到服飾審美到宗教文化,蒙古都對早期滿洲有強烈的影響。其代表之一就是:滿洲男性的最高等禮服:朝服,是一個絕大多數元素來自蒙古的衣款。這也是「廠」形襟在早期的應用之處。除此之外的所有滿洲袍服,基本都是斜大襟的,無論男女都是。我覺得「小圓領、第一顆扣子在喉下的斜大襟」才是傳統的滿洲袍子領型。「廠」形襟這個元素最初來自哪裡,我不清楚,但考慮到當時滿洲人所處的環境,最大可能性還是來自蒙古人。-------時代的分割線--------到晚清的時候,我們看到「廠」形襟得到了相當廣泛的使用,尤其是女裝當中,以及男裝的一些背心之類的便服中,此時旗、民、蒙古和很多少數民族的衣服中都能看到這種襟型。但注意,這種傳播是「時尚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在較為「政治」和「官方」的方面,也就是官方定製的男裝中,依然只有「朝服」是這種襟形,而朝服這玩意連皇帝和王爺們一年都穿不了幾次,絕大多數老百姓估計一輩子都怎麼見過╮(╯_╰)╭
很明顯,這是被迫的。一直到明朝末期蒙古族服飾主要還是交領服飾。滿清朝的統治在文化上是絕對的自我主義,心胸狹隘的。因為滿清不懂得尊重其他族的文化自由。他們趁亂入主中原,把中原帶進了一個愚昧的思想禁錮的地步,以至於近代的屈辱史發生。我記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英法聯軍在焚燒圓明園時看到了滿清皇帝收藏的幾把私人小步槍,他們覺得很奇怪……。為何抵抗的八旗用的是弓箭和明代的鳥銃。。。這是多麼沉重的啟示。言歸正傳,請問有人覺得滿清朝的金錢鼠尾好看還是中原的束髮好看,簡單的審美觀就能看出文明的深度。可是,現在還沒看到中原文明的復興,我們都是一幫對不起祖先的麻木之人。。。。
不是蒙古學滿洲,而是滿洲學蒙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