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女權主義時代——幸福觀念的革命

婦女的獨立自18世紀起就風起雲湧了幾百年了,婦女的平等和性解放已經深入人心,男性也普遍認可女性獨立的想法,無論你到街上調查任何一個男人,都不會認為婦女工作,參軍和參政是錯誤的,相反,然而,在現代的發達國家中反而出現一個怪現象,比起妻子可能出軌,男性更煩惱如何讓家裡的妻子出來工作,更有大批高學歷的女性在畢業後沒有選擇工作或是深造,而是回歸了家庭傳統,當一個全職太太。

中國的婦女入職率還是趨於上升趨勢,大學裡研究生陰盛陽衰,中國女性的崛起讓無數人叫好,婦女也頂半邊天成為現實,可鑒於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如今這一批高學歷女性將會有大量的女性結不了婚,在十年中,高學歷婦女的入職率將下降。

這是一件古怪的事情。

高學歷的婦女享受了現代文明性別開放的優待,她們本身能夠取得如此成績正是性別差異逐漸縮小的證明,按理來講,她們的成功將會激勵婦女更加努力在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她們地位的升高將會更進一步消除性別歧視,可在發達國家中,這一切倒了過來,最後,讀了太多書的她們認了命,決定回家相夫教子,或是終生不嫁。

到底是什麼阻撓了她們?社會一致認為是男權主義深入人心,像個毒瘤一樣根深蒂固。從經濟上講,婦女的待遇優勢,使僱傭婦女的成本高於僱傭男人,而在職場上沒有競爭力。從政治上講,政治還是屬於男人的,婦女難以動搖男人的優勢地位。

林林總總,勾勒出一個受到排擠,參與社會合作成本高昂的婦女形象。因此有婦女認為,女性最好從事那些一個人就足以完成的工作,例如創造小說,照顧孩子或者精研事物。總之,別拋頭露面,男權社會會拋棄你。

具體而言,主流意識就如【厭女症】這書所說,男權社會建立在男性認同和對女性的異化的基礎上,因此,出現了這種怪異的現象。

但我持反對意見。

我認為特彆強調對婦女的異化是無稽之談。首先,女性並不是社會最異化的對象,在男性群體中,不是也被人人為分出了肥宅,直男癌等等群體嗎?這些人所受到的歧視遠遠比女性出門工作要多得多,因此社會並沒有特彆強調對婦女的異化。其次,同和異的概念是人類觀念的基礎,例如國家的區別一樣,如同中國人和日本人,我並不覺得他們之間有什麼貶義可言,如果你能從日本人這個名詞里讀出邪惡,瘋狂,仇恨等等貶義,那麼你不覺得是你自己的問題嗎?最後,哪怕承認這個解釋,人們也無法解讀像是武則天,居里夫人等等在政治和科學領域著名的人出現的社會基礎,而且,其實男性非常希望婦女參與社會工作,尤其是在這個逐漸老去,缺少勞動力的社會。

可是依舊,無論是在美國,歐洲或是日本,婦女的工作傾斜政策越來越多,可是婦女的入職率還是在下降。

我不承認現代社會中還有婦女不能工作,不能參與競爭的觀念問題,這些東西早就應當隨著戰爭而消亡,隨著網路擴散而被動搖,隨著婚姻的瓦解而崩潰,可為什麼,婦女就是要將婚姻放在就職之上呢?為什麼要抓著情情愛愛不放手,非要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一個明顯就在衰落的體制里呢?

在中國,如今女性的婚姻,逐漸從物質導向走向精神導向,談得來,相處得下去比錦衣玉食重要,畢竟這個世道不管怎麼說是餓不死人,凍不死人的。婚姻從生存經濟聯盟變成了一種精神消費品,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發達國家,婚姻的崩潰隨著女性的崛起都不可避免。

女性的婚姻已經從以往的社會強加逐漸變成了女性自發主動的認同了,如同女性在著裝上對裙子的認可一樣,沒有誰會強迫女性一定要穿什麼,只要別裸著違反法律就好,可是最終滿大街走的女性,基本上都穿著裙子,短褲,絲襪,顏色基本選擇粉紅,白素等等。

因此,我認為,經歷過民智開化和幾百年對男性主宰社會資源的批判,女性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社會集體,有著共同社會文化,標誌。就如同中國的民族精神是在抗日戰爭中浴火重生一樣,女性也有了共同意識,而女權主義也應當開始轉向,從建立到開始提倡主體精神,是女性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才是應有之理。

因此我建議重新定義對於幸福的認識。如今,電視劇和網路等媒體,基本上都顯現出同樣的想法,幸福建立在感情的圈子裡,只有得不到感情,才需要以工作的方式發泄。這種資本主義時代的幸福認知已經過時了,我們需要宣揚新的幸福觀念,以興趣和創新為導向的幸福觀念。

推薦閱讀:

什麼是你要的幸福?
你認為女人的一生的幸福會毀在哪種男人的手中?
100元以內讓人有幸福感的東西有些什麼?
中國哪些城市最宜居?

TAG:女性主义 | 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