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龍井居然是清真茶食?——肖芒「教授」的驚人發現
首發公眾號: 天涯何處是神州
最近,筆者在網上刷微博時,看到了一篇奇文《 「清真茶食」的文化魅力及傳承機制研究——以杭州回族的「清真茶食」為例》,作者肖芒是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撰寫此篇奇文時,肖芒在浙江傳媒學院任教。文章中充滿了族教綁定的錯誤思想,以及典型好讀書不求甚解、肆意杜撰進行歷史虛無主義宣傳的文字。在文章中的序言部分,該「教授」煞有介事地寫道:
筆者不知曉肖「教授」的這一論斷從何得出,但就筆者個人所知的基本常識而言,古代茶文化最發達的國家是中國,茶食發源於魏晉年間,並且早在隋唐宋時期就已經進入成熟期,在品茗時佐以茶點,這與什麼阿拉伯人並沒什麼關係。作為一個社會生產力遠在古代阿拉伯之上,茶文化歷史更是遠超阿拉伯人的文明古國而言,把茶食文化牽強附會成阿拉伯民族所帶來的的實在是不成體統,到底是誰向誰學?讓茶文化悠久的天朝上國向未開化的阿拉伯人去學如何喝茶,這豈非貽笑大方?更何況,在默罕默德之前,難不成阿拉伯人就不飲用來自絲路上的東方帝國的茶葉了?怎麼就成了穆斯林的飲食習俗了呢?感情沒有某教,阿拉伯人就只是茹毛飲血未步入文明的原始人?等某教一誕生,阿拉伯人馬上就搖身一變成了高度文明的古國?
這到底是肖教授從哪裡得出的史料?也不給個出處,這讓人很為難啊。拜託,信口胡謅也要講基本法,請拿出嚴謹研究歷史的基本態度來,好嘛?
肖「教授」在該文第一部分:「清真茶食伴隨著杭州回族發展而興起」中得出了頗多的雷人觀點,筆者在此一一反駁。
肖「教授」從形容北宋時杭州作為對外的重要貿易口岸(包括與大食)的文字描述中,得(意)出(淫)了結論,當時寄居的阿拉伯人客商在杭州落葉生根,形成了數量龐大的穆斯林群體,這些阿拉伯客商成為今日回族的先民。
此論斷有極大的問題,唐宋時在我國東南沿海經商的阿拉伯客商的族裔到底有多少在長期的戰亂中傳承下來,怎麼就成了今日回族的先民?這些完全已經不可考證,就此憑空臆測、編造歷史,完全不能體現嚴禁的學術精神。如果非要追溯,可以追溯到元朝的一部分「色目人「。當時,」色目人「中的一部分(中亞、阿拉伯、波斯人)作為蒙古鐵騎的僕從軍進入了中原,其中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在中國落葉生根,成為今日中國部分回族的先民。
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當初,也僅僅是一部分色目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中信仰襖教、景教、佛教的也大有人在,把色目人與回族直接劃等號,並不正確。今日之回族部分發源於元朝色目人,成形與明朝年間。就像今日中國的基督教只可以追溯到明朝時來華的傳教士,而絕對不可能追溯到唐朝時傳入的景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一樣,這些完全不可考的東西,憑空捏造不存在的史實,還堂而皇之地在文中得出所謂的「結論」,卻沒有半點嚴格的考證過程,實在是搞笑至極。更為可笑的是,肖「教授」引用了《伊本?白圖泰遊記》中記載杭州的文字記述,這種所謂遊記的真實性相當值得懷疑,就如同《馬可?波羅遊記》中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記載一樣,這種孤證並無相關史料佐證的遊記性質的文字是否可作為信史?就算作為信史,該文也只是說杭州當時有清真寺,也有穆斯林存在。但這種文字被肖「教授」又「發散思維」得出了什麼結論呢?
杭州有穆斯林、有清真寺
↓
杭州當時已似小麥加,城中之城便是具有典型伊斯蘭風格的回族社區
↓
早在元代就形成了以清真寺為中心的清真飲食業,「第三城內」清真餐館和茶食店遍布
抱歉,筆者才疏學淺,的確搞不懂這個邏輯是怎麼來的?對此,肖「教授」只是在文章中寫道:「從以上文獻記載的內容中推測」,至於如何推(意)測(淫)出來的,肖「教授」沒提。不過筆者對此有一點疑問,杭州已似小麥加?拜託,這讓如今號稱「小麥加」的中國某西部貧困自治州作何感想?肖「教授」難道不怕破壞「名族團結」嗎?不怕「傷害少數名族同胞的民族宗教感情」嗎?
筆者驚奇於肖「教授」如此清奇的腦迴路,卻百思不得其解,不過看到下文,筆者明白了,可能是節操限制了筆者的想像力。
龍井茶的出名與回族商人進行茶葉貿易相息相關?肖「教授」這個觀點是從何而來?肖「教授」同樣也沒說,也的確沒啥可說的,畢竟是一個人憑空YY出來的內容,去哪裡找史實資料來證明呢?
筆者在此給「教書育人」的肖「教授」科普一下:龍井茶始產與唐朝,盛於明代,是中國十大名茶之首。
至於肖「教授」說有百年歷史的清真茶食店「葉受和」,資料顯示,「葉受和」1965年才開始掛清真標。肖「教授」說:「茶食共享早已有之,回族只是將其發揚光大。」這個觀點又是如何得出的?這篇奇文看了幾遍,筆者也沒能理解。
肖「教授」在該文的第二部分——「清真茶食的構成及製作工藝」中,知識性錯誤、常識性錯誤就更多了。唐末時廣州司馬劉恂在《嶺表錄異》記錄了其在一戶穆斯林家庭中品嘗了帶來的「波斯棗」(伊拉克蜜棗)。阿拉伯人帶了個棗過來,也能被肖芒「教授」給說成是「清真茶點」?筆者特意查了原文,確實沒發現其中提到這個東西是茶點?真是臉皮有多大,腦洞就有多大……
此外,肖芒「教授」從典籍中發現,古代在廣州生活的波斯人喜食檳榔,而嶺南人亦食用檳榔,所以得出了食用檳榔原是阿拉伯人的習俗,後為華人接受的結論。這個論證過程是怎麼來的?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玩意兒也能硬往一起扯?漢武帝發兵征討南越國時,就已經開始用檳榔緩解軍中瘴癘,功成後建扶荔宮於西安,廣種南木,檳榔入列。事在《史記》、《三輔黃圖》均有記載。漢武帝時,阿拉伯人在幹嘛?某教出現了嗎?
最可笑的是,該部分大段落抄襲2007年6月1日發布在山西新聞網上的《豐富多彩的中國清真菜》一文的原文,連標點符號都沒改一個……(該文原文請各位讀者自行百度)
食用檳榔是阿拉伯人的習俗,北方傳統小吃「茶湯」、淮揚美食「茶饊」也成了回族的「發明」?要不要改天說中華飲食文化都是從阿拉伯國家抄襲的?筆者再次義務幫「教書育人」的肖「教授」普及一下常識,「茶饊」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細環餅」,是淮揚名小吃,目前淮安最正宗的岳家茶饊也是漢人祖傳開的。就如同蘭州牛肉麵是由漢人陳維精發明的,而不是回族發明的一樣。
肖「教授」說:「伊斯蘭教徒入中國,後大批商人到中國做生意、經營珠寶藥材,還帶來了飲食調料中的香料,如豆寇、胡椒、茴香、肉桂等」
這段漏洞實在太多,完全就是沒根據的胡說八道。肉桂原產地就是中國,唐時,豆蔻就已經被廣泛利用,杜牧更用豆蔻比喻芳華正茂的少女。胡椒、茴香的原產地也不是阿拉伯,張騫通西域時,多種香料就已經傳入。
在某教誕生之前,早在漢武帝年間,就已經鑿通西域,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交往與貿易,逐漸形成了「絲綢之路」。沒有某教,絲綢之路不會中斷,戲精們別太給自己加戲了,就憑阿拉伯那種只能放牧的不毛之地,阿拉伯人充其量就是一群四處倒賣東西的二道販子,何談什麼促進文明交往?
至於肖「教授」說:「由於穆斯林的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下降,海上貿易開始衰敗。」
明清兩朝的海禁政策才是造成中國海上貿易衰敗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因為什麼穆斯林的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下降的原因,不要把自己捧得太高,以為在高度封建的古代王朝,可以憑藉小團體的能量影響國家政策和對外經貿,戲精就是戲精,吹牛都不打草稿。難不成在某教創立之前,中國就沒有繁盛的對外貿易了?要知道,古代中國社會生產力之發達,在同時期的世界,無出其右者,在貿易過程中,更多地是其他國家依賴中國,而非相反。
全文通讀下來,筆者只有一點疑問,如此瞎掰、胡扯,滿篇都是「推測」、「認為」等沒有確切根據的論斷,而且涉嫌抄襲的文章,好吧,姑且稱之為「文章」,居然還公然掛在浙江伊協的網站上?引用的論據與得出的結論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卻能夠言辭鑿鑿地得出一個她想要的結論,用正常人的邏輯完全無法理解這種論證過程。筆者思之再三,也只有一個結論,那就是:節操限制了我的想像力。畢竟只要稍微有點節操和學術精神的人,都寫不出這種沒有半點學術價值的垃圾「論文」。但偏偏這篇「論文」 還是浙江大學非遺會議論文,奇不奇怪?不過想想也有道理,畢竟這種狗屁不通、缺乏基本常識的「叫獸」是某委、某協的紅人嘛,「發明」歷史就靠這些人了!!!
推薦閱讀:
※穆斯林在高緯度地區遇到極晝怎麼封齋?
※「清真就餐區」在邏輯上站得住腳嗎?
※如何評價臨夏州宣傳部出品的電影《情定臨夏天使然》?
※如何看待某些群體說豬肉不能吃的言論?
※你還在抵制美團嗎?
TAG:清真符合沙里亚教法的 | 龙井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