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問題?道德問題?我覺得父母的認識有問題。
最近在陳忻老師的微博和飯糰課程中,接觸到了不少的案例。其實,這樣的案例,在我身邊和我知乎上也經常遇到。我從父母的描述中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內容,大致的模式如下:
我和孩子約好,每天手機玩遊戲不超過多久/糖啊,零食啊一天之內吃多少,不多吃/一天做多少練習卷/今天好好吃飯,每頓吃多少飯,然後,孩子沒過多久又繼續遊戲玩個沒完/糖啊零食啊吃個不停/練習老忘記做/飯不好好吃。這孩子答應好的事情怎麼可以不做到?甚至背著家長偷偷做不讓做的事情。孩子現在不但能力各種不行,還有誠信問題,道德問題了。
然後一看孩子的年齡段,好嘛,好多是學齡前或者小學低齡的,最小的甚至有剛滿周歲的(答應好媽媽不亂扔玩具、勺子,食物的。甚至走路要抱都成為了小孩子「滑頭」「懶惰」的依據)。。。。
每次看到這樣的問題。我忍不住會想到一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孩子真的好冤枉,但我不是來責怪父母的,我覺得這是父母自己掉進了一個誤區里。將成人學習和思考的方式直接套用到了在身體和心智都還不成熟的孩子身上。我們作為父母需要意識到我們的認識有這樣的問題的存在。
由於心理能力並不像身體能力那樣顯性,我們不會要求不會走的孩子去跑跳,但會要求沒有能力管理自己心理的孩子去靠「自己的能力」來管理自己的行為。並且認為:孩子一旦許諾了,就應該做到,做不到就變成了道德有問題。這其實父母在無意識中給孩子套上了一個道德上的「套」然後把自己和孩子都繞在了裡面。將原本孩子能力上的「有沒有」的問題變成了孩子「惡不惡」的問題。
而這樣認識的偏差帶來的後果就是:父母多多少少會將自己的這種錯誤的判斷轉化成事實。或者說,這樣的判斷,在接下來的教育中起到的是消極的推動作用。父母會在整個育兒過程中不斷的去證實這種判斷,而忽略掉事實中與這個預判相反的證據。而這種判斷和隨之的養育行為又會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日積月累,雖然孩子不一定會真的道德敗壞,但是增加了不必要的風險概率。如果,這種風險再和其他的風險堆疊起來(往往越是有這種情況的父母也越容易在育兒中產生各種其他的風險狀況,大多數都是由於錯誤的判斷構成的)。那麼孩子成年後真的變成道德有問題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我們要怎麼避免這種認識的偏差呢?
首先,了解孩子能力發展的進程,知道這個背後的來龍去脈,才會知道用合適的教育方式去應對。
比如:周歲內的孩子要不要抱,有不少家長會被老一輩的人教育到說:孩子老抱會變「壞」,成天騙家長要抱。而事實上,孩子要求父母的安撫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本能。孩子天然的發展出這種能力要求父母的擁抱和關懷,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生存下來。現在雖然我們的各種生產,醫療技術的發達,這種懷抱安撫依舊是科學無法替代的。懷抱安撫給予孩子安心安全,是幫助孩子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的重要手段,甚至心理學研究上發展出來袋鼠育兒的概念,把孩子貼身包裹在父母身上,讓早產兒能夠更好的獲得發育(研究同樣發現,如果正常嬰兒也採用這樣的育兒方法,獲得更多的與父母的接觸,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會變得更好)。
又比如:讓孩子管住自己不去看電視,或者到點自己去學習。其實這對於大多數兒童來說也是不現實的。限制孩子看片,玩遊戲的時間,監管孩子使用電腦和平板多媒體使用的內容。這是不應該簡單的交給孩子自己用自己的理智去管住自己。因為如果沒有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孩子本身很難自發的發展出這樣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父母,老師的管理和引導作為輔助逐步發展出來。但很多家長完全指望孩子「自生自滅」式的發展,不管孩子發展程度如何,我只管你錯了我訓斥,你對了是應該的(缺乏鼓勵)完全不告訴孩子對的應該如何做,或者說:給你三次機會,學不會第四次就挨打挨罵。(缺乏足夠的演示、熟悉和訓練)孩子能夠三次里學會真的是孩子天賦強+運氣好(難度剛好合適),不是爹媽教得好。
在育兒的過程中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我也不一一舉例了,作為父母也不用去了解非常高深的心理學知識。認真多翻幾本育兒百科類的書,就能避開大多數的育兒中的坑了。另外,如果真的要找專業級的書來看的話,在我過讀過的諸多心理學類的書籍來說,有兩本比較推薦,一本是《伯克畢生發展》這本其實上下兩卷都推薦看看,不過要說育兒和簡單的入門一下發展心理學,看一下上冊不錯;另外一本是《為人父母》Jane B. Brooks著的。我相信其中的不少案例和內容,其實當你成為父母的時候,你一定是有共鳴的。
當有了系統的認識,我們對孩子的「運作機理」做到心裡有數,就不會隨意的上綱上線,把發展還未充分的問題扯到道德善惡的問題上來,這是很好的第一步。
然後,我們就應該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在確定孩子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情況下,我們就不會去要求孩子像成人那樣,穩定,持續的做好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學會不去要求孩子去順從成人,而是看到孩子有什麼樣的需求,給予必要的支持。就像我在過去提到過的,必要的演示,耐心的重複和修正,恰當的鼓勵,逐漸的退出指導,鼓勵孩子逐步自主。
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對待孩子的失誤和失敗,下下策是責罵孩子,這是父母自己在發泄情緒,獲得釋放。其實孩子並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的支持,反而給孩子一個情緒失控的榜樣。簡單的安慰其實也並不是最好的策略。雖然父母覺得孩子安撫了孩子,但很多時候孩子並不能在這個事情的情緒本身中轉移出來。較好的策略是關注孩子的狀態,在他比較好接受這個事情的時候,給予合適的分析和指導,一方面讓孩子知道,這個事情的確是一個失敗(明確規則和界限,避免孩子以為這種事情無所謂,不重要)另一方面,教會孩子如何收拾自然產生的後果,以及在今後如何調整和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的發生。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一個就事論事的榜樣。這是讓一個看上去不好的結果,產生一個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我相信,當父母的認識發生了轉變,同樣看待孩子的各種事情的感受就會產生改變,而這些改變所帶來的行為上的變化,在未來孩子的成就也好,思想道德上也好,是一個添磚加瓦的好事情。
推薦閱讀:
※有哪些家庭遊戲可以幫助孩子開發右腦?
※父母的終點,是孩子的起點
※姚明、李娜這些海歸球員與國內球員最大區別是什麼?
※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對教育這件事心裡沒底!(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