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耳聞目睹的教育進步,有哪些?
「未來已經發生,只是分布的並不均勻」。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培訓教育,互聯網教育,個人教育,等等,這些領域內,你耳聞的,你目睹的,甚至你參與的,你協助或主導的,你一手促成的改革和進步,有哪些呢?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呢?這些教育的改革和進步,你是如何看待的?哪些是切實的改進,哪些可能流於形式?這些進步能否持久?弊端和不足有哪些?有沒有可能進一步改進這些情況?有沒有辦法在更廣的範圍內推廣這些改革和進步?讓我們在這裡,相互傳播教育的希望。
我兒子的幼兒園的老師,一次開家長會對我們說,「小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為什麼相互欺壓,那是學校的教育太無趣,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啊,教育首先應該要解決的是孩子無聊的問題」,我頓時內牛滿面啊。
得趙法得趙兄邀請發言。首先聲明:
- 我沒有工作在教育系統,其次我還沒有結婚更遑論有孩子,所以說話難免有偏頗之處,錯處尚望見諒。
- 我不喜歡翻舊帳,無論是好是壞,所以論題只能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上下,即改革開放深化過程中的教育變化。
- 經驗所限,我無法對整個教育現狀做整體評論,只能根據我的經歷點評。
總體來看,我傾向於認為這個階段的國內教育的主流是走一個大滑坡的趨勢的,甚至連固步自封都算不上。進步確實存在,但是我認為更多地在以非官方的,支流的形式存在。同時,從我的個性而言,我更熱衷於關注反面意見,因為我相信只有關注短處才能有所改進。雖然趙兄希望多提正面,但我兩面都會提。
進步的一面:- 設備進步。很多高校已經普及了計算機教室。
- 在沒有高考指揮棒控制的時期,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興趣愛好。如今的課外興趣小組,還算能辦得下去。
- 思想上有所鬆動,一些原本在80年代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東西,比如動漫,比如遊戲,可以通過學生社團的形式進入大學校園。
- 大學中選擇教育方向多元化,允許有衝勁的老師們改進教學。我曾經在大學幫助老師將原本基於DOS的老一套教材更新到以Linux為基礎的新的教學體系,這在之前即便不是不可能,也可以說困難重重。
- 示範工程大行其道,助長教育不均衡的現象。我曾經注意到一點,就是很多舉例說近年來教育進步的例子,往往集中於大城市,而且是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相對偏遠地區和發展中省份的情況則少有人提起。就我所知道的一些情況而言,很多發展中省份仍然是高考指揮棒為綱。大學教育一樣如此,清華北大每年得到的投入是外地高校無法比擬的。
- 在少數地區,有教無類已然名存實亡。請允許我點名,北京。一個例子是前些年被《南方周末》披露的北京市一批90年代隨父母進京得到所謂「北京綠卡」(真可笑,同一個國家的公民居然還要綠卡才能在本國生活)的孩子們,在高考前被通知必須回到原籍參加高考。教育部門明知跨地高考之難卻堅持己見,甚至出現海南籍考生由於學籍問題,回到原籍也無法參加高考的事件,至今無有說法。整個事件中,教育關懷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照章辦事。而照章辦事的背後,實際上折射出的則是教育部門官方對無事即功的整體性認同和個體未來的漠不關心,令人心寒。(參考:http://beijing.jinghua.cn/c/200712/03/n575120.shtml和http://www.infzm.com/content/32536)
- 思想教育和價值取向嚴重混亂。官相官威甚囂塵上,比如五道杠事件已經不是新聞,不必贅言。這幾年一群「磚家」大肆叫囂復古,師法孔孟,視當代法制教育如無物,堪稱奇觀。學孔子不是不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好事,但您要一幫十二三歲的孩子跪父母,跪天地,戴冠禮服,就想跑步進入王道樂土了?這個尚且不說,秦俗二十一加冠,真覺得除了他們天底下沒人知道了?說到底,借教育之名沽名釣譽而已。
- 職業教育全面萎縮,學生定位不清,職業素養下降。原本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是並行的雙軌,大學教育用於培養研究型人才而職業教育則用於培養工程人才。而我的印象是從90年代末,職業教育(中專、大專)就業成功率大面積下降,而大學則一手包辦了所有的高等教育任務。這種做法的惡果在計算機工程領域極為明顯,就是培養了一群四不像:即動手能力平平卻自以為「研究型人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反過來,真正做研究時基礎根基缺乏,只能做泛泛論而難有建樹,平時只好轉而做做所謂「橫向課題」,即從公司攬來的開發任務,讓學生做外包聊以自慰。
- 教育與政績脫鉤。唯其如此,才能避免示範工程和資源分配不公問題。
- 贊成教育市場化,但反對教育產業化。教育只能通過市場競爭才能分出好壞,但是一旦變成將成本核算列為首位的產業,則會對教育多樣性造成毀滅性打擊。
- 術業有專攻,鼓勵發展職業教育。大學應當專註於學術,將工程領域還給大專等職業教育。
- 嚴刑峻法,整肅教育部門瀆職現象。須知教育是為國家養士,關注個體對教育戰線來說就是最大的顧全大局。坐失優秀人才的罪過,在我看來並不比投敵叛國輕多少。
文革老課本給你體驗下
讚賞你的想法。雖然我對中國教育很不滿,但是通過教育讓世界更美好也是很多人的夢想。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也說幾條:
- 中國的掃盲成就。這是過往的成就。
- 中國的外語普及,使中國在國際化進程中沒有吃虧。這在各地還不平衡。
- 世界範圍內的開放課程計劃,我也有幸參與推動。
- 政治課上敢言與不敢言的老師們,一定程度上重建了獨立思考精神。
- 素質教育雖然實踐中諸多不足,但是深入人心,並在小範圍內非常成功。
現在國內很多人講教育,講素質教育,根本就沒有抓著要害,特別是中小學的素質教育,還沒有接觸到根本。根本是什麼呢?就是八個字:自由思想,獨立人格。不抓住這個基本點,著意培養現代公民意識,一切都談不上。(早在19世紀初,著名的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就指出:"教育必須培育人的自我決定能力,而不是培養人去適應傳統的世界,不是首先著眼於實用性,不是首先要去傳授知識和技能,而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的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們能在目前還無法意料到的種種未來局勢中自我作出有意義的選擇。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個民族!" 如果不從小就尊重被教育者的獨立人格,著意培養他們成為能夠自由思考的現代公民,那樣的素質教育,不過是奴性教育的修訂版。
西方重啟發性的、自由創造的教育方法,我們可以學習,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栽培年青人的條件。但是西方卻忽視了基礎教育(如歷史、地理和數學等),道德教育和紀律教育,我們應兼顧中國教育這方面的優點,兩方面的長處都吸收,融會貫通,走出一條創造性的新路。中國正處於可創造未來文化的偉大年代。我們不必先預先設定一套外在的原則來迫人人跟從,卻可設定內在人性的多重價值和潛能,作為自律地發展價值的根據。這可成為中西優秀價值融合的哲學理念。如果全都跟西方一樣,我們的特性就沒有了;如果我們特性太多,我們也不會進步。對兩方面都清楚理解,然後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創造新的方向,如:啟發而又不是沒有紀律,有基礎素質而又有創造性,有文化的多元性但又不是相對主義的。從一九九九年開始,中國宣布教育改革,既不能停在過去的那一套意識形態教育,又不能馬上走入西方式的形態,故一切在摸索當中,創造當中。如今要考慮,如何讓孩子們有自律的道德,又對國家、民族有貢獻呢?如何建立自身的健康世界觀呢?世界觀的重新穩定,可能是當前中國文化發展的靈魂問題。我們文化更新研究中心一開始的宣言就是「重建中國人的骨氣與靈魂」。大家都在思考、掙扎,不想完全跟西方,但自己的靈魂又在哪裡呢?中國自身也在找尋自己面對全世界的新的定位。層出不窮的教育產品和宣傳手段,再爛的東西也能換來巨額的利潤,這充分說明教育方面的最大進步,群體性消費能力被強力驗證了。
進步之一體現在有更多的人來關注」教育「了。下面援引自新華網的一篇,原文太長,有刪節。
如果看不見這些,那是選擇性失明,如果只看見這些,也是選擇性失明。該從為社會培養勞動者的教育轉向培養人本身的教育上了。諸君努力。。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 題:書寫更加輝煌的未來——中國教育事業30年大發展
新華社記者吳晶、劉奕湛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這句讓中國百姓心裡感動、切身感受的話,正是中國教育事業改革開放30年來的寫照。 改革開放30年,是黨和政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的30年,是教育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國民素質顯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的30年,是促進教育公平制度建設顯著加強、更多惠及困難群體的30年。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在上課 1977年,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年份。這一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倡導下,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國高校招生統一考試製度得以恢復。當年,全國570萬青年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走進考場,他們的命運由此發生深刻變化。中國人沉積多年的求知熱情如火山噴發,中國社會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 改革開放的春潮,為中國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注入活力: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約1.28億,錄取人數約5386萬,其中,1999年實施高校擴招政策至2008年的錄取人數約4010萬,10年間錄取人數占改革開放30年來錄取總數的75%。 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起,經過10多年奮鬥,中國終於在2000年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超過85%,2007年進一步擴大到99%,躋身於免費義務教育水平較高國家行列。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幼兒園(含學前班)在園學生數量、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數量均處於歷史最高水平。30年來,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共為國家輸送了1億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專門人才。近年來,職業教育的發展駛入快車道。2007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總量突破80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已分別佔據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30年來,各級各類教育的飛速發展,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各種急需的人才,提升了我國國民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有力支撐。
改革開放的春風,把教育公平的理念傳遍神州大地: 書寫更加輝煌的未來--中國教育事業30年大發展
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的廣泛傳播、公共教育財政體系的健全特別是對農村中小學財政責任的確立、跨地域的教育培訓產業鏈的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的傳播、中產階層自助辦學的發端、高等院校科研水準的提升……罵歸罵,進步還是很大。
教育進步,相對哪年,80年代末,文革,還是民國?教育本身沒有進步可言,因為教育不以時代為基準,教育只存在偏離教育本質與否。
我不了解教育行業,知道學校的教育這麼多年來進步了多少,不過這個時代無疑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
1. 學校的環境更寬鬆,更包容。比如韓寒高中時的作文,在我上高中時就不會被當成好作文。
2. 學生的眼界開闊。高中生也可以開發遊戲到app store上去出售,更不用說大學生創業等10年前很難想像的事情。
但是我也發現,雖然有了電腦,有了網路,似乎教育天天都在創新,實際上學校的教育還是很僵化。我的小外甥上小學,老師成天布置各種電腦上的作業,基本都需要家長代勞,家長不會了就給我打電話。春節假期,他們的作業是拿DV去採訪執勤的老大爺,他找不到老大爺,只好找了個紅袖章讓他姥爺扮演......跟我小時候找不到好人好事瞎編一篇作文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所謂的教育創新只是使用了不同的工具,而不是啟發思維,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能算是很大的進步。
同時,奧數之類的東西,在我小時候是極少的,現在的普及只能說是一種倒退。高考存在一天,都不能說是全面的進步,有可能會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出現一些教育的進步,但是在其它城市說不定還是退步了,現在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小孩安排很多很多的課外課程,周末的孩子比上課還要累.
我感受最深的是現在有的地方的高效課堂,徹底顛覆了舊有的課堂模式,把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的調動起來了,學生有著深厚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特別是團隊精神、表述能力、綜合分析歸納理解能力等。
試著列舉一下我耳聞目睹的國內的教育進步:
1. 學校教育。據我所知某校教育學院曾被教育部委託研究各國高中教育制度,作為我國教育改革的參考。另,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2007年至今,為高校提供了大量出國留學的獎學金。如2011年計劃選派12000人,每人每月獎學金摺合人民幣上萬元。總額巨大,功德無量。
2. 家庭教育。這個因人而異。但很明確的是,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情況不容樂觀。
3. 培訓教育。早期以作文、數學競賽為主。如今音樂、繪畫、書法、外語培訓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專業。其中的成人培訓部分很贊,幼兒教育部分有利有弊。
4. 互聯網教育。VeryCD過去的教育頻道。如今的網易公開課。豆瓣公開課教室。松鼠會。知乎。百度百科。互動百科。
5. 個人教育。這是什麼?通過書籍或網路自學?
補充一個:6. 電視教育。百家講壇。作為一個已經畢業10餘年且並非教育領域的人,對於政府主導的教育體系變化實在是知之甚少。個人能間接感受到的積極一面包括:
1、開放合作:與國外教育機構的合作,某種程度促進了新的理念的引進,無論多少;
2、市場化:私立學校和幼兒園的出現,以市場的方式讓民眾有更多選擇;
3、理念引入:一些優秀的理念在一些專註的教育工作者的推動下,一點一點在普及和發展,例如孫瑞雪教育機構。
4、職業教育培訓:一些職業教育機構由於未收到學歷教育制度的約束,發展得非常好,也確實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例如我們所熟知的管理培訓、英語培訓和財務、人力資源等培訓;
當然,作為企業管理者,仍一直能看到的是應屆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在進取心、研究能力、自控能力和承壓能力方面呈現下降的趨勢,對於體系內的教育改革不敢抱有太樂觀的預期。考試製度與就業教育,就目前而言,任何進步的浪潮都必然朝向這兩沙灘。
蒙特梭利、孫瑞雪等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同,平等、自由、規則等觀念在幼兒園教育中得到了推廣。孩子不用再到書本里獲得平靜的避風港了。
教育本身不會因為科技的進度而進步。其實就教育本質而言.....有點退了。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不斷發展與前進的過程。
更多家長覺醒了。
更多老師在學習。
更多校長和機構在改進……1.針對兒童的網路社區出現,例如摩爾農莊,塞爾號等。2.由於生源的減少,在合併學校的同時,部分城市中50人以上的大班縮減為20 - 30人的小班;但是在三四級城市,仍然是60人以上的大班。3.有一些比較有趣的國產兒童讀物出現,主要是漫畫。
教學資源方面:
1)學校教育之外,各種學習班噴涌而出,音樂方面的鋼琴、小提琴、薩克斯、指揮,美術方面的油畫、素描等。普通話,機器人,跆拳道,書法,古漢語,等等。在目前的中國,只要你想學,幾乎都有學習的地方,雖然這些地方的水平參差不齊,機構泥沙俱下,但畢竟提供了一個學習與進步的地方。
2)學習工具,諸如電腦、學習機、智能手機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3)學習類節目與競賽。
4)各類書籍層出不窮,就說兒童讀物,0-2歲,3-6歲,7-10歲,參考卓越亞馬遜的童書促銷頁:http://www.amazon.cn/gp/feature.html/ref=amb_link_29796852_2?ie=UTF8plgroup=1docId=58148tag=doubanad-23
小學語文和英語教學方面:
1)何克抗教授在全國範圍內實驗的「跨越式」課題。具體請參看中國青年報的這篇報道:http://focus.news.163.com/10/1201/10/6MQH9MIL00011SM9.html 稍後,我會提煉補充一下。壞的教育比沒教育更差,壞的教育可能誤導人一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