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檢查到底包括哪幾步?拿到B超該看哪幾項?
懷孕前,准麻麻們對孕期的想像都是美好的:全家人讓著你、老公寵著你,地鐵有人讓座、吃飯不用排隊…….
么媽告訴你:都是假的!
懷孕,就是打怪升級的過程。十個月中,每一關都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其中,最讓人忐忑的就是每次的B超檢查。
么媽至今仍然記得,拿到B超單時那種既驚喜又驚恐的的心情。在么媽生產的北京協和醫院,B超一般安排在兩次檢查之間,所以B超前後,都見不到自己的主治醫生。
靠不了別人還能靠自己。每次做B超前,么媽都會去查查這次的B超檢查什麼,檢查的目的又是什麼。B超後,么媽又會去查各種數值,看看寶寶究竟健不健康。
最近,么媽整理出了自己在懷孕期間的所有B超單,綜合孕期培訓上所講的內容,幫各位妞兒釐清,在孕期我們最少要做哪幾次B超,各自檢查的又是什麼。
對於孕期B超,么媽有兩個原則。
第一,一定要做,並且認真做。特別是孕中期的嬰兒頸後透明層(一般簡稱為NT)檢查和大排畸。前者是為了早期排除唐氏綜合征,後者是需要看清孩子脊柱和全身主要血管的基本情況。
B超不是X射線,也沒有輻射,如果按照規定的時間和手法操作,對寶寶不會有可見的損害。與不做B超可能發生的危險相比,麻麻們還是要按時做好B超檢查。
第二,不需要多做。么媽曾經寫過一篇調查報道,刊登在報社頭版,話題就是在當時(現在也)很流行的胎兒四維彩超。
那會很流行「送給寶寶的第一份禮物」這個概念,於是一些媽媽為了給孩子留下紀念,去並無資質的私人會所做胎兒彩超,每次的超聲時間在半小時以上。
當時這篇調查的標題叫「胎兒危影」。為什麼要用到一個「危」字呢?
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研究員牛鳳岐告訴么媽,孕期不當使用超聲檢查,主要會產生兩個潛在危險,分別是:人體組織升溫,和有其導致的組織體液中小氣泡破裂。
B超照射,會導致人體組織升溫。如果進行B超的時間過長,對正在發育中寶寶的危害不言而喻。
而隨著組織升溫,還會在體液中形成一些小氣泡。這些小氣泡,在醫學上的專業術語叫「空泡化」。
超聲波對組織產生壓力,一旦壓力過大,小氣泡受到撕扯而爆裂,還會瞬間產生幾千攝氏度的高溫和幾百個大氣壓的壓力。
對溫度大家都有直觀體驗。但幾百個大氣壓是什麼概念呢?
告訴麻麻們,一般我們在海中每下潛10米,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幾百個大氣壓,意味著將微觀世界中的身體組織瞬間沉入幾千米的海底。
如果小氣泡剛好在寶寶的眼睛或者腦子附近破裂,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么媽對於超聲檢查的態度就是:一定要做,但一定不要做得太多。正規三甲醫院,一般都會將超聲檢查的次數控制在五次以下。
第一次檢查:
時間:孕7-8周。
目的:查孕周和排除宮外孕。
看什麼:胎囊、可能的話胎心胎芽。
么媽說:在這裡要為協和醫院婦產科點一個大大的贊。么媽的第一次B超檢查並不是在協和醫院做的。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醫院都會要求在本院再做一次B超。
不過,在么媽孕八周左右轉檔過去以後,醫生並沒有再開B超單子,只開了個血常規,看了看HCG值就讓么媽回家。醫生說,她這麼做的理由就是「已經能看清楚了,做多了對寶寶不好」。
孕期的第一次B超主要有兩個目的:預測胎齡和確定胚胎生長在子宮內。為了減少麻麻們的B超次數,一般醫院都會將這兩個目的放到一次B超檢查中實現。
所以,這一次B超對時間要求很高:太早了,還看不到胎囊在哪;太晚了,預測胎齡又沒有早期準確。
麻麻們注意,如果那會大家還沒有到固定醫院建檔,一定要記住在孕7-8周左右去醫院做一次B超檢查。
一般來說,HCG達到200u/ml,就可以經過腹部B超見到胎囊;HCG達到1500u/ml,則可以通過陰道B超見到胎囊了。
通過這次B超,麻麻們可以知道究竟是什麼時候懷上的寶寶,是否是雙胞胎,胎囊發育是否正常,有沒有宮外孕等信息。
當時時間還比較早,所以可以看到胎囊,但仍沒有胎芽,所以這次的B超單上並沒有寫明孕周。胎囊都是實心的,說明發育狀態良好,盆腔內也沒有積液。
第二次檢查:
時間:孕 11-14 周
目的:小排畸
看什麼:胎兒頸後透明層(NT)厚度
么媽說:第二次B超檢查一般被稱為「小排畸」,也叫「NT彩超」,主要也是幾乎唯一目的就是看嬰兒的NT厚度。
所謂NT,指的是胎兒頸部的透明帶厚度。它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結構,只有在孕中早期才能透過B超清晰的看到。
隨著時間過去,這個解剖結構會逐漸消失。所以,第二次檢查時間也很關鍵。
NT的厚度越厚,說明寶寶攜帶遺傳物質異常的風險越高。一般在操作上,NT值不超過2.5毫米即為正常。
不過,如果高於這個數值,麻麻也不需要過早開始緊張,醫生還會通過做絨毛膜穿刺或羊水穿刺來排除是否異常。
那個時候已經在協和醫院建檔。因為第一次沒有看到胎心,第二次的時候醫生特別標明,看到了清晰的胎心。
B超單中的CRL指的是頭臀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赫英東曾解釋,通過用這個數值和第一次檢查的結果對比,能夠幫助那些沒有在第一次B超重測出孕周的媽媽確定孕周。
么么那個時候的NT值是1毫米,屬於正常範圍。么媽當時真是鬆了一口氣。
另外,在這次檢查中,查處么媽的胎盤下緣到達宮頸內口。意思是么媽的胎盤比一般人要更低一點。
如果麻麻們有類似的情況,首先不需要慌張,其次為了保險起見,孕期不能劇烈運動,也不要經常下蹲。
醫生說,很多麻麻都會有這個情況,在孕後期一般會長上去。么媽在孕後期又多進行了一次陰超,結果胎盤已經成功的長了上去。
第三次檢查:
時間:孕 22-24 周
目的:大排畸
看什麼:顱內、心臟、脊椎、四肢和其他主要器官都要看清楚。
么媽說:這一次的檢查,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大排畸」了。也是么媽整個孕期經歷時間最長的檢查,大概有20多分鐘吧。
此前在協和的論壇上,還有媽媽專門為了這次檢查,預約很有名的超聲大夫。也有醫院用所謂「四維彩超」來做這次檢查。
么媽首先聲明一點,「四維彩超」其實是個偽概念。
所謂「四維」,其實是「實時三維」:通過增加探頭,加快成像速度,讓媽媽更直觀體現寶寶「動起來」的觀感。但實質上增高了超聲的輸出,也就加大了超聲帶來的風險。
所謂「彩超」,其實並不是彩色,它只有紅色和藍色:紅色用來標出動脈血管,藍色用來標出靜脈血管。其目的,都是為了方便醫生的判斷。
牛鳳岐告訴么媽,麻麻們在廣告里看到的「四維彩超」,只是廣告概念。其實,「大排畸」的工作,通過醫生們的能力和經驗,完全可以在三維超聲的環境下完成。
么媽在協和醫院,就沒有做四維彩超,大排畸用的也是普通的超聲。
但麻麻們需要注意的是,大排畸時間很長、需要看的地方也很多。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寶寶一動不動,很有可能會看不清某一個方面。
麻麻們可以用一些小技巧,讓寶寶「動起來」:
A. 選擇寶寶比較活躍的時候做「大排畸」。
B. 不斷和寶寶說話,給寶寶打起,讓寶寶處於比較High的狀態。
C. 檢查之前吃一點東西,一般寶寶在麻麻吃東西的時候,會相對比較活躍。
總之,么么當時就很不配合,所以么媽檢查了兩次,才把「大排畸」做完。
這裡寫的胎盤前壁,並不同於「胎盤前置」。前者指的是胎盤在子宮「前」面,即靠近肚子和外部環境的一側,其結果是肚子容易顯得比其他麻麻更大。而後者是胎盤全部或部分覆蓋了子宮口,是孕期併發症之一。
這就胎盤前置的表現,容易引起大出血。
在這個月齡,已經可以清楚的預估寶寶的大小,心臟、肺、膀胱、嘴唇等等器官都可以看清。
同時,也是判斷男女的最好時期。由於國家法律規定,也有雨么爸么媽對於么么是男是女並沒有很大興趣,這塊么媽就不分享經驗了。
第四次檢查:
時間:孕37-38 周左右
目的:產前檢查
看什麼:估重、看羊水情況等,為生產準備。
么媽說:一般來說,這一次的檢查直接為生產服務。
所以,檢查的目標非常明確:一看羊水情況,是否有渾濁;二看臍帶情況,有沒有繞頸,血流是否通暢;三看胎兒大小和胎兒的體位;四看胎盤功能,是否有鈣化跡象。
以上種種,都是為了看看麻麻們有沒有順產的條件。
不過,么媽因為盆骨條件不好,從一開始就被醫生蓋章不能順產。所以倒是老早就放了心,等著被開一刀。
但這一次的檢查也有個讓么媽心驚的小插曲。
麻麻們看看么媽的檢查單最後一句,寫著「左腎孟輕度分離,寬約0.6cm」、「右腎孟輕度分離,寬約0.4cm」.
么爸么媽當時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可慌張了。戰戰兢兢去問醫生,只得到了一句輕描淡寫的解釋:憋尿了。
結果么么一生下來,還在手術室里清潔,么媽就在手術台上聽到護士的驚呼:哎呀,尿了!真是讓么媽哭笑不得。
小小提示各位麻麻一句:腎孟輕度分離(俗稱憋尿)一般發生在男孩身上,在最後關頭來臨之際,麻麻們可以用這個為參考依據,決定是該買藍盆還是粉紅盆喔~
P.S:今天,么么一歲六個月的人生中第一次連續說出了七個字:「婆婆買菜回來了」!!!!!
撒花~~~么么噠
如果覺得么媽的分享還可以,請移步微信公眾號:【么么媽要噠噠】(搜索:momomayaodada),么媽立志做一個「有價值的育兒公眾號」,和媽媽們聊聊娃,聊聊這個社會,更聊聊自我。
推薦閱讀:
※已兩個月沒來月經,醫院做B超驗血驗尿結果都顯示沒懷孕,吃了三天醫生開的葯,依然沒有來的跡象,是何原因?
※B超對胎兒是否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