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遺—你不知道的老北京特產
老北京人講究炒菜吃豐澤園,醬菜吃六必居,烤鴨吃全聚德,吃藥就去同仁堂!
今天咱不說別的,就說說聞名於京城的六必居醬菜吧!
六必居的簡介
六必居醬園始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由山西臨汾西杜村人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兄弟開辦。至今已有480多年的歷史,是京城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老字號之一。
因其加工技藝精湛、色澤鮮亮、脆嫩清香、醬味濃郁、咸甜適度,暢銷海內外。
2008年,醬菜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大有來頭的匾額
六必居的老醬園坐落在前門外糧食店街路西,其門面房是中國古式的木結構建築,堂內醒目地懸掛著結構勻稱、蒼勁有力的「六必居」三個金色大字的橫匾。相傳這匾額是明朝嘉靖年間,權傾一時的宰相嚴嵩書寫的!
坊間傳說,六必居開張不久後,因為生意做得非常好,擴充了門面,原來的匾額就變小了,掌柜就想托個寫字好的人另給寫一塊大的。此時,有個叫嚴嵩的人閑居在京,經常來店裡買酒,當時嚴嵩還沒有做官,一來二去就和店鋪里的夥計們混熟了,夥計們也知道他寫得一手好字,就向掌柜的推薦讓嚴嵩寫匾。
嚴嵩寫了字,但是沒落款。為什麼呢?當時嚴嵩說,我只是個小人物,落款不落款沒什麼了不起。六必居的生意這麼好,落了款倒沒準影響了你們的生意。誰知沒幾天,嚴嵩竟做了朝廷里的大官,且名聲也越來越大,嚴嵩寫的這塊匾,也使六必居名貫京華。
醬菜切絲竟因為他
早年的六必居醬菜要買就是一整個,還不像現在,分門別類地擺放好後細細地切成條塊出售,據說促成這一轉變的緣由,多少還跟蔣委員長有些關係。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曾於1945年秋來到北平,在中南海設宴時,點名要六必居的醬菜。當隨從找到老闆告知這一消息時,便將這份差事交給姓賀的夥計。
這位姓賀的夥計,年紀雖輕卻聰明伶俐。等他到了中南海的宴會廳時,他發現桌上的盤子五顏六色,而準備上的這道醬蘿蔔塊卻是黑乎乎的,他暗想,要是就這麼原封不動地端上去,太難看了,萬一蔣介石一生氣,全店人恐怕就得挨刀了。
想到此處,夥計只有急中生智,把蘿蔔切成細絲,拌上新鮮蔥白,最後淋上一層香油擺盤端上。不一會兒,蔣介石傳出話來,要他過去。蔣介石問他:「這是地道的六必居醬菜嗎?」「是的,委員長。」蔣介石摸著他的腦袋,連聲說「好」。
夥計回店後,將這事講給了掌柜。掌柜聽後,馬上宣布今後醬菜一律切絲後再賣。自此一刀切下停不住,一直切到今天。
非遺匠心:選料考究
六必居的醬菜之所以出名,與它選料精細、製作嚴格分不開。六必居醬菜的原料,都有固定的產地。
六必居自製黃醬和甜白醬,其黃豆選自河北豐潤縣馬駒橋和通州永樂店,這兩個地方的黃豆飽滿、色黃、油性大。
白面選自京西淶水縣,為一等小麥,這種小麥粘性大,六必居自行加工成細白面,這種白面適宜制甜麵醬。
而六必居製作醬菜的工藝,也有一套嚴格的操作規程,一切規程由掌作一人總負責。如醬的製作,先把豆子泡透蒸了,拌上白面,在碾子上壓,再放到模子里,墊上布用腳踩10—15天,然後拉成三條,剁成塊,放到架子上碼好,用席子封嚴實,讓其發酵。在發酵後期,還要不斷用刷子刷去醬料上的白毛。經過21天,醬料才能發好。正是這種嚴格的操作規程,保證了六必居醬菜的質量。
非遺匠心:傳統醬菜
六必居有十二種傳統產品,它們是稀黃醬、鋪淋醬油、甜醬蘿蔔、甜醬黃瓜、甜醬甘露、甜醬黑菜、甜醬倉瓜、甜醬姜芽、甜醬八寶榮、甜醬什香菜、甜醬瓜、白糖蒜。
(文中部分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分享幾個學習做菜的網站
※三九的冬季,這裡有詳細的禦寒食物食譜
※娃娃菜是白菜嗎?
※天氣熱了,吃口布丁可好?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