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控訴父母的萬字長文,多有誤會但至少成人世界還欠孩子一個道歉

王猛是一個讓父母很有面子的孩子: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功申請了美國一所名校的研究生……然而,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他甚至還準備到北大再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這是事情的背景。他的萬字長文洋洋洒洒,其中不少情節,國人多有熟悉。這三年,我從一個女兒成為一個二胎媽媽,大寶兩歲半,小寶三個月。從做別人的兒女到做別人的父母,長文里的許多情節體會變了,以前或許也和王猛一樣憤慨,但成為母親後,多有理解、包容。

我們先說說長文里大家討論較多的幾個情節:

王猛想起,母親在他受欺負後,要求他去跟老師哭訴。他意識到,這是母親不能接受、認同他作為男孩子具有的「剛強、自主」氣質。

王猛把母親的這種反應解釋為「我媽從來沒有接納我」。這讓我想起我們部隊大院,有個上小學的男孩子。父親是個軍人,從小告誡他:「在外面受欺負,如果是別人錯,就打回去,別在家裡說。如果是自己錯,承認錯誤,不要惹事」。這是孩子哪怕回家傷痕纍纍,也不會主動跟爸媽說發生了啥事,有時候父親問起,他才說起。我不能評價這樣的教育方式怎樣,但據旁人說,這孩子聽話,在學校人緣也好。我想王猛父母也是希望通過挫折教育,讓孩子多點獨立的氣質。在父母眼裡,家裡人給你的殘忍教育,勝過外面人給你的「教育」。你多一點獨立,日後到社會上少受點苦。我想王猛有朝一日為人父母,應該能理解父母殘酷下的不忍、殘酷下的期盼、殘酷下的關愛。

「你太小不能騎車」「你受不了當地名校的競爭」「二五一中會重點培養你」……王猛的父母用這些理由,強迫他留在自己的單位中學。王猛的母親一直把他綁在身邊,不願意他以任何形式離家太遠。

「養兒千日,終須一別」,記得龍應台說過,孩子的成長就是一段離父母漸行漸遠的旅程,我們只能看著他們的背影慢慢走遠。對於中學階段不讓孩子遠行,父母與孩子的理解不同,父母的擔心與孩子的期盼南轅北轍。父母想把孩子留在身邊,也許並不是文中說的「綁在身邊」,說不定是考慮到子女的自理能力、年齡等做的妥協決定。我們做個極端的假設,萬一孩子在外遇到啥不測,這罪怪誰?我初中時候有個機會去新加坡讀書,考慮到初中小孩漂洋過海,父母最終不讓我去,在相當長時間,我非常懊悔,但至今回想,感念父母的不舍之心。這種捨棄背後的牽掛與思量,遠比學歷、經歷更感動人心。

王猛跟爸爸說,自己被調去跟差生做同桌。但他沒想到,他卻遭到了爸爸的一頓痛罵:「同桌有什麼影響?」「最卑賤的狗才想要什麼公平!」後來王猛再次主動提起想跟校方談談時,父母拒絕:「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聽著,任何人」,「人家的學生管他(老師)一口一個先生地叫,你怎麼對校方這麼大意見?」

對於「卑賤」「狗」這樣的措辭,是非常不正確的,語言乾淨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最起碼要求。在這件事情中,父母及校方讓孩子學會跟各種人接觸,本是無妨。誰都沒有能力凈化自己的成長環境,學會跟不同人打交道,這是起碼的生存本領吧。更何況差生又如何,就該被歧視?被放在角落嗎?我認為,三十多歲的人回憶這段往事,仍覺得不該和差生一起,真是讀書讀傻了。

回到現實,作為「中國寶寶」,大家都是被打大的。小時候自己成績比較好,母親要求比較嚴。考不到前三名要打,語文除了作文之外被扣分也要打。我爸媽是做小生意的。我們姐弟四個在母親嚴格的教育下,都上了重點大學,成為當地的一個美談。這和母親「嚴加管教」相關。至今記憶猶新,弟弟的書包曾被母親扔到馬路上,兩個雙胞胎妹妹曾被母親拽著打,我也曾在寧靜的晚上寫著作業,母親進屋二話不說一頓暴打(原來是散步路上跟老師通話,知道最近學業退步)。這種高壓下,我們學會了撒謊,學會了模仿父母的簽名,學會了表現自己學慣用功(心不在焉)。也是這種高壓下,我們考上了好大學,找到了安穩的工作,比一些同齡人過得要舒服些,獲得了不少人的讚許。這種成長模式,是被主流價值觀評價較高的。

回顧這段歷程,我們感謝父母的辛勞付出,但對於那種「嚴管」難以苟同,那種不在意子女自尊及多元化發展的理念,難以苟同。以前曾有一種可怕的念頭:母親不如真的打死我算了,看你怎麼辦。不給子女反駁機會,不給子女解釋空間,而是讓我們臣服於棍棒下的教育,想來都有心理陰影。那個被高歌的母愛,究竟是什麼,為何我的體會沒那麼高大?種種問題困擾著我的成長過程。無獨有偶,一個朋友說,她小時候偷拿了領居家的白兔糖,回家後母親拿著菜刀對著她罵的情形,她至今記憶猶新。

現在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大娃有一段時間非常淘氣,稍有不如意就哭鬧一個多小時,有一次她和奶奶睡覺,奶奶把燈關了,她不高興,就開始大哭,伴著尖叫跺腳,我在另個房間陪二寶睡覺。聽不過去,拿著棍子示意打她,用棍子輕拍了她的腿,由於她第一次接受棍棒教育,被鎮住了,這次不哭了。但後來她的哭鬧毛病沒改。持續了半個多月,才知道以哭鬧來獲取大人注意力是不可取的。第一次打娃,我內心愧疚了好久。曾經我信誓旦旦地告訴自己,絕不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絕不以棍棒教育讓他們屈服。但自己還是控制不住情緒發火了。其實我們大人可以以更好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交流,而不是打罵,但很難做到。

小孩的教育環境伴隨著大人的營生壓力。節節高升的房價、價格不菲的醫療教育資源、人擠人的競爭社會,爭先恐後是多少代人的共同特徵。我們很難拋開壓力談教育,更難如西方人搬從容地等待小孩成長。在倫敦三點半下班的父母,在我國幾乎是奢望。

以前我會埋怨父母不夠耐心、不夠全面、對我們不夠素質教育,母親總是一句話應對:能把你們養大已經不錯了。是的,我們能健康長大,沒收老師虐待、沒在校車上出事、沒吃到中毒食品、扛過了一次次生病、經歷了一輪輪考試,我們能上大學,找工作、結婚生子,真是萬分不易。等我們為人父母,才會倍感父母的不易。

其實打罵孩子幾乎是上一代人的通病,因為他們太累了,累得有點急功近利,以打罵這種直接方式逼迫孩子臣服;因為他們太希望成功了,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一代比一代強的觀念荼毒了多少人;因為他們太忙了,忙得無法思索教育方式,無法閱讀教育書籍……

孩子的期望很高,大人的世界很難。作為母親,不得不承認,所謂的母愛,並沒有那麼高尚,無非是社會為了養育下一代給媽媽的加油鼓勁。孩子的成長,伴隨著婆媳矛盾、夫妻觀念摩擦等,其實本就不是一個純粹的氛圍。我們大人自身素質也參差不齊,尤其在情緒控制上,沒有幾個能妥善管理的。動不動「移情」,把生活煩惱、人際矛盾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能不委屈嗎?

我最反感的一個辭彙是:聽話。這是大人世界對小孩的話語權剝奪,也是大人自以為是的集中體現。我們大人沒那麼偉大、沒那麼正確,什麼時候能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想法,了解他發脾氣、扔東西、尿褲子的原因?我們是否能更有耐心包容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磕磕碰碰、等待他們逐漸成長?能不能不怕麻煩,讓孩子更自由發揮?能不能在小孩成長中,及時調試對他們的期待?讓擅長文藝的學文藝;讓體育苗子學體育,而不是靠著經驗主義扼殺其天性。不是那塊料,不合那個模。

什麼是平等交流? 平等不是聽話,而是我和你都是獨立主體,我尊重你的想法,也跟你傾訴我的感受。極端地說,「你不要鬧了,我聽著心煩」好過於「你不要鬧,再鬧我打你」。

我們需要學會與原生家庭和解,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建構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願在教育上,一代更比一代有能力、有效果地撫育下一代。


推薦閱讀:

你受過哪些刻骨銘心的體罰?
豫章書院——一所現代社會的集中營
該不該給老師一把「懲戒之尺」?
大家被老師(體罰)打得最狠的一次有多重?
老師打了我,一上他課就煩!很恨他!我該怎麼辦?

TAG:北大清华 | 教育 | 体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