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別從皇帝、貴族和人民的角度評價奧格斯堡宗教和約?


1.從皇帝的角度來說

自奧格斯堡條約到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皇帝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狂熱的天主教徒,將新教看作致使基督教分裂的異端,需要被堅決地對抗和抵制,持這種觀點的皇帝,代表人物是普世皇帝查理五世(查爾斯五世)和導致三十年戰爭的序曲擲出窗外事件的費迪南二世。對於這一種皇帝來說,奧格斯堡條約是一種很不幸的事態的發展,是一種代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和皇帝權威的下降的象徵。

第二種,天主教徒,但是對新教的態度較為溫和,希望通過外交和條約等手段,將新教保留在舊有的基督世界裡,更在乎表面上歐洲基督世界的統一性(在這時期俄羅斯等東邊地區還不能算是傳統歐洲地區),而不是嚴格意義上信仰的歸屬。持這種觀點的代表皇帝,是查理五世的弟弟,運氣非凡的斐迪南一世,和他的兒子馬克西米連二世,以及馬蒂亞斯。對於這種皇帝來說,奧格斯堡條約是一種手段,是一種方式,是合理並且可以有效的。他們更追求基於這種規則去控制和管理神聖羅馬帝國。

第三種, 天主教徒,但是對於天主教和新教這個事情事實上並不在乎,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個人生活或者個人享樂。藝術世界的一部畫作,對於他們來說比自己統治的領地下的一個城市的宗教歸屬更重要。這種皇帝的代表人物,是事實上唯一一位以布拉格為首都的哈布斯堡,魯道夫二世。對於他來收,奧格斯堡條約到底怎麼樣,他真的不太在乎。

以上,我已經交代了這段時間內的全部的6位哈布斯堡皇帝。

2.從貴族的角度來說

從貴族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便變得非常複雜了。複雜之處在於,神聖羅馬帝國內部一直以來,充滿了各種社會生活型態,各種地區傳統和風貌,各種地區的合作和對抗。而這些貴族的領地,也都是君主制政體,而就像上文探討皇帝一樣,不同的君主有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

在這裡我需要嚴格強調一個經常被人忽略的事實,那就是奧格斯堡條約,事實上對待卡爾文教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好的。在「誰的領地,誰的宗教」這個規則之下,只包括了新教和天主教。因為對於天主教人世來說,卡爾文教過於偏離,過於異端。

那麼首先,對於所有的卡爾文教君主來說,奧格斯堡條約是一種象徵著皇帝在宗教事務可以作出妥協的體現,是一個需要擴展的基礎,是一種皇帝對地方統治者的固有特權的承認。至少對於勃蘭登堡的選帝侯來說,奧格斯堡條約對他們的觀點和行為邏輯的影響非常的小。

拋開卡爾文不看,主要是路德新教和傳統的天主教,在此之外,神羅內部同時還有很多其他的小教派,比如波西米亞那裡,和再洗禮派等,但是這些教派缺乏影響力,和人民和小小貴族聯繫更加緊密而不是值得在這裡討論的貴族。

對於絕大多數路德新教貴族來說,奧格斯堡條約是他們通過政治和軍事的鬥爭取得的光輝成果,它不僅承認了他們信仰的存在,也允許了他們依照自己的信仰去在自己的領地上庇護和傳播新教的權力。不僅僅要接受這個條約,還要組織起來同盟去保護和捍衛這個條約。

對於天主教貴族來說,這個問題有點複雜,複雜之處不在於天主教這一邊情況更多,而在於傳統的歷史學家將新教看作先進力量,而近當代歷史學家承認新教這一方才是推動三十年戰爭和17世界的宗教戰爭的主要驅動力,因此對於天主教貴族領地的研究,要顯著地少於對路德新教的研究。但是簡單來說,也還是分為三種:對新教敵視,對新教中立,和對新教溫和。

對新教敵視的典型代表,是巴伐利亞伯爵阿爾伯特五世,事實上巴伐利亞伯爵領也是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反對宗教改革的一二號人物,而在溫和和漠視派哈布斯堡皇帝在位的時候,你說巴伐利亞是一號大哥,也沒有什麼太多問題。而對新教敵視,換而言之,更加符合術語的說法,就是反宗教改革支持者,因此政治主張和宗教管理上,基本符合反宗教改革的很多決議。

對新教中立或者溫和,基本上主要是那些勢力更加弱小,更加難以決定自己命運的小諸侯,小主角,和帝國騎士。帝國星羅棋布和複雜的政治體分布狀況,使得精確到很多人口不過幾百幾千的小諸侯的時候,探討他們的領地的政治地理狀況變得幾乎不可能詳盡。

3.從人民的角度來說

這個第三種角度,不是我個人的閱讀,學習和研究範疇,我並不是很確定我能不能系統的解釋這個問題。但是據我所知,神羅的絕大多數居民應該是可能並不知道奧格斯堡條約到底是個什麼玩意的,他們要麼不識字,要麼受制於當時的社會風氣之下,並沒有政治參與的高意願(至少和今天全球共和國普遍的時代的公民比)。他們一生所見,和一生所受制的,主要是他們上一級的地方統治者。而這些地方統治者也就是那些貴族。

核心上來講,從人民的角度評價奧格斯堡條約,和從人民的角度去介紹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時代的社會和生活,是兩個問題。

如果真的嚴格說「評價」的話,那我覺得回答是「不在乎」。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真的沒有那麼多權力和機會在那個時代做什麼。君主要徵稅,那就交錢,君主要兵役,那就參軍。那是一個人命貧賤的時代,掙扎是常象。


推薦閱讀:

TAG:歐洲宗教 | 宗教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