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扳指的前世今生:扳指以前竟是做這個的?
和田玉扳指的前世今生:扳指以前竟是做這個的?
玉扳指又叫玉韘(音同射),《說文·韋部》:「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箸右巨指。」本意是拉弓射箭時扣弦用的一種工具,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護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傷的專用器物。後來引申為能夠決斷事務,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徵。
目前所知最早的玉韘出土於商代晚期的殷墟婦好墓中。青玉質,中空筒形,一端平齊,另一端一側高一側低。低側緊貼拇指背,裝飾獸面紋。獸目下方有兩個穿孔,供繩貫穿繫結固定。獸面兩側分別雕刻獸的身、尾、足。獸目上方有一條橫向淺槽,應是長期鉤弦留下的使用痕迹。婦好本人就是可以帶兵征戰的統帥,玉韘上所帶的明顯的使用痕迹說明了其在當時的實用性。 隨著年代的變更以及逐漸演化,玉扳指的材料和形制在各個朝代有所不同,譬如商代的玉扳指還有拉弓護指的功能,不僅較後來的扳指更長,而且其上有槽痕;到了戰國就開始變短。
漢代的扳指出現玉片形狀,類似於玉佩,帶有用來拉弦的小鉤,但這個時候的扳指已經不能承受拉弓那麼大的力量了;宋代出現了一些仿漢代的扳指,其樣式更是多種多樣,有片狀的,也有矮筒狀的。
時至清代,扳指呈圓筒狀,一端邊緣往裡凹,一端邊沿向前凸,因為其材質更加圓潤、光滑,所以更加難以用來射箭,而成為一種裝飾、身份以及流行趨勢的象徵。
在西漢以後沒有具有實用性的玉韘,此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明末,直到清初滿族建立清朝,才改用滿族人的扳指來射箭。儘管漢及之後墓葬中不見有韘,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韘的使用。慣於騎射的游牧民族、將士以及尚武者,對韘當不會陌生。只是大多不用珍貴材料製作,不為一般人所特別關注。
但是本是輔助習武的扳指,由於滿漢兩族廣大男士的欣羨與效顰,竟使之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佩飾品,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漢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
扳指作為首飾,一度接近消亡。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不方便。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清代晚期以後,熱兵器逐漸取代冷兵器。懼怕異族民眾掌握先進武器影響統治、堅持「滿語騎射」的清王朝最終沒有能夠擋住歷史潮流,於是,作為滿蒙八旗首飾的扳指僅僅存在了百年左右。
新疆雪絨花整理編輯,wanghu7997出品!
推薦閱讀:
※家有三色玉,勝藏萬擔糧!
※這條項鏈是和田白玉么?
※別人說玉戴久了出油,開始不太相信,後來真的變的摸起來感覺油油的了?
※和田玉現在不是已經接近枯竭了嗎?為什麼最近這麼多和田玉的商品
※市場上最常見的和田玉造假手法
TAG:和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