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日食記」——餃子:解讀不一樣的餃子文化!
餃子,是大家在熟悉不過的美食了,可是往往就是越熟悉的東西,越是不了解,今兒,小蔥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餃子的前世今生!
餃子的歷史由來: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餃子的家常做法:
原料:麵粉、肉餡
具體步驟:
1、和面:多用冷水和面(30度以下的水),余同餃子皮的和面方法;
1.餃子皮攤平放在桌上;
2.將餡料放入;
3.將兩邊的餃子皮從中間捏緊;
4.兩邊再捏好即可;
5、做餡:水餃餡菜的水份不宜太大。不宜作水餃餡的菜:如西葫蘆。但可作為蒸餃餡;
6、蒸:冒大氣後20分鐘可出鍋。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推薦閱讀:
※星空蛋糕是什麼樣的?
※傳統《雙色剁椒魚頭》、《糖醋魚》、《辣椒蒸魚塊》、《魚頭豆腐湯》經典烹飪方法是如何的?
※三絲魚翅是清真菜還是魯菜?
※如何做一個美味的煎雞蛋?
※如何購買國外桶裝的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