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下就沒有熊孩子嗎?

和同事在交流孩子教育,最後焦點在於國外的(主要說的是美國)兒童教育怎麼怎麼好,非常適合兒童成長,沒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長。

所以我想問這是可能的嗎?美國就沒熊孩子?


謝邀。這種絕對化的問題沒有意義啊,哪能沒有熊孩子呢?那美國的校園槍殺是怎麼回事?

美國也有分三教九流,州和州之間差別也巨大,也有書都讀不起的啊。

只是相對來說,同等階級中,相對的,可能,因美國文化本身就是偏個人主義的,人與人之間有較清晰的邊界,冒犯他人的時候也許會少一些,相安無事。大概類似有些人說的日本的情況:「只要你不影響別人,隨便你怎麼變態的包容心,和不管自己怎麼變態,都不能影響別人的責任感。」(其實這就是我盼望的社會文明)。


當然有了

但發達國家相對少一些

北歐比南歐少一些

德國比西班牙少一些


我想,題主並不是想問外國有沒有熊孩子(答案太明顯了),而是在質疑當下中國父母對西式教育理念的追捧和迷信。我自己深受西式教育理念的影響,但在踐行這套理念時,我又和題主同樣的疑惑。

幾千年來,教育理念一直在變化。今天我們追捧的理念,可能明天就會被斥為垃圾。我不能不負責任地斷言西式教育理念好或不好,但我認為,我們不該迷信任何一種教育方式,因為沒有質疑精神,我們將失去糾錯的能力,和前進的動力。

我此前曾在微信公眾號「長凳子爸爸」里寫過《西式育兒理念一統江湖 這樣真的好嗎?》一文,貼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討論。

西式育兒理念一統江湖 這樣真的好嗎?

01

初次接觸西式育兒理念時,兒子還在老婆肚裡。我從老婆手裡接過一本育兒暢銷書,沒讀兩頁便大呼「相見恨晚」。書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育兒理念迅速將我洗腦,成為我和孩子相處的「行為準則」。

如今四年多過去了,書店裡的育兒類書籍越來越多。我陸陸續續看過一些,發現這些書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脫胎於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圍繞「愛」、「自由」、"尊重"等關鍵詞。

與此同時,《...種做法毀了你的孩子》《...99%的父母做錯了》這類育兒文章開始在網上刷屏。這些文章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書中的那些道理,把西方父母的育兒方式奉為「金科玉律」。

(育兒文章插圖的主角,也常常是金髮碧眼的外國小孩)

講真,我覺得西式育兒理念已經一統江湖了。在書里,在網上,我很少聽到不同的聲音。

02

西式育兒理論提倡尊重孩子的天性,順應他們的心理,認為只要有愛、自由、溝通和鼓勵,孩子自己就會順利地成長。

我並不反對西式育兒理念,恰恰相反,我自己也是這套理念的忠實踐行者和受益者。但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的疑問越來越多:

我們順應孩子的心理,進行高效溝通。可孩子長大後,這個社會,還有他們身邊的人也會順著他們嗎?

我們崇尚賞識教育,小心翼翼地迴避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可誰來批評他們?誰來打擊他們?誰來磨鍊他們?

生活不止眼前的「愛」和「自由」,還有明天的挫折和困苦

03

中國人讀書,講究「苦」和「逆」兩個字。《孟子》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警世賢文》說,「梅花香自苦寒來」 。而我們從西方學來的教育理念則講究「快樂」和「順應」。

(孟子不好好學習,他的媽媽生氣地剪斷辛苦織好的布。這種做派,算「虎媽」嗎?圖片:《孟母教子圖》 ,康濤,清)

我和妻子都很溫和、有耐心,和孩子相處得十分融洽。但我一直希望孩子以後會有一個嚴格的老師來彌補我們的不足,教會他服從和堅韌。這樣的老師只怕會越來越少。

在家長和社會對孩子的過度呵護下,懲戒或許已經成為老師們的禁忌。連「班主任有權批評學生」這樣天經地義的事,居然需要教育部親自發文明確。

我有時甚至羨慕古代老師用於體罰學生的戒尺。在我看來,戒尺代表尊嚴和規則,代表人們對知識、對師長那份發自心底的敬畏。可現在呢,真正被敬畏的可能是我們的孩子。

(除了體罰,戒尺還有更多的意義。圖片來自網路)

04

在西式育兒理念在中國大行其道時,西方人開始反思他們自己的教育方式。

2011年,《華爾街日報》刊登的「虎媽」蔡美兒的文章在西方激起軒然大波,其嚴苛的教育方式在美國引發爭論和反思。《華爾街日報》網站讀者投票顯示,62.3%的讀者認同嚴厲的東方家教。

(《華爾街日報》文章: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

(《華爾街日報》的調查顯示:62.3%的讀者更認同嚴厲的東方家教)

而這種傳統的東方家教,似乎在中國更不受待見。廣州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8.6%的中國父母贊同「虎媽」嚴格的教育方式。人們的看法驚人地統一。

我自己也反感「虎媽狼爸」,但我希望看到不同觀點的交流和衝撞。如果只能聽到一種聲音,我們的思維將趨於懶惰,我們的錯誤也難以被發現。

中新社的一篇報道稱,很多80後父母不喜歡「虎媽」,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在嚴酷的教育環境中長大,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遇同樣的童年。

05

我們這些年輕父母對自己接受的教育的「不認可」,也許正是西方教育理念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我們看不慣,所以我們要改變。

我們看不慣爺爺奶奶帶孩子的種種方式,卻沒有意識到,如此優秀並且「擅長教育」的我們,正是他們育兒簡歷上最光輝的成就。而我們呢?呵呵,只是未經時間考驗的「新手父母」罷了。

(在網上,老人帶孩子的弊端是眾矢之的。看不慣他們的,絕不止你一個人)

我們這一代,是敢於挑戰、敢於否定的一代。我們不光否定自己的父母,還否定養育了自己的那個時代。

我們否定應試教育,說它培養只會考試的「書獃子」。然而我們這群「書獃子」已經穩穩地肩負起這個國家的未來。

我們否定「照本宣科」的教育,認為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而我們卻有活躍的大腦,一群善於創新的強人正在引領中國甚至世界的未來。

我們否定「洗腦教育」,認為它培養奴性。而我們這群被「洗腦」的人,卻極具叛逆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過時的教育方式並沒有讓我們成為「垮掉的一代」, 我們在各行各業的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們的優秀。

我們如此成功。

然而我們卻要說,我們所經歷過的那些是不對的,我們要推翻它,給孩子們建立新的「大廈」。我們充滿自信。

我也在給自己孩子建這樣的「大廈」,但此刻,我困惑了。

也許,「束縛」並不等於「扼殺」,

「自由」並不等於「成全」。

--------------------------------------------------------------------------------------------------------------------------------------------

p.s. 我(微信公眾號「長凳子爸爸」)是一個愛給孩子講故事,畫畫的爸爸。

我為孩子畫了100本繪本,比如這些:

我將在公號里探討育兒理念,並分享我親手給孩子畫的一些小繪本,比如這些:

關注公眾號「長凳子爸爸」,後台回復關鍵詞,可獲取我畫的科普繪本。

回復 1 ,閱讀《丑魚不醜》

回復 2 ,閱讀《美麗的犀牛》

回復 3 ,閱讀《動物奧林匹克》

回復 4 ,閱讀《小紅和小藍》


從我在美國和美國家庭住在一起的經歷(第一家四個孩子,第二家五個),有的。

這個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問題,而極少數父母的教務是沒有問題的。比如說第一家對孩子教育比較嚴,甚至有一點像中國家庭那種「作業必須認真完成」「不能對父母說『隨便』」的那種嚴厲,從而造成了孩子之間競爭激烈,學習成績好的受寵自大,不好的自卑自棄,背地裡說好的壞話。學習好的每天一副「人上人」的樣子,天天想著上牛津哈佛,這樣不算熊?

第二家相對放鬆,但是同時也是縱容,孩子想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造成了孩子經常為了玩具大打出手,家長不得不一買什麼就買同樣的五個,就算這樣也會有其中的誰大哭「這不公平」,其中的男孩子特別喜歡欺負女孩子,天天追著打嚇得女孩子嗷嗷叫。飯桌上打來打去還有扔食物的,到最後家長想管也管不了,這難道不熊?

這兩家經濟狀況都不錯,孩子也都在上學。所有說教育與國家、發達與否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主要看家長。


有。

有一次我從聖地亞哥飛紐約,三點鐘起床,六點的飛機六個小時,最後還要從紐約北上三個小時回學校,還要倒三小時時差。飛機上後面一對白人男和亞裔女夫婦的小孩,從開始上飛機哭鬧,到後面沒有意義的咿咿呀呀,六個小時一分鐘沒停。父母不僅不組織,還在不停的逗小孩玩,後來就放任她咿呀去了。我看了孩子媽媽好幾眼,她媽媽裝做沒看見。其實我是很想站起來告訴他們,能讓你的孩子安靜下來嗎?但是我那時候英語並不是很好,加上旁邊兩個白人姑娘都沒有說什麼,就放棄了。那次飛機全程沒合眼,真的被這小孩搞到累的吐血


是的 外國都是好人


超級多,而且一熊熊到十幾二十歲。澳洲teenager名聲臭到美國來了,雖然美國自己也好不了太多。

在美國,最後治好熊孩子最有效的手段其實是警察和stand your ground law。


按照正確邏輯來說,哪兒都有,可是出國六年,住在當地人家裡,見過不少他們親戚朋友的小孩,的確是一個熊孩子都沒見過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內高校沒有專門開設web前端的課程?
誰用過wst,unicareer這些求職機構呀求推薦?
Rn考試怎麼報名?
芬蘭高等教育即將結束免費午餐供應
有什麼東西或者道理你一定會講給下一代聽?

TAG:教育 | 孩子 | 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