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如何防范?

除了父母管教不当之外是否还有一些社会因素助长了这种现象?为什么在我们小时候见过的同龄人多是有礼貌有教养的?


哪来的熊孩子,只有熊家长;

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意识+没钱+没精力

反正关键时刻有杀手锏:“别(反)跟(正)小(我)孩(们)一(不)般(会)见(赔)识(的)”


你只不过忘记了你小时候同龄人有多傻x罢了

论起毁东西,无同情心,不尊重人,抢话,没礼貌翻别人家东西这些事

不分时代,只分家教


谢瑶环。

贾母也笑道:“我们这会子也打发人去见了你们宝玉,若拉他的手,他也自然勉强忍耐一时.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


前段日子,南京熊孩子昊昊成功引起了各路媒体的注意,但却不是什么好事:由于太调皮,同班45名同学家长联名要求学校将昊昊换班或转学。在距期末考试只有9天的情况下,该班一半多学生集体缺课以示抗议。

“把同学打得头破血流”,“上课时把同学的书撕掉,随意吵闹、跳绳、跳舞”,“掀女同学裙子,女同学哭着闹着不想再去学校”,“一学期气跑两位老师”……这些都是来自同学、老师对昊昊的印象。家长们说:“忍了三年了,不能再忍了”。校长则坚持拒绝家长请求,强调“不抛弃不放弃”。无论此事最后如何收场,它都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怎么做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熊孩子呢?

在火车、飞机上尖叫,刺耳的声音没完没了;在商场、餐厅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追逐打闹,撞了人也不说对不起;在公交、地铁上穿鞋踩踏座椅,上窜下跳;在亲戚朋友家做客,不经允许到处乱翻,看上什么就要带走;……这些,是熊孩子的日常(来自公众号:科学育儿创新社)。

孩子熊熊一个,爹妈熊熊一窝,100个熊孩子可能有1000种熊法,但无一例外背后总有一对熊爸妈。他们在熊孩子打搅别人时毫无歉意,全程用母爱的光辉欣赏着自家娃,不论怎么熊都是完美可爱。

熊家长语录你肯定听过:“等你有孩子你就知道了”、“孩子还小不懂事”、“你一个大人跟小孩计较什么”……熊爸妈觉得他的孩子熊得非常可爱,并且需要全世界都用爱和包容对待他的孩子,他们发现孩子错误不及时纠正,反而觉得有趣、有理、有本事,纵容孩子为所欲为(来自公众号:科学育儿创新社)。

曾经有则新闻说一个熊孩子拿水往亲戚的钢琴键上倒,孩子爹妈以“哎呀,小孩子不懂事”为理由推脱,还说“正好帮忙洗琴了”。亲戚不好发火,只得作罢。后来这熊孩子“勇创佳绩”在商场用可乐“洗”了一架 60 多万的进口钢琴,被索赔19.8万折旧费。

熊孩子就是在“不懂事”的纵容下越变越熊。没有人天生懂事,孩子小,不懂事,恰好说明他需要被教育,而不是需要别人忍让,父母不教育,社会就会帮忙教育。熊孩子不过是因为被过度宠溺,太以自我为中心罢了。

这世上没有天生的熊孩子,也没有从天而降的小天使。我们都曾见过在地铁上乖乖坐好甚至给老人让座的小孩;也见过脚踩座位,妈妈却在一旁开心拍照的小孩(来自公众号:科学育儿创新社)。如果孩子第一次犯熊大人就及时制止,告诉他这不对,孩子不大容易熊下去;相反,当他犯熊时,大人却说“哈哈,好萌”,那他将真的会成为一个人见人烦的熊孩子。

很简单,当孩子踩上公共交通工具座椅的时候,告诉他这样不对,拉他下来并把座椅擦干净,而不是怕他摔到就护着任由他在座椅上嬉闹。

有些父母说: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就是不听,有什么办法!这些家长对付熊孩子的办法就是变成虎爸狼妈,看不爽就打。文章开头南京熊孩子昊昊的家长就是如此:昊昊曾把班上一位同学的头打破了,该同学父母就带着受伤的孩子去他家评理,没想到昊昊的父亲掐住昊昊脖子,掐得快断气,吓得被打孩子的家长赶紧就此罢休。

如果棍棒就能解决问题,那教育也太容易了。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出孝子”,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句话显然变得有些苍白。棍棒让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要么叛逆反抗。事实上很多熊孩子根本不吃这套,此处灭其威风,他换个地方继续兴风作浪。棍棒的作用只有一个:显示家长在教育上的懒惰。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春风化雨,以身作则。在孩子年龄尚小、理性不足时,身教的作用远大于言传。说一百遍,都不如直接做给孩子看。让孩子不在公共场所大声讲话,不如自己把声音放低;让孩子有爱心,不如与他一起照顾一只流浪猫。用心去做,其中的道理孩子自然会懂,这就是为什么通情达理的父母,孩子大多也不差的原因。

很多家长一边打孩子一边说:“谁让你打人了?不许打人!”一边发脾气一边喊:“脾气大是不是?翅膀硬了是不是?”一边应酬不断牌局不散一边让孩子好好学习……试问,这样的“教育”真的有作用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缺点正是父母的不足。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真实反映了父母的影响。以吼、打、骂为准则来教育孩子,反而要求孩子不能这样做,真的可能吗?

教育并不是父母对孩子单方面的期望,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达到期望;不仅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父母的成长过程。如果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首先自己要成为那个样子。爱,本就是一场自我教育。

也有一些家长追求“自由”,担心给孩子立规矩会压制天性,妨碍想象力、创造力。首先我们要明白,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要他因循守旧,而是让他从小懂得遵守规则。就拿吃饭来说,不敲盘子不剩饭是规矩,但要求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就是教条,和规矩并没有关系。

即便在尊重儿童天性的西方教育理念里,遵守规矩,有责任担当依然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来自公众号:科学育儿创新社)在《爸爸去哪儿3》中,来自加拿大的夏克立被公认为是最会沟通的父亲,同样会在女儿犯错后让她罚站;混血儿诺一的法国妈妈安娜,早早就培养儿子的独立意识和“保护妹妹、保护妈妈、保护女人”的责任感。因此不到5岁的小诺一能在没有爸爸的陪同下,带着3岁的妹妹参加节目。

所谓的立规矩,不是拿学生守则式的教条规定去限制他,而是引导孩子释放心底的善。很多家长会在孩子不小心磕到小板凳的时候打小板凳,说它碰疼了宝宝。其实这是一种“复仇”行为,无意中教会了孩子仇恨而不是宽容。为什么不在孩子磕到后亲亲孩子碰痛的地方,安慰他,然后带着他安慰小板凳呢?教会孩子善待对方,也让他知道,任何碰撞都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

为人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身体力行地帮孩子跟身边的万事万物建立起联系,有了联系,才会有感情,才能学会温柔和善良。很多人说,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殊不知长大只是个时间概念。谁都会长大,关键是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的身心是否走向成熟。

爱是土壤,可以种出玫瑰,也可能养出罂粟。每一个野蛮生长的熊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残酷生存的丛林。父母不教育,总有一天会被社会教育,那便是头破血流。真正的爱,是在社会的鞭笞降临到孩子身上之前,教他懂得规则、责任与善良。


别把孩子当宠物养,要知道他是一个人。


除了《七龙珠》里面的悟空是撒亚人(生性残暴)天生是熊孩纸,后来由于从悬崖摔下去撞到头,变得温纯无比之外,我没见过除了父母管教不力所出的熊孩纸。

如果遇到,请从悬崖往下扔,恭喜你,拯救了地球。?


第一个问题 熊孩子现象怎么产生的

从一个事例来分析吧 我姑姑家有一个熊孩子 今年五岁 怎么熊呢 今天来到我家 能把跳棋里面的玻璃珠捧一把乱扔
然后自己家掂来的一箱送礼的好粥到 自己哭爹喊娘的非要打开吃【没家教
看见我家的干果还有一罐进口糖 很多种类
他能一个一个吃过来遍不好吃的吐了吐在茶几上而非垃圾桶 然后觉得好吃的毫不避讳的装进自己的口袋
自己还找了个袋子装 他妈妈就在一边笑眯眯的看着他
他去我书房 我没锁门的话 他能把我手办拆了 书撕了 电脑砸了 几瓶墨水碎了 墨水染了一地 我出去要打他 他妈妈就对我笑笑说多大点事···

他怎么从一个大家都认为纯净的婴儿成长为一个熊孩子的呢?

首先 父母的因素

他的妈妈 工资不高
每天把他送幼儿园再接回来就不管其他的了 他平常啥都惯着
他的爸爸 没工作 极度的大男子主义 说 如果他妈妈接着工作 他就不出去工作 每天睡到中午十二点 然后问妻子要钱出去打牌 输光了回来 赢钱了就请别人喝酒 当然是输的多 好几次都是他妻子带钱过去赎他
回来之后就打这个熊孩子 这个熊孩子呢 没事就打自己妈妈 就是拽头发 打脸之类的 他妈妈就乐呵呵地受着 这些对于一个没有自己能力的孩子来说 会让他心理扭曲

其次 学校的因素

我这个姑姑家的熊孩子 类似于有点怕生人 然后在学校的时候特别文静 都不说话 所以别人老是欺负他 老师也不管 以为是孩子们之间闹着玩 他就总是被别人欺负 回来被父亲打 然后只能打他妈妈 这就是恶性循环

接着 就是题主问的有没有社会的因素
当然有

我个人认为 这种串亲戚尤其是远亲一年就过年的时候来看看的那种
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社会体验 所以说这种亲戚 更是会娇惯着孩子 想着反正也见不了几次 让他干个啥不行 然后就会让他无法无天 还有一些长辈 基本上都是把孙子当宝贝 现在社会发展比较快 条件比十几年前好的多 所以有很多 诱惑 比如说一些琳琅满目的食品 当然他在别处见到的东西也会 你小时候可能会哭闹的让爸妈给你买 他们则是变本加厉的想要得到这些东西而已

最后 个人的因素

基于以上三点 会让孩子最开始的三观不正
但是他们又会想要一些好的东西 吃的喝的玩的
怎么得到这些东西呢?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歪曲了以后就不会想着通过自己好好表现让父母给自己买 而是会通过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要挟别人 而父母长辈的娇惯常常让他们得逞
他们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 变本加厉的 用一些超常规的方法来满足自己【比如掀裙子啥的

你说 我们为什么有良知觉得自己不是熊孩子不会有熊孩子这些举动呢?你回想一下你的成长经历
你父母不是打你个屁股开花就是慈父慈母良性引导 你没有被骄纵
其次 你读书了 你从学校教育中明白一些东西 你从日常读书中明白世界和一些道理
你有自己的信仰【不单单指宗教 你是不是有喜欢的书籍科目座右铭呢?

当然 任何时代都免不了熊孩子 你在小的时候也会有熊孩子 但是
那些是你所不愿意接触的 你就不回去面对这些熊孩子喽 而且那时候家庭条件没有现在好 基本上只有过年过节 才能满足一下自己的心愿

第二个问题 如何防范

这个我没有孩子 我还真不知道如何防范
我觉得就是如何教育孩子吧?知乎有很多这类似的文章

补充个如何应对吧 就是我应对上面那个熊孩子的方法

首先 面对熊孩子的时候
你不能笑眯眯的和善的表情 你要抱着我要杀人的心态反应到你的表情上

其次 你不能蹲下去和他说话
不能和他处于平等位置 你要站着看着他 或者稍微弯腰 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眼

接着 你要和他说话
如果他要求一些东西 能拒接就拒接 告诉他这些不行 同时可以用别的东西代替 如果他实在是无法沟通 请打他屁股 不要扇脸 屁股一时半会看不出来有印子
然后边打边说 这些不行啊不能给你啊我也没办法啊你这样是坏孩子啊

最后 打发他家长带着孩子走人

我并不是什么专家 只是个中学生而已 以上内容 就当娱乐好了O(∩_∩)O


因为家长是窝囊废。


鲁迅先生论熊孩子的产生:“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鲁迅先生说这段话是有切肤之痛的:

大神 @张佳玮 先生写过

1925年5月的《京报》副刊,孙福熙先生说了一件事。鲁迅先生刚从日本回国时,不到三十岁,一度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老师。某一天,他做氢气点燃实验,忘了带火柴,就去拿,还叮嘱学生千万别碰氢气瓶,漏进空气有危险。回来了,点燃。氢气瓶显然混进了空气,爆炸。鲁迅先生双手炸伤都是血。抬头看,学生们早避开前两排了:是一帮捣乱孩子,故意放了空气进去,朝后躲,看热闹的。


熊孩子车内扔鞭炮 只因车窗没关好半小时车体烧毁只剩框架

不提谴责、不提赔偿,仅仅一句这熊孩子让人哭笑不得就结束了。


我們這個社會已經過於浮躁,於是對於類似孩子哭鬧,孩子調皮等行為整體忍耐度極低。我在火車上聽見小孩哭就極為煩躁,但是沉下心想想,小孩不就該是這樣麼。。。

另外,我們這個社會已經足夠複雜,信息也足夠發達,發生微博上盛傳的段子,本質上如同農用車裝上賓利,怎麼說都有理。

第三,我不承認我們國家的孩子是最熊孩子的,那些自由主義國家的孩子更沒法辦,比如法國。只不過,人家對自由的理解,是雙方面的。

第四,我認為孩子熊,很正常,否則就不必有成人社會了,關鍵是家長要懂得善後,善於善後。比如說,孩子損害了別人20萬的財產,那就賠人家25萬,態度懇切,不要裝逼,這才是法制精神,契約精神。


今天在饭店吃饭,旁边一桌有个约莫四五岁的男孩子站在饭桌边上,几乎是从我开始吃饭就在哭喊,歇斯底里的那种。一开始觉得是小朋友嘛,忍让忍让。可是这孩子一点也没有停的意思,还越叫越大声越尖厉。

孩子的两位三四十岁的女性家长一边低头玩手机,一边你一句我一句跟孩子表示:

“你哭啊,哭也不给你吃冰淇淋。”

半点没有哄孩子不哭或是告诉他公共场合要注意一些的意思,于是孩子哭闹地就更厉害了。

我就坐在旁边一桌实在有些受不了,问那位看起来是妈妈的能否让让你家孩子声音小一些。这毕竟是公共场合。

两位女士是这样回应的:

“你没生过孩子你懂什么!”
“我没这个能力,有种你叫保安来啊!”

………

无独有偶。又想起上次在上海迪斯尼的食堂吃饭,坐在一个有三四个小孩的桌边上,餐桌正对着光轮摩托室内过山车。每次过山车出现,这三四个孩子必定要一起大声尖叫,保持着几十秒一次的精准频率。

尖叫的分贝已经足够让人头疼,但更头疼的是这些孩子一边叫,还一边吹肥皂泡泡。那时是晚餐高峰,周围全都是吃饭的人。

家长呢?当然也是在低头玩手机啦。尖叫吵到别人关我什么事?肥皂泡泡炸到别人盘子里又关我什么事?

我家孩子开心就好。

哪有什么天生的熊孩子,不都是“我家孩子怎么开心怎么来”的熊家长教出来的。就算真的做了什么确实不好的事情,那也是给别的什么害的。比如知乎上很火的那个“我家儿子猥亵同班女生都怪看了不好的电影”。

为人父母不用考试是一件多细思恐极的事情。

至于如何防范,我觉得防不胜防。


我小时候是好孩子;

被人欺负的哭包;

爷爷管的严,乖宝宝

近几年偶尔见到那些基本不认识的长辈最常跟我说的就是:

我以前跟你家XXXXX,就知道你最听话了!

现在,没自信,没胆量,没担当。

多希望以前能熊一点。


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是比较调皮,只不过现代社会网络这么发达,一丁点小事马上就被炒得沸反盈天。再加上现在的年轻父母确实很多都没有责任心,生了小孩没有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要么放着不管,要么无条件溺爱。现在的“熊孩子”基本上都有对“熊家长”,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家教的问题。

还有,谁小时候没干过几件蠢事被当成熊孩子来说的,只不过现在网上有几个太“熊”了,被当成典型提出来了。


熊孩子是熊爸和熊妈的结晶。

亲戚的熊孩子把我的宝贝摔坏了,我斥责他两句哭了。然后,熊妈说:“不就是个什么破东西吗?赔给你还不行吗?”

弄坏了别人的东西,不仅不道歉还这么理直气壮,真是不可思议。

看到我有两个包包,又说:“你有两个包包,送我一个呗。反正你也用不了那么多。“

说得好有道理,我一时无言以对。

还有个姐姐的4岁孩子来家里做客,玩完玩具还自己收好。

总而言之,就是家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你想孩子有礼貌,你就不要目中无人,不守礼节;你想孩子懂事理,你就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强词夺理。

一个不懂礼节没有道德操守的家长,纵容孩子到处作“恶”,真为孩子感到可怜。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出生真的是一张白纸,在他能够明白事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年龄之前,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性,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就是他的行为榜样,就是他的是非黑白。起码,在熊孩子眼里:连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父母都没说我错,你们算个毛线?

然后,嗯,熊孩子华丽登场。


怒答一记,小时候曾经有过经历,看到小伙伴去超市偷糖果。小孩子不懂事,不明白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结果不出多久小伙伴拿到别人家的钥匙进房偷走邮票,被家长知道打的死去活来。

大人疏于管教,孩子会以各种形式成长,包括被这个社会所不容许的姿势,从来没有熊孩子,熊的永远是没教给孩子规则的父母。


小屁孩捂着耳朵冲你笑 你他妈还不知道炮在哪儿


咳,这要从森林里的“光头强”说起。。。

嗯,求折叠的节奏。。。


我来从另一角度添条回答吧。

我堂弟就是一熊孩子,特别特别熊,家长说了也完全不听的。但是我婶婶说这是特地培养的,有点坏坏的孩子将来才能抢得过别人,将来才能养活自己。

这话未必没有道理,我接触过很多极度老实又极度贫困的人,就像润土和他父亲,他们少年时天性便被压抑,思维极度僵化,做事怯怯缩缩,被贫困包围着却又不会变通。虽然他们很老实很正直但是还是为他们隐隐感到悲哀。

这个社会很现实,同等条件下你只要比别人凶一点点就可以抢得过别人,你就有饭吃。

所以有的孩子之所以成为熊孩子是因为ta有一对无比现实的父母。我不敢说好或者不好,只是感到悲哀,只觉得社会不该是这样子。


我先说件事,前段时间家里来了一亲戚孩子,一进门就向里屋里去,要玩具玩,后来拿了一个小玩具和一个球给他玩。与他母亲在门口告别时,他拿着球看了看放下了,然后又回屋转了一圈,当时挺奇怪的但没多想。后来在门口时神色不对被他妈妈发现了,他把小玩具放在口袋里了(先看球可能是感觉目标太大…小孩不容易掩饰表情,但估计他妈妈也是颇有经验了)。我妈当时反应比较快,立刻就说这是阿姨送给你了。他妈妈最后也说这是阿姨送给你的你才能要,谢谢阿姨。

说这个事有两方面意图。一,上面的有些知友认为"熊"一点才好,这一点我不否认,但"熊"要建立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下,不能偏离做人的本,象这种意味太明显的偷就不行了。其实这种熊,我更多的理解是主动、外向。另:自己家教也比较严,所以有时候不愿去争取、去主动与人交流,这也是我希望能自身够改善的地方。

二,就是问题所问,父母的纵容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由上例就可以看出。孩子不明事理,得到好处后就会尝到甜头,不会在意其道德上的不合。同龄人,我个人认为还是存在的,只不过现在有了媒体与公众的关注才让人们觉得"坏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具体成因可以参见孕妇效应。防范…防不胜防,象上例中,我对那孩子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但还是没能想到它能考虑到拿东西要拿大还是拿小。或许,只有象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别人才行。但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有所偏颇之处还请各位知友指正。


推薦閱讀:

關於孫女舉報爺爺撞人致死!從人文道德上你怎麼看?
女友之前單身時和一個男生一個女生去賓館打牌過夜,我覺得很無語,大家怎麼看?
如何理解「最好的騙子,總是說真話」這句話?

TAG:社会现象 | 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