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堂 | 石鼓墨影:探尋迷失千年的文化密碼

今日,由童衍方先生策展的「石鼓墨影——明清以來《石鼓文》善拓及名家臨作展」展覽及石鼓文獻研討會,在寧波天一閣正式拉開帷幕。

石鼓墨影——開幕

這場文化盛宴,從籌劃之初,就已備受關注,今日研討會更是引發眾人熱議。幾千年來,文化的繁榮一直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

名家齊至

石鼓墨影——明清以來《石鼓文》善拓及名家臨作展

眾所周知,石鼓文脈所系,關於它的探索,源於初唐,及至於今,仍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它歷經千年,見證了華夏歷史的多少滄桑,「國運昌,石鼓安」,這一切,正如古老的中華文明,豐富多彩又耐人尋味。

石鼓,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承書家第一法則,石上詩文,千古長鳴,這是傳承的密碼,也是文明的長歌。

以至於很多時候,筆者私以為,石鼓不僅僅是中華九大國寶之一,它更應該屬於所有與「漢文化圈」有過交集、融合的文明。

石鼓

關於石鼓所承載的不可複製文化之重,如何能夠嘗試探尋一二,粗窺門徑,本文或略有助益。

1、關於石鼓

石鼓,共十枚,石上分別篆刻四言詩一首,計七百一十八字,曰:石鼓文,亦稱「獵碣」,被當作大秦帝國的「東方紅」。

歷代學者依據石鼓上的文字取前兩個字為十個石鼓起名,即汧沔鼓、吾車鼓、田車鼓、鑾車鼓、酃雨鼓、作原鼓、而師鼓、馬薦鼓、吾水鼓、吳人鼓。

2、發現年代及存儲地點

石鼓於初唐在鳳翔府陳倉境內三畤原荒野被發現。

唐憲宗時,存於鳳翔孔廟;

北宋時,司馬池將其轉移至鳳翔府學,其中「作原鼓」早已丟失,再次發現時,「作原鼓」已經被切去上半部分,被鄉民作為米臼使用;

宋徽宗時,移至開封,後被金人入侵,輾轉至北京;

清朝時期,乾隆命刊刻十枚新石鼓,以保護被歲月風化的殘損石鼓,同時彰顯文治武功;

抗戰時期,石鼓從北京流轉至上海、南京、漢中、峨眉;

抗戰勝利後,石鼓重回北京,藏於故宮博物院。

建國前夕,因飛機超重,未被運至台灣,至今。

3、石鼓善拓及名家臨作

韓愈、蘇東坡曾作《石鼓歌》。

北宋歐陽修錄時存465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本僅462字,而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其餘石鼓存327字。

北宋《前鋒》、《中權》、《後勁》三種拓本被日本人購去,藏於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

石鼓文名家臨作甚多,如康有為、吳昌碩、翁同酥、羅振玉、鄧散木等。

4、石鼓文製作年代考據

關於石鼓文的年代,眾說紛紜,大致為「主周說」、「主秦說」、「主漢說」、「主晉說」、「北魏說」等,其中史學界多認為其為秦國遺物。

5、石鼓大小

石鼓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其中「吾水鼓」最大,「馬薦鼓」最小(「作原鼓」為殘高)。

6、石鼓文字

阮元原刻經摺裝初拓本

吾車篇

汧沔篇

田車篇

鑾車篇

酃雨篇

作原篇

而師篇

馬薦篇

吾水篇

吳人篇

7、石鼓文考據難點

石鼓文年代久遠,篆刻殘缺不全,損毀嚴重,而且古文字辨識不易,斷句困難,所以給解讀帶來很多難點。

解讀方向,可參考《詩經》、《周易》等書籍相關語法特徵或辭彙。

石鼓的大小不一,或與石鼓排列順序有關聯,可能涉及所記錄事件的連貫性,甚至可能會是斷代的一種依據。

石鼓「=」代表,疊詞,如「沔沔」、「毚毚」等,同時,應考慮「合文」、「助詞」的可能性,甚至是「裝飾文字」的可能。此外,因為石鼓文部分與《詩經》類似,不排除為押韻或排列等原因的可能性。

石鼓文中通假字的使用,如「古」可能通假「故」、「寫」通假「瀉」、「具」通假「俱」、「是」通假「實」等,都值得考據。

石鼓文中殘缺的文字,或可根據語境等因素,適當補詞研究。

石鼓文文字可能涉及到的關乎禮製法度、謙詞、古地名等合理使用的研究。

合理推測,如「作原篇」中「原」是否為「三畤原」等。

古文字,復構甚多,可適當合理簡化,再結合石鼓文,推測解讀。

林妹妹才疏學淺,又礙於篇幅所限,本文僅拋磚引玉,關於石鼓文的探索,就不再深述。

石鼓文屬於籀文到小篆的過渡時期,它的魅力,千百年來惹得多少文人雅士趨之若鶩,尤以缶翁最甚。

本文隻言片語怎窺其皮毛,歡迎諸位方家蒞臨天一閣,領略石鼓文的文化傳承。再次感謝童衍方先生及各方友人、機構,攜手為我們帶來的「石鼓墨影」。

附部分參展展品:

俞樾

翁同龢

黃士陵

伊立勛

曾熙

羅振玉

陳含光

鄧散木

商承祚

來楚生

——END——

凡是斯文處,必有同古堂

文:同古堂 圖:童衍方、馮磊(金石其心)


推薦閱讀:

100個中國傳統文化名詞,你會用英語表達嗎?
為什麼我不再推薦《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祭祀讓女性走開?別讓傳統成為男尊女卑的庇護傘
從零開始學木工12:識木之14種木料特點之(三)
中國古代器物史上有哪些很酷的設計?

TAG:拓印 | 中国传统文化 | 古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