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SpaceX 獵鷹重型火箭在美國時間 2 月 6 日發射並且回收成功?

北京時間今晨 4 點 45 分,多次推遲的重型獵鷹火箭終於發射升空並順利完成任務!


美國東部時間時間2018年2月6日下午15:45分,美國Space-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從具有傳奇色彩的肯尼迪空間中心LC-39A發射平台成功起飛並完成預定任務。

火箭發射瞬間照片 ?http://spaceflight.com

這一見證了阿波羅登月、天空實驗室、太空梭計劃的傳奇平台,又將見證人類航天的新高度---商業航天的又一個輝煌。

第一:獵鷹重型火箭試射六大特點

1. 人類30年來最強火箭

1967-1973年服役的美國土星五號(Saturn 5)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火箭,它的近地軌道運力高達140噸,見證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的載人登月。美國歷史上唯一獨立發展的空間站天空實驗室(Skylab),也是由它一次性送入太空。

1987-1988年服役的蘇聯能源號(Energia)是蘇聯火箭的巔峰,它服務於暴風雪號太空梭計劃,近地軌道運力高達100噸,但僅使用了兩次之後便宣布退役。

1981-2011年服役的美國太空梭(Space Shuttle)共計執行了135次任務,它並不是一個真正的「火箭」。由於它包括主發動機在內的有效載荷(68.5噸)集中在飛機/軌道器上,實際近地軌道運力僅有27.5噸。

在1988年能源火箭退役後,人類航天發射運送能力巔峰是德爾塔4重型(Delta-4 Heavy)火箭保持的28.8噸世界紀錄。

獵鷹重型火箭的數據是63.8噸。

2. 火箭一級全部可重複使用

獵鷹重型的兩個助推器幾乎同時成功落地 ? Space-X

Space-X火箭一級回收技術是它的獨門絕技,自從2015年實現首次成功以來,媒體和大眾早就習以為常。2017年更是實現了14次嘗試(另外4次由於載荷過重主動放棄)全部成功,其中實現了4次「二手火箭」的再次發射。

本次試射成功的獵鷹重型火箭中,左右兩個「捆綁」的助推器其實就是之前成功回收過的火箭一級,中間的為嶄新第一級。

而在這次發射中,兩個助推器成功實現第二次回收。

芯級由於直播信號丟失等待確認,但不管成敗目前這個成就已經讓人著實震撼。

3. 整流罩回收「黑科技」

此次Space-X預計又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火箭整流罩的完整回收,它曾經神秘測試過一次但並未公開最終結果。而此次將繼續進行測試,專用的Mr.Steven回收船已經改裝並攜帶了巨大的鉤爪,專門用來回收整流罩。

整流罩回收船和巨大昂貴的整流罩 Space-X

不要低估火箭整流罩的價格,雖然看起來只是薄薄的一片,但要求質量輕、強度高、電磁波通透性強,價格因此很高。兩片整流罩價格大約是500萬美元,佔到了獵鷹9號火箭價格的10%左右。而回收它的難度極高,因為它們大概是在地球馮卡門線以外的110千米高度被拋下。由於沒有任何動力,只能依靠自身形狀滑行和最終降落傘減速,回收難度不亞於火箭一級。但具體回收結果預計將會繼續保持神秘,截至目前Space-X並未公布相關信息。

4. 價格低

一枚嶄新的獵鷹9號(Falcon 9)火箭報價在5500-6200萬美元之間,遠低於同類的宇宙神5(Atlas-5)和德爾塔4(Delta-4)1-4億美元不等的報價。經過維修後的「二手火箭」再次登場時,相比新火箭,報價將打七折左右,但運力沒有區別。這使得它的競爭力進一步上升。

獵鷹重型火箭價格也很感人,預計報價僅為1億美元左右,甚至大大低於德爾塔4重型火箭的4.35億美元的發射均價。要知道,獵鷹重型火箭的運力比它足足多出了128%,價格卻僅僅是它的23%,如果是未來「二手」獵鷹重型火箭的話,這個對比將更加懸殊!

5. 模塊化組裝

簡單來說:造火箭猶如搭積木。

這是目前世界範圍內主流火箭的必選之路,通過模塊化組裝的方式可以極大增強同一系列火箭的擴展空間和靈活性。中國的新型長征火箭、美國聯合發射同盟的主力宇宙神和德爾塔火箭、俄羅斯新一代的安加拉火箭也是採取這種方式。

獵鷹火箭的發展之路 ?Space-X

獵鷹重型顯然也深諳此道,它相當於由一枚嶄新的獵鷹9號火箭和兩枚回收的火箭一級組合而來,所以需要對居於中間的火箭一級進行結構強化,對兩側助推器加裝小型整流罩、整體電子和控制系統等進行優化,但不需要徹底的大改。

2016年,Space-X的新型猛禽發動機(Raptor)已經測試成功,這意味著獵鷹重型的未來擴展空間極大。

6. 可靠性

顧名思義,獵鷹9號是使用了9個墨林發動機(Merlin)的獵鷹火箭,而獵鷹重型更是使用了誇張的27個發動機。

發動機數量大PK:N1火箭(上)的30對獵鷹重型火箭(下)的27

這幾乎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人類歷史上最奇葩的蘇聯登月火箭N1,它的第一級火箭竟然使用了30個發動機。事實上,這枚本來可以挑戰土星五號登月火箭的怪物,四次試射四次失敗,可以說讓蘇聯人徹底失去了在太空競賽中擊敗美國的信心。

而獵鷹9號火箭已經完成了48射46成功,成功率高達95.8%,且多次實現二手發動機重複使用。兩次失敗中,其中一次是在發射之前加註燃料靜態點火測試時在地面爆炸、另一次是由於火箭一二級之間結構問題。考慮到這些因素,獵鷹9號的多發動機同時工作方式可靠性實際上幾乎是100%。

事實上,當年N1火箭的連續失敗,既有設計上的多發動機控制、燃料燃燒循環系統、結構過於複雜等問題,也有它的發動機必須在火箭發射場組裝(無法直接整體運輸)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獵鷹所沒有的,因此獵鷹重型火箭的可靠性是要遠高於N1的。

第二:電動車是唯一載荷?

不管你服不服,Space-X就是任性了一把,偌大的火箭運力,只攜帶了一輛車……

如此任性的一輛車坐在巨大的火箭里,還有一位小小的「宇航員」測試Space-X未來的宇航服 ?Space-X

但其實也有一定的原因:

1. 甲方為王: 不同於獵鷹火箭、龍飛船、龍2飛船、猛禽發動機等都有NASA和美國空軍資助的身影,獵鷹重型火箭是由Space-X完全獨立資助自主研發的項目。因此在選擇載荷方面完全可以做到「隨心所欲」 ,不存在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問題。

2. 沒有合適的載荷:一方面是整個世界航天目前尚無這個量級的載荷,另一方面任何極其昂貴的重型載荷也自然無法面對試射萬一失敗的風險。

3. 沒有合適的火箭配套:作為火箭整體試射,Space-X沒有必要為更大更重的載荷配套新的整流罩、火箭上面級、衛星分離釋放裝置等,這些配件的研發成本不菲,甚至超過它採用這種獵鷹九號「搭積木」的方式做出獵鷹重型火箭。

4. 方便測試:為了回收技術,獵鷹火箭一級必須留有30%左右的燃料用來減速返回,僅有在執行重型任務時才會用盡燃料放棄回收。而此次任務是挑戰更複雜的三個火箭一級回收,更大高度、更多數量意味著更大難度。因此載荷盡量小、保證剩餘燃料以測試整個系統的完整就不足為奇。

進入太空後,這輛車已經嚴重超速:超過了10000千米/小時,是它在地面上速度的100倍!Space-X

5. 商業廣告花費不到一億美元,可以同時給Space-X火箭和特斯拉兩個品牌做一個載入史冊的廣告,這個商業想法的高度不亞於這個火箭創造的高度。其實,獵鷹重型火箭之前已經有了下一步的訂單,Space-X也有包括月球旅遊在內的計劃,這個成功的廣告將會是個更大的宣傳。

第三:電動車能抵達火星么?

人類航天目前幾乎都通過一個叫做「霍曼轉移軌道」的方式抵達火星:在離開地球時經過加速進入這個軌道,在抵達火星附近時經過二次加速趕上火星,與火星軌道交叉後再改變速度實現環繞火星,甚至不惜採用火星稀薄大氣「空氣剎車」的方式。

霍曼轉移軌道與地球軌道和火星軌道相切,實際上是個橢圓軌跡的一半(動圖中虛線的一半) http://brilliant.org

以上三步,強大的獵鷹重型火箭把它送出地球當然是妥妥的(第一步)。實際上獵鷹重型火箭的特徵能量能讓它運送重達3.5噸載荷抵達冥王星,遠遠超過新視野號的0.5噸級別。

但是對於一輛沒有任何變軌、調姿能力的電動車而言,後面兩步就是開玩笑了。

更何況人類探測火星的26個月時間窗口到今年5月才來,基本意味著這一輛電動車最多在深空中跟火星打一個遙遠的「招呼」就會消失了。

獵鷹重型火箭足夠將它像先鋒10/11號、旅行者1/2號、新視野號送出太陽系,但由於它並未攜帶大型通訊天線和長期供能的放射性同位素電機等,這意味著發射後人類將很快跟它失聯,消失在太陽系中。

據伊隆·馬斯克的說法,它將進入漫長的環繞太陽軌道,輕易在太陽系中存在10億年以上。

也許它最終將會成為宇宙深空中人類存在過的一個痕迹吧。

第四:其它火箭廠商怎麼看?

Space-X掀起了人類航天的新一個高潮,重型火箭和重型任務再次王者歸來。

迎著這波浪潮的,是一大批弄潮兒。Space-X只不過恰好站到了潮頭,可它並不孤獨。

1. 商業航天對手狙擊

比Space-X創始人伊隆·馬斯克還要財大氣粗的傑夫·貝佐斯(亞馬遜創始人)自然不甘落寞。他開創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以及新謝帕德(New Shepard)火箭其實早在獵鷹之前就實現了一級回收。

研發中的新格倫已經有了兩款版本 ?Blue Origin

而他也打算在下一步超越Space-X,他狂投25億美元研發的新格倫(New Glenn)火箭將在2020年首飛,起步運力也達到了驚人的45噸。二者同是商業航天,且由於設計理念、回收方式等的不同,新格倫將會在很多方面超越獵鷹重型火箭,成為它最大的競爭對手。

2. 聯合發射同盟反擊

由世界第一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和世界第二軍工企業波音組建的聯合發射同盟,成立後便壟斷了美國航天發射市場,但這些年卻被Space-X狙擊。而在重型航天發射領域,這兩個公司自然不會主動放棄。

2019年,二者聯合研發的火神(Vulcan)重型火箭將會起飛,聯合發射同盟這個巨無霸將會實力出擊。

3. NASA的壓軸重器

NASA已經連續研發10餘年、海量投資超過200億美元、最終目標是登陸火星的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也將在2019年首飛,它的第一個小目標就是成為現役世界第一。

太空發射系統有三個主要型號研發中 ?NASA

它將是未來美國航天重型發射的絕對主力,NASA的當家重器 。Space-X極難從它手中搶到利潤最高的NASA大型近地軌道航天器、登月飛船、登火星飛船項目。

4. 其它國家狙擊

不得不說,目前這個其它國家只有一個,就是中國。

歐洲的研發方向轉向了中量級(20噸)的阿麗亞娜6火箭,但估計面對獵鷹9號都沒有競爭優勢。俄羅斯下一代的安加拉火箭,長遠目標是實現35噸(A5-V)、50噸(A7)和100噸(A100)的突破,但目前連A5-V的研發都受挫,首次試射排期到了2025-2030年。

中國在重型火箭研發方面出師不利,運力目前排名世界第二的長征五號(25噸+)1成功1失敗。但2018年,長征五號火箭將會再次挑戰,它是中國重型火箭按照模塊化思路研發的最好樣板。

這張長征五號/九號和美國太空發射系統的對比已經出現在各種外媒報道中(來自微博用戶POCKN)

而隨著中國超強火箭發動機(500噸級)研製和大直徑殼體的研製不斷實現突破,中國的大國重器長征九號預計將在2030年前後登場。

它的最終目標很簡單,與NASA最核心的太空發射系統正面競爭,支撐中國大型空間站建設、重型深空探測任務、載人登月、載人登陸火星的順利進行。

想要走入深空,就必須依賴大運力火箭。獵鷹重型的首飛成功,其它重型火箭的相繼研發,都預示著,人類航天的新時代,正在到來。

感謝 @中國科普博覽 的大力支持哇!!!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太空精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加強大!

關於這次發射成功的意義,其他的答案已經回答的夠詳細夠好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次成功,可以說,無數次的失敗和打擊,錘鍊出了spacex,錘鍊出了馬斯克。

這次發射成功有多厲害?簡單來說:

  1. 發射的火箭夠強,這個火箭的運載力超出目前全世界現役最強火箭運載力的一倍多。
  2. 火箭的成本夠低,這個火箭的造價是世界主流運載火箭造價的不到四分之一。
  3. 火箭可回收,主流火箭基本上大部分零件都是一次性的,用一次就廢,spacex的火箭,發完之後70%的部分可以回收再用。

馬斯克憑藉這一偉業,當得起「偉大「這個稱呼了。獵鷹發生成功之後,接下來,就是重返月球的嘗試,和鋪路火星了吧。更不用說馬斯克的計劃單上,還有更多野心勃勃的改造世界改造人類的計劃,有改變世界短途出行的野心(正在發力的特斯拉),改變世界洲際出行的野心(洲際高速公路計劃),甚至改變整個人類生理架構的計劃(Neuralink計劃,就是把人類改造成一半人一半AI的計劃)。

那麼在輝煌的成功之前,馬斯克都經歷過什麼呢?

微博視頻

被心中的英雄公開反對:

公司融資困難,讓他精神崩潰

傳統汽車和金融人士的輕蔑嘲笑:

火箭的一次次爆炸:

期待鋼鐵俠帶給我們更多的奇蹟。


來說一說這次發射的幾個彩蛋吧。(部分信息與圖片來自果殼網和steed微博)

Tesla跑車裡坐著的假宇航員叫Starman,屏幕上寫著Dont Panic(真的帶了一條毛巾)。車上除了《銀河系搭車客指南》外,還帶有一套微縮版本的《基地》三部曲。(科幻迷激動)

最感人的一個彩蛋還是,在跑車的電路板上印有這樣一行文字:*Made on Earth by humans*

沒錯,不是SpaceX也不是America,這輛跑車是人類曾在宇宙存在過的證明。

對宇宙的憧憬沒有國界,願我們一同擁抱未來的星辰大海。


恭喜Elon Musk,恭喜spacex

附一張直播時截的圖,以前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如今,變成了就在眼前的現實。

Tesla跑車,左手悠閑搭在車門上的駕駛員,還有車裡的《銀河系漫遊指南》,以及space oddity的 BGM

Elon Musk用spacex滿足了一切科幻粉絲的想像與情懷。

簡單的談下個人感受,Falcon Heavy的成功其實更讓我有了一種緊迫感,一個成立不過十來年的私人公司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征服世界航天市場以及研製出目前世界推力最大的火箭,我想,放在任何一個國家的航天部門眼裡,都是不可思議與驚人的,在這裡我推薦大家去看看前不久航天科技一院副院長梁小虹在造就的演講,梁院長從中國航天部門的官方角度談了Spacex,當然,我覺得更引人關注的是,整個演講是圍繞著長征五號的失敗鋪開的,航天口這麼坦然,這麼真誠的談發射失敗,我是第一次見。其中梁院長提到與中美私人航天的差距時,說了一句話,我覺得算是反應體制內高層的想法與真實現實:

中國航天缺的不是技術,而是政策。

梁院長身在航天部門幾十年,當然比我們再熟悉不過體制內的情況了,在演講中性情真摯的梁院長一直不斷在表達自己作為航天人的壓力與抱負,能說出這些話,想必是深思熟慮後的真誠諫言。中國的私人航天市場,其實前幾年國務院也發了推動私人航天的文,但個人認為,這些遠遠不夠,大洋彼岸的spacex提供給我們航天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思路,國家隊負責不計成本的新高科技研發,市場負責航天低價化與平民化,一味的把航天低成本推給體制內隊伍,是不現實的。我猜今天過後,負責政策制定的大佬們會有更多的動作了,新一輪的遊說與內參撰寫也要開始了,希望大佬們給點力,中國私人航天市場的繁榮,就在眼前。

最後,致敬Elon Musk.


1. 慶祝Falcon Heavy 發射成功,部分成功回收

Falcon heavy在屢次跳票之後(有人還記得它最初計劃在5年前發射嗎?),於2018年2月6日14:45在卡角L39A發射場發射成功,火箭成功入軌:

搭載的假負載特斯拉roadster跑車一輛正在前往火星的路上:

一級兩側助推器同時著陸回收:

美中不足的是,預計落船回收的一級芯級點火劑(Triethylaluminium/Triethylborane,自燃推進劑 )不足,有兩台發動機減速點火失敗,在離回收船100米的地方以30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撞擊海面,船上空空如也:

跑車君繼續深空飛行中,不過二級的第三次點火似乎過於給力了,現在它的軌道高點接近了小行星軌道:

從Musk之前「正中火星機會很小」的表態推斷,載荷上並沒有中段軌道修正或者末端減速入軌所需的推進器(那只是輛跑車而已....)。而二級火箭本身的電源供電時間有限,發射後3分35秒二級第一次點火推高遠地點,發射後28分22秒第二次點火圓軌進入LEO,之後無動力太空滑行六個小時等待第三次點火就已經是相當大的考驗了,未經專門設計堅持待機到火星肯定不可能。因此最後一次軌道修正機會就是二級火箭從LEO軌道到轉移軌道的點火,之後的無動力飛行稍有初始偏差就撞不上火星,所以這樣的結果不算意外。

雖然原先計劃的是正中火星的霍曼轉移軌道,但是在發射後的新聞發布會(第三次點火前),Musk表示FH二級剩餘的燃料在三個標準差之內(Which is basically very minor),而他打算完全用完這些燃料進入火星軌道(deplete its propellant, and go to Trans-Mars Injection)。那麼問題就是現有軌道和計劃軌道的偏差多大,如果偏差是正常載荷的軌道修正能力能處理的範圍那麼發射仍然可稱圓滿,反之則第三次點火採取耗盡燃料的方式可能不是一個好決定。

2.Falcon Heavy的性能: 新一代頂尖火箭

之前做這張圖的時候Falcon Heavy還是圖紙火箭,考慮到跳票的習慣也沒有非常期待,看起來是時候做張新圖了:

Falcon Heavy的參數又上漲了,上次的圖裡它的理論LEO還只有54t。

目前地球上的現役實用火箭中,Falcon Heavy排在頭名,無論是重量,理論運載能力,獨門絕技的回收能力和回收運力,還是用純液氧煤油和燃氣發生器設計達到液氫液氧火箭運載係數的技術能力,都是一等一的,幾乎沒有明顯短板。連發射報價都是震驚同行的9000萬美元,這次用的兩個助推還是回收的二手貨,實際成本只有更低。

之前的答案 SpaceX 獵鷹火箭和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各有什麼優劣勢? 里主要評論的是當時的Falcon 9,但是因為它們的設計幾乎完全一樣,Falcon Heavy其實是F9多捆了兩個芯級的CBC版本,助推還直接用的回收二手箭體,所以評論也可以通用:

「Falcon Heavy優點是技術先進,開發模式先進,生產標準化先進,成本控制先進,商業競爭力很強。Falcon Heavy的發動機和箭體都是以21世紀頭十年的技術開發的。干質比接近30,是現在性能最好的地面級。第一級單芯級不帶上面級的話能無需助推直接發射單級入軌,其他任何火箭都沒有這能力。和許多沿用了幾十年前冷戰時代技術的火箭比,Falcon Heavy在單項技術指標,製造工藝,飛行控制上都是很領先的,對民用技術的大膽應用也非常令人側目。」

在另一個答案 長征五號的性能如何? 里順帶提了一下當時的圖紙火箭們:

「Falcon Heavy 穩定復用/Raptor 實驗箭/New Glenn 計劃/Vulcan 發動機或一級回收

按照通常的發展速度而言這些應該至少是10年以後的事並不適合用來現在和長五相比較,但是現在私營機構推進計劃的速度要比傳統火箭研發快得多,如果這些能夠在5~6年內見到(不太可能但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話,它們會再次刷新火箭先進水平的標準。「

考慮到首發順利,第一項Falcon Heavy 穩定復用有可能在幾次實驗後2~3年內進入商業運行。然後它可以在完全回收一級的情況下,用比現在的9000萬美元還低的復用報價通吃常見的GTO任務,為GTO任務設下新的技術標準,對10t+的重型同步衛星和深空發射市場重新洗牌。現有700t~800t級別靠GTO任務吃飯的一次性火箭經濟未來全都很堪憂,不說ULA幾億美元的昂貴白象,連中俄一億不到的便宜火箭都完全沒法和FH回收下的低成本或者一次性的高運力去拼。

3.Falcon Heavy 在 Falcon 9基礎上的成就:捆綁和可靠性設計

Falcon Heavy標誌著spaceX掌握了火箭捆綁助推和側向分離控制的核心技術,也是火箭和發動機的可靠性和冗餘設計的偉大工程成就。

火箭的捆綁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技術,可以在不研發新的大直徑箭體和大推力發動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的研發成果增加運力,而像Falcon Heavy芯級和助推共用相同的箭體和發動機設計就更為節省成本。一般的芯級捆綁固體助推可以實現大範圍的運力調節,或者像長五那樣在芯級發動機推力較弱的情況下實現大運力。而對於Falcon 9本來性能就已經很強的芯級來說,捆綁之後就可以實現跨級的運力躍升,穩壓過同是CBC捆綁設計的DeltaIV H一倍。

捆綁技術的缺點在於增加系統的複雜性,多一個箭體多一個發動機就多一份故障的可能,這次Falcon Heavy發射的一個疑問就是SpaceX初次進行火箭助推分離能否搞好,另一個問題則是捆綁後多發動機的並聯可靠性。之前在相關長五的答案 長征五號如何做到運載能力與歐美現役主流火箭等同的? 里提到過,長五通過捆版5枚箭體並聯了十台液體發動機,並且分開布置在五枚箭體上。但這首先增加了助推分離難度降低了箭體干質比,其次不具備備份冗餘,總共12台液體發動機任一台失效(僅僅是失效不是爆炸)都將導致發射失敗,對單台發動機和分離機構的可靠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Falcon Heavy在捆綁的數量上比起長五有過之而不無不及,27台發動機並聯僅次於30台並聯四發四炸的N1,在05~08年提出設想的時候被無數人報以懷疑和放煙花的期待。但是另一方面,Falcon Heavy在冗餘和可靠性設計上也是航天設計中的一個里程碑,十年之後spaceX的發射成功率足以讓人對Falcon Heavy抱有充分的信心。

Falcon Heavy在發動機一級上採用的是結構簡單可靠性高的燃氣發生器Merlin發動機,燃氣發生器原理比起分級燃燒發動機具有安全可靠的先天優點,即使失效也不容易爆炸引發別的發動機連環爆炸。在發射記錄上,截止本次Falcon Heavy發射前,Merlin發動機發射480台次,發動機在正式發射任務中全程順利工作469台次,發動機自身失效1次,發動機失效引起發射失敗0次,整體可靠性相當高,近五百次的實際安全工作記錄在發動機中號稱翹楚。

而在箭體設計上,9發Merlin並聯和先進的電子控制提供了極大的冗餘量,號稱可以在3發Merlin失效下通過其他發動機補償推力仍然完成主要任務,實際發射中也展示了在發動機失效1台情況下繼續飛行順利入軌的能力。在箭體級別的話,實際發射48發,因發動機失效失敗0次,一級箭體原因失敗1次,成功率97.9%,可靠性也在非常高的級別。

在Falcon 9的數據基礎上,可以算出理論上成熟以後Falcon Heavy發射的成功率約等於3發F9同時發射一起成功的成功率,93.8%,無論如何相當高了。畢竟和1969年的N1比,這近五十年航天科技的進步和工程師的努力都不是吃乾飯的。

4. 其他一些問題

4.1 為什麼要打特斯拉?

因為對spaceX其實打什麼都一樣,在第一次驗證發射上打跑車還是打幾噸重的測試用鐵塊沒啥區別,正經的上億美元的衛星是不能放到這次打的。Falcon Heavy的發射報價9000萬美元,直接成本也至少幾千萬,一輛20萬美元售價的特斯拉roadster只是零頭。

另一方面,FH發射是毫無爭議的重大科技新聞,讓特斯拉和這一風潮掛鉤,不用花錢就在全球媒體上得到了巨大的版面和曝光率。算相應的商業廣告成本,特斯拉只出一輛車極其便宜了,要不是Musk自己當兩邊老闆恐怕特斯拉那邊得倒貼幾百萬廣告費。

4.2 整流罩和直徑不變,理論上增加的LEO有意義嗎?

有的。天上並沒有一堵牆不讓火箭用多餘的運力換能量更高的軌道。多餘的LEO運力在GTO任務,回收一級的GTO任務,行星際飛船,深空探測器任務上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深空任務中,即使是Falcon Heavy的一次性運力也不嫌多。它的火星軌道運力是16.8t,冥王星軌道運力的3.5t,都可以滿載發射。用於這類用途的話,發出去的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重,性能最強的探測器。

Falcon Heavy的實際發射重量上限會至少滿足美國空軍定期任務的要求,也就是15t+的GTO重型軍事偵察衛星,而實際運力26.7t GTO意味著在這類目前要求最高的GTO任務下仍然進行一級回收甚至是一級陸上回收。

這個限制主要出於市場大小原因,因為目前沒有超過15t的批量GTO發射任務,LEO需求這個重量的發射除了各國的政治任務也寥寥無幾。何況spaceX現在也有針對這些用途的Raptor和BFR項目在進行,沒有必要因此增加Falcon Heavy的設計製造成本。

4.3 和長五比如何?

SpaceX 獵鷹火箭和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各有什麼優劣勢?www.zhihu.com圖標長征五號的性能如何?www.zhihu.com圖標長征五號如何在發動機技術落後歐美數十年的條件下,做到運載能力與歐美現役主流火箭等同的?www.zhihu.com圖標

這方面並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參考以前寫的答案即可。

相對位置不進則退,努力片刻不能停啊。


1#重型火箭

1988年11月15日3:00 GMT,能源號火箭搭載「暴風雪」號太空梭升空,巨大的火箭可以將最大起飛重量高達70噸重的太空梭帶上了太空,這一巨大的成功卻成為了那個航天輝煌時代的謝幕,此後,人類火箭的最高運載能力大幅縮水到原來的10~20%。

2018年2月6日20:45 GMT,獵鷹重型火箭首箭發射成功,這是航天史上值得紀念的時刻,是人類踏上新的太空征途的重要一步,人類開始逐漸走出冷戰後航天的低谷期。

這一刻,人們等待了30年!

人類飛向太空的夢想,在120年前被齊奧爾科夫斯基帶回了現實。人們不得不承認,飛向太空是艱難的,也是效率十分低下的。

飛向太空必須達到地球逃逸速度7.9km/s,這使得火箭需要大量的動力。而在動力的選擇中,化學能火箭是目前相對最好的選擇。這個相對最好,其實也是很低效的,即便是使用化學能中最優的燃料液氧+液氫的組合,燃料也需要佔據火箭83%的重量。剩餘的重量還需要搭建火箭,建造足夠推力的發動機和裝液氧液氫的燃料罐等等。無用的重量會成為火箭的累贅,因此火箭最好分級設計,拋除無用的重量,而分級的數量很少,通常只有1-3級,級數越多,系統複雜度越高,火箭可靠性越低,也越容易放煙花。滿足了這麼多苛刻的條件,最後,飛向太空的部分往往只有總重量的2%-5%,想要稍微多帶點東西去太空的話,就需要更大更重的火箭。

儘管探索太空是如此的艱難,邁向太空的腳步也永不停歇。人們沿著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理論計算,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太空。

今天,北京時間2018年2月7日凌晨4:45,註定是一個里程碑的時刻: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首箭成功發射升空並回收第一級,成為冷戰結束後目前最重的重型火箭,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型近地軌道LEO最大載荷重量可以滿足25-64噸的重型火箭。

與之相競爭的各型新的重型火箭也都在熱火朝天的研製當中,無數人翹首以盼的新型重型火箭終於到來,或者說,無數人期盼的時代正一步步的向前。

在重型火箭家族中,

最低調的是歐空局ESA和空中客車集團EADS利用世界上地理條件最優越的發射場——庫魯宇航中心,耕耘自己的重型火箭「阿麗亞娜」5E和未來的「阿麗亞娜」6系列,兩者的近地軌道LEO最大載荷重量分別達到了21噸和20噸。

很顯然歐空局長期維持著中庸和夠用的路線,並不想在重型火箭上有所作為,可惜了這麼好的發射場。

最努力的是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投入的資金也最少,是這裡單個性價比最高的,畢竟資金只能支持單個類型的重型火箭研製。但中國航天對重型火箭的未來需求可以說是日益增長。

目前中國的重型火箭有在役不久的LEO25噸級的長征5號和展望未來20年力爭世界先進水平的LEO130-140噸級的長征9號。

最不甘的是俄羅斯航天局和科羅廖夫航天集團,提到蘇聯的重型火箭,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目前最大的煙花N1(俄語H1)火箭,由於其發動機推力不足,數量眾多,使得飛行控制系統過於複雜,可靠性下降,最後沒有成功發射。

然而蘇聯並沒有結束對重型火箭的摸索,10年後,研製N1火箭的科羅廖夫航天集團為發射暴風雪號太空梭,研製了能源號火箭,該火箭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100噸,攜帶滿載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後的LEO運載能力還有30噸餘量。由於蘇聯解體的影響,能源號發射成功一次後就擱置了下來。

目前俄羅斯主力的重型火箭是「安加拉」A5和「質子」M火箭,兩者在高緯度發射的LEO最大運載能力為23-24噸,假設情況下的庫魯宇航中心的LEO運載能力預計能達到25噸左右。

隨著俄羅斯開始重新重視航天領域,曾經的科羅廖夫航天集團將以能源號火箭為基礎,研製能源5V重型火箭,預計LEO最大運載能力為100噸。

最財大氣粗的是美國,美國航天的最大特徵是全面開花,這得益於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大量資金投入,使得美國有充足的技術儲備和眾多專業的航天工程師來多線程研發不同類型不同技術的重型火箭,去實現因冷戰結而被打斷的技術研究。

SpaceX/藍色起源/老牌的波音洛馬聯合發射聯盟都早已開始招兵買馬,研發新的重型火箭。

儘管土星5號退役後,美國30多年由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主導的重型火箭發射一直維持在20噸LEO量級,這一局面終於在 北京時間2018年2月7日凌晨4:45被打破。

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首箭發射成功,將目前人類的LEO發射能力提升到了64噸。

於此同時,不甘落伍的其他航天公司也在努力研發重型火箭:

藍色起源的重型火箭New Glenn預計2020年首次發射,預計LEO運載能力45噸;

聯合發射集團的「火神」重型火箭也預計2022年發射,LEO運載能力約55-60噸;

當然,NASA作為美國的航天主導者和管理機構,絕不會袖手旁觀,不僅如此,早在2011年,NASA就已經在主導目前重型火箭的壓軸戲——世界上堪比土星5號的新重型火箭SLS,主要為美國載人航天飛船獵戶座和載人深空探測鋪平道路,SLS1型的LEO運載能力就已經到了70噸,SLS1B型和2型的運載能力高達105噸和130噸,接近土星5號140噸的水平。

自從太空梭將要退役之時,NASA便開始籌劃新的重型火箭SLS,與之相對應的還有新的載人飛船獵戶座,以及,新的載人登陸火星計劃。

目前第一艘SLS正在建造中,預計2019年底發射,搭載無人的獵戶座飛船繞月飛行並返回。

獵鷹重型火箭的首次發射是一個開始,這是航天領域復甦的腳步,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更多航天領域技術發展帶來的新的飛躍。

2#屠龍少年

SpaceX打破了很多航天領域的陳規,實現了巨大的突破,未來志在必得,儼然一副與龍格鬥中的少年。

大家是,或者曾經都是屠龍的少年,NASA也是。

美國最早的航天探索群龍無首,三大死對頭美國陸軍、海軍和空軍「通力合作」,也使得 美國在初期的太空競賽中很是被動。於是美國人決定成立一個專門負責航天的管理部門,這就是NASA。

NASA撇了眼美國軍方的標準,如此的繁瑣,又是如此的難以運作。NASA舉起了自己的劍,斬斷了這一約束,在實踐中重新形成了一套自己 的標準,並逐漸成為了航天界標準化的 標杆。

經過這麼多年的技術積累,變動卻變得越來越困難,哪怕裡面 的內容明顯是過度冗餘的。屠龍 少年最終被自己海量的積累所壓得難以動彈。

這時候又來了一個少年,叫SpaceX。

現在不是航天的預算太少么,我要低成本,我要回收火箭!

高可靠性 意味 著技術 的老舊,我要用新技術,我要用新器件!

屠龍SpaceX威武的揮動著手中的劍。

NASA看的 很開,為什麼要自己抓SLS,這是載人航天的重型火箭,國之重器 ,也關係到宇航員的生命,為什麼只抓SLS,NASA也知道自己巨大的身軀就不和年輕人拼靈活性了。

於是,屠龍少年 和 龍 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看這是你的SLS。

看這是你的獵鷹重型。

公主。。並不重要吧。。

歡迎關注 和投稿專欄 :

知乎航空航天署zhuanlan.zhihu.com圖標


兩隻火箭徐徐降落, 就像一對舞蹈演員謝幕, 互相配合完美, 動作一氣呵成沒有一絲多餘。那一刻覺得人類在宇宙中縱使渺小, 也總有令人感動欽佩的時刻。


前面的回答說了很多關於Falcon Heavy技術層面的東西,事實上Falcon Heavy的成功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它對人們關於航天只能國家政府主導的舊有觀念,以及現有的航天生態的衝擊力更強。它打開了一個世界,衝破了舊有的體制,即使在遠隔太平洋之外的中國,我們也能感受到這種強大的衝擊力。說真的,我們得感謝Falcon Heavy,感謝SpaceX,更得感謝Musk的勇氣和魄力。

SpaceX的神話開始於2012年10月7日,這一天SpaceX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成功用「獵鷹」-9火箭將「龍」貨運飛船送入軌道,開始正式承擔國際空間站的貨運任務,標誌著低成本的民營商業航天的大幕正式拉開。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私人航天公司,SpaceX實現了眾多第一:第一個將液體火箭送入地球軌道的私人公司(2008年9月「獵鷹」1號);第一個將商業衛星送入軌道的私人公司(2009年7月「獵鷹」1號);第一個成功將發射飛行器、將其送入軌道並成功回收的私人公司(2010年12月「龍」飛船);成功造訪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私營航天器(2013年5月「龍」飛船);人類航天史上第一次採用推進方式成功著陸並回收一級火箭(2015年12月「獵鷹」9號),並於2016年4月9日在人類史上首次成功實現海上回收(回收駁船的名字叫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人類航天史上第一次重新使用回收火箭,並再次成功回收(2017年3月「獵鷹」9號)。而北京時間今天早晨Falcon Heavy的成功遠比之前的更為耀眼,兩個助推器同時回收的畫面太震撼了。同樣作為航天人,發自內心的羨慕、憧憬。

看到SpaceX的成功,很多人都會不禁疑問:SpaceX何以能夠如此成功,我們何以沒有這樣的企業?

事實上,SpaceX只是美國繁榮的商業航天的冰山一角,SpaceX的成功離不開美國政府的全面支持和美國一直以來活躍與包容的創新環境。

美國對民營航天在政策上的全面支持始於小布希2004年初簽署的美國航天發展規劃,該規劃要求NASA全面退出近地空間,讓位於民營航天,從技術開發者轉化為服務使用者;該規劃同時啟動了美國重返月球和登陸火星的計劃,對NASA的定位則是聚焦深空,繼續引領美國航天科技的發展。隨著奧巴馬任內對民營航天的持續扶持,SpaceX、Bigelow、Blue origin等一大批商業航天公司的快速崛起。這也讓NASA能夠輕裝上陣,更加專註於深空探測和登陸火星等野心勃勃的任務,並穩步推進以火星為最終目的地的獵戶座(Orion)飛船的研製,美國航天業也由此開啟了主要由民營資本推動的百花齊放的全面繁榮時代。

Bigelow的可擴展太空艙

Blue Origin的可重複使用火箭

NASA的獵戶座飛船

目前,就美國的航天市場來說,除了長期以來由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公司承擔的高度商業化的衛星發射任務之外,美國近年來開放航天市場的突出表現是自2008年啟動的「商業軌道運輸服務」,即向民營公司外包國際空間站的貨運任務,目前這一合同主要由SpaceX(「獵鷹」9火箭與「龍」飛船)和Orbital ATK(「安塔瑞斯」火箭與「天鵝座」飛船)兩家商業發射公司來完成。

Orbital ATK的「安塔瑞斯」火箭

除了貨運任務的商業化,NASA早在2010年就已經確定了近地軌道載人航天任務商業化的道路,並啟動「商業載人發展」計劃(Commercial Crew Development),自2010年至2014年,NASA在商業載人項目的開發和認證階段,分批次資助了一系列商業公司用於開發不同分系統,其中:

Boeing前後共獲48.2億美元合同;

SpaceX獲31.44億美元;

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獲3.631億美元;

Blue Origin獲2560萬美元;

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 ,ULA)獲670萬美元;

Paragon Space Development(洛克希德馬丁子公司)獲140萬美元;

再加上進入NASA合作夥伴名單但未獲資助的Alliant Techsystems和Excalibur Almaz,NASA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合作夥伴,為如今美國商業載人航天市場的發展構築了相當完備的基礎,NASA開放的態度和源源不斷的合同來源是美國民營航天繁榮的重要保證。SpaceX能有今天的成功也離不開NASA和美國政府的支持,要知道,SpaceX第一份合同便來源於NASA。在NASA的商業載人項目中,SpaceX作為一個新興公司,獲得了除老牌國防承包商波音公司以外各承包商中最大金額的合同,反映了NASA對新興力量的堅定支持。目前,除了賺足眼球的Falcon Heavy外,SpaceX對載人「龍」飛船(Dragon-2)的測試也正緊鑼密鼓的展開,預計將在今年的2月和6月,分別進行無人和載人的演示驗證飛行。

正在進行地面試驗的載人「龍」飛船Dragon-2

美國發達的航天產業和整體工業水平遠非我們能比

美國在航天領域從不缺乏技術,近地軌道的運載技術對於NASA來說已相當成熟,如何控制成本才是NASA更為迫切的需求。SpaceX的崛起,除了美國政府和NASA給予的資金支持之外,其自身技術的建立是公司進入快速發展良性循環的核心因素。

坊間一直有種說法認為SpaceX的運載技術的快速發展受惠於NASA的大量技術與人才轉移。但事實上,並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表明NASA對SpaceX存在過技術轉移或是參與過「獵鷹」火箭和「龍」飛船的研發。單單根據Merlin發動機所採用的一個與阿波羅登月艙下降段發動機中使用的相似的針栓式噴注器就斷定NASA和SpaceX之間存在技術轉移,實難服眾。

準確來說,SpaceX的發展得益於美國發達的航天產業:雄厚的人才與技術儲備、整體強大的裝備製造業以及能夠滿足各階段需求的完備航天產業鏈

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公司,大量的原始創新並不是SpaceX 的首選,事實上,SpaceX從一開始便選擇大量基於現有成熟技術來開發自己的火箭。SpaceX公司目前的主力發動機Merlin 1液氧煤油發動機的整體設計源於其推進系統負責人Tom Mueller從TRW公司帶來過的「遺產」(當然Merlin發動機與TRW並無直接關係,主要源自於Tom Mueller個人)。Merlin 1A發動機的技術起點並不高:噴管使用燒蝕冷卻技術;渦輪泵由Barber-Nichols公司提供,技術成熟;燃燒室採用的針栓式噴注器算是一個亮點,容易實現較大的節流比例,但也並非首創,正如前面所說的,該型噴注器此前曾使用在阿波羅登月艙下降段的變推力發動機上。試想,若在一個缺乏技術積累或是因為各種技術壁壘導致人才交流困難的環境里,SpaceX若是從零開始開發火箭恐怕是Musk所不敢想的吧。在美國,Musk不需要知道太多關於火箭的技術細節,如何更好地整合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對於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商業航天公司來說顯得更為重要。

Falcon Heavy的動力來源—梅林發動機

Merlin 1A發動機的地面推力只有380千牛(約38.8噸),這個指標即使與美國老牌公司幾十年前的MB-3液氧煤油發動機相比也是慘不忍睹。雖然Merlin 1A發動機的技術起點不高,但是「有」和「沒有」有本質區別,要知道對於任何一項技術來說,往往是最困難艱辛的,而對於Musk來說,這似乎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困擾。正是基於Merlin 1A,SpaceX成功開發了自己的運載技術。正像很多優秀的公司一樣,SpaceX從未停止過持續改進的步伐,Merlin發動機持續升級,目前Merlin 1D發動機的地面推力已達67噸。雖然推力依舊不大,但是不斷改進後的Merlin發動機的技術水平並不低,Merlin 1D的推重比約160,人類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重比最高的型號;Merlin發動機的比沖更是達到了345秒以上,在採用的傳統燃氣發生器循環液氧煤油發動機中位居榜首,直接媲美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

對於從一開始就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SpaceX來說,降低火箭結構重量除了考驗設計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考驗美國整體的材料工業水平,而材料問題顯示不是SpaceX以一己之力能夠解決的。近十幾年來,在航空航天的設計製造中,鋁鋰合金是一種為減重而廣泛採用的合金。而在鋁鋰合金的研究和工業化生產方面,美國一直是該行業的佼佼者(中國則剛於近些年基本掌握航空鋁鋰合金的熔煉技術,但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SpaceX的燃料箱即使用2195鋁鋰合金製造,這一合金早已在太空梭外置燃料箱上使用,顯然,SpaceX不需要像其他國家航天機構那樣獨立研發工藝。用於儲箱焊接的攪拌摩擦焊更是大路貨,只需要直接購買相關設備即可,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火箭的開發費用。可見,SpaceX的成功離不開美國強大的裝備製造業和航天工業的支持

正在攪拌摩擦焊上進行焊接的燃料箱

攪局者SpaceX

相比於其他國家,美國一直都有著較強的商業航天環境,目前,SpaceX更是逐步成為了美國商業領域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在SpaceX逐漸羽翼豐滿前的近十年里,由老牌軍火巨頭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聯合組建的聯合發射聯盟(ULA)長期壟斷美國軍方、NASA、美國國家偵查局(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NRO)的發射服務,發射費用及其高昂,直到目前,ULA也仍是這些機構最重要的發射服務提供商,並且仍然壟斷大中型載荷的發射市場。但是,這些機構顯然樂於看到更多地選擇,作為美國傳統商業航天領域的攪局者,SpaceX也正在爭奪長期由ULA把持的衛星發射市場。要知道,SpaceX公司沒有ULA等公司沉重的歷史負擔,加上它作為私人公司具有更為靈活的機制,天然的比其他競爭對手(公司以及國家)更有優勢。

2016年,SpaceX公布的「獵鷹」9號的較幾年前有較大漲幅後的標準發射費用為6200萬美元,低於中國在國際發射市場上的報價;而ULA目前的主力火箭 「宇宙神」5(Atlas-5)火箭,即便是最基本型號的發射價格也需 1.09 億美元起(2015年的發射報價更是高達1.84億美元)。SpaceX在2015年獲得了美軍的發射許可,並於次年2016年,以大幅低於ULA的發射報價,首度打破ULA在美國軍事太空發射領域長達十多年的壟斷,獲得美國空軍8720萬美元的GPS衛星發射合同,和ULA一起成為僅有的兩家可以為美國國家安全和軍事任務提供服務的航天公司。在2017年早些時候,SpaceX再次打敗ULA,獲得美國空軍的另一顆GPS衛星價值9650萬美元的發射合同。此外,2017年4月份,SpaceX還為NRO完成了一次保密發射,並成功回收了一級火箭。

在未來的競爭中,ULA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不僅是SpaceX,Blue Origin和Orbital ATK等有發射能力的公司都將會分食ULA的傳統市場。更低的成本帶來更大的競爭力,例如已經包下NASA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任務的SpaceX和Orbital ATK,他們的單次發射價格僅是其它國家的一半左右。為了與SpaceX和其他創業公司展開競爭,ULA正在壓縮成本,並改裝它的火箭。ULA目前已升級了Atlas 5火箭,將每次發射成本壓縮到1億美元以下,同時還壓縮了Delata 4火箭的發射費用。

Atlas-5火箭

這些攪局者的出現,不僅帶動了美國整個商業航天市場的發展,相互間的競爭也在推動他們努力降低發射成本,提供性價比更高的服務,讓美國的航天產業在國際上越來越富有競爭力,極大的維護了美國的傳統航天強國的地位,從這一點來看,是我們遠無法相比的。當然,以SpaceX為代表的美國民營航天的成功與繁榮也真切反映了美國科技創新的活力與包容。

而我們,也迫切需要政策的堅定支持,打破成規,歡迎攪局者的出現才是中國航天未來的出路。

雖然近年來,國內也湧現了大量的商業航天公司,但不論是體量規模,還是技術水平,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都尚難以在國內形成足夠的影響力,更別說去爭奪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市場。畢竟,中國的整體航天工業水平以及裝備製造水平尚難以與美國比擬,中國的民營商業航天起步也遠遠晚於美國,中國航天市場的開放程度也遠不及美國。中國民營航天想要成為一支有影響力的力量恐怕還有諸多困難要克服。


其實今天早些時候 發射前幾小時想小睡一會 在床上躺著就在想 如果失敗了 知乎上肯定會有很多人問「如何看待重獵發射失敗」 我想了很多條 其實放到現在這個「如何看待成功」這個問題也一樣能回答

0 紅色跑車沒有變成一團紅色火球 正式前往紅色的星球

1 馬一龍當時最怕的是火箭直接把LC-39A炸了 如果這件事發生 將直接影響SpaceX在卡角接下來的發射(雖然還有LC-40能撐著) 尤其影響SpaceX接下來的載人龍飛船任務 因為馬一龍估計如果LC-39A受損 將要修復9-12個月 將導致SpaceX極有可能在「美國人重返太空」計劃中落後于波音的CST-100飛船 索性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接下來可以按原計劃正常進行

1.5 此次發射兩發主推全是用過的 可見SpaceX是真真正正落實當初火箭復用的設想 同時獵鷹9的一級改成重獵的助推 也能體現獵鷹兩款火箭之間的通用性 為之後實際生產提供更大的便利

1.6 27台發動機成功點火升空 上次這麼多還是N1的時候 還特么四次大煙花 或許可以說明SpaceX已經解決了多發並聯不可靠的問題 並應用之 同時還可以為之後BFR積累經驗

2 另外截至北京時間凌晨5點24分 官方還是沒有發布芯級與駁船的消息 但是從SpaceX直播的視頻中 指揮大廳機位 38分30秒左右(下面是視頻地址) 聽到了「Weve lost the center core」 如果真的出現意外 並且出現意外的原因與重型獵鷹有關 希望SpaceX能儘快查明原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310amp;v=-B_tWbjFIGIwww.youtube.com

3 接上條 雖然作為觀眾這邊看上去整個發射非常順利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不算是太好的事情 因為一次失敗的發射比一次成功的發射能帶來更多「成功的發射」 尤其對於這種首飛火箭 所以希望SpaceX能從這次發射中傳回的遙測數據找出和最初模擬的結果有出入的地方 找到原因 什麼地方是僥倖成功(對 我在針對長五) 什麼地方無傷大雅 什麼地方可以改進 從而提升火箭的接下來的性能與成功率 並儘快應用到下一發重獵上

3.5 當然啦 既然成功了 下次就可以射真正有用的衛星之類的啦 到了收回開發成本的時候了!

4 西海岸那邊 發射成功與否影響都不大 二代銥星發射有條不紊 過幾天還有個叫paz的衛星要射到太陽同步軌道

5 寫到這條時 馬一龍推特(如下圖)說二級二次點火成功 第二次點火將其遠地點提升到7000公里高度 並將在5小時後重新點火 進入地球火星轉移軌道尺寸的繞日軌道 這個操作看上去脫褲子放屁 其實意義非凡 這五小時的滑行段 火箭會穿過范·艾倫輻射帶 並經歷液氧的蒸發 二級還要對此進行溫度控制 姿態控制等一系列操作 如果之後的第三次點火成功 將驗證SpaceX擁有上面級(就是二級)直送GEO的能力 這項技術全世界目前只有很少的火箭(AtlasV+Centaur,DeltaIV+DCSS,Proton+DM-03等)擁有

6 另外 發射後NRO也發出了賀電(如下圖) 估計百年黑店ULA已經開始方了(或許從去年的NROL任務就已經開始方了吧) 老客戶可能要跑了???

7 對於世界其他航天部門 就像發射前馬一龍說的一樣 「如果發射成功 那麼其他火箭就完蛋了」 如今SpaceX家的兩款火箭 獵鷹9+重型獵鷹 已經基本涵蓋了目前所有人類想射的載荷重量 普通重量用獵鷹9 重一點就獵鷹9不回收 再重一點就重型獵鷹 最重的就重型獵鷹不回收 各種款式應有盡有 價格還實惠 隔壁某D4H可能發射全程都在罵MMP吧 沒辦法 一發四個億的價格 跟搶錢沒差 趁早退役吧還是

8 對於中國來說 老生常談那句話 任重而道遠 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追吧 要走的路還很長 很長很長很長

9 等想到再補充吧


昨晚可能是我這幾年最幸運一次起夜了。

本來沒打算看直播的,很早就睡了,但是四點半的時候,被尿憋醒了,順便看了手機,順便就多玩了會手機,順便就看了直播,然後順便就後半夜睡不著了,興奮的失眠今天還要上班。 ?

個人也組織不起來多麼華麗高深的詞語。就放幾張圖。

科幻。

美輪美奐。

簡直就是硬核科幻片的現場放送。太特么的震撼了。除了「卧槽、牛逼 」就沒別的詞語形容了。那緩緩下降的推進器的火焰此刻就是人類之光,馬一龍你踏馬的就是人類之子啊。

再看一圖

滿滿的情懷了。「哀吾生之須臾,渺滄海之一粟」,百感交集但不悲觀。若干年後人類文明斷了,這輛車也是人類文明的見證之一。

馬一龍真是個瘋子,也只有他能想起來把這輛車送上去;也是個天才,現階段也只有他做到了這一點。無數科幻片在腦中閃過,壯懷激烈。

還有,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卧槽 這讓我們怎麼追,我國三十年內能有如此科幻的場景出現嗎,兩國不可逾越的鴻溝和差距再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

太可怕了。希望中國航空航天技術加油?。

··············分割線············

沒想到竟然有人贊,慚愧了。

這次的發射從前期的各種宣傳、造勢,到現場的直播發射幾乎都是完美的。馬一龍一次為旗下的兩款產品都做了場足以載入人類史的營銷事件,真是天才的手法。國內的科技公司和有關部門可以好好的學一下。就比如,今早刷微博看到了中科院的這一條:

不看文字,配圖以為是《紅燈記》的劇照呢。我沒有貶低中科院的意思,也很尊重林奶奶,但很好奇真的沒有其他的照片了嗎?就算中國的科研人員都是安貧樂道的,你也不該這麼宣傳啊。對比昨晚的直播,你讓在大學裡面的學弟學妹們怎麼看,你讓廣大關注國內科研的吃瓜群眾怎麼看?唉。。。

當然了,一切都是要以實力說話,不是像「下周回國賈老闆」那樣只顧著去做好看的PPT去了,實際卻行詐騙之實,這樣會更丟人心。

有實力自然有魅力。就如前兩天的過氣網紅之一的電磁炮

工地三色布也絕不會掩蓋其內在的恐怖氣息;

還有這個過氣網紅

短短几十字浮想聯翩。

一方面要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另一方面做好宣傳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雖說「土共不土戰力為五」,但太丑太土真的會讓社會主義新青年心生退意的。

加油。。


獵鷹重型的火箭發射成功,讓我居然有點開始相信馬老闆的腦洞大開的火星殖民計划了。

一個有魄力,能把吹出去所有事情咬牙實現的牛人說的話我是相信的。

遙遠的中國,有個叫老羅的人也喜歡吹牛皮,可惜他吹的牛皮我已經不相信了。

這次發射再一次證明人的思路要廣,眼光要遠。倘若想都不敢想,做就更虛無飄渺。唯有不斷突破極限,人類才有星辰大海的前途。技術方面 @太空精釀 的答案相當完善專業,我還是來說說感想。

這次發射再一次證明集中力量搞大事,不僅中國人民可以,歷史不悠久,但同樣充滿勤勞智慧的美國人民也可以。

馬老闆讀書的時候聲稱要在互聯網、新能源和太空探索領域做出頂級成就,一般人根本不信,一個領域領先就很不錯了,更何況是三個,小夥子不要太狂!

有人笑馬老闆痴,Paypal弄弄好,搞搞互聯網經濟做做天使投資人么好了,做什麼電動車?

然後他就把汽車送上太空去,然後用這幅圖告訴大家:這不是科幻。廣告費是不給的,大家看播還是不播?Dont panic!

有人笑馬老闆癲,弄弄電動車么好了,居然想跨界做火箭,知道隔行如隔山嗎?知道自學成才不靠譜嗎?然後他就成立SPACEX發射個」龍「給大家看看。

有人說馬老闆啊,火箭回收技術實用化的事情,美俄中航天大國都沒推廣,你一個資本家起什麼勁?看看掉地上了吧,炸了吧!歪了吧! 然後馬老闆不僅發了獵鷹重型,還魔幻地回收了兩個助推器,這張回收圖我非常喜歡。

有人黑馬老闆,弄弄小火箭么好了,弄什麼大火箭,看看都炸好幾次煙花了。前蘇聯N1火箭30台發動機不可靠,這技術方案用在獵鷹重型上是要完蛋的,巴拉巴拉種種。然後火箭就發射了。以下圖片來自SPACEFLIGHNOW.

一個男人,說自己要在互聯網金融、新能源和太空探索領域做到領先,然後他扔下了PayPal,Tesla Motors和SpaceX三個重磅炸彈。

今天,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箭由他發射成功。

對了,現在馬老闆說要送人上火星殖民,元芳你怎麼看?


怎麼看,那當然是被撩得不要不要的阿:

SpaceX公司甚至想好了如果被外星人捕獲了怎麼辦?RoadSter會循環播放大衛·鮑威(DavidBowie)的經典歌曲《太空怪人》(Space Oddity),這首歌的主題正是講述宇航員與太空飛船,也恰好是《使命召喚:無限戰爭》預告片的背景音樂,以此表達地球人的問候……

本科畢業經常在公司被嫌棄沒文化的無知少女聊不了太多的技術內容,刷朋友圈的時候被這段話戳中:

02年馬斯克創立spaceX,當時有人說他是投機騙錢紙面功夫肯定見不到真火箭;

06年~08年獵鷹1號連炸三次,當時有人說私人航天毫不靠譜肯定成不了;

10年的時候推出獵鷹9號,當時有人說這九台並聯N1再世不放炮仗你敢信;

12~14年的時候試驗蚱蜢火箭,當時有人說不用降落傘狂風支筷子就是異想天開;

15年的時候回收失敗兩次爆炸一次,當時有人說回收無望路線錯誤得不償失;

16年的時候海上回收繼續失敗兩次,當時有人說就算陸上能成海上不行損失運力還是沒意義;

16年中獵鷹9號海上回收受損,當時有人說這回收受損拆解大修成本不堪設想;

16年9月地面測試火箭爆炸,當時有人說新興公司管理混亂擴張無序果然不行;

現在是17年中(回答該問題時),火箭回收成功第十三次,火箭復用成功第二次,48小時連續兩發成功,12天內三發成功。

忽然想起15年我在做招聘資料在SpaceX招聘頁面看他們寫的載荷工程師的要求,印象里這個崗位比別的崗位多提了一條要求:

  • a can do attitude

當時腦補了一場馬斯克跟載荷工程師撕逼的大戲,說不定馬斯克把不can do的工程師幹掉了之後跟人力資源在這個崗位上加上了這麼一條。捂臉……

看熱鬧當然是覺得好玩,可是當你自己真的有個類似的老闆真的會很傷,我敢說我們公司大部分員工起碼都有那麼一刻覺得舒暢真TM混蛋。

可是做老闆的宿命就是把事干成,印象里有次舒暢是這麼和我吐槽的:

「我有時候覺得我一個人在和全公司作鬥爭。」

他們註定孤獨和不被理解。

同時也想起知乎之前的關於富人思維熱門討論:

先考慮自己想做什麼,然後去努力滿足這些條件 先考慮自己有什麼,能做什麼

(咳咳,任性的放了一點私貨,以下是我們零壹空間官方看法哈)


今天凌晨,SpaceX完成了一次民營航天的偉大創舉,其「獵鷹重型」火箭成功首飛,一舉成為了世界現役火箭中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運力毫無懸念地「碾壓」了2018年2月7日之前世界上現役最牛的重型火箭「德爾塔IV型」(近地球軌道載荷為28噸)。

我國2016年11月首飛成功的「長征5號」能把25噸重的貨物運送到「近地球軌道」,其極限是運送一個5噸左右的火星探測器到火星;而美國的「獵鷹重型」的「近地球軌道」載荷為64噸,其抵達火星的載荷則為其3倍,為16噸。

這次發射成功使得包括多助推器並聯、助推器分離等多項技術得到驗證。將現有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真正打造了一款實現人類登陸火星的運載工具。

在研發模式上SpaceX表現得更為大膽創新。比如,在傳統的研製模式中認為若干必須要開展的地面試驗項目,SpaceX通過模擬計算來完成,節省了大量的研製周期和經費,雖然風險較高,但是成功以後將使得之前的判斷和計算結果更有意義。這對傳統的運載火箭研製模式是一個不小的衝擊。隨著後續人們進入太空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種更有效率的研製模式將有可能影響後續運載器的研製思路。

這次發射成功再次證明,隨著航天時代的到來,民營企業進行航天運載器的研製不僅可行,而且可以達到世界領先的水平。這為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零壹空間帶來巨大鼓舞,零壹空間自主研製的國內首個民營火箭也將於今年6月份首飛,敬請期待!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J. F. Kennedy, 1962

"We choose to send a Roadster to Mars this year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COOL."——Elon Musk, 2018

騷還是騷不過馬一龍大佬啊


教授帶頭翹課,整個學校基本都在看發射了。

因為有教授參與研發,都很期待這次發射。

距離肯尼迪航天中心大概50千米,但是還能聽到火箭的聲音,特別震撼,希望祖國能快速追趕超越,加油!


作為一個航天人,對Space X重型獵鷹火箭的可靠性設計感到由衷的欽佩。

對美國的航天材料、元器件、單機、系統、整器等航天產業感到非常的羨慕!!!以至於嫉妒!!!有了他們,可靠性設計都要簡單10倍!

我特別理解中國航天人苦在哪裡!

啊啊啊啊啊啊!

最後,還有一個感受:干航天,真的真的真的是需要理想和情懷的,不論你是在美國那種經費充足的環境,還是在中國這種經費略緊張的環境。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的人才能經得起不斷失敗的挫折,每次都有可能失敗的風險,百折不撓地實現目標。


我想說謝謝。

伊隆·馬斯克是個妙人。

71年生人,出生在南非,媽媽是一名加拿大模特,至今快70歲依然美麗無邊。身高188,身家207億美元,美國加拿大雙重國籍。是一個一個人能撐起從家庭社會版,到科技智能版,到政治時事版,再到娛樂八卦版全部報紙版面的男人。

馬斯克在和第一任作家妻子離婚之後,就開始和美女演員結婚約會,最近最著名的緋聞是和Amber Heard。通過試管嬰兒擁有了5個兒子,一對雙胞胎一對三胞胎。雖然他之前是希拉里的支持者,但是卻在後來加入了川普的顧問團隊。比起私人生活的多姿多彩,極端智慧,極端擁有領導力和執行力的馬斯克的事業成就更是精彩非凡。

在沃頓讀書的時候(是的,賓大學生,這不重要)他就在思考「什麼會影響人類的未來。」當時的馬斯克給出的答案是「互聯網,可持續能源,太空探索和星球擴張,人工智慧和編程人類基因」。於是在入學斯坦福讀博士兩天後就決定輟學創業。針對這五件事,他先後創立了PayPal,雖然後來被eBay收購,但是Elon作為Paypal最大股東,瀟洒拿走 1.8億美元轉身走掉;家喻戶曉的純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新能源公司SolarCity,在Buffalo建造了西半球最大的太陽能製造廠,現在被特斯拉收購,在下一盤關於Powerwall電池和太陽能屋頂Solar Roof的大棋盤;人工智慧研究公司OpenAI,以此預防可能出現的AI反擊;還有私人太空發射公司,SpaceX。也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2008年,SpaceX在成立6年之後,終於造出了火箭,但是三次試射皆以爆炸告終。但是在第四次成功發射之後,SpaceX之後連續成功發射20多次,NASA也向其投去橄欖枝,開啟合作,還成為了繼美國,俄羅斯,中國之後第四個掌握航天器可回收技術的組織。而今天,正是這個技術,讓地球人看到了兩枚助推火箭同時垂直著陸絕美場景。

美國時間,2月6日下午,獵鷹重型是人類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帶著馬斯克和SpaceX為人類太空旅行降低成本的重要任務,在萬眾矚目下準備升空。即便SpaceX技術能力強大至此,馬斯克對獵鷹重型的首次試飛也不自信,認為不炸掉發射塔就算是成功。但是事實是,SpaceX不僅向人們展示了強大了技術成果,而且讓冰冷的科技飽含人類深情。

Musk在發射後的發布會上說:「Crazy things come true .」

獵鷹重型這架最強火箭,僅僅搭載了一輛特斯拉汽車。但是這輛汽車上,坐著一個模擬航天員,帶著一本《銀河系搭車指南》。在特斯拉的屏幕上寫著「Don』t Panic」(不要害怕),還讓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響徹太空。

真的浪漫至極。

因為技術原因,獵鷹重型很快就會和人類失聯,然後開啟自己的太空漫遊。

馬斯克說:「十億年。」

在那神秘莫測,廣闊無垠的浩瀚星空當中,這輛耀眼的跑車要闖蕩十億年。《Space

Oddity》會一遍遍的響起,在漫長到近乎無限的時間裡,在深邃到近乎孤寂的空間里,人類留下這絲溫柔。

很多評論在說,馬斯克在做的,SpaceX在做的,是創立一個符號,深以為然。創立一個在近幾十年里人類漸漸失去對太空的幻想時候的符號,這個符號曾經是加加林的探索,是阿姆斯特朗的腳印,而今天,這個符號是獵鷹重型。他吹響了星空探索的集結號,集結的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是科學的發展,還有可能特屬人類的柔軟情懷和浪漫主義。

在搭載的這輛特斯拉的電路板上,印著「Made on Earth by humans」(地球上人類製造)。還記得《三體》的結尾嗎,人類文明覆滅,遠航的藍色空間號和萬有引力號帶著人類最後存在過的痕迹永遠的流浪宇宙。而今天這輛特斯拉,可能就是那塊刻了字的石頭,成為人類文明最後的紀念。

即便在冰冷的科技面前,也請你溫和的走進那星辰大海。

我只能說謝謝,謝謝馬斯克,謝謝SpaceX,謝謝所有為人類明天奮鬥還不忘溫情的人。

————

補一句,正是因為Musk是一個追求實效的人,所以當他選擇一部分柔軟的時候,就成就了浪漫的巔峰。 更動人。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小女士戴布拉(msdebrah)


發射基本成功了,至少沒有放了煙花

火箭的上級已經到近地軌道,無論那輛作為載荷的特斯拉電動車能不能真的送到「地-火 轉移軌道」,重型獵鷹的意義都不能抹殺了,超過長征五號兩倍的LEO能力可不是鬧著玩的。

另外兩個助推器被尾焰托著,緩緩下落並幾乎同時落地的畫面簡直宛若科幻片

新時代要來了中國航天啊,還是缺錢


這表明科技公司帶給人們的已經不只是140個字了

~~~~~~解釋梗的分割線~~~~~~

這個梗的由來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話,大致意思是我們發展科技本來是想要擁有飛行汽車,但是到頭來他們只給了我們140個字,指的是推特。

::::::::::::::::::::::認真說話分割線::::::::::::::::::

在SpaceX多次成功回收一級火箭之前,各路專家學者紛紛論證這個方案不靠譜。

在SpaceX這枚用了「二手」火箭成功發射並回收之前,各路分析人士紛紛闡述這麼多發動機不靠譜。

誠然,對於這麼多發動機的方案,我也覺得可靠性會低很多,但是人家的頂級工程師都認為沒問題,並且完美髮射了(芯一級回收應該出問題了),這足以說明人家對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把控已經到了很高的水平。

所以馬斯克彷彿不是一個企業家,而是人類夢想實現工程師,他和眾多工程師一起逐步實現自己吹的NB,逐步實現人類的部分夢想。


人類的未來要麼是星辰大海,要麼是慢慢消亡。為前一個劇本鋪路的所有人,都值得我們萬分尊敬。


一天前,馬斯克在Instagram上寫道:

「如果沒有炸成碎片,它將帶著Roadster里的Starman從地球出發,以每秒11公里的速度,飛越4億公里的距離,踏上一段10億年的深空旅程。」

馬斯克的Instagram截圖

在火箭尚未發射,一切還是未知數的時候,這段話的每一個字已經把所有人的心都帶到了4億公里之外。

2011年,馬斯克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獵鷹重型火箭的設計。他當時稱,SpaceX計劃每年大約發射10次這種可重複使用的火箭。馬斯克還把2013年定為首次發射升空的目標年份。可實際的研發工作花了更長時間,馬斯克本人也承認了這一點。

「事實證明,研發獵鷹重型火箭比我們想像的要難得多。」他說,「這件事聽上去很簡單,你只要把兩枚一級助推器固定在第三枚上面就可以了,那能有多難呢?但是,真正做了之後,一切都變了。」

馬斯克的Instagram截圖

SpaceX的成功不僅僅是伊隆·馬斯克一個人的英雄夢,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不僅僅是商業航天的成功,它在人類走向宇宙的里程碑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就連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1月20日在「造就」演講時,也由衷地表達了對SpaceX的讚歎:

在美國的SpaceX讓我非常敬佩,他們那麼一點人,卻做了那麼多事情。我感覺到確實老了,但現在不是老和年輕的問題,而是體制的問題。現在,我們要努力地改革我們的體制、機制,讓我們體制內的生產力也得以充分爆發。

在這個演講中,梁小虹書記不僅表達了對競爭對手的敬佩,還從長征五號的失敗開始,非常坦誠地分析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現狀,暢想了未來。

很多關注獵鷹重型火箭的人們都在找中美之間的差距,在分析商業航天和舉國體制的利弊,如果你想聽一聽來自體制內的真心話,可以看看梁書記的這個演講視頻:

梁小虹: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中丨造就t.cn圖標

全文如下:

造就第250位講者 梁小虹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黨委書記兼常務副理事長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大家好,我是梁小虹。航天到底能不能顛覆未來?我真的不知道,但是航天一定能夠影響未來!我今天的報告能夠影響你們的未來,請大家認真聽。

很多人可能對航天、火箭都沒有了解,並沒有看過真的火箭,甚至從未注意到這些。但我今天要講的是能影響到你們未來生活的事情,這一定得從火箭講起。

火箭發射影響未來

我們先看一個錄像(註: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火箭發射),請大家注意最後一句口令——「跟蹤正常」。特別遺憾,300多秒之後,火箭發射的推力終止,火箭墜入大氣層。

這是一枚什麼火箭?這是我們用了整整十年(2006~2016)研製的一枚中國最大的火箭。它的起飛推力是1064噸,有8台100噸的發動機及2台75噸的發動機同時點火,它可以把我們現有火箭的運載能力從低軌的10噸提至25噸,從高軌的5噸提至15噸。

就是這枚火箭,它本應承擔我們未來極其重要的任務,也被寄予了特別多的期待,但是很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並且由於它出的問題,還給後續諸多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被動和不利影響。

舉個例子,執行嫦娥三期探月工程(繞、落、回)主任務的嫦娥5號,原計劃是要去月球的背面採樣,而且是人類迄今在月球採樣最多的一次。但目前來看,由於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失利,該任務能否執行還未可知。

緊接著,我們還要在2020年完成天宮站的發射,中國人要在天上搭一個短期有人值守的天宮站,把100噸的實驗倉、空間倉搭載到太空上去做科學實驗。該任務也同樣受到了影響。

再來看看還有什麼任務?有的國家的航母經常到我們家門口來晃悠,到南海、到東海、到黃海。它來沒關係,但我們不能不知道它來了,也不能不知道它來幹嗎了。

它不是來給我們送米的,它是過來威懾的!我們必須掌握它們的動向。

那它的航母戰鬥群在什麼位置你看得見嗎?形象地說,在茫茫大海上,一個航母戰鬥群就是一顆小米粒的大小,你能看見嗎?如果沒有天上的預警衛星,你都不知道它在什麼地方。等你能看到的時候,它們已經把你消滅了。

說到中國的北斗衛星,我們要在2020年發射完成全球組網的35顆衛星,這其中包括完成導航、定位與授時,今年我們就要完成16顆衛星的發射。

預警衛星還有別的什麼用處?它還可以對地震、山洪、颶風等災後重建做出評判。大家還記得2008年的汶川地震嗎?北川到底震成什麼樣我們並不知道,當時我們沒有應急衛星群,沒法評估災區情況,一切只能憑著自己的決心,儘早打通通往北川的道路。

但是下了這個決心就一定能實現嗎?不是的。道路能否打通,這並不看我們的決心有多大,而是看打通的條件是否具備。如果不了解地震的情況,我們就很難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衛星及衛星群去了解。

火箭發射任務太重

大家看一看,我們近五年到底發射了多少衛星?從2013年的15顆到2017年的18顆,我們總共發射了90顆。在2016年我們發射了22顆,和美國人並駕齊驅、名列第一。

有人說,再多打幾顆行不行?行,但生產能力不夠呀。我們的火箭通常是3年以前就開始進行零部組建研製和分系統齊套的試驗,接著是總裝測試,再拉到發射場去發射。發射周期最短的是15天,最長的要100多天,按照這個頻率,我們每個月基本能打一發。

有人說,這個頻率已經很不錯了,超過了歐洲和日本,有時候還和美國並駕齊驅。但今天來講這還遠遠不夠! 2018年我們的任務是完成35次發射,35次!這要創造中國航天火箭發射史上的新高!

但是,今天我站在這兒說,我沒把握。

為什麼沒把握?一年計劃完成35發,那麼一個月要打將近3發,其中不允許有1次失敗,哪怕是1次失敗,全部計劃都得推後。我們的計劃里沒有留任何的餘量,如果有一點閃失,我們的任務一定完不成!

大家看看,2018年伊始我們拉開了一個什麼樣的序幕。9號長二丁(註: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接著是長三乙(註: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再是19號的長十一(註: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10天里我們發射了3枚火箭。

今年的任務很重,但是我心裡沒有底。我總不能把胸脯拍得噹噹響地說,35沒問題,還可以更多。因為我們還有好多問題:火箭衛星成本高、發射周期長、人員力量不足、特別是質量控制不穩定。我不敢保證做到百分之百萬無一失,一旦有問題,整個計劃就得泡湯。

所以,35這個數字是個特別大的壓力,但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能夠完成。

火箭發射市場需求

來看一看,市場到底對我們有什麼要求?我們說「對地觀測「得了高分,而今中國技術突飛猛進,我們可以從200公里到30000公里對地進行觀測,觀測的精度從10米到5米、3米、1米、0.5米,如今精確到了0.1米。

精確到0.1米的對地觀測使得我們可以看清在場的所有人,男女老少全都看得一清二楚,連各位的車牌號也逃不掉。但是,該如何科學使用這些數據,是我們目前考慮的一個問題。

我們要把觀測到的這些數據應用到社會治理及國防建設當中,還要運用到無線WiFi的使用中。

大家都知道現在飛機上可以用WiFi了,都感覺是個好事。

現在全球三分之一的航班有WiFi,美國的這個比例達到三分之二,而我們中國才剛開始,且情況並不太理想,比如復興號上有WiFi但和諧號就沒有。

不過我們相信,未來我們可以做到,無論搭乘何種高鐵或飛機,人人皆可享受到便捷的移動通訊。

再來看我們的交通,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哪裡的城市都一樣擁堵。但是我問你,這種擁堵是必然的嗎?你們可不可以設想,在未來的某一天,當車輛、信號、道路及管控體系都變得智能後,這個問題將不再出現。

過去這十幾年,我們從互聯網進步到移動互聯網,接下來我們將打造萬物智聯。今天你往這凳子上一坐,你的信息就留在凳子上了,你往床上一躺,這床就告訴你它上面還睡過什麼人, 你一穿鞋,這鞋又會馬上告訴你是否得了腳氣,仔細想想,這還挺可怕。

火箭發射技術迭代

但是技術的發展一定是往前走的,問題和需求倒逼技術的更新進步。那技術怎麼進步?首先,研發重複使用技術。我們正在開展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技術研究,包括傘降回收和垂直起降技術,完成部分試驗驗證,一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其次,研發海上發射技術。我們開展了運載火箭的海上發射技術研究,完成首次試驗飛行,為商業航天發展提供新的支持。我們可以將一些小火箭和商業火箭的發射轉移到海上,在公海上怎樣打都砸不到人,只能砸著魚。

而在此之前,每次火箭發射完都能聽到火箭殘骸將貴州、四川、青海、寧夏等地房子砸塌了的情況。

在現在的中國,你想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太難了!找不到了!所以,我只能每次祈禱,火箭別把人砸死了。但如果是砸在海上就沒問題了,我還沒聽過中國人在海上出什麼問題,因為中國人還沒扎堆到海上去呢。

第三,發展組合動力技術。我們要集成火箭發動機和航空發動機的優勢,實現亞軌道飛行。各位儘早買票,目前還不太貴,到亞軌道轉一圈,看一看我們美麗的、藍色的地球。

我曾在發射北斗的時候看過一次,正好火箭上有一個攝像頭,我看到地球是藍藍的,那一天我激動得不得了。地球是一個非常美的星球。

第四,我們要推進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1000噸以上的叫大火箭,而3000噸的叫重型火箭,它可以把100噸的東西瞬間推到200公里的高度。重型火箭的研製我們要在2030年完成。

2018,商業航天元年

如此多的技術爆發意味著商業航天的到來。我們可以說,2018年是商業航天的元年。在商業發射、太空旅遊、天地一體化里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全球的商業航天已經風生水起。

在美國的SpaceX讓我非常敬佩,他們那麼一點人,卻做了那麼多事情。我感覺到確實老了,但現在不是老和年輕的問題,而是體制的問題。現在,我們要努力地改革我們的體制、機制,讓我們體制內的生產力也得以充分爆發。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國內的商業航天發展態勢喜人,我們現在有商業航天的衛星公司、火箭公司、測控公司,我們還,在著手準備商業性的發射場。當一切條件具備後,商業航天的利好空間也就來了,這裡面將誕生出無數獨角獸。

我們常說下一個風口在哪兒?在商業航天,這將是一個超萬億的市場。

在這個領域,豬可以吹起來,馬可以吹起來,什麼都可以吹起來。

商業航天涵蓋了小衛星、太空旅遊、新材料、航天生物等等眾多領域的項目,未來我們一定能發展的更好!

為子孫後代找個備份星球

1935年,被譽為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去世,在他的墓志銘上鐫刻著這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里,開始他們將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去征服太陽系。」

人類從衍生至今已有300萬年,這期間無數和人一樣的物種都滅亡了,人類會不會和其他物種一樣,也有滅亡的一天呢?

我想問大家,當我們的子孫後代要滅亡時,他問他的爺爺、奶奶、太爺爺、太奶奶,「你們當時為什麼不給我們找一個備份的星球?你們當時為什麼不做個技術讓我們飛向那個星球?你們為什麼不讓我們像你們之前那樣快樂的生活?」

你該如何作答?

如果我們在天有靈,能聽到這些話,我們的臉上都會淌下慚愧的淚水。眼下,我們可能覺得那一天非常遙遠,但我們的航天工程師卻一直在做這件事,我們所有人都在努力做這件事,希望一定能在未來,給我們的子孫找到一顆備份的星球!

謝謝!


還記得在小學時寫想像作文 」i bet there will be flying cars in the future.」

Musk是個夢想家但重要的是他是個會把夢想實現的實踐家呀


廣告狂人馬一龍。

本人原創

**************2月8日更新*************

Q4財報出了,特斯拉虧了6.75億刀,盤後只跌了0.43%,昨天放的飛車太值了啊,省了多少公關費!不得不說,馬總還是精,也敢賭。如果FH發射失敗了,再碰上大虧的財報發布?畫面太美不敢看。


作為一個航天人,這是個激動的夜晚,也是個鼻酸的夜晚。

Musk的成功,毋庸置疑是值得全世界的從業者為之歡欣鼓舞和衷心祝賀的。昨天我看著spaceX首頁上的任務簡介,他們是這麼說的:

「…it will be the most powerful operational rocket in the world…」。

而「will be」,此刻已經成為了「has been」。

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舉步維艱、三屆美國政府在航天領域的虎頭蛇尾以及登月計劃和探索火星計劃的一再腰斬,航天幾乎已經成為了美國每一次換屆大選時喚起選民美好期待的良策,又幾乎不約而同在頭四年里偃旗息鼓。畢竟經濟和就業指數的起飛,總是比火箭的起飛更有眼下的實際意義。而Musk的成功,卻是在向全世界喊話,無論如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絕不應,也不會停止。作為航天從業者的一員,這種激動和鼓舞確實是難以言表的。

在這次發射的技術細節方面,@太空精釀 精釀前輩已經給出了非常詳實的說明,我不必贅述,只是想談談感受頗深的幾個點。

1、版圖

獵鷹重型火箭的成功,使得Musk的航天發展版圖進一步明晰,就是以高度模塊化的設計生產模式和逐步可靠的再回收技術,形成極大的成本優勢,在未來大幅的佔據中低軌商業載荷投送業務。同時不斷豐富運力型號體系,打造一個既能快速廉價投送近地載荷,也可服務深空探測任務的火箭家族。

Musk的布局從參數上就可見一斑,Falcon Heavy 高70m,這個身高比現役大型火箭60m左右的平均身高多出了近10m,而LEO運力卻達到了驚人的63.8噸。這是個什麼概念,用spaceX自己的話說,比滿載乘客的737客機還重一些。

Falcon Heavy也採用與現役delta 4型火箭類似的模塊化組件,兩個stage部分,first stage採用兩booster夾一個core模塊,都採用了Merlin發動機9機組合,合計27個,芯級保留部分推力到助推分離後繼續工作。second stage 主要負責準確投送載荷入軌,在原有設計基礎上簡化了分離流程,提高了穩定性。但是Falcon Heavy的最終運力已經高達delta 4的兩倍。更關鍵的是:成本只有其三分之一。

儘管如今的藍圖如此宏偉,然而就在十五年前,這對於任何一個商業公司來說,選擇在航天領域與國家級別的對手競逐,都是極度具有風險,充滿困難的選擇。2002年Musk憑著eBay收購的1.8億,nasa的一部分資金支持,和十幾個員工創立了spaceX,4年後打造了第一個型號的Falcon 1,首飛失敗,次年再飛還是失敗,到2008年的時候,第三次試射再次失敗,這個時候的Musk已經運營了spaceX六年,在航天領域投資者眼中前景卻不甚樂觀,同時金融危機導致經濟急轉直下,據說8月份第三次試射結束後,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第四次的試射如果還不成功,外界對於他的團隊的評估很可能徹底斬斷未來的資金來源。一個月後,他孤注一擲,第四次發射成功了。

隨後與今天發射的Falcon Heavy密切相關的幾個重要節點,一個是spaceX在2010年提出了Falcon Heavy X和Falcon XX的計劃,選擇以改造後的Merlin發動機,開始了重型火箭的布局,目標很簡單,火星。另外一個節點就是火箭回收技術的成型,記得我第一次看到蚱蜢似的Falcon 9笨拙的開始回收著陸的時候,真的是非常震驚,那時大約是一種盼著她能成,也著急我們還沒成的心態。

(P.S.我們國家的火箭回收技術也早已開始起步發展了)雖然經歷了多次回收失敗,然而短短的四五年時間,現在的spaceX已經把陸基回收技術做的非常穩定了,有條件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這次首飛的回放,兩個助推分離之後,經過旋轉調頭再次點火返回,降落於陸基回收平台時同步率極高,下降非常平穩,導致我一度以為是在看動畫演示,說明spaceX對於回收技術的反覆打磨已日臻成熟,雖然原定於海上回收的芯級未能完成任務,美中不足,但是現在的Musk確實一騎絕塵,先天下人一步了。

2、夢想

關於這次的載荷,Musk似乎狡黠的在與全世界開玩笑:

Tesla Roadster,一輛金屬光澤的紅色超跑,這事似乎應該是鋼鐵俠的風格,或者反過來說,鋼鐵俠不過是稍微多了點外星人要去收拾的Musk。或者最起碼應該插著一面宣告美國領土的星條旗,然而並沒有,車上坐著一個穿著spaceX設計的新一代宇航服的假人Starman,我叫他星哥,但是Musk想的卻應該是David Bowie的Starman(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和他念念不忘的火星。

當直播畫面給到超跑後排時,駕駛座旁邊的面板上寫著「Dont panic」,太震撼了,我當時只能說太震撼了。當這一句寫在《銀河系漫遊指南》的話,就像Sheldon胸口的42一樣,這些本來應該放在科幻書架上的少年夢想,熟悉旋律,今天已經在太空軌道里真實的存在了。這種感覺就像第一次觸摸火箭一樣,你真正感受過的一樣東西,將進入你從未感受過的世界,這種經歷只說明了一件事:人類的夢想之所以迷人,是因為憑藉堅持不懈的奮鬥,終有一天它一定會實現的。

這樣的載荷當然是對運力的極大浪費,但是極度的奢侈也是極致的營銷,Musk傳達的意思很明確:spaceX驚人的創新能力,和其背後終將實現的人類夢想。這十年的世界,是衰退和分裂,是低迷和掙扎。這可能是身在迅猛發展的中國比較難感受到的一種氛圍。但是我們也和Musk一樣,懷念上個世紀60、70年代那一批在技術爆炸和激烈競爭中勇往直前的先驅者。所以當我們第一次在地球軌道上看到一個勇敢的小人,駕駛著一輛小車,堅定的圍繞地球旋轉時,這個載荷的意義遠不止運力數字和鼓舞人心那麼簡單。

3、未來

半年前長征五號的失利,對中國航天人來說是極為沉重的。我記得當時看到滿頭銀髮的老前輩從指控大廳出來時痛心的表情,著實令人心疼。當時Musk也第一時間發推:「...know about how painful that is to the people who designedbuilt it」。今天Musk成了,我們也深為世界航天感到高興,但是這個夜晚,也是我們一線工作者鼻酸的夜晚----在spaceX的官網上,羅列的「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rocket」系列中,沒有我們的CZ-5,只標註了CZ-3B。我們運力20噸以上的大火箭,應該已經走到Ariane的前面,這一步必須得跨出去。

從90年代跌跌撞撞的起步,中國航天的發展遠比spaceX更加艱難,更具挑戰。我們起步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可以尋求,沒有大量專業的技術人員可供僱傭,更沒有現在的社會經濟、科技和政策基礎可以依靠。到今天為止,我國所能給航天領域劃撥的經費,與美國相比仍然相去甚遠。以2018財年NASA的預算為例,申請預算總額190.92億美元。而我國,用921辦於2013年對外公布的統計數據,自1992年921辦成立以來到2013年,中國航天的總投入量不過390億人民幣,摺合60多億美元的樣子,再除以20,得到的是很辛酸的數字。中國的火箭,確實是幾代人靠饅頭鹹菜,靠秉燭攻關,靠犧牲奉獻換來的。

現在我們自己的大型火箭還在征程,重型火箭也在等待。但是現在橫亘在我們與未來之間的最大障礙是時間,我們一直說要從追趕到陪跑,從陪跑到領跑。每一次失利都將我們許多關鍵目標的時間節點3年、5年、10年的向後推移。我們自己也常反思,spaceX從定型試飛的三連敗到回收技術試驗的三連敗,甚至Falcon9發射AMOS-6載荷爆炸的事故,失利次數如此之多,為什麼技術完善的速度和可靠性增長速度都如此之快。中國航天能夠賴以追趕這時間的因素可能只有「人」了。二十多年時間,至少成長了四代優秀的航天骨幹力量,但是接下來的薪火相傳,能不能留住人,用好人,是關乎中國航天命運的問題。

我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理念,儘管航天科技是在未來最有可能顛覆戰爭基本形態和信息對抗模式的技術,但是航天必定最終會是連接整個世界和所有人類的紐帶。

航天技術的誕生,是伴隨著軍事需求而誕生的,從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開始,曾造就了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的兩個國家,都希望跳出互相確保摧毀的核威懾平衡怪圈,從顛覆性技術上獲得制勝策略。時過境遷,我們已不必生活在危如累卵的戰爭時代,太空也不再是大眾所熱切關注的地方,市場更多的願意利用技術去引導普通大眾去關注個體,關注感官,關注交互,而非頭頂的宇宙。

不過幸好,始終有這樣一群人,憑藉對技術極限和認知邊界的純粹追求,一代代的積累著堅守著,為可能是百年後才會被發覺和認可的事業而努力著。因此無論是誰,哪個國家,在航天事業上所作出的突破和進步,最終都會促使人類走向共識、合作與理解。

因為終有一天,人類會置身於寂靜浩瀚太空的某個地點,回望曾經居住的地球。那個時候,給予人類最終庇護和慰藉的,就是航天從業者今時今日付出的一切。

我們締造的一切,留予百年後的你們來見證


10年後。。。。。。

《火星救援》翻拍,呆萌哥火星車壞了。走了半天體力不支準備等死,一陣狂風過後發現半截人腿,身體想倒栽蔥似的插在土裡。馬上提上最後一口氣跑過去,發現腿上的宇航服完好,拚命挖人,在這操蛋的情況下,給自己找個伴也好啊。

好不容易挖起來一看,tm是個假人,宇航服上還有spaceX的標誌。

呆萌哥心裡一通罵,正打算繼續等死。忽然想起了基礎訓練的時候人類航天史培訓有提到這個假人什麼的。還有老人經常說的那句諺語。。。。。

於是他在旁邊拚命挖拚命挖,果然在假人旁邊挖到一個油布紙包好的特斯拉跑車!


假如宇宙中存在地外生命,假如地外生命對地球人類的活動了如指掌,從今天開始,他們或許會注意到,在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軌道上,出現了一枚通體紅色的新物體。

地球上,它被稱為汽車,是一種將能源轉化為動能從而驅動位移的機器。與基於相似原理飛出地球大氣層的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1相比,它的誕生足足早了70多年。

千百年來,在地球人類為擺脫空間約束、實現自由運動而嘗試的種種努力中,太空飛行一定是最為醒目的,其基礎為運載火箭。

把這輛紅色特斯拉汽車發射到宇宙空間的火箭,是繼上個世紀阿波羅登月火箭「土星五號」(Saturn V)之後最為強大的航天運載工具:「獵鷹重型」(Falcon Heavy)。

——它能將貨物和人員送上月球,甚至火星。

一年前你要是告訴我:下一個飛往火星的人造物體是一輛播放著搖滾音樂的特斯拉敞篷跑車,載了一位叫Starman的模擬宇航員,他帶著毛巾和一本《銀河系漫遊指南》,而他面前的液晶屏上寫著來自這本書的忠告:Don』t Panic(不要恐慌)……估計連科幻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馬斯克在SpaceX發射控制室里錄下的畫面:現在有輛車在地球軌道上飛~~

實事求是才是硬道理

整個業界都在等待這枚火箭的衝天一躍。畢竟,距離首次宣布發射計劃的時間已經過去5年了。

▲SpaceX員工正在等待火箭發射

北京時間2月7日4時45分,數次推遲首飛的「獵鷹重型」終於從卡納維拉爾角升空。隨後,SpaceX公司CEO馬斯克在Twitter上分享了發射成功、助推器垂直著陸的消息。按照他此前「只要別在發射台上炸毀、就算試飛成功」的標準來衡量,這簡直是一次完美的首飛。

點擊下方觀看發射現場視頻

騰訊視頻v.qq.com

▲倒計時10分鐘

▲發射瞬間

▲助推器成功著陸回收

LEO(近地軌道)63.8噸,GTO(地球同步轉移軌道)26.7噸,Mars(火星軌道)16.8噸——「獵鷹重型」穩穩地摘下了世界現役火箭運載能力的金牌。

為它提供高達22819千牛起飛推力的,是同時工作的27台梅林(Merlin-1D+)發動機。這讓「獵鷹重型」也成為了目前世界上發動機數量最多的火箭。

梅林發動機的性能並不出眾。作為一家創立於2002年的商業航天公司,SpaceX曾試圖從老牌航天強國俄羅斯購買發動機,未果——大概是太貴了。最終,在高性能的高壓補燃循環發動機與性能較低的開式循環發動機兩種自研方案之間,他們選擇了後者,堪稱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的典範。

SpaceX不追求技術上的高大上,而是注重通過創新的方案設計實現性能最優和成本最低,體現了腳踏實地與勇於創新的完美結合。」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

推力不足,數量來補。「人多力量大」式的發動機並聯思路,被外界認為風險較高。在傳統設計理念中,為避免多發動機耦合振動導致火箭可靠性下降,火箭一子級發動機數目通常控制在10台以內。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級使用30台發動機的N-1火箭4次試飛均失敗,蘇聯的登月夢想隨之落空。

顯然,「獵鷹重型」通過先進的動力冗餘技術和模塊化設計,解決了發動機數量與可靠性之間的矛盾。

同樣,在箭體設計上,「獵鷹重型」突破了「要保證控制系統穩定、長細比不能大於16」的常規思路,火箭長細比(長度與直徑之比)接近20。換句話說,3個3.6米直徑的火箭模塊並聯,實現了通常觀念中「大芯」才能獲取的強大運載能力。這不僅使得這枚火箭呈現優雅頎長的外形,也提供了構建「大火箭」結構的另一種路徑。

這是系統科學思想所創造的技術碩果與工程美感。

中國航天的開創者錢學森在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用不完全可靠的元器件,能夠組成一個可靠運行的系統。今天SpaceX的商業航天實踐再次證明:即便是不夠強大的元器件,也能集成為超級強大的巨系統。

當然,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在於,擁有創新的設計理念、高超的設計能力和敢於突破陳規的勇氣。

不賺錢的商業航天都是耍流氓

不賺錢的商業航天都是耍流氓。誰家能賺錢,先得比比誰更能省錢。

以火箭回收為標誌,「獵鷹」一直在證明自己的多快好省。「獵鷹重型」繼承了「獵鷹-9」成功實現的發動機推力調節、推進劑管理、高精度姿控、熱防護、著陸支撐結構等自主可控回收關鍵技術,此次發射後3枚一級火箭全部回收,火箭一子級助推器分離和一二級分離均採用可重複使用的「冷分離」機構,一、二子級發動機也進行了可重複使用設計。簡而言之,它渾身都是寶,下次還能跑。

就連這枚「獵鷹重型」本身也是一枚「半二手」火箭,一子級的兩個助推器均由以往發射任務回收的「獵鷹-9」火箭通用芯級改裝而成。「芯級變助推」的模塊化、通用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共用生產設備和零部件,省錢。

▲NASA給SpaceX的發射許可證

可重複使用技術日漸成熟,全球具備該領域技術儲備的航天機構不止一二。但是,不差錢的機構們還在無休止地論證,而SpaceX已經大刀闊斧地去幹了。

太空梭退役後將重心轉向深空探測的NASA,把近地軌道留給了民營企業。但後者的野心不止於此。隨著「獵鷹重型」的成功,民企的發射能力從近地軌道、中小型載荷拓展到了火星軌道、大型載荷。

儘管業內對於回收復用能否實現低成本仍存懷疑——比如,可重複使用部件的檢修代價多大?馬斯克對外公布的數字是否有泡沫?「獵鷹重型」目前發射報價僅9000萬美元,摺合近地軌道載荷每公斤1410美元。與各國主流火箭每公斤數萬美元的現價相比,簡直就是白菜價!

業內人士認為,SpaceX重型火箭的確實現了低成本的話,意味著商業航天很可能將對全球運載市場造成巨大衝擊。

▲馬斯克在發射現場接受採訪

這些年,馬斯克吹過的牛

天下火箭,唯大不破。大,可以將人與貨物發射更多、更遠——到月球,到火星。

馬斯克想上火星,地球人都知道。國際宇航聯大會上,他的演講時段特意單獨進行,因為太多人想聽聽這位航天明星「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生存物種」的藍圖是多麼吸引人,或者,不靠譜。

在他的構想中,將人類送上火星的運輸系統叫「星際運輸系統」(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System,簡稱ITS),由可重複使用的飛船和BFR火箭構成。後者有個很好記的非正式名稱Big Fucking Rocket(XXX大火箭),因為它實在是大:近地軌道運載能力550噸,為「土星五號」的4.7倍,「獵鷹重型」的8.6倍。

2022年發射貨運飛船,未來10年內實現人類移民——飛向火星的時間表已經很緊張了,儘管它超前得讓人不敢相信。可是,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馬斯克說:「福特造出便宜、可靠的汽車時,人們問,馬車怎麼就不能用了?那是一個巨大的賭注,而福特成功了。」

馬斯克繼續規劃,這一星際長途運輸工具同樣可用於地球旅行。登船、發射、進入地球軌道,BFR能將乘客在1小時內送抵地球上任意地方:香港到新加坡22分鐘,倫敦到迪拜29分鐘,洛杉磯到多倫多24分鐘。

將出行路線進一步降低至地表,馬斯克2013年提出了Hyperloop計劃,打造在真空管道中奔跑的「超級高鐵」,時速可達1290公里,從華盛頓到紐約不到30分鐘。

乍聽上去真不靠譜啊……不過,用於BFR的更大推力甲烷燃料發動機Raptor已於2016年9月點火測試成功,「超級高鐵」也在拉斯維加斯的沙漠中完成了幾次短距實測,首條客運線路可能2021年投入運營。而「獵鷹重型」的首飛成功,又在SpaceX證明自己「不是PPT公司」的路上增加了一枚有分量的砝碼。

所謂牛人,就是把自己吹過的牛一個個實現的人。

▲特斯拉跑車鏡頭

科學技術的極致浪漫

回到「獵鷹重型」。別忘了,它正在把一輛櫻桃紅色的特斯拉跑車送上地火轉移軌道。

鄉愁是一條長長的橢圓軌道,火星在這頭,地球在那頭。套用地球詩人的句子,我們未來在火星上生活的後代大概可以這樣描述這條連接地球故土與火星新家園的深空飛行軌道。

通過這樣的轉移飛行,數十枚探測器到達了火星地表或環火星軌道。目前繞火星工作的探測器仍有6枚:美國的「火星奧德賽」(Mars Odyssey)、「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和「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MAVEN),歐空局的「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印度的「曼加里安火星探測器」(Mars Orbiter Mission),以及歐洲和俄羅斯聯合研製的「微量氣體軌道器」(Trace Gas Orbiter)。

很遺憾,人類第一輛飛上太空的汽車很難加入它們的行列。作為「獵鷹重型」首飛載荷的特斯拉汽車,並不是一枚具備推進與制動功能的飛行器,無法通過動力減速從地火轉移軌道進入火星軌道。未來的日子裡,它很可能在地球與火星之間來回穿行——如果要給這段旅行加上一個期限,按照馬斯克富有詩意的說法,它會一邊播放著「太空怪談」(Space Oddity)歌曲,一邊在太空中遨遊億萬年。

▲Tesla Roadster的預定軌道

汽車電能耗盡之前,這首在1969年地球人首次登月3個多月後面世的經典歌曲里,英國搖滾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會一遍一遍吟唱「地面指揮呼叫湯姆上校(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

湯姆上校是歌手假想的一位宇航員。執行完一次充滿風險的太空飛行任務後,他隨失聯飛船迷失在了宇宙深處。作為全球商業航天的領軍人與開拓者,馬斯克像宇航員一樣勇敢前行卻從不曾迷失。對於自己無比宏偉的目標,他的計劃清晰、堅定而充滿激情。

火箭首飛試驗,通常會裝點鐵疙瘩作為載荷。守界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而跨界的馬斯克選擇了自己的另一個跨界產品,汽車。對於這位同時在航天、電動汽車、太陽能等多領域縱橫馳騁的科技狂人,業內人士感慨:「他每次都將某個行業之外的技術用於改變這個行業,這種跨界創新可能會成為當今社會科技創新的一個主流方向。」

關於這枚特殊載荷,很多人說是一次前無古人、後難有來者的廣告營銷。也許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由於不再需要氧氣燃燒參與動力供給,電動汽車實際上就是一種能夠在無氧氣星球表面運行的交通工具。石油產品作為汽車必需燃料的阿波羅登月年代,宇航員不得不使用以變推力火箭發動機打造的月球車,而隨著電能驅動汽車技術成真,只要太陽能獲取充足,汽車完全可以在人類變成「多星球生存物種」之前成為「多星球交通工具」——馬斯克此舉,是否為未來月球人、火星人將特斯拉用作出門標配而預熱?

當然,我更願意視之為一次單純的浪漫主義表達。自從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以航天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賦予我們最寶貴的精神滋養,就是極致的浪漫主義、理想主義與英雄主義。

它跨越語言與地域,與你我共鳴。

————————

本文作者: 「航天新觀察」白瑞雪 蘇菲雅


中國航天人員估計要漲工資了。

----

補充點個人看法吧。

不少回答里各種對美帝這次成功發射羨慕嫉妒,同時對中國航天「長五」第二次發射失敗也有幾分「怒其不爭」的情緒。我個人認為對手的成功對中國航天未必是什麼壞事。俗話說「知恥而後勇」。SpaceX的成功當然離不開NASA的技術支持,火箭回收技術也不是美國獨有的黑科技,但是我們的航天部門應該反思如何改進我們的管理體制來適應當下的激烈競爭環境,使內部的生產力得以充分發揮。

重型獵鷹的成功發射對於商業航天的影響似乎不亞於當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對於人工智慧的影響。下一個讓豬可以飛起來的風口也已經很明顯了。不過,航天畢竟是技術門檻很高的行業,國內的商業航天企業也只有了了幾家。這方面有技術有資源的幸運兒們,你們的機會來了。


The God: 感謝馬斯克老鐵送來的火箭和跑車!!!


突然想到大劉的一句話,中國現實的引力太沉重,無論多麼輕靈夢幻的思想都會怦然墜地,提高點科研工作者的待遇吧,別天天在大國重器中宣揚累死累活連個房子都買不起,一家老小還得租房住了。


You promised me Mars colonies 60 years ago. Instead, I got Facebook.

Fortunately, we have Elon Musk.


馬斯克的Spacex不但技術牛逼,野心和藍圖讓人嚮往,而且審美上也非常有品味。

前面兩者我覺得中國遲早有一天能追上,最後一點真的是在現在的執政者身上看不到任何影子。。。

想想如果這架火箭上循環播放的是《星條旗永不落》,那該是多麼煞風景的事情啊。。。

也不知道啥時候《三體》才能跟著中國的火箭去火星。。


總有人說馬斯克是美版賈躍亭,這一定是賈躍亭被誇的最慘的一次


評論大家寫得很多,我就搬一些花邊新聞吧。

獵鷹重型發射後新聞發布會,馬斯克說中心級原來打算3個發動機點火降落,由於燃料不足,只有中間一個發動機點著。火箭以300mph砸到了船上,損壞了兩個船的引擎。

更新 點火劑不足,並非燃料不足。火箭掉在了水裡。300mph約480km/h

不過帶有鈦金屬打造的柵格鰭翼的助推火箭成功降落,鈦金屬鰭翼又貴產能又低,它們回來了就好,中心級上的是鋁製的炸了不心疼…

這次發射的三個推進器都不是最新的獵鷹9第五版,所以即使成功回收也不會再次發射。


&<3級異常點&>人類聯邦「進取號」探索船在環繞恆星sol的軌道上發現了一個物體,外觀呈紅色,似乎已經有些年頭了。這個物體應該是人造機械,但我們沒有在其上發現任何看起來像空間推進裝置或FTL引擎的組件,但是有四個似乎用於表面附著機動的裝置。也許它並不是一台飛船或者別的什麼航天器?我們應該派出科學家對它進行進一步研究。

&<研究獲得&> 社會學+6


讓開,讓我跪下!

Major Tom 飛十億年

這是Starman傳給地球的最後一張照片,背後是越來越遙遠的地球,它也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十億年的旅途。

想起《三體》里章北海帶著大家逃離地球戰場後說「以後,我們將不再是地球人,我們是宇宙人」。

再見。

所有圖片轉自微博:steed的圍脖。

我只是搬運工,謝謝。


人類科技史、商業史上的浪漫主義的巔峰。


最恐怖的是,Elon Musk說整個falcon heavy 只花了5個億美元而已。

Delta IV Heavy 這種一發四億的表示???

另外,SLS這種繼承太空梭遺產的玩意都花了200多億,別說什麼Space X 站在NASA肩膀上用NASA技術節省了研發經費這種話了。


科羅廖夫含笑九泉,終於可以甩掉不靠譜的鍋了。

而且falcon heavy的整備方式完全就是毛子風格,水平組裝,兩條鐵軌平躺著運上發射台,原地豎起發射。

39A被搞成這樣感覺布勞恩的棺材版要壓不住了……

又想起之前那個spacex是否完爆中美俄的問題,那時候還是有一點玩笑的成分。但現在是真的完爆了!什麼1000噸固體助推器,200噸氫氧發動機,曾經讓人仰望的高科技都已經被證明是錯誤……馬一龍也就此獲得了 人類的希望 這一稱號。

要我說,長9還是砍了重來吧,27台yf120也能上月球了。搞什麼500噸,現在開始抄獵鷹還來得及。


國內一個直播app ,短視頻,快x,抖x,共享xx,xx遊戲,隨隨便便一個融資就xx億刀。

拿著一個月幾十k的薪水做這些垃圾玩意。但又不能不幹,房子孩子怎辦。

沒夢想,沒追求,就為了那該死的生活做鹹魚般的工作。


某些國家是不是可以稍稍修改一下零幾年乃至於九幾年定下的計划了呢?稍稍多給航天部門些錢,多給點人才,多立幾個項目,多建幾個廠子,不要怕失敗,畢竟到現在為止,火箭已經不是特別燒錢的項目了,能冒險就多冒險,又不是以前那麼窮,必須穩紮穩打。

哦,對了,我說的是印度,別瞎想……(逃……)


感謝邀請。

當時馬斯克說不爆炸就算成功,實在太謹慎了。

這次發射唯一一點小遺憾是芯級回收失敗了,大概砸壞了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我喜歡這個名字)。

這是回收直播畫面:

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助推器十分順利的著陸了,預計約30秒後芯級將會降落在海上的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號上

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真的很喜歡這個名字)

事故發生在發射後的8:39

風平浪靜陽光明媚的8:38

8:39

8:39瞬間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號被煙霧籠罩,此刻大廳內的工程師們依舊在歡呼。

注意屏幕右側,那個小黑條可能是芯級的支架或者是船的碎片。

實際上,降落時由於芯級點火失敗,速度沒有降下來,最終以450km/h的速度砸向了海面,並損壞了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號。

"Weve lost the center core."

據猜測,失敗要素可能是如下幾點:

1.獵鷹重型火箭的一級的兩隻助推器以及芯級都是由已有的獵鷹9號模塊化組裝而來的,由於採用並聯設計,所以對芯級的強度進行了加強,這勢必將會增加重量並增大回收難度。

2.也有消息稱芯級降落時由於燃料不足,導致預定要啟動3台的發動機最終只成功啟動了一台。導致速度沒能降下來。

3.芯級降落高度高於助推器,並選擇海上降落,可以說芯級的降落將所有最難的要素集中在一起了。

芯級降落的失敗算是獵鷹重型試射的一個小遺憾吧。不過瑕不掩瑜,祝賀馬斯克~

能時刻保持樂觀是好事,這是SpaceX官方做的降落失敗集錦,挺減壓的:


大家從航天技術+商業價值的角度分析的很多了,我做為一名高管演講教練,我從演講角度+思維方式的角度替大家分析一下,希望對大家有一些不一樣的啟發。

01 從演講和思維方式的角度,

我們可以和埃隆.馬斯克學什麼?

SpaceX 獵鷹重型火箭在美國時間 2 月 6 日發射並且回收成功,兼任SpaceX、Tesla兩家公司CEO的 埃隆.馬斯克再次封神,而且刷屏了中國互聯網人的朋友圈,不論是媒體人還是互聯網人紛紛轉發相關新聞,向這位技術大牛,現實版的「鋼鐵俠」表示致敬。

作為一名有著深度思考習慣的自媒體人,也是一名高管演講教練,我必須站在離新聞稍微遠一些的角度。試著分析一些新聞里不會告訴大家的,有深度的內容。

我選擇的角度是SpaceX 在 2017 年國際宇航大會上的發布會,讓我們看看 埃隆.馬斯克是如何通過演講,說服NASA、美國空軍海軍一系列大用戶,獲得數十億美元的訂單的。

當然,除了演講以外贏得訂單最根本的原因還是SpaceX連續多年的成功發射...

02

2017年SpaceX發布會演講分析思維導圖

整場演講以提出一個新概念開場:讓人類成為跨星際旅行的文明。很有高度,也很吸引大家展開聯想。

演講的結尾是立了一個flag:2022至少兩艘飛船降落火星,用一段特別有畫面感的CG動畫為大家描繪了一幅說明火星城市越來越大,開始建設推進劑工廠等等一系列設施,人類真正開始在火星生活的畫面。

開頭與結尾的套路:概念開頭+Flag結尾+描繪畫面

讓聽眾在開頭能夠很快的明白演講的核心內容,聽完之後也有很明確的記憶點:跨星際旅行。

結尾的里程碑與畫面感,會讓聽眾覺得埃隆.馬斯克的整個商業版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有實現可能的。

03

演講主體的重點在於建立信心+說明方案的可行性/商業價值

演講主體的第一部分,是通過一串有著遞進關係的數字來幫助聽眾建立對於SpaceX的信心的:

1)獵鷹的最早3次發射都失敗了,但是第4次成功了。

2)現在我們已經連續成功發射16次了(掌聲)

3 )Space-X的火箭發射次數2018年達到30次,我們會佔地球上發射次數的一半。

沒有什麼是比觀眾掌聲,更好的真實認可與反饋了。

演講主體的第二部分:BFR方案說明

通過對於關鍵細節BFR所需要的巨大的甲烷液氧燃料罐已經製造和初步測試完畢,來告訴大家項目的整體進展。

通過比喻來完成對於傳統一次性發射方案的嘲諷,讓聽眾認識到他們的假設的不合理之處。

「沒聽說過飛機不要機翼可以提升有效載荷的,那麼我們可以靠空投來運送飛機上的物資了」

最後在性價比的方面,再次體現BFR方案的優勢:

「載重150噸,史上載重最高的火箭,成本只在各類火箭中排倒數第四」(觀眾掌聲)

演講主體的第三部分:登陸火星方案說明

用一張圖幫助聽眾快速的理解了一整套複雜的過程:

地球發射,地球軌道集合補充燃料,抵達火星,火星軌道分離,火星著陸

同時也通過一段火星著落的數字過程模擬,表現了SpaceX對於火星登陸的一系列關鍵細節,有一定程度的研究。

04

第一性原理:埃隆.馬斯克背後的思考方式

狹義的第一性原理計算,它是指不使用經驗參數,只用電子質量,光速,質子中子質量等少數實驗數據去做量子計算。

在進行計算的時候除了告訴程序你所使用的原子和他們的位置外,沒有其它的實驗的,經驗的或者半經驗的參量,且具有很好的移植性。

但是為什麼稱量子力學計算為第一性原理計算?

是因為這種計算能夠從根本上計算出來分子結構和物質的性質,這樣的理論很接近於反映宇宙本質的原理,就稱為第一性原理了

而埃隆.馬斯克經常用的第一性原理思考,則是在任何一個新的商業領域不去模仿已經成功的經驗,做那麼一星半點的改進,而是去思考什麼才是這個領域的最為本質的,通過推論找到關鍵要素。

舉幾個例子,幫助你理解第一性原理。

開發火箭的時候,馬斯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組成火箭的材料有哪些」這一根本問題。

答案是:航空用鋁合金,還有鈦、銅和碳素纖維。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些材料的市場價格是多少?馬斯克得到的答案是火箭的製作材料所花費的金額僅僅是火箭整體開發費用的2%。 這個比例如果和其他機械產品相比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從此以後他便開始將「大大降低火箭的總成本」作為開發的根本問題。

而他找到的方案,就是讓一級火箭+整流罩等各種組件通過發射-回收實現可重複使用。

在製造電動車特斯拉的過程中,最大的成本來源於電池。研發團隊發現電池組件成本要600美元/千瓦時,但埃隆運用第一性原理思考,把電池分為各種金屬元素以及其他成分,再對生產流程、供應鏈每一部分進行優化,最終將電池成本降低到80美元/千瓦時,所以才有可能出現現在這麼炫酷,又具有一定商業價值的Tesla電動車出現。

小結:

做為一名高管演講教練,我相信我能幫助第一步學會的是埃隆.馬斯克的演講套路。

但是,我更希望的是能夠幫助大家理解埃隆.馬斯克的思維方式:第一性原理。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對於社交,我有一個反常識的理解:

並不是讓自己去認識更多的人,而是讓自己成為鏈接不同網路的關鍵節點,等別人來認識你。

對於營銷,我有一個反常識的理解:

我們並不一定要擁有更多的流量,而是要讓自己擁有更多的信任,在流量時代,鏈接變得更容易,但是信任變得更難。

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應用第一性原理呢?

讓我們多忘掉一些各個領域的常識,多去想想自己領域最為本質的是什麼,從中推導什麼是自己領域最本質的規律。

讓我們忘掉簡單的常識,常識等於平庸,反常識才有可能讓你成為最優秀的1%。

因為,在我看來一場成功的演講 , 最重要的並不是演講技巧,而是你的思維方式。

PS:辛苦寫的2500字,覺得有點用的同學,歡迎給個贊支持...

經常有朋友問我的成長之路,如何跨界轉型和變牛x的,如何獲得機會給長江商學院CEO班講過課,給騰訊、國信證券這些公司中高層做私教的故事。

我在賀嘉老師(公眾號 ID:kuajie123)專門寫了篇文章,回復關鍵字「套路」 查看。

如果你也想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人, 關注公眾號: 賀嘉老師 ( ID:kuajie123),回復關鍵字「演講」 查看。


補充一下,上午的時候看了馬一龍的記者會,他提到一點,大概意思是這次民營公司發射重型火箭,將會讓世界看到即使只是一個民營企業也能在航天上取得成就,從而鼓勵其他國家和公司加大在航天事業上的投入,這也是他所期待的。

美國,比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強,且比大部分國家都努力。就事論事,我們應該感謝美國。憑藉自身的技術積累和開拓精神,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我記得之前答過一個問題,叫下一個經濟大發展的國家是哪個,我寫的是美國,這次發射也許可以作為一個新資料。

SpaceX,在運載火箭方面,這個民營公司達到了絕大部分國家沒有的高度。這是個有夢想的公司,追求最高性價比的同時,也有著航天人的堅韌和執著。這麼重要的一次發射,馬一龍居然可以開玩笑說「不成功就是一個大煙花」,這反映出來一種自信:允許失敗,失敗得起——航天事業需要這種「玩得起」的態度,如果沒有,那說明玩不起。

現在的太空探索和早期的大航海很類似,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風險大是客觀存在的,但是航天需要一些冒險精神,需要一些允許失敗的胸懷。

商業航天競爭不同於軍備競賽,它是一個良性循環。更大的運載能力?更多的業務?更多的收入?更多的科研投入?更強的技術。在SpaceX壓縮發射成本與提高發射載荷並舉的情況下,商業航天的壁壘會越來越高。如果中國不能取得新的進步,或許不久的將來也會在國際市場被這家企業淘汰。

如果說,中國與美國在運載火箭技術上的差距此前在緩慢縮小的話,現在又被拉開了——而且是被一家民營企業拉開的。對此還是應該有緊迫感,因為這是一種新的節奏,SpaceX走的是技術爆炸路線,不斷拓寬自己的市場,增強業務能力,而不是盯著一個成熟型號不撒手。怎麼樣面對這種節奏,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我想,最後大概率還是走上扶植民營航天這條路。

我為馬一龍感到高興,我希望他能走的更遠,但是他是一個美國人,帶領的是一家美國公司,他不僅不給中國納稅,還要搶中國人的飯碗,所以我急切盼望中國的重型運載火箭能有突破,能有一家給SpaceX帶來競爭壓力的航天公司。

熬夜到一點半,結果推遲了。我說我定個鬧鐘,三點鐘起來看,結果醒來已經是五點多,發射早已經結束。


作為航天人真心對musk說一聲恭喜,看到兩台助推器同時回收時激動萬分,spacex無論是技術還是星辰大海的浪漫情懷,都令我等羞愧難當、羨慕至極


謝邀!

非常感謝!

這個新聞是在it看到的,然後通過連接看了視頻,真的很震撼!

作為門外漢,沒辦法發表過多評論。這裡只想說一句話~

「你這麼屌,你咋不上天啊?」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這句話將變的沒有意義了……


看直播截了圖,這個角度太美了

我再補充幾張


比特幣5500的時候想全倉入,太窮只有兩筆錢,最後一筆買了特斯拉的股票還是330高點買的。另外一筆錢沒到賬結果沒買成比特幣。

現在覺得也值了,這8800美元的股票就基本不動了。算是盡點微薄之力。

希望我老的時候能去火星!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基地系列第一部《基地》第四個故事的開篇寫道:「他們的德行不能算高尚,但是個個膽識過人……他們利用這些資源所建立的『帝國』遠比假宗教之名、行專制之實的四王國還要鞏固……」

「他們」指的是靠星際貿易發跡的商人。在這個故事裡,位於銀河邊陲的基地得益於先進科技,成為銀河系一支強大的力量,在與其他星系發展貿易的過程中,湧現出行商階級,漸漸壯大。

他們利用貿易不戰而屈人之兵,幾乎取代政治人物,成為實質上的外交家,在基地內部也大有凌駕政府之勢,最終一位叫侯伯·馬洛的行商長成為基地的領導人。

現實中,或許商人沒有隻手遮天的能力,但商人成為星際遠航的主力並非無稽之談。包括以馬斯克的SpaceX在內的一系列為代表的眾多美國私人太空企業,正在無限接近這一宏願。

太空企業群雄逐鹿

北京時間2018年2月7日凌晨4:45分,就在中國人還在睡夢之際,SpaceX「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在美國佛羅里達肯尼迪航天中心首飛成功,攜帶特斯拉飛往火星。而在7年前,「獵鷹重型火箭」還只是一枚模型,擺在美國華盛頓特區一個會議室里,面前只坐著幾名記者和若干空椅子。

  • 「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發射現場

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也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從幾十年前美國與前蘇聯開始太空競賽以來,人類現役最強運載火箭第一次由一家私人企業設計並製造。

這不是SpaceX第一次為世人矚目。「獵鷹九號」從2013年9月開始測試發射,前七次都以失敗告終,第八次才成功發射——2015年12月,弗羅里達州卡納特維爾角空軍基地,「獵鷹九號」火箭將11枚商業衛星送上低地球軌道。重點是,一級助推火箭在墜落時,利用自身的推進器穩定減速,完美落在發射基地的著陸區。

過去幾年裡,SpaceX已經打破了多項第一。2016年4月,「獵鷹九號」第22次發射,實現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火箭海上回收。此前SpaceX失敗了四次,第五次終於讓一級火箭在大西洋上的駁船上成功降落。而到了2017年3月,「獵鷹九號」再次發射,首次實現一級火箭的重複利用,並又一次成功回收。同時還首次嘗試回收了火箭的整流罩。

而本次發射的「獵鷹重型火箭」,正是在「獵鷹九號」的基礎上改造而來。

  • 發射前的「獵鷹九號」 SpaceX / Flickr

事實上,美國商業航空公司,從到製造航天飛船到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SpaceX、聯合發射聯盟、「藍色起源」、軌道科學公司、波音等等,一直是群雄逐鹿的局面。

2015年11月份,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的商業公司「藍色起源」也成功發射並回收了「新謝潑德」號火箭。

但不論從高度、速度、重量來看,「藍色起源」與「獵鷹九號」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藍色起源」成功回收火箭後,馬斯克向貝索斯表達了祝賀,但他表示,「不應該搞混『太空』和『軌道』」,亞軌道火箭回收並不稀奇,SpaceX旗下的「蚱蜢」火箭已經成功回收6次。

  • 老對手貝索斯發布推文祝賀「獵鷹」順利發射,而馬斯克回應略顯塑料 / Twitter

再往前推,維珍銀河的「太空船一號」早在2004年就成功測試了可回收的亞軌道火箭。所以,」獵鷹九號」的意義遠比「新謝潑德」重大。

若SpaceX的「獵鷹九號」能夠大規模使用,將大大減少火箭發射的費用。據SpaceX的創始人伊隆·馬斯克稱,可重複使用的火箭費用將只需要6000萬美元的火箭和20到30萬美元的燃料。

而目前,其競爭對手「聯合發射聯盟」發射一次火箭需要的費用高達2.25億美元。在此之前,火箭發射後,即使沒有墜毀,也成了毫無用處的垃圾。

假以時日,如果火箭能像飛機一樣重複頻繁使用,那麼太空探索的費用將極大降低,前景不可限量。

事實上,「聯合發射聯盟」也在研製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伏爾甘號(Vulcan)。伏爾甘號不像SpaceX的「獵鷹九號」般直接落回發射坪,但是用直升機在半空中攔截一級火箭最昂貴的部分和主引擎。而這個主引擎正是由「藍色起源」製造。

不僅在火箭製造領域。在其他大型航空商業領域,也呈現百家爭鳴的態勢。太空梭是其中的重要戰場。2006年,NASA宣布美國的太空梭項目將在2011年退休,波音公司的「星航艦號」和SpaceX的「飛龍號」將成為美國官方使用的載人航天飛船。

  • 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火箭發射現場接受採訪 / CBS News

2012年,「飛龍號」成為第一個為國際空間站運輸貨物的商業化航天飛船,目前SpaceX正在研製載人功能,預計將在2018年12月測試其第一個載人航天飛船。

波音也和畢格羅航宇公司一起開發「星航艦號」航天飛船,已經實施了多輪地面測試,2012年,波音公司進行了1萬4000英尺高空的墜落測試,分析「星航艦」號的降落傘和氣囊著陸系統,預計在2018年12月把NASA的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

航天飛船領域不止有SpaceX和波音,還有美國的軌道科學公司研製的無人駕駛補給飛船「天鵝座號」等,都在私人航空器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美國商人的太空情結

美國企業家對太空充滿熱情可謂自古有之。19世紀,囿於當時的技術,太空探索主要是建設天文台,這些天文台的造價十分昂貴,按照如今的價格,幾億到十幾億美元相當常見。

比如1831年,北卡萊羅納大學天文台花了6430美元,相當於2008年的8900萬美元。1928年建立的巴洛馬爾山天文台,相當於2008年的9.7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由私人資助的,安德魯·卡內基、約翰·洛克菲勒等資本大鱷都曾斥巨資,扶助太空探索事業。

彼時探索太空顯然是個無利可圖的買賣,當時人們的目的不是賺錢,幾乎都是純粹出於興趣和慈善。但在今天,太空商業顯現出了繁榮的跡象。不僅僅是現時的利益,太空旅遊業、太空採礦等產業都有望在未來成為香餑餑。

  • 重型獵鷹發射搭載有馬斯克本人的一輛櫻桃紅色特斯拉 Roadster 跑車 / http://SpaceX.com

SpaceX官方已經宣稱開始盈利,但並未透露具體數額。從公開的訂單和投資來看,SpaceX未來的收入可觀:SpaceX運送美國宇航員和物資供給的合同價值42億美元。

2017年7月,根據私人交易公司Equidate的信息,SpaceX公司在最近一輪融資中融資約3.51億美元後,估值達到約212億美元,超過了另一家獨角獸公司Snapchat。

除了傳統的火箭發射、航天飛船領域競爭激烈,一些新興領域也引人關注。2007年,Google宣布了Lunar XPRIZE大獎,規定如果有團隊能開發出成功登錄月球表面的機器人,行駛至少500米,同時向地球傳回圖片,冠軍有2000萬美元獎金,亞軍500萬獎金,此外還有4百萬的技術獎勵和100萬的多樣化獎金。

  • 馬斯克在推特發布太空海報並配文「Regular departures…(都坐下,常規發射)」 / Twitter

太空行業不僅有現時的利益,長遠來看,更是一塊大蛋糕。比如太空採礦。倫敦大學的教授伊恩·克勞福德說,一顆直徑200米的金屬小行星,價值達300億美元。

行星資源公司的克里斯·萊維基(Chris Lewicki)表示,一顆直徑500米的富鉑小行星中,含有的鉑可能足以與有史以來開採的鉑比肩。

再譬如太空旅遊。2001年,美國商人丹尼斯·提托成為第一個飛入國際空間站的個人,為此他付了2000萬美元。他是第一位「太空遊客」。在接下來的八年時間裡,又有6名太空遊客飛向國際空間站。

太空探險公司兜售的飛往國際空間站的太空旅行一次費用在2000萬至4000萬美元之間。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銀河等企業也都在致力於開發太空旅遊線路。

當下種種太空探索嘗試,昭示了太空商業的無限潛力。而馬斯克的這次發射成功,則讓人類在走向太空商業時代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 獵鷹搭載的特斯拉電池板上印刻著理科生的浪漫

重型獵鷹是人類歷史上運力最強的火箭。在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了驚人的 63.8 噸。澎湃的運力甚至可以把整整3.5 噸的貨物,送到遙遙萬里之外的冥王星軌道上。有了運力做基礎,探索太空作業的無限可能自然成為可能。

更關鍵的是,重型獵鷹極具性價比。與強大運載能力相比,發射成本顯得相當低廉。與之前的獵鷹九號飛船相比,重型獵鷹的運載能力提高了2.8倍,但相關費用只增長了45%。這種經濟性是之前的種種火箭所不能比擬的。

美國深厚的資本主義土壤和商人自身的興趣,讓美國在太空商業中先人一步。馬斯克的這次發射正是對這一傳統的最好傳承和詮釋。

  • 馬斯克被《衛報》稱為「沒有鬍子的托尼·史塔克」 OnInnovation / Flickr

馬斯克從小深受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和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等科幻作品的影響,對太空充滿興趣,而他建立SpaceX的初衷更是為了征服火星。

在」獵鷹九號」火箭發射並回收成功後,馬斯克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這極大地提高了我對在火星上建立城市的信心。這就是全部意義之所在。」而貝索斯也有類似的宏願,他希望有一天「人類可以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

NASA的外包工廠

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太空探索這麼嚴肅的領域,美國政府要開放給私人企業呢?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和市場精神深厚的美國,官辦的NASA也有點缺錢。

美國太空探索起步於美蘇冷戰期間的裝備競賽。1961年蘇聯先把宇航員送上了地球軌道後,不甘落後的肯尼迪在1962年發表了"登月計劃"的演講,NASA開始享受聯邦政府優先撥款。到1965年,NASA預算佔到聯邦政府全部預算的4%,占非國防機動開支的19%。僅用了7年時間,就把宇航員送上了月球。

  • 阿姆斯特朗登月畫面

冷戰期間的NASA是個金礦,而非製造工廠。實際上,從冷戰開始NASA的設備就一直依賴於私營太空企業的匿名合作,至今沒有獨立建造過一艘宇宙飛船或火箭,從50年前把John Glenn送入地球軌道的水星飛船,到現在的「獵鷹九號」。

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其中主要設備的製造者也是商業公司。

北美航空公司負責指令艙和服務艙的合同,負責將宇航員送到月球軌道而後再接回地球;從月球軌道到月球這一段路需要的登月艇,則由格魯門航空太空公司負責設計和建造;"阿波羅計劃"後期使用的4輪"月球漫遊車"則從1969年開始由波音公司研製,研發費用共計3800萬美元。

在冷戰結束之前,與NASA的合作中,商業合作公司僅僅是NASA的大型外包工廠,僅有承包其設備設計和組裝的資格。

與蘇聯的太空競賽勝利完結後,NASA的預算經費一落千丈,不得不與其他政府部門一樣,一同競爭聯邦政府的有限經費。1977年至2012年,NASA平均預算經費僅占非國防機動開支的5%。

在經費嚴重不足、研發持續低迷的狀況下,NASA不得不考慮改革。

1984年,國會通過《商業太空發射法案》,允許私人發射火箭。同一年,NASA修訂憲章文件《政策與宗旨》,增添了一項:國會稱美國的總體福祉要求NASA盡最大可能尋找和鼓勵最大化太空商用。

  • SpaceX公司在進行整流罩分離測試/http://SpaceX.com

1990年,另一項法律規定,NASA需向私企付錢發送其設備,一大批私人發射服務供應商應運而生,聯合發射聯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1994年NASA又推出了 "技術轉移計劃",並慷慨地拿出了每年預算的20%用來支持商業合作夥伴協助研發新技術,其中包括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方案,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同時開創了一個新市場:太空商業。

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登解釋,在美國財政預算拮据以至於幾十年來發展太空技術的資金嚴重不足的時候,需要讓私人機構充分參與進來。在"技術轉移計劃中",NASA重點扶持了兩家老牌航天公司,波音公司和 洛·馬公司,兩家都是NASA的長期外包單位,擁有50多年的航天發射經驗和實力。

  • 貝索斯公司研發的火箭成功飛回 / Blue Origin

21世紀初,又一批試圖改變遊戲規則的公司出現,並以"物美價廉"的設計方案,打破了NASA與聯合發射聯盟的壟斷合作。其中包括SpaceX、軌道科學公司等。

2015年11月10日,美國國會通過《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25日奧巴馬簽字同意,法案正式生效。

法案規定,未來8年將陸續給國內商業航天公司派發執照,允許私營航天企業進入外太空探索,以便促進商業航天發展、開發新能源,空間礦工對自己帶回來的礦物質將保留所有權和使用權。

在《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中,提出了很多"重商"措施,例如增加了保護私人太空公司"免受有害干擾"的原則,保護他們的探測行動免於美國政府、其他國家或其他競爭對手的監控或惡性干擾等。

在這些政策的引導下,美國企業在太空領域如虎添翼,正是這些民營企業家,讓美國跑贏了航空競賽,跑在了宇宙探索的最前線。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欲知更多,請戳下方原文卡片,作者 柯特 馮諾。

為什麼只有美國才會誕生SpaceXmp.weixin.qq.com圖標

參考資料:

[1] Young, Anthony (2015)."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mercial Space Imperative", Springer.

[2] MacDonald, Alexander. "A Brief Note 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Space Exploration in America." NASA.

[3] Babcock, Jonathan (2015). "Encouraging private investment in space: does the current space law regime have to be changed?"" The Space Review.

[4] Stromberg, Joseph (2015). "Private spaceflight, explained." VOX.

[5] Photo credit: SpaceX/CFP


從一個理科/工科都渣渣渣的文科女角度清奇答題

以下圖片均來自微博博主@Stedd的圍脖 侵刪致歉

這是彩蛋之一 印在Tesla某塊電路板上的一句話

不是made by SpaceX也不是啥made by Americans

就是Made on Earth by humans

是屬於整個人類的榮耀

不出意外撞上火星之類的這排字就要跟著風騷到死的超跑轉個十億年了

而車上的屏幕還打著Dont Panic

作為渣渣渣渣文科生 已經被蘇到無話可說了

馬老闆是真的中二屆的帝王 難以匹敵

*還有發射前那句調侃希望火箭能飛遠點再炸別又把發射塔炸成煙花的話也是真的酷炫狂霸拽了

*以及那艘無人駁船的名字叫「當然我還愛著你」

馬老闆這個人 就和那輛車一樣 浪漫性感酷炫狂霸拽又騷氣十足

不能插音樂很難過

預告片的BGM是David Bowie的Life On Mars?

車載音樂是Bowie的Space Oddity

「Check ignition and may God』s love be with you.」

性感浪漫炸了的Elon Musk要讓他的中二風騷也一起去星辰大海啦

一條重病困死了的的分界線

我居然傻乎乎地看了那個缺心眼的動圖 沒看完只看到了火箭離開地球

據說那個動圖有7-8個小時 我已經窒息了 等我哪天失眠的時候再拿出來催眠好了

cr.logo 仍然侵刪致歉

缺心眼是真的 但佩服製作者也是真的哈哈哈

補一個博主的微博推送

https://m.weibo.cn/1649586835/4204660368078443

7分58秒 助推器垂直著陸

動圖截圖

去昏迷了

還沒昏迷分割線

補一個快速版本的動圖 雖然也好不到哪兒去


是時候重播一遍這條1997年的老廣告了。

https://static.hdslb.com/miniloader.swf?aid=2408952amp;p=1static.hdslb.com


Made on Earth by humans,

那塊電路板上赫然寫著的,

不是美國,不是特斯拉,是人類。

其實,這才是差距。


技術上的東西 @太空精釀 已經分析的很透徹了,小鵬看了也受益匪淺,小鵬想說點感性的。

「如果有一個事可以讓人類放下爭端、偏見、宗教、悲哀、喜樂,放棄無休止的廝殺與戰爭,能夠讓人類真正的攜手一次,那就是探索太空了。」

這是馬斯克最喜歡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說過一句話,不知道他看著重型獵鷹起飛的時候有沒有想起這句話。

矽谷鋼鐵俠馬斯克向來都是極客范十足,他提出的每個設想都是大開腦洞,從造一輛電動超跑,到太陽能儲能公司,到移民火星,到45分鐘從紐約到洛杉磯的高高高高鐵Hyperloop,每一個都很炫酷,每一個也都在逐漸實現,比如下面這輛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速度最快的車。

這輛他鐘愛的午夜櫻桃紅色的Roadster已經被送入太空了,時速是10000公里/小時,妥妥的世界最快。

即使聽起來特別像是好萊塢最新科幻片題材的移民火星計劃,也隨著今天轟動了全世界的獵鷹重型火箭的發射和成功回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雖然這看起來無比的優雅,但對於馬斯克來說,可沒有他坐在直播鏡頭面前談笑風生那麼輕鬆,在發射之前他只希望SpaceX重型獵鷹別變成一個大煙花就成,好在這句話不是擁有神秘東方力量的局座說的。

馬斯克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為了能夠達到500萬磅的推力,SpaceX重型獵鷹捆綁了27個火箭發動機,上一次這麼乾的還是40多年前的蘇聯火箭N-1,結果發射了4次爆炸了4次。

這一次,現在的地表最強火箭載著地表最強電動車飛向了火星,車裡播放著大衛·鮑依的《Space Oddity》。

Space Oddity - David Bowie/Kristen Wiig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music.163.com圖標

據說車上還放了一塊硬碟,硬碟里存了阿西莫夫所有的小說,就這樣,Roadster朝著火星飛去了,如果不被外星人捕捉過去,會在宇宙中漂流10億年,如果被外星人捕捉了過去,就帶去人類的問候。

SpaceX重型獵鷹火箭的發射成功說明我們深入太空有了更有力的工具,回收成功說明了進入太空的成本變得比以前更低廉,這意味著太空旅行將從科幻小說中的情節變成各大旅遊公司的價目表上實實在在的旅遊項目,兔小將們嘴邊的那句「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將不再只是一句口號,「上九天攬月」將不再只是一句豪氣萬丈的詞,而是你真的可以去月亮上摸一下月亮,這意味著,我們人類的深空探索又踏出了堅實的一步。

向這個世界上,所有瘋狂又偉大的人致敬


人類最大美粉驚呼:「我的偶像不可戰勝!」



實在太激動了。

這讓我想到了肯尼迪在1962年任職演講:「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而獵鷹也是如此。雖然在技術上沒有領先多麼遙遠,但是Elon Musk做了。

算是paypal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天賦沒有用在做app和金融,而是紮根於工程。面對金錢和工程師/科學家的責任,至少他站出來了,針對做出來貢獻。人類歷史的進步,是來自於工業,而不是hedgefund或者付費app啊!

solarcity帶來清潔能源,tesla利用電能給汽車領域帶來生機,而spacex更是要用鏈接可回收的火箭推動停滯的太空探索。

SpaceX,獵鷹重型,獵鷹9都可能在技術上被拋棄。但是它們如同那輛隨著這次發射,飛往火星的roadster一般,永遠被記住。

正如roadster的屏幕顯示的,don』t panic, 的暗示。這沒準就是我們銀河系漫遊的第一步!


太震撼了,有六十餘噸近地軌道運力的重型火箭可以像直升機一樣穩定地降落在停機坪上。

進入對流層,主引擎點火

起落架展開

調整降落姿態

降落結束

助推器穩定姿態,等待回收

想起少年時看過的科幻小說里的故事

無數重載火箭在軌道上組裝起數十萬噸重的遠航飛船,載著人類飛向類地殖民地。

我想人類的太空時代真的不遠了

OS:至少月球上豐富的He3資源幾乎可以說唾手可得了

正在直播的被射入地火轉移軌道的tesla跑車


看來美帝離滅亡又給自己爭取了一些時間,繼續苟延殘喘。

請諸位用屁股或者膝蓋想一想,space x公司里既沒有黨支部,馬斯克又不是黨員。那麼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沒有先進的理論指導日常工作,因此既有的成果無非是右傾機會主義的暫時成功。如同建在沙灘上的樓。早晚會坍塌的。

馬斯克和馬克思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幻想狂,一個是實幹家。

馬斯克整天忽悠大家去火星。又是造火箭,又是造汽車,還搞太陽能,外加什麼高鐵,像個孩子,想起啥是啥,沒個定性。一點也不穩重。即便是在腐朽墮落的美國,都有很多人罵他是騙子,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啊。火星是超級大國舉全國之力才機會去做的事業,你一個私人小企業就別瞎胡鬧了。最終下場無非淪為笑柄。

反觀馬克思,充滿睿智的鬍鬚,慈愛的眼神,紳士的裝扮。難道不是傳說中上帝的模樣。所謂相由心生。在外表上一比,馬斯克就是個跳樑小丑。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被祖國驅逐,依然筆耕不輟。留下堪比舊約的資本論。道出了世界的真相。指導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率先走入康庄大道。豈是發射幾個火箭能比的。

人啊,貴有自知之明。個人英雄主義是要警惕的。瞎折騰,敗光國家。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一定要嚴防死守馬斯克這種蛀蟲在我國出現。


許多同志威脅舉報,指責行文陰陽怪氣種種,誠惶誠恐。數百個清一色的致敬回答已經全方位的報道了馬斯克同志的光榮事迹。小弟所想無非調劑一下看官口味,免得中途無聊。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在多個場合強調要百花齊放,不能搞一言堂。上面的文字放上個世紀,一字不改都是能上日報的。大家不要裝外賓啦


特斯拉汽車成為世界上最快的車,蘭博基尼布加迪法拉利等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這句話我指的是特斯拉那輛車的在軌道運行速度)

作為個在普渡讀航空航天的大三學生,下午學校的航空航天工程院組織現場觀看,還是非常震撼的。

一堆人在下面看著,也有教授跑來了,有點控制中心的感覺。

火箭落地的時候大家的氣氛更是沸騰了。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問的不好。。應該說代表了什麼:代表了這個火箭回收技術越來越成熟可靠,另一方面激勵了其他組織集團的發展。(看著這個作為中國人真的心裡蠻羨慕的)

技術方面很多答主都說了,27台發動機的確很厲害,但其實也是很聰明的舉動,不是單純堆料,發動機數量多,就可以直接通過控制各個發動機的推力來調整姿態,減去額外控制系統的重量,而火箭頂上的格柵式控制翼面再次被證明效率很高,類似翼面在俄羅斯的R77導彈也用過。


想看更多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亞當君說故事

以下為正文

這既是一次火箭發射任務,也可以說是馬斯克自導自演的一次「太空級」的大 Show。在火箭發射的前一天,馬斯克的 Twitter 就開始不斷「刷屏」。先是推出一支最新的重型獵鷹概念片,配以 David Bowie 的《Life on Mars?》可以說是十分應景。

老馬大打情懷牌,隨手貼出了幾張頗具年代感的太空海報,隨圖配文更是簡單直接——「Mars Awaits」。

在發射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是派頭十足,妥妥的一副好萊塢明星的架勢。

圖丨馬斯克現場接受採訪

一向嚴肅臉示人的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也借這次發射刷了一波存在感!

圖丨FAA 發給 SpaceX 的發射許可

甚至是馬斯克的老對手、亞馬遜和藍色起源公司的創始人貝索斯也發來了一輪「助攻」!

圖丨貝索斯的祝福推文被馬斯克「深情」回復

而正如馬斯克此前頻頻允諾的一樣,這次的重型獵鷹發射所搭載的正是他本人的一輛櫻桃紅色特斯拉 Roadster 跑車。不僅如此,一個身著 SpaceX 公司已經公布的宇航服的「駕駛員」假人「Starman」(同樣是Bowie的一首歌)以非常酷炫的方式坐在駕駛位。更為神奇的是,在特斯拉跑車的儀錶板上還藏著一個跑車的微縮模型,同樣有一個宇航員小人坐在裡面,車上還帶有一套微縮版本的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不得不說馬斯克真是「彩蛋」多多,硬是要一次發射為其旗下的兩家公司打了免費廣告。

圖丨本次載荷——特斯拉 Roadster 跑車

根據 SpaceX 公司介紹,這輛車會被送入地球—火星轉移軌道,同時,車子會不間斷的播放 David Bowie 的成名作《太空怪咖》(Space Oddity),屆時,跑車上裝有的 3 台攝像頭應該會拍車裡的假人所看到的宇宙視角。馬斯克說,「一切順利的話,它們應該會提供非常棒的畫面。」如果不出意外,按照馬斯克本人的原話,「這輛車會在宇宙中飛行超過 10 億年。」試想一下,動人的音樂搭配深邃的星空,一幅難得的華章美景。

但回到這次發射本身,之所以外界對這枚火箭期待已久,除了閃耀著光環的「SpaceX」和其創始人「馬斯克」之外,重型獵鷹火箭自身的超強性能和絕佳的性價比也一舉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使其成為目前人類現役的火箭中運載能力最強的一款。

  • 近地軌道運載能力(LEO):63.8 噸——相當於一架滿載乘客的波音 737 客機,比目前紀錄保持者德爾塔 IV 重型火箭的 28.8 噸足足提高了兩倍還多;
  • 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GTO):26.7 噸——相當於二戰時英軍一輛「瑪蒂爾達」II 型坦克;
  • 火星軌道的運載能力:16.8 噸——相當於一台 LAV3 裝甲車。

重型獵鷹火箭高 70 米,寬 12.2 米,起飛重量 1420 噸,起飛時 27 台梅林 1D 發動機同時工作,可以提供高達 2280 多噸的起飛推力。這種運載能力也只有專用登月的土星 5 號和前蘇聯的太空梭「御駕」能源號火箭可以俯視。

圖丨重型獵鷹助推器分離

而除了大推力之外,最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重型獵鷹的可重複使用能力,此次發射的三枚一級箭體全部實現回收,而其中兩枚助推火箭還是此前用過的「二手貨」,由此也可見 SpaceX 的回收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除此之外,例如重型獵鷹火箭的助推器分離和一二級分離均採用的無損式「冷分離」模式(主要為冷氮噴射或機械式推桿)也是一大亮點,其相較於更為傳統的爆炸式「熱分離」無疑會更具優勢,目前,SpaceX 所進行的數十次冷分離操作無一失敗,證明足以被其他人借鑒應用。

不過,雖然這次重型獵鷹成功完成了首飛,但殊不知馬斯克和整個 SpaceX 團隊已經在這背後默默耕耘了數年之久,可以說,每一次亮眼的表現都是由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換來的。

「獵鷹」問世

有關於重型獵鷹誕生的故事還要追溯 7 年前。2011 年 4 月份,那時只有三十幾歲的馬斯克還沒有成為「鋼鐵俠」,SpaceX 和特斯拉也遠沒有形成如今這樣的譽滿天下的影響力。但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馬斯克卻通過寥寥幾位記者向世界宣告了「他想要造出重型獵鷹火箭」的瘋狂想法。

圖丨 2011 年 4 月 5 日,馬斯克在美國全國新聞俱樂部上首次宣布了重型獵鷹火箭的計劃

之所以「瘋狂」,是因為在當時那個時間點,美國的航天業似乎已經陷入了前途未卜的困頓之中,僅僅幾個月之後,美國人引以為傲的太空梭就迎來了最後一飛,之後便徹底終結了歷史使命,這意味著曾經的航天霸主已經在兜兜轉轉之中變得沒有了將人送入太空的能力。而 NASA 除了要被迫接受來自俄羅斯的強勢態度之外,國內的聯合發射聯盟(ULA)也是將壟斷做到了極致,不斷攀升的發射要價使得美國政府有苦難說。

內外交困之中,馬斯克帶來了希望,他大膽承諾,重型獵鷹的運載能力將達到太空梭和德爾塔 IV 重型火箭的兩倍以上,只需要發射一次就可以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甚至火星。同時,在記者們的追問之下,他還大膽給出了重型獵鷹火箭的首飛時間:2012 年底。不過,就像馬斯克本人當時所說的一樣,「發射這件事本身就很難預測」,幾經拖延之後,直到今天他才兌現了當時的諾言。

自然,在科研人員眼裡,在符合技術發展規律的要求之下,進度拖延可能並算不上什麼致命的問題,但在商戰江湖上的競爭對手看來,任何的一點瑕疵都可以被用來大做一番文章。

從項目提出,重型獵鷹就不斷遭到以 ULA 為代表的同行的冷嘲熱諷,除了反覆推遲之外,最大的一個梗就是 27 台梅林 1D 發動機(Merlin-1D)的捆綁式設計了。這很容易讓外界聯想到當年蘇聯 N-1 登月火箭的 30 台 NK-15 發動機的壯觀景象,可時運不濟,從 1969 年到 1972 年,「怪獸」N-1 四射四敗,蘇聯的登月計劃也因此而草草收場。

圖丨蘇聯 N-1 火箭

多年過去,紅色帝國早已解體,但太空競賽中的勝出者美國卻似乎並沒有能繼續引領全球範圍內航天領域的創新,反而是體制愈加保守,整個行業如同一潭沉寂死水。就以 NASA 和美國軍方的航天項目為例,在沒有議價能力的情況之下,政府只能乖乖的掏出真金白銀,交由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大型軍工企業進行設計、開發、測試,直到馬斯克的出現才開始逐漸打破這一日漸陳舊的局面。

大約十年之前,SpaceX 公司首款產品「獵鷹 1 號」火箭在歷經了 3 次失敗之後終於發射成功,並成功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要知道,歷史上可從來沒有一家私人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旗開得勝之後,SpaceX 又推出了拳頭產品「獵鷹 9 號」火箭,於是,來自 NASA 的空間站貨運補給大單紛至沓來。

圖丨SpaceX 「功臣」——獵鷹 9 號

在最近的 2017 年,SpaceX 總共完成了 18 次的發射,約佔全球發射總量的五分之一,比肩中國全年的發射總數。一鼓作氣之下,醞釀已久的重型獵鷹趁此登上了舞台。

前景迷局

隨著重型獵鷹火箭首飛成功,一個非常直接的問題也被拋了出來,重型獵鷹火箭的市場在哪裡?換句話說,在已有的獵鷹 9 號面前,重型獵鷹會不會稍顯多餘?

當馬斯克在 2011 年首次公布重型獵鷹計劃時,獵鷹 9 號才僅僅飛行過兩次,最初版本的運載能力也僅有 10.5 噸,隨著梅林發動機的升級,兩年之後的獵鷹 9 號 1.1 版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才得以提升到 13.2 噸。

在那之後,獵鷹 9 號不斷進行迭代,發動機升級、箭體材料優化、使用密度更高的燃料以增大載重。等到 2015 年 12 月,獵鷹 9 號成功實現首次回收時,其最大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已經達到了接近 23 噸。而即將在今年年底亮相的「 Block 5 」最終版獵鷹 9 號火箭的運載能力仍將在此基礎上提升至少 10%。

圖丨獵鷹 9 號一級被成功回收

這也就意味著,從 2011 年到2018 年的七年間,獵鷹 9 號火箭的運載能力已經幾乎翻倍,在此期間 SpaceX 承接的很多重要發射任務也都是由這款明星火箭所完成,可以說,獵鷹 9 號完全有能力攬下當下絕大部分的發射任務。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重型獵鷹看起來似乎顯得有些「生不逢時」,而依據目前已經簽訂的訂單來看,重型獵鷹火箭的目標市場也是依舊不太明朗。

目前,今年已知的重型獵鷹的發射計劃只有兩個,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一枚重達 6 噸的 Arabsat 6A 衛星,以及美國空軍將利用重型獵鷹火箭執行的空間測試計劃-2(Space Test Program-2,STP-2)任務,該任務最吸引人的一點是它會搭載一個由知名非盈利太空探索組織 The Planetary Society 所研製的 LightSail 2 航天器,目標就在於測試太陽帆的可用性。

圖丨LightSail 2 航天器

按照以前的猜測,重型獵鷹很有可能會被用於衛星星座的組網發射。因為在未來幾年,包括 SpaceX、OneWeb 和 Planet 在內很多公司都有在近地軌道建造用於通信、測繪的衛星群的計劃,每個方案動輒就是成百上千顆衛星。

不過在目前看來,這一市場未必適合重型獵鷹,隨著諸如國外 Rocket Lab 和國內零壹空間等小型火箭公司的崛起,以及印度、俄羅斯等國家採用「一箭多星」的發射方式,這部分需求將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滿足。前白宮—NASA 聯絡專員 Greg Autry 就直截了當地評價道,「重型獵鷹在這個市場排不上號。」

除了為企業進行商業發射,另一個存在可能性的市場就是為美國軍方執行發射任務。早在 2015 年,美國空軍就開始與 SpaceX 公司探討用獵鷹火箭為軍方發射間諜衛星和絕密空間飛行器的可能性。而至今為止,SpaceX 已經為軍方完成了 3 次發射,包括 2017 年 5 月 1 日 NROL-76 軍事衛星、2017 年 9 月 7 日的 X-37B 飛行器以及今年年初的神秘衛星「ZUMA」,接下來,SpaceX 公司還將參與到新一代 GPS 衛星的發射之中。

與前面所論述的微小衛星不同,這些政府衛星每個都價值不菲,成本往往都在上億美元,而且重量往往也以噸計。根據統計,美國的軍用航天發射市場在未來的 10 幾年內達到 500 億美元以上,如果重型獵鷹火箭可以投入使用的話,那麼憑藉著其 9000 萬美元的單次發射費用,完全有可能從 ULA 手中分得一杯羹。(ULA 性價比最高的宇宙神 V 的軍用發射報價通常在 1.5 億美元以上,德爾塔 IV 更是超過 4 億美元。)

另外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市場就是 NASA 的科學研究發射項目。以往,這部分市場依舊是被宇宙神 V 和德爾塔 IV 所壟斷,即便 NASA 自研的太空發射系統(SLS)的運載能力將會遠超它們,但這型堪比土星 5 號的巨獸並不便宜,成本估計會超過重型獵鷹 10 倍,而且首飛日期一拖再拖,近幾年內還暫時看不到投入應用的可能,這樣看來,在性價比絕佳的重型獵鷹的助力下,勝利的天平開始向馬斯克傾斜。

「我認為馬斯克用重型獵鷹火箭向太空發射重量較高的載荷就是一種展示,向 NASA 和其它的科研機構證明自己有能力向太陽系內的任何一顆星球發射探測儀器。」Greg Autry 這樣說到。

對此,The Planetary Society 太空政策主任 Casey Dreier 也標表示了贊同,「目前,NASA 進行太陽系內科學探索的項目往往超過數十億美元,這些任務規模龐大、流程複雜且數量稀少,很多科學家在其職業生涯中只能經歷一次這樣的科學任務,這樣所帶來的後果就是科學數據不易收集,科研工作進展緩慢。而要想改變現狀,可行的辦法就是依靠廉價的運載火箭發射更多的低成本探測器。」

「如果重型獵鷹這樣的火箭可以執行批量化的發射任務的話,那麼 NASA 對其它的行星進行探索的龐大任務將有可能會被分割為數個小任務同時進行,那整個計劃的周轉周期將會得到極大地壓縮,現在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任務可能在幾年之內就得以完成。」Dreier 評論到。

看得更遠一點的話,人類進入太空的能力在被完全滿足的情況下,未來探測器也完全可以實現批量化的生產,再輔以核能等動力來源,人類完全可以做到向更廣的宇宙空間發射探測設備,這樣一來,我們對星系的認知和了解將會成倍地增加。而重型獵鷹將為這一願景首開先河。

返月利器

重型獵鷹火箭的推出可謂是趕上了一個絕佳的歷史時機。在去年,特朗普政府已經批准重組了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重返月球也被提上了日程。在土星 5 號退役已久、SLS 尚未入役的青黃不接時期,重型獵鷹無疑是執行這一任務的「最佳人選」。

圖丨特朗普政府批准重組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

而馬斯克也早在 2011 年就很有先見之明地提到了登月的項目,「理論上講,你只需要兩發重型獵鷹火箭就能實現登月——一枚將宇航員送上月球,另一枚運送返回載具。這樣日積月累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完全有能力建立起一個理想中的月球基地。」

一些獨立的研究表明,如果 NASA 想要打造一個廉價可行的「月球計劃」,那麼以 SpaceX 為代表的私人火箭將會是不二首選。

在業內看來,重型獵鷹火箭的一個值得稱道之處就在於其低廉的價格。當馬斯克在 2011 年召開新聞發布會時,他曾堅定地表示 SpaceX 的發射報價是獨一無二的,任何競爭對手都難以企及。那時,他便立下軍令狀,「獵鷹 9 號的發射報價只有 5000 萬美元,重型獵鷹也不會超過 1 億美元,除了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之外,我們不會漲價。」最後他還補充一句,「就讓歷史來作證,我說到做到。」

圖丨2011年,馬斯克向記者發布重型獵鷹火箭

如今,七年過去了,馬斯克基本兌現了他的承諾。從 2011 年到現在,結合通貨膨脹因素之後,獵鷹 9 號的發射報價應該調整為 5500 萬美元,和當前 6200 萬美元的價格相差無多,但考慮到最新版獵鷹 9 號的發射能力是最初版的一倍還多,單位載荷報價倒是不降反升。而再來看重型獵鷹,如今 9000 萬美元的報價低於預期的 1 億美元。

對此,XCOR、Agile Aero 公司的創始人 Jeff Greason 評價到,「SpaceX 價格透明的做法為業界做出了持久而重大的貢獻,這也是其傑出的地方之一。事實上,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忽視掉定價的重要性,沒有了價格的決定因素,市場將會混亂,任何一件商品的價值都將會在『一文不值』和『無價之寶』之間遊走。」

其實,NASA 自身也早已認識到了物美價廉這一點,他們從很久之前就開始關注重型獵鷹的研發進展,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達成合作。但即便如此,國會還是每年將 20 億美元的巨額資金投入到遙遙無期的 SLS 項目之中,箇中原因不難理解,除了對私人公司的不信任外,最主要的就是 SLS 上百億美元的項目將會為 NASA 和相關承包商帶來大量的工作機會和資金。相信這次重型獵鷹首飛成功之後,一切將會出現轉機。

未來奠基石

或許是因為研發和準備的時間過長,重型獵鷹已經錯過了成為主力運載火箭的最佳時機。對此,國防部專家 Harrison 就認為,「我們在猜測 SpaceX 已經開始對重型獵鷹項目有些後悔,他們曾經設想通過三枚獵鷹 9 號並聯的方式來打造一枚重型火箭,但現在看來,這種方案似乎不太行得通。」

而之所以 SpaceX 選擇了這種看似「捷徑」的方案,主要是因為其公司總部位於美國西岸的洛杉磯,火箭的設計、生產也都是在這裡完成,最終只能通過高速公路運送到幾千公里之外的佛州發射位,這一流程自然而然地就限制了每枚火箭的芯級尺寸。

圖丨重型獵鷹整流罩運輸

重型獵鷹這種解決方案看起來只能算是權宜之計,但卻並非是最佳出路。和其結構類似的德爾塔 IV 重型火箭就因為同樣的原因導致的高成本而逐漸被 ULA 所捨棄。這樣看來,重型獵鷹也是前途堪憂。

更為重要的是,在連續兩屆的國際宇航大會(IAC)上,馬斯克先後兩次公布了不斷迭代的 BFR 超級火箭(舊稱 ITS),和獵鷹 9 號一樣,BFR 也採用了單芯的簡單結構設計,而超百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更是使其一時風頭無兩,完全蓋掉了重型獵鷹的勢頭。

同樣的,SpaceX 的老對頭藍色起源(Blue Origin)的最新佳作新格倫(New Glenn)巨型火箭也採用了同樣的單芯構型,其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的火箭工廠已經開始投入運行,無疑將給馬斯克稱霸太空的夢想增添一份壓力。

圖丨新格倫火箭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重型獵鷹都不會成為一款服役長達幾十年的元老火箭,甚至是其最為人稱道的運載能力也會因為後續的新格倫、SLS 等火箭的陸續服役而黯然失色。但對於即將到來的商業航天和大規模宇宙探索和太空開發來講,重型獵鷹可以說是樹立了一個榜樣,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依然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本文轉載於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

想看更多有趣文章?


心神激蕩,不請自來。

見微知著,美帝的科技累積還是遠超我們的。

別再天天沉迷於媒體吹噓高鐵大國,智造強國,追上美帝就在明日,全世界都羨慕我們的美夢中了。埋頭紮實練好內功才最重要。單看看航天口每年有多少年輕人離職,入職率雖高,但形成不了人才累積,才是最可怕的。

望我輩奮發圖強。

中國航天任重道遠。


1 強烈譴責將跑車作為載荷的行為,這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河。如果今後大家都效仿之,紛紛將莫名其妙的東西作為載荷發射上天,衛星研發製造產業將遭受巨大衝擊。

2 既然馬斯克先生一直致力於降低火箭研發製造成本,本人強烈建議Spacex在中國開設研發中心,這裡人力成本優勢巨大,成本至少下降一半。

3 馬斯克的兄長馬克思同志曾經說過:資本家會為了利益售賣絞死自己的繩子,他既然可以任性的發射跑車,是否也能任性的規避ITAR,未來拭目以待。


工業黨的浪漫主義神作

用科技把情懷寫在太空,

讓人類創新的旋律響徹宇宙億萬年

真·燈塔火箭點亮了火箭設計的新方向:

自從蘇聯N1火箭完蛋之後,大推力火箭都需要大推力發動機;

今後,估計今後這類一堆小推力發動機捆在一起的火箭會越來越多

而咱們中國的大推力發動機似乎正是中國航天的短板之一,所以我不太認同一些答案所說的這次成功發射一下子拉大了中美航天領域差距的說法(實事求是的說本來差距就很大)。

對於中國航天反而這會是一個契機;好的思路就要學習,這沒什麼丟人的。走美帝的路讓美帝無路可走、摸著鷹醬過河、瞪一眼就懷孕——不是很多軍迷津津樂道的么?怎麼此刻有些同學似乎有點泛酸水呢?大可不必

創新者應該被頌揚,應該被追隨

這次發射的成功是全人類的成功!

值得歡呼、值得起立鼓掌

PS:不太明白評論區,可回收火箭是高科技難道就不是工業?這是工業的巔峰之作呀


咱們航天領域的人以後能不能也浪漫一點,不是說嫦娥玉兔不好,藍色空間,自然選擇 這些名字是不是也可以考慮一下。


其實吧 有些人誤解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咱們的航天領域有點太嚴肅了,好老氣的樣子。這麼酷炫吊炸天的行業,是不是也可以中二一些浪漫一點。但是,回頭想了想,除了三體有點影響力(看評論影響力也非常有限),也沒有什麼可以致敬的我們自己的科幻作品,和人家的毛巾,42,don』t panic,藍色多瑙河,黑石板,企業號,千年隼,死星等等等等

比起來,想中二都中二不起來。那能不能試著從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這個方向入手。

當然了這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是現在景海鵬在載人航天任務的直播中一臉嚴肅的說:傻孩子們,快跑啊!我感覺就真得走了, 謝謝你們的魚


我看了幾乎所有答主的回答發現兩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

1所有人都對天空充滿了渴望.力透紙背渴望,比1840年的中國人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2所有人都潛意識或者明著寫出來 對中國航天和美國人差距很大而感覺羞愧,認為我們和美國在航天事業上有很大的差距.

但卻沒有一個人認為我們就應該承認我們不如美國,我們就應該認命,認為我們會永遠不如他

哪怕他是世界第一大國,

目前藍星唯一的超級大國.


有個留言說 獵鷹火箭上面寫著made on earth,她代表的是人類,我們不應該比來必去,顯得好像很小家子氣,但是made on earth 和 『』地球製造『』 對我來講,不一樣,區別很大。

下面引用袁嵐峰袁博士的一句話:

就是,如果我們從更宏大的整個宇宙來看的話,前面所講這些內容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你想想,整個地球都只是一個小小的星球,只是一個藍色的彈珠而已,那麼地球上的這些國家互相之間比來比去,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如果從整個人類角度來看的話,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一件,就是我們要飛出地球,而如果說我們對於中國有什麼期望的話,就在這場全人類最偉大最重要的事業用能起到領導作用。


我只希望,大家記住自己今天是怎麼捧的。

下次出現負面新聞的時候別迫不及待地開噴。

其實這兩波人很可能是同一批。

給這樣的人多一些寬容!願世界多幾個這樣當大事的人!謝謝大家!


老實說,我對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識一竅不通,但我卻無法抑制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想要寫個回答的衝動。

創造歷史四個字,寫起來容易的很,說出來也沒有什麼門檻,好多品牌的創新產品做營銷時都可能會打上「創造歷史」這幾個字。但是現在,spacex和馬斯克所做的,是在人類前行的道路上真正立起一塊石碑,是在大地與宇宙的探索之海里打下又一根堅實的承重柱,不光是創造歷史,更是開啟歷史。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兩枚一級火箭緩緩落到地面上的第一感覺是什麼,反正我全身上下瘋狂跳起來的雞皮疙瘩一點點向外分泌的都只有一種情緒——自豪。這是一種超脫了國籍甚至人種的共情體現,是身為智人對同類所做出的偉大壯舉最直接的仰望與敬佩。

作為智人,我們的力量耐力速度等身體素質都選遠不如很多動物,但我們靠著演化長河所賦予的唯一天賦——智力,一步一步建立起如今的文明,不論是當初第一次用木石搭築起防禦野獸的避難所,還是曾經第一股直流電在特斯拉手中的線圈流過,亦或是如今第一輛衝進太空的特斯拉跑車所搭乘的重型獵鷹成功回收......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被一個一個的里程碑分划出刻度,而這每一個刻度,代表的不僅僅是那些偉人們自身及其國家的驕傲,更鐫刻著整個人類,整個文明的榮光。

如果之前有人告訴我,有一輛紅色的特斯拉跑車會以每秒11公里的速度圍繞火星運動,而這輛跑車還是人類親手發射過去的,我多半會勸勸他少做一點高中物理中關於線速度角速度和萬有引力的題目,但如今,看著那輛車裡放著一條毛巾和一本《銀河系漫遊指南》,屏幕上寫著Dont Panic的特斯拉跑車逐漸離開地球的身影,我只能熱淚盈眶地感嘆著,這就是偉人,和他偉大的公司。

有人會問,不就是回收了一級火箭么,真的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么?答案是肯定的,就是了不起。不提將特斯拉跑車送到火星軌道這種在情感上就給人震撼的史無前例的「營銷」,單單是回收一級火箭的價值,就遠遠比很多人所認為的「省個幾千萬美元而已」高出幾個數量級。拿現在造價動輒數億美元的火箭來講,回收的火箭重修至性能完整可發射狀態僅需要製作成本的六到七成,也就是說每有一個火箭回收再發射,就省下了數千萬美元以上的直接經濟成本,更別提省下的重新製作火箭的時間成本所帶來的經濟價值。這還僅僅是目前的火箭發展階段回收火箭所帶來的收益,而當以後我們越來越需要那些推力更大造價更高的超級火箭時,回收火箭所帶來的經濟和時間上的雙重收益,將使人類探索宇宙的速度、商業衛星的普及都出現幾何級別的增長。

最後我想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因身為見證者而驕傲,並以馬斯克為最終榜樣督促自己為人類前行的腳步提供動力,哪怕一點點都好,而不是在相關新聞下面討論一些什麼「賈躍亭」「一個人完爆整個中國」「NASA不也是做不到」等等沒營養看了讓人反感的話題。難道這些粉紅公知腦子裡除了互相打臉就沒有別的東西了么?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兩波人都配得上他們評價對方的「非蠢即壞」,不,應該是「既蠢又壞」。


這麼大的火箭,以中國航天目前的水平,連射都射不上去,就別說回收了。說領先中國二十年,並不為過,而且十分保守。而航天已經是中國非常能在世界上拿的出手的了,黨媒天天拿出來在新聞聯播春晚上吹的,那些沒天天吹的領域差距只會更大。

另外,看不到差距縮小的可能。畢竟航空航天唯一的雙一流學科給了復旦搞針灸的力學系。別看別人,我罵的就是你,教育部!呵呵。西工大哈工大南航歸國防科工委領導,不是教育部直屬,你就搞這麼噁心的事?超過spacex的重任就交給復旦的針灸航天系了!呵呵

================================

沒時間一條條回復。那些點反對的,和說我是噴子的,希望你們是復旦校友,不然我只能認為你們的智商讓你們由衷得為復旦針灸拿到航空航天的唯一雙一流學科感到高興了。

另外你們想想你們這麼支持復旦針灸航天,對得起那些幾十年默默奉獻犧牲的,西工哈工南北航畢業工作的,在艱苦條件下做出巨大貢獻中國航天人嗎?

===============================

評論區有驚喜:復旦力學系的校友現身說法。我就不做多餘的評價了,西工哈工南北航的校友自己看。

ps:我不是西工哈工南北航的校友,正相反,我有非常親近的親戚是復旦副教授。我純粹是出於個人義憤,替這幾個學校的航天人感到不平。我親戚也覺得這事很令人氣憤。那些仍然想洗地的復旦校友繼續吧。


將獵鷹火箭與中國火箭對比,在很多層面都很有意義。

比較忙 ,從技術和世界觀兩個層面簡單談談。

首先是技術層面

一 說明美國依然領先

二 中國繼續保持加速追趕狀態

依照近幾年國力支撐之下的科技發展速度,參考國產航母 量子通信 殲20 運20等武器系統的進度。我認為如果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健康的發展態勢,運載火箭技術10-20年內有望追上美國。

美蘇的大推力火箭是在冷戰太空探索競賽期間飛速發展起來的,中國作為深空探索方面的後來者,今後一段時期也將進入深空探索活躍期。有了這個需求,大推力火箭的出現可能比預想的還要快

再樂觀一些的話,中國開發出更先進的火箭技術,也不是沒有可能。

其次是世界觀層面

依然是那兩個結論

一 美國依然領先

二 中國在加速縮短和美國的差距

一方面,中國剛剛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開始發力追趕,很多方面和西方國家還是有不小差距的,要虛心學習,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有一點成績就狂妄地貶低發達國家,不可取。

另一方面,也不必妄自菲薄,甚至覺得永遠也追不上領先者;這種心態無疑也是可笑和狹隘的。個人,民族,國家都要有自信,那就是相信自己,只要科學,勤奮,按照理性的方法往前走,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總結一下

無非是兩個關鍵詞的問題

謙虛 + 自信

既要虛心對待中國近幾年的成績

也要自信看待我們和歐美的差距,盲目樂觀與妄自菲薄,都是不可取的。

為中國之進步一起努力,共勉!


超棒!!昨天看到消息激動了整整一天,個人認為這在人類航天史上絕對是舉足輕重的一筆~~~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證明了多發動機(幾十個)並聯進行發射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是可行的。要知道多少年以來限制大推力火箭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大推力發動機搞不出來,N-1火箭的四發大煙花把所有人都嚇怕了。像Delta 4 heavy那樣的三個發動機上天確實很帥,不過獵鷹重型帶來的新思路讓大腿里火箭在發動機上的技術門檻一下子降了很多。我想以後會有更多重型火箭採用這種超多發動機並聯的方式。

第二個,當然就是讓重型火箭也具有復用能力從而大大降低其價格。有些人說,獵鷹重型運力過剩,沒有那麼多大載荷可打。但是我覺得恰恰相反,大載荷任務少正是因為以往重型火箭過於昂貴,科研人員都相仿設法縮小載荷質量,甚至可能被迫放棄許多大載荷任務。而需要這麼大載荷的,很大一部分正是涉及載人航天的任務。需要多次發射的大型任務,比如空間站建設,在軌飛船組裝,甚至月球基地等都會因為獵鷹重型這種便宜的大運力變得簡單,甚至從不可能變成可能。希望這就是人類太空大航海時代的真正前奏~~~


對於我國爆棚的航天工業優越感瞬間被打破,甚至碾碎,路漫漫其修遠兮,美國真的是強大的令人窒息


一見到火箭發射,立刻想到月球旅遊,立刻想到火星殖民,立刻想到恆星際飛船,立刻想到超光速航行,立刻想到戴森球,立刻想到銀河系聯邦。人類的想像不止在這一層能夠如此飛躍~

作為業餘愛好者,我也只有祝賀馬斯克取得的成就了,他的這個火箭能實現多少以前被認為是有生之年的太空工程,拭目以待!


這大概是工科男的終極浪漫吧


祝賀他的團隊向世界證明了最重要的一點:

看起來只能靠舉國之力和無限資金才能完成的目標,一個成立7年的初創公司也能參與甚至做得更好

——我想到了萬門大學,它要去降低中國教育的門檻!


首先祝賀獵鷹重型火箭的成功發射,不過我是來潑冷水的

之前看了一篇科普,不同射入角LEO是會有比較大的差別的,所以我想說:

1. 獵鷹重型火箭所謂的68噸荷載其實是有水分的。

2. 火箭空載和滿載其實還是差別蠻大的,空載燃料控制各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冗餘。參見CZ-5,首發空載成功,二發滿載荷載就不能進入預訂軌道了。

PS.作為一個曾經的Musk粉,自從從2016年這個獵鷹9重型一直跳票,我就從粉轉黑了。不是我烏鴉嘴,未來2年獵鷹重型的滿載發射計劃,應該會放煙花,起碼也像cz-5那樣部分失敗,不能進入軌道,畢竟技術的確沒有成熟。

PS.從一開始我就覺得一級火箭回收其實是嘩眾取寵的,單單只是打小荷載有成本優勢,但是現在的運力對於載人航天根本就是嚴重不足,哪有富餘的燃料搞回收火箭啊


中國預計將在2030年試飛長征九號火箭,屆時中國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可以趕得上美國上世紀60年代水平的國家。

(其他國家給航天花錢力度遠遠不夠,蘇聯的那些火箭最多只能在近地軌道趕上美國)


老馬專註於上太空開特斯拉,

作為航空航天從業者,

我也不甘示弱,

正專註於黨工團建設的優秀理念學習。。。


為什麼沒有人提呢?除了那輛超跑,一本阿西莫夫的《基地》,一塊毛巾,還有一塊金屬板,不是那塊寫著地球人類製作的金屬板,不是那個寫著Dont Panic !的金屬板(《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銀河系漫遊指南這本科幻小說的經典台詞,別慌!有毛巾呢),而是刻上了6000個名字,SPACEX公司全體員工的名字的金屬板。

他們都是情懷黨,為了一個偉大的共同目標而走到一起。

他們的事業也許會失敗,他們的精神將永垂不朽!

他們不是為了打敗敵人,他們是為了征服宇宙!

全人類向他們致敬,先驅者們!


另外,那個跑車上的假人,身上穿的就是最新設計的宇航服,我以前發過答案裡面有圖的,非常輕便,和現在普遍使用的又大又臃腫的好像時光停留50年的宇航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Regular departures…:馬斯克發的推特,常規發射。。。

還有一位沒有馬斯克那麼會宣傳的太空競賽者貝索斯,他也是亞馬遜的老闆,也已經實現了火箭回收,回收再發射,廉價航空的企望,藍色起源(Blue Origin)。

一片羽毛般輕盈。。。

雖然沒有獵鷹那般科幻,可是也是一種思路,中國可以借鑒的那種

NASA笑在最後: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宣布,將送兩位私人太空遊客環月觀光一周。"首次飛行採用無人駕駛,接下來將安排宇航員飛行,並計劃於2018年下半年實現,

該公司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稱,兩位遊客"已支付可觀的定金",這兩位首飛乘客在參與計劃時已自知此行將有風險。

「這將是人類在45年中第一次返回外太空,」他說。

兩位匿名人士擬乘搭的無人駕駛太空飛船將於今年年底進行飛行測試。

馬斯克表示,實現此次商業太空計劃有賴於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合作。

「這兩位乘客將在太陽系中,比此前探索太空的任何人走得更深更遠。環繞月球一周,觀賞月球表面,並飛往更遠的外太空。 「

馬斯克拒絕透露兩人身份,據悉這兩位私人太空遊客並非好萊塢人士。

「就像阿波羅宇航員的先驅們一樣,人類的探索精神驅使他們帶著全人類的希望與夢想前往太空。」

比起大航海時代的無數死於大海的冒險者來說,今天的太空遊客是錢多人傻,富豪才出的起船票,而且還得不怕死啊。

早在 2001年4月28日,第一位太空遊客、美國人丹尼斯?蒂托(Dennis Tito)進入了俄羅斯的國際空間站,開始了他為期一周的太空觀光生活。這趟旅程的總花費達2000萬美元.

2006年,一位伊朗裔美國互聯網企業的創始人埃努舍·安薩里(Anousheh Ansari)成為第一位女太空遊客。

2012 年,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爵士宣布,旗下維珍銀河公司的太空商業旅遊業務正式開售。

隨後幾年,全球有超過 700 位各界名流預定了搭乘維珍銀河太空船上天,包括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賈斯丁·比伯及史蒂芬·霍金等人。自費用戶每人交納 20 萬鎊。

藍色起源則將把第一批遊客送上太空的時間規劃在了 2019 年 4 月。

讓科幻黨富豪們先死。。。


馬斯克為了把特斯拉賣給火星人也是夠拼的。

關鍵是還包郵啊,星際快遞啊,星際啊!

順風爭口氣啊,爭口氣!看看人家!


就在幾個小時前,美國人成功發射了目前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強的超級火箭——「獵鷹重型」。雖然中芯級火箭在回收過程中墜毀,偏離目標約100千米。目前三個回收助推器只有一個正常工作。但兩枚助推器成功返回和跑車被發射進太空,讓這次發射已經足夠成功。

在一些媒體看來,這枚火箭的成功發射已經令人類「登陸和殖民火星」的夢想變得越發現實起來,重返月球更是不再話下……

但比起這些噱頭,真正讓我們中國人震驚的是:我們國家不僅目前根本沒有這種量級的火箭,而且我們距離造出這種量級載荷的火箭還要大概10年之久——更重要的是,我們國家要拚命追趕的居然還是美國的一家私人企業……

說得再直白一點,這次美國人是用純粹的實力告訴了我們中國人,為啥他們仍然是全世界最強的國家,以及我們與他們的差距還有多麼巨大。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最強火箭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全世界的目光都對準了美國宇航局的肯尼迪發射中心,因為美國目前最牛X的私人宇航公司SpaceX,在這裡發射了一枚可以【完全碾壓】目前全世界所有火箭的超級重型運載火箭——「獵鷹重型」。

什麼叫「完全碾壓」呢?用咱們中國人最好理解的方式解釋吧:1年多前獲得我們中國人歡呼的「長征5號」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連人家美國這個「獵鷹重型」的一半都達不到……

用更直觀的數字來說的話,我們2016年11月才首飛成功的「長征5號」只能把25噸重的貨物運送到「近地球軌道」,其極限也只能運送一個5噸左右的火星探測器到火星;而人家美國的「獵鷹重型」的「近地球軌道」載荷為63.8噸,其抵達火星的載荷則為我們的3倍,為16噸。

不僅如此,這枚「獵鷹重型」火箭還毫無懸念地「碾壓」了在2018年2月7日之前美國現役最牛的重型火箭「德爾塔IV型」(「近地球軌道」載荷為28噸)。

當然,大家一定會問這個「獵鷹重型」63.8噸的「近地球軌道」載荷,又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大家知道我們打算在2030年實現的載人登月計劃吧?要實現這個計劃,我們現在的長征5號的載荷是完全不夠的,還需要尚在規劃中的長征9號超級火箭才可以。

可如果人家美國人想重返月球的話,他們現在就已經可以憑藉「獵鷹重型」實現這個我們中國人還要12年才能實現的目標了。

然而,人家SpaceX的夢想,可是登陸和殖民火星呢……

比馬雲還要敢想敢幹的美國最牛企業家

是的,說起 「獵鷹重型」的成功,就不能不提這枚火箭背後的那家美國私營企業SpaceX,以及這家公司的老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

其實,咱中國人對於這個美國企業家並不陌生,因為不少中國大城市的馬路上已經紛紛出現的昂貴又帥氣的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就是馬斯克締造的。

不僅如此,他還與另一個不少中國人都很熟悉的東西有關: 網路在線支付平台。

如今,支付寶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網路支付平台——但你並不知道的是,數十年前當網路支付平台剛開始在全球走紅的時候,引領風頭的可並不是馬雲的支付寶,而是馬斯克參與締造的Paypal!甚至於國內外有不少人都認為中國的支付寶是「模仿」馬斯克的Paypal而來的。

不過,與馬雲相比,同樣玩支付平台的馬斯克卻有著一顆「理科男」的內心。

在通過Paypal發家後,馬斯克很快將大筆資金投入到了他更喜愛的科學技術領域,一邊搞出了特斯拉電動汽車,一邊則成立了今天成功發射了「獵鷹重型號」超級火箭的SpaceX宇航公司,開始實現他探索宇宙的夢想。

而且公開資料顯示,馬斯克起初並沒有得到過任何美國官方機構的幫助,他從一開始走的就是純粹的商業路線:起初先是想從歐洲和俄國人那裡買個廉價火箭用,但後來發現對方要價都太高,於是他便成立了SpaceX公司自己做火箭,而且他還要做完全可以商業化推廣、價格親民、成本低廉的「火箭」,要讓更多的人可以實現探索宇宙的夢想。

可在美國,一個私人公司真能做火箭嗎?他哪兒來的人才呢?

這裡就要提一下當年美國和前蘇聯的太空爭霸歷史了。我們都知道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在我們新中國剛剛建立,工業化才剛剛起步時,人家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就已經開始用火箭把宇航員往太空中送了。其中在60年代末期,美國人甚至研發出了今天都還沒有任何國家能超越的「土星5號」超級重型火箭,其載荷比今天的「獵鷹重型號」還要多出近一倍,並成功把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等人送上了月球。

於是,這起步極早且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達到驚人高度的美國航天業,自然也給今天的美國培育了大量的航天人才以及可供民間企業使用的豐富航天資源。

而馬斯克也成為了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受益者,在SpaceX於2002年成立後,他迅速網羅了一大批擁有豐富航天科技經驗的人才,比如他的副手湯姆·穆勒(Tom Mueller)。

說起來也有趣,這位穆勒先生原本是給美國官方的宇航局(NASA)打工的,在NASA的一家供應商擔任火箭引擎的工程師。然而,由於體制原因,他原本參與的一個「低成本火箭引擎」國家級項目被當時新上台的美國總統小布希給「砍」了。結果這位動手能力極強,甚至能在自己家裡就造出小型簡易火箭引擎的工程師,就這樣被馬斯克招攬了過去,成為了今天SpaceX公司的靈魂人物,為馬斯克的公司打造出了今天成功令「獵鷹重型」火箭升天的梅林引擎。

不過,羅馬也並不是一天建成的。在「獵鷹重型」成功的道路上,馬斯克和穆勒等人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乃至不少失敗的代價。尤其是馬斯克今天之所以能讓綁著27個梅林引擎的「獵鷹重型」順利升天,打破了之前所有人對這一結構穩定性的強烈擔憂,正是因為他的團隊過去10多年來都在努力做好的一件事:不斷完善梅林這款火箭引擎以及圍繞該引擎而打造的核心產品 「獵鷹9號」火箭,並隨著技術的成熟而不斷降低成本。

圖為獵鷹9號

是的,馬斯克的團隊10多年來的投入和精力,只是為了把一款火箭做精,把一個引擎做強。

於是,他們不僅實現了今天在「獵鷹重型」上的成功,他們的「獵鷹9號」火箭更是成為了目前全世界成本最低廉,性能也最為穩定可靠的火箭,也因此成功佔據了目前全世界火箭商業發射市場的絕對份額,幾乎把原本佔據市場主流的歐洲和俄羅斯全都擠了出去!

不僅如此,馬斯克的團隊還在3年前就在全世界率先實現了火箭「回收」的技術,讓以往發射後就徹底廢掉的、但造價極為昂貴的火箭推進器等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定向回收並再次利用,從而「顛覆性」地解決了火箭發射最主要的成本問題。

於是,當今天美國官方的宇航局NASA還在為研發經費發愁的時候,純商業運作的SpaceX卻混得「風生水起」,結果反倒是NASA需要找SpaceX尋求幫助了。

美國科技新聞網站The http://Verge.com就報道說,一旦「獵鷹重型」火箭成功,NASA今後很可能會在重返月球方面尋求與SpaceX的合作,因為雖然 NASA目前也在研製自己的新一代登月重型火箭,而且載荷要比「獵鷹重型」強出不少,但發射成本卻是「獵鷹重型」的10倍之多,所以一旦「獵鷹重型」像「獵鷹9」一樣在技術上變得更加穩定,商業的運作上也成熟起來,NASA很難不對其心動。

逆天的營銷

不過,比起與NASA合作,讓自己的「獵鷹重型」火箭能夠像「獵鷹9」那樣成功變現,給公司帶來商業化的收益,才是馬斯克更關心的。

所以,早在這次發射前,同樣極具商業頭腦的馬斯克就已經在為他的這款新型火箭謀划出了一個「一石二鳥」的營銷套路。

何謂「一石二鳥」呢?原來,這馬斯克居然是把自己的一輛特斯拉跑車塞到了火箭里,並打算用火箭把這輛轎車送上「地球-火星軌道」!

特斯拉的紅跑車裡面坐著一個叫Starman的假人,穿著太空探索公司的新宇航服,車裡放著一本《銀河系搭便車指南》

這個極為瘋狂也極具想像力的營銷也就意味著,「獵鷹重型」成功發射,等於是同時給自己的兩個公司的產品都打了廣告。而且讓跑車進入「地球-火星軌道」並繞著火星「飛馳」,還透露出他下一步打算對公眾開放「宇宙觀光」的計劃,甚至未來打算讓人們坐他的火箭前往火星去尋找新生活的「野心」!

為啥咱中國沒有這種火箭?

相信大家讀完了前面耿直哥對於美國和馬斯克的這番「毫無節操」的膜拜,一定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為啥咱中國沒有這種火箭呢?

這絕不是因為咱們中國人的智商不足,或是國家的投入不夠,而是因為我們與美國在火箭領域先天就存在著巨大差距,這也就決定了我們的發展重點也與馬斯克和他的SpaceX會存在較大不同。

先天的差距方面,正如耿直哥前面所說的:人家美國1969年就已經成功用「土星5號」這種上百噸載荷的超級重型火箭把宇航員送上月球了,而我們在1970年才剛剛用遠程導彈改造過來的、載荷僅為300千克的長征一號火箭把我們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天……

當然,對於一個1949年才剛剛建國,且工業基礎基本為零的新生國家,我們能在短短20年就有第一顆衛星上天,也已經說明了我們強大的追趕能力。

然而,火箭這種涉及基礎學科和工業化水平的領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追趕上的。所以當美國像SpaceX這樣的私企都已經在研發「獵鷹重型」這種超級火箭時,我們還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先把我們的「長征5號」給弄穩定了,然後再去考慮在2030年實現「長征9號」這種光引擎技術就與「長征5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國產重型火箭。

所以,雖然2016年「長征5號」的升空令我們從「航天大國」成為了「航天強國」,但我們中國人可千萬不能因此就「飄飄然」,覺得自己很牛了。和美國人比航天,我們仍然還是「學生」,而今天美國人成功發射的「獵鷹重型」更應該讓我們清醒過來了!

但耿直哥也相信,只要我們的國家保持穩定發展,這個差距就能被我們一點點追上。畢竟我們「集中資源辦大事」的體制在追趕技術差距上還是有很大優勢的。而且到時,我們今天「種下的樹」也必定會讓這個國家的新一代人才獲得比今天更廣闊的逐夢空間與資源!

文章最後,讓我們再一起欣賞一下這次「獵鷹重型」火箭發射的精彩全過程吧!

戳視頻鏈接→http://v.qq.com/x/page/r0547bswmed.html


推薦閱讀:

TAG:SpaceX | 航天 | 特斯拉汽車TeslaMotors | 運載火箭 | 獵鷹火箭FalconRock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