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石冷知識丨故宮裡上百件翡翠珍藏沒有冰種,這是為什麼呢?

  • 點擊右上方關注,發現珠寶玉石圈子裡更多好玩有趣的故事!

前言:

標題核心來自某位熱心網友的提問,不過按字面理解,問題本身是存在歧義的——故宮收藏的翡翠玉雕中有為數不少的冰種作品,譬如慈禧太后生前最中意的一件翡翠玉雕「一露甘甜」,其材質就是冰種帶彩的翡翠。即使如此,問題本身也是成立的,雖然顏色和種水是評判翡翠品質的兩個不同維度,但是考慮到如今商業上約定俗成的叫法,「冰種」就是特指無色的翡翠品種。因此,提出這個問題的老鐵,我懂你,你的問題本質就是:在翡翠層面上,為什麼故宮裡儘是「好色之徒」?

慈禧生前最喜愛的一件冰種帶翠玉雕「一露甘甜」

慈禧生前最喜愛的一件冰種帶翠玉雕「一露甘甜」

現在我們不妨從歷史的維度去剖析這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翡翠作為中國玉器的後起之秀,雖然迄今為止業界對翡翠發現於何時依然是各執一詞,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不過在綜合各個觀點的陳述中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翡翠最遲在明代,已經被我國人民發現並應用。而在此之前的數千年間,我國的玉文化所推崇的是是以和田玉為首的白玉。

按理而言,這種時代背景下,在外觀形態上,與和田玉更相近的無色冰種翡翠,應該更容易融入當時的主流玉文化。可是事與願違,當時國人心中唯和田玉獨尊,對其他玉材幾乎不屑一顧,這是數千年來在人們心中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用玉觀——玉的首要特性是「溫潤而澤」,要內斂、含蓄、欲看不透。如此一來,翡翠便顯得格格不入,即使是無色的冰種翡翠在當時人們眼中也是過於扎眼爆亮,缺乏和田玉那種潤澤的玉性。

和田玉籽料

冰種翡翠原石

目前公認最早將翡翠作為玉石記錄在案的古代文獻《徐霞客遊記》,其作者描述自己在雲南首次見到翡翠的情景是,也是將翡翠稱作「翠生石」,可見在他心目中,翡翠要低和田玉一等,故不稱玉而稱石。可見,翡翠傳入中國之初,人們並不「以玉視之」,翡翠的身價還很低,流傳的範圍也僅在雲南一帶,一直到乾隆晚期,翡翠才開始被廣泛認可並被市場接納。

翡翠在坊間的傳播之路尚且諸多不順,要想俘獲從來就不缺奇珍異玩的皇室內廷,步入如今人們口中的故宮更是歷盡坎坷。

翻閱清廷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貢案等文獻,可以明確的一點事,翡翠在清代初期便已經進入故宮了。同樣地,翡翠傳入故宮初時並不受人們待見,即使是歷史上有名的「玉痴」乾隆皇帝對翡翠都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根據《貢案》記錄,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時任雲貴總督向朝廷進呈年貢,年貢屬於一年一度的大貢,各地官員自然使出渾身解數搜羅珍品,身為雲貴總督貢品中自然少不了滇玉製品(也就是翡翠),但這次他是熱臉貼上了冷屁股,所進貢的14件翡翠,悉數被乾隆拒收駁回。

直到光緒初年,在故宮裡,翡翠的地位依然不算顯赫。據記載,光緒元年,時任緬甸國王為祝賀光緒帝即位登基,派遣了一支滿載緬甸高貴特產和精緻工藝品的象隊。雖然緬甸作為翡翠的原產地,但是這次龐大的貢品隊伍中只包含了3件翡翠製品,並不是緬甸國王小氣,而是他也深知清朝天子並不稀罕翡翠。

受漢族玉文化的影響,滿清皇室排斥翡翠實不足為怪,到了晚清,這種局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兩大因素促使了這種轉變的發生——一個是國家背景,一個是個人意志。

大清王朝晚期,朝政大權落入慈禧太后手中,此時已呈衰微態勢,江山不穩,局勢動蕩,可謂是內憂外患,導致新疆通往內地的玉石之路不再像以往一樣暢通無阻,市場上的和田玉再也難以滿足朝廷和民間的需求,而其他傳統玉石如岫玉、獨山玉等又品位不高,這樣一來,翡翠便迎來了轉機。翡翠經雲南進入我國內陸各大城市,開始佔領和田玉在玉石市場上原有的份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取代了和田玉成為玉石市場的領頭羊。

慈禧太后生性張揚,喜歡珠光寶氣,對於玉石而言,翡翠逼人的光彩較之和田玉的內斂蘊藉更對慈禧的胃口。尤其是翡翠中的「翠玉」更是讓慈禧太后如痴如醉,不能自已,因此當時故宮內廷里稱翡翠為「綠玉」。慈禧太后時常向各海關、織造等衙門索貢「綠玉」首飾。從現存的清宮檔案到遺留下來的實物,均可證明慈禧太后是何等珍愛翡翠,她的簪、墜、戒、鐲都是用翡翠上品所製作的,直到死後還殉葬了大量翡翠,如著名的翡翠西瓜、翡翠甜瓜、翡翠白菜等,均為俏色翠雕,價值連城。

至此,我們就不難看出故宮現存的上百件翡翠珍藏中,絕大部分實則源自慈禧生前依照個人喜好搜羅而來或打造而成的,當中難覓無色冰種翡翠的身影,儘是「好色之徒」,很大程度上也是慈禧痴迷「綠玉」所致。

故宮收藏的翡翠玉雕「春曉新生」

故宮收藏的翡翠玉雕「福地福人居」

故宮收藏的翡翠玉雕「日日茂盛」



推薦閱讀:

墨翠知多少
關於估價那些事
如意之路
關於市面上的永楚料翡翠應該怎麼對待?
和田玉籽料,山料,青海料,俄料,韓料到底如何分辨?

TAG:故宫 | 翡翠 | 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