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學齡前兒童在教育家庭方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我兒子四歲半,想請教一下在家庭啟蒙教育上,特別是孩子性格塑造方面,有哪些注意點?過一兩年就上小學了,是否有必要讓孩子去課外學習一下來準備小學的面試呢?謝謝各位!
補充一下我家小朋友的情況:他性格溫順善良,但相對缺乏自信和勇氣。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我一直希望他可以隨性發展,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科,做自己喜歡的事,出人頭地什麼的都沒想過,只要他健康快樂。所以之前的這段時間,我都是放養式的,沒有特意的啟蒙教育。
但現在出現了比較棘手的選擇,他就快上小學了,我們看上的學校是1年紀到12年級的,需要面試。身邊幾個唐詩、加減法、畫畫唱歌樣樣通的孩子都被刷掉了。於是前段時間,我們開始痛苦的啟蒙教育,可孩子不願學,找老師教他更不接受,說他幾句就會大哭。
這段時間我很糾結,很心疼,感覺是為了逃避被體制教育殘害,先去殘害孩子;但是為了他更好地發展,又無可奈何。
不知道有沒有家長和我有一樣的共鳴。關於啟蒙教育,希望專家和經歷過的家長能給我些意見,最好有一個比較全的注意事項,謝謝。
跟你溝通兩件事情:
1、家長的恐懼,一直就是戕害孩子最大的誘因
兒童發展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成熟勢力說」理論,核心是孩子的發展要以生理成熟為基礎,超越孩子生理成長階段的教育,除了讓家長焦慮、給孩子壓力外,其實沒有實質性的價值
你們目前所做的,確實如你所說,是在戕害孩子。無論你說再多的對孩子沒有要求,不與他人攀比,不希望他未來如何如何,但你所做的,與所說的恰恰相反。
說到這裡,我想從你孩子的表現,與你探討下你們的親子教育模式
2、孩子的表現,彰顯了父母的親子教育模式
(1)為什麼孩子會缺乏勇氣?
如果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犯錯,任何全新的嘗試對孩子來說都意味著風險,意味著打擊或否定。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必然會缺乏勇氣。
(2)為什麼孩子缺乏自信?
超越了孩子生理成熟的學習要求,帶給孩子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深深地受挫、無力感。這種感覺會演化為你們口中的「你怎麼這麼笨」,或「唉,也就這樣了,沒什麼大出息」,以及孩子心中的「我什麼都不行」,「我真的是太笨了」……諸如此類。在這種處處受挫的情況下,孩子能有自信那這是見了鬼了
(3)為什麼孩子說幾句會大哭?
作為家長,想想自己被領導或老闆或甲方叫到跟前,不停地羞辱,說你無能,說你怎麼這麼笨,說你真是不可救藥……然後就能明白孩子為什麼說不得。其實不是孩子受不住壓力,而是你們在讓他承擔他無法承受的壓力。當他只能提起5斤重的物品時,你給他一件50斤的行李,並據此打擊他、否認他,讓他情何以堪?
最後,送你幾句話,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愛,而非指責,是孩子前進的最大動力;愛,不是嘴上功夫,是融於生活點滴的每日堅持的行動;家長自己的情緒困擾,永遠是給與孩子愛的旅途上最大的障礙。
不要用愛的名義傷害孩子,我有切身體會。
祝好!
身邊有少兒播音主持的培訓班的話,我覺得可以送去試試,訓練一下膽量表達儀態等等,這些對孩子的校園生活帶來的幫助比唐詩什麼的要大多了
我覺得作者你自相矛盾,一方面說不在乎孩子以後是否出人頭地,一方面又著急怕孩子進不去好的小學。我覺得孩子這個階段只需要讓他培養出好的生活習慣即可,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我個人覺得 作者自己就很矛盾自己都不知道要希望小孩怎麼去發展,你說你讓他自由發展,你就是在扯蛋,小孩子他懂什麼在進入社會之前他懂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可能作者你自己活到現在都不知道呢!我覺得好學校是必須的,以後接觸的人和事都不一樣.是龍是鳳還是需要你在孩子的道路上去把關.
不是小孩或大人的問題,是整個教育體制的問題,究其根源還是人多資源少。也別一定要求名牌小學了,高中畢業直接送出國讀書就好了。
首先先給您解釋一下,啟蒙教育是什麼?
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論的人特別是兒童,不具備驗證科學知識的能力時,只能簡單使他們記住結果而應用科學知識,這種忽略證明過程的教育方法叫啟蒙教育。啟蒙教育常用的說理方法是用一些被啟蒙者已知的類似常識,來說明道理,而不是講述科學證明過程。
啟蒙教育,更多的是進行興趣培養
要培養幼兒對某一領域的興趣,首先就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當幼兒向我們提出問題時,我們應耐心傾聽,因勢利導地幫助幼兒解答問題,而且有意表揚愛提問的幼兒,鼓勵幼兒大膽質疑,積極去觀察,發現,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樣就能激起他們的探索願望,培養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為了孩子的發展而教育,還是為了小學的面試而教育
您所說的,有些孩子會背古詩,唱兒歌,都被刷下來了,並不能證明這些技能孩子就不需要去學習了,每個小學有自己的審核標準,您要清楚的是,您倒底是要給孩子進行全方面的教育,還是為了孩子上這所小學面進行教育!
孩子應在愛和鼓勵中成長
針對題主問題中的描述,「說他幾句,他就哭」,想問問您,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孩子,周圍有沒有其他人,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時,您說他的,說他之前有沒有問過他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您的語氣是什麼樣的......
許多時候,是成人急於求成,把孩子強拉進入某種環境和角色,孩子便會出現抗拒,作為家長,更應該做的是和孩子說清利弊關係,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你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穫!
謝邀。
先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再想想孩子想要什麼。再想想能給孩子什麼。現代父母所面對的矛盾與兩難
現代的父母,是上一代的教育的產物。知識教育、應試教育、填鴨式教育實施了多年,讓現代的父母們都心有餘悸,所以當自己有了孩子之後,都很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而不為硬邦邦的教育折磨。但是另外一方面,看到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又害怕孩子如果沒有能夠取得高學歷,就會成為社會上的魯蛇,生活痛苦。甚至還沒有來到社會上,就在學校裡頭被打壓成弱勢群體了。所以父母們很矛盾,一下子希望孩子能夠開心快樂,一下子有希望孩子能夠具備競爭力。
其實,這是現代很多父母的思維局限。因為過往痛苦的求學經驗,所以讓父母認為要成績,必然痛苦,要快樂,就無法成為學霸。但其實先不論知識學習以及應試教育的方向對不對,做到體制內教育的要求與孩子的童年快不快樂,並不是絕對對立的兩面。其實,真正讓孩子痛苦的,有時並不是沉重的功課或者巨大的考試壓力,而是「無法做到父母與老師對自己的期望」。所以孩子缺乏的,是對應「期望與失望」的能力,父母缺乏的,是對孩子正確的要求。
教育的真正目的——孩子的幸福人生
所以從小,我們要教育孩子的,是能力,是與自己溝通,認識自己,然後與人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父母則是需要培養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我們不是國家領袖,不是教育局長,我們不需要從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教育的目的,我們只需要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教育就好了。父母之所以要給孩子提供教育,其實就是希望讓孩子在未來有一個幸福的人生。而幸福的人生是什麼呢?快快樂樂?無憂無慮?不愁吃不愁穿?有花不完的錢?愛幹什麼就能夠幹什麼?當然不是!所謂幸福的人生,是具備兩種能力——與人溝通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人之所以不幸福,都是因為溝通問題。與老闆溝通不了、與下屬溝通不了,所以工作很辛苦;與朋友溝通不了,所以生活很寂寞;與妻子溝通不了,所以家庭不幸福等等。而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面對障礙的時候,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經濟有問題、與人有矛盾、工作上能力不足、甚至不知道如何當一個好的父母,這些都需要有能力與正確的認知才能解決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核心,是學習與成長的能力。
所以真正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孩子與人情感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與成長的能力。這是教育的根本,甚至是幸福人生的根本。如果本末倒置,把學習的成果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到最後只會導致孩子失去了學習與成長的力量與動機。如果把幼兒教育的目的設定在追趕小學的競爭、小學的教育目的設定在追趕中學的競爭,以此類推,最終孩子的成長將被抹殺,教育真正的目的將被文憑取代,而孩子大學畢業以後,甚至博士畢業以後,將變成一個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無法解決問題的人。
小蘭與比爾蓋茨
2015年有一則很紅的網路新聞,留美雙博士「小蘭」在38歲時,因為無法就業,生活潦倒,甚至導致精神疾病,而被遣返回中國。當然,我們不能夠一竹竿打翻一船的博士,世界上有更多的博士是各個行業以及學界的精英,但是如果一個人只有上課與考試的能力,沒有解決問題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就會是另外一個「小蘭」。
從小是學霸,具有雙博士學位的小蘭與大學沒有畢業的比爾蓋茨有什麼不同呢?我們於其從結果來看分別,不如從成因來找不同——小蘭與比爾蓋茨的父母,也就是兩者從小個別所接受的培育。
比爾蓋茨的父親是為律師與慈善家,母親是IBM高層、美國華盛頓州金縣聯合勸募協會的第一個女性總裁以及華盛頓First Interstate Bank的第一位女性董事。而小蘭則是中國西北一個普通家庭的獨生女,天生聰敏,從小父母不讓做家事,而只要求她「把書讀好」。我們先拋開比爾蓋茨與小蘭家庭經濟能力的懸殊,而從比爾蓋茨與小蘭可能從父母身上學習到的價值、態度、能力來看,就能夠明白到底什麼條件,能夠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成功的人。當然,我們一般的父母可能無法成就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後代,但是至少,我們能夠不讓我們的孩子變成另外一個「小蘭」。
3歲到6歲應該學什麼?
說完了教育的目的這個大方向,那我們說說3歲到6歲這一段幼兒教育時段,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幼兒教育,其實是人生學習的一個黃金時段,也是最重要的時段。人一生的「心理習慣」,其實大多形成於3到6歲這段時間。各種面對生活的正確態度,如果在這個階段來培養,將會是事半功倍,而如果從小學開始培養,將是事倍功半。而如果中學了,還是沒有培養起正確的生活態度,那隻能寄望孩子能夠在以後遇到改變他心態的際遇,而這通常需要經歷比較大的痛苦。
那什麼是正確的生活態度與習慣呢?比如說自立、勤奮、思考、幫助人、付出等等。那怎樣的教育能夠培養出正確的生活態度與習慣呢?給大家舉個例子。在幼兒園裡頭,或者小學校,我們通常都會開始教導孩子對自己學習的地方的衛生負責,而從打掃衛生的安排裡頭,是能夠傳導很多思維與概念的。比如說值日生的安排,那是一種公平與責任的思維。而一個普遍的錯誤概念,就是「誰犯錯了誰就勞動」。如果我們把勞動當做是一種處罰,則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勞動是不好的人做的事情」這樣的觀念。在筆者以前曾經工作過的一個幼兒園裡頭,就採取了相反的做法,每個星期安排一次打掃活動大堂的清潔時段,而且只讓上課表現好,學習態度佳的小同學參與打掃,表現不好的小朋友則只能夠在旁觀看。這個措施,讓很多小朋友回家之後,要求父母讓他們參與家裡的打掃,因為在他們的腦海里,已經生出了「好孩子愛勞動」的概念,而所有正常的孩子,都理所當然希望自己是個「好孩子」。而當這樣的概念在3到6歲的時段裡頭不斷在孩子的腦海里紮根,你覺得會讓孩子長大了之後,變成一個愛勞動的孩子?還是一個懶散的孩子呢?
網路時代的關鍵不是知識,而是使用知識的能力
不管是知識教育也好,是人文教育也好,其實都只是一個工具,最重要的是我們使用這些工具來做什麼事情。網路時代已經來臨,得到知識已經不是什麼難事,所以「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也是為什麼作為雙博士的「小蘭」竟然無法在美國找到工作,無法生活,因為「知識」已經不是你能不能夠成功的關鍵。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力與態度」。在網路時代,就是一個小學生也能夠在網上找到如何做外科手術的知識,但是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外科醫生,除了專業的知識與能力之外,與病人、同事、領導溝通的能力也一樣重要,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一個人在事業道路上乃至於生活上是否能夠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就算撇開社會上的成功與成就不談,身為父母的最基本願望,一定是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希望孩子至少有個幸福的家庭、無憂的人生。而這一切,同樣取決於孩子以後與人的溝通能力以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別以為勤奮、開朗、包容、尊重等等這些態度與習慣是天生的,這些都是我們能夠為孩子培養起來的「心理習慣」,而如我之前所說,人一生的「心理習慣」最重要的培養期,就是幼兒階段。
所以3到6歲的幼兒,在家庭教育方面應該注意什麼,相信已經很清楚了,那就是——正確的生活態度與能力的培養。
非專家,僅作為家長談談自己的感受,供題主參考。
利益相關,孩子2017年高考結束,基本算是上了岸的家長,完成了家庭教育的初級階段。
首先反對一些家長認為題主自相矛盾的說法,題主的感受在我看來是非常普遍和非常正常的一種感受。而且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心理通常情況下會一直持續很久,可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一直到孩子完全獨立。要不要學奧數、要不要參加補課班、要不要爭取好名次、要不要當班級幹部、要不要熬夜、要不要擇校、要不要住宿、要不要出國等等問題,會始終伴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直至家長慢慢老去。
有矛盾和焦慮的心情正常且不可怕,重要的是一步一步做好規劃和選擇。
1、孩子善良溫順,只此一個特點,就可以幫助孩子屏蔽掉很多未來的成長隱患了,題主應該感到快樂。至於不夠自信和所謂缺乏勇氣,完全不必擔心。4歲5歲的孩子,希望他有多大的自信和勇氣呢?其實好多孩子的所謂勇氣和自信表現出來也無非就是活潑一點,甚至有的家長誤把孩子的任性當成自信和情商高,這才是最可怕的。如果教育得當,隨著孩子知識、能力的提升,自然會在他喜歡的事情上表現出自信和勇氣。所以題主更多可以關注如何充實孩子的知識和能力,而不用在意簡單的外在表現。如果非要做些什麼的話,題主可以多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就孩子的想法跟孩子進行愉快的交流,不用很正式,也不用追求完全正確,多開腦洞,多搞笑,多奇思異想,也是可以的。
舉例說明:我家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非常內向,甚至可以一天都不怎麼跟其他同學交流,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會跟老師說話,提要求。更談不上主動表演或表達。表面上看也許也是缺乏勇氣和自信。但長大以後,在他喜歡的學習方面,他可以侃侃而談,甚至上台講話也不會太緊張。至於小時候不愛講話和交流,反而讓他做事情更專註,這一點在長大後的學習生涯中其實還是很受益的。
2、再討論一下升學問題。這一點,家長確實要想在前面。作為父母,可以根據自身的家庭情況,先把一些大的選擇列舉出來,然後排一下優先順序,例如孩子將來是否準備出國?什麼時候出國?要不要參加國內高考?排好優先順序後,可以倒推一下所需要具備的條件。這樣基本可以把孩子成長的路線框定在幾條主要路線上。然後再逐步去匹配各種條件就是了。當然這種規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在孩子的不斷成長過程中進行修訂和調整。但家長多了解一些,提前想個一兩步,未來的選擇可能會更容易些。具體說小學的選擇的話,個人感覺兩種學校一定不要選,一種是學苗確實非常差的學校,一種的主要由權貴階層組成的學校。除去這兩種學校,盡量選擇考試入學和升學率高的學校應該可以滿足孩子的發展空間了。
3、至於參加興趣班的問題,這的確是一個普遍而無奈的問題,但作為家長,建議題主儘早拋棄對興趣班、補課班的成見。家庭教育確實是孩子教育的最主要因素,但落實到一些技能上的教育,專業的事情還是找專業的人來做比較好。不要盲目的抵觸興趣班。家長應該注意是以下幾點:
A:客觀評估自己的孩子情況,不要盲目的把孩子按天才和全才培養。報班太多會導致孩子精力分散且壓力過大,此處家長一定要剋制住自己的攀比心理。
B: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引導,不要強迫,體會一下盜夢空間那個電影,要想辦法通過交流,通過跟孩子一起玩,通過引導,讓孩子心裡產生一個想法,一旦孩子自己有了主動性和好奇,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
至於孩子哭不哭的問題,題主不要著急,強迫不讓孩子哭不是好辦法。慢慢來,就學習的內容,適當多跟孩子一起探討,不要說教和指責。慢慢讓孩子掌握一些老師教的東西,當孩子產生成就感之後,就會越來越喜歡了。每個人都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家長就是想辦法讓孩子去擅長那個需要學習的技能,就會良性循環了。過程中自然要多鼓勵,別設置孩子達不到的目標,爭取讓孩子體會到具體的進步。
最後也要批評一下題主了,別總抱怨體制的種種,也別太認同所謂的散養,孩子的成長必然要靠父母的努力來支撐,要做高手,就想辦法去避開體制提供的成長路線,或者戰勝體制。
自己把自己寫的這段話反覆看幾遍就發現問題了。前後矛盾的一塌糊塗。。難怪孩子會崩潰。哎
忍不住先吐槽一下,一涉及到快樂教育和升學的衝突,好多人就開始怪在體制頭上。。事實上,教育又不是為了體制里的誰,是為的自己孩子的未來。兩者也不見得完全衝突不可共存。
如果你真的如一開始所說沒有要求,快樂健康就好,又何必看上那樣需要面試且要求還挺高的學校?為何不直接等著劃片區上公立呢?
另外,你說的四歲半啟蒙教育是指什麼?數學?認字?拼音?背唐詩?這些類似屬於幼小銜接內容的東西?如果是,那不晚的。孩子的排斥不一定是不願學知識,而是不願用現在的方法學。找個教學方式活潑一點的老師和素材,慢慢積累,循序漸進。不要突然逼得也太緊,或者純粹填鴨式,那真是在毀孩子。
如果你的啟蒙教育指的是更基礎的內容。比如基本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基本的繪畫手工體驗等等,孩子都比較缺失或者薄弱,弱弱問一句,教育孩子的四年多,你們帶他如何快樂的生活的呢?看電視?漫無目的的跑?還是宅在家玩聲光玩具?
其實那些會背唐詩,會畫畫唱歌的孩子,童年真並不一定不快樂啦。獲得知識和體驗的過程都可以讓他們很開心。從小在挑選玩具的時候注意挑選益智類玩具,經常帶孩子深入自然有意識的觀察認知,帶孩子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鍛煉社交,注重閱讀,都是很有效的培養。
最後祝孩子好。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1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2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3、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3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前幾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4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5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係中一種最基本的關係,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6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7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如果你沒有富裕到可以直接用錢把他砸進常青藤的水平。
那麼先做好小朋友初中畢業可能考不上高中的心理準備,再說啥「對孩子是沒有什麼要求的」。
大哭是抵抗心理。以前在家無憂無慮是放養式玩耍,突然有一天回家有個陌生老師要限制你時間去讀書,誰一開始都不喜歡啊。不過試想,以後上小學,在學校呆坐六七個小時,沒有啥娛樂,這需要更大的定力。所以現在哭一點抵抗一下是必經的階段,誰不是摔倒過才知道走路要看路。
還是寫個回答吧,語言組織能力欠缺,見諒。第一,想讓孩子去這個學校,得知道他到底考什麼。第二,根據學校要求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第三,重點,不是進行單獨的知識灌輸,從遊戲來,小孩都比較喜歡玩遊戲,用遊戲的方式來知識學習。重點就是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遊戲是個不錯的方式。ps:僅提供理論指導。好吧,我就隨便說說!
其實真正說不在乎是不可能,把握一個度吧,給孩子多留一點時間不要逼得太厲害,要不然適得其反,身心健康遠遠大於文化程度
4歲才能正常說話交流,這是家庭環境有大問題!而不是什麼因為家裡同時使用中文和英文。
題主現在重要的根本不是教孩子什麼東西的問題,而是立刻搞清楚孩子交流困難的原因是什麼?
缺乏勇氣,脆弱愛哭,這通通都是同一個原因
如果交流障礙不解決,別說什麼品牌小學,就正常上個學對他都會是巨大壓力的事
謝邀。我連男朋友都沒有問我學齡前兒童教育問題?先成人再成才吧先別管以後讀什麼學校,這個年紀,好好教教小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吧。以後的事以後再說,這才到哪兒啊考慮那麼多。
及早進行教育,日後成長事半功倍
放養模式在孩子後期會存在許多問題。儘早給孩子找一個早教班可以改變孩子一些性格上的缺失,以及能激發孩子的潛能。UCARE BABY優佳寶貝可以關注了解看下
特別要注意,讓他有獨立思想,不要讀了幾本地攤文學就拿著裡面的「歷史真相」當成真理,不要偏激,不要鑽牛角尖。同時希望作為父親的你,不要毀了自己兒子,不然後悔不已了,一個小孩子是無辜的。
推薦閱讀:
※讀一本名著最重要的是什麼?
※中國的應試教育真的不好嗎?
※破腹產 的孩子通過那些早期教育來彌補產道擠壓的缺失?
※如何對待常拿「你忘記了我的恩情」這樣的話來數落和壓迫你的老師、鄰居等人?
※我們從小的教育體系裡面有「反戰教育」么?什麼算是「反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