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迷茫的人都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 | 人生本就是自我投資的過程 | 自我成長
90%迷茫的人都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 | 人生本就是自我投資的過程 | 自我成長
未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
迷茫,似乎是很多人都避不開的一種狀態,在某段時間裡,幹什麼都沒有興趣,無所適從,看著別人一天天的變化,自己卻不知道如何突破,不管是學業還是職業。
你為什麼會迷茫呢?
1、不確定性帶來的不適感
人都喜歡確定性的東西,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會有安全感和滿足感;而不確定和模糊的東西會給人帶來不適感。關於神經系統的科學研究顯示,人類在懷疑的時候,即對某些事不夠肯定,心存疑慮時,大腦會極度不適。懷疑的程度越強,不適感就會越強。即使是那些非常微小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會引起大腦杏仁核的活動。杏仁核位於人類大腦左右半球顳葉下的神經細胞群,會對外界傳來的方方面面的信息進行過濾,劃分出威脅等級,從而使人做出反應(Johannes,2016)。
當我們確定自己的某個決定是正確的,並且堅持某種信念時,無論這個決定和信念重要與否,我們的大腦都會感到興奮。大腦喜歡興奮,所以我們喜歡確定自己是正確的。當個體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就往往理解為去確實是正確的,而當事實並非如此,就發現自己是不正確的,大腦就產生了不適感。人是社會性的,在生活與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很多「不正確」的時候,對未來的不確定,對人際關係的不確定,都會觸發大腦中的杏仁核,進而產生不適感。
2、人生觀不夠正確
很多時候的迷茫來自於沒有一個正確肯定的人生觀,比如看到別人擁有的,回顧自己缺乏的,產生失落感和無力感。這些錯誤的人生觀大致也可以分為幾類:1、與世無爭型,對人生、對社會抱悲觀態度,對生活失去信心。於是他們學習上高呼「60分萬歲」,生活上鬆散拖沓,沒有時間觀和紀律觀,人際交往上獨來獨往,漠不關心他人,更談不上交上摯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什麼都無所謂」。2、享樂自私型,抱定「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信條,沉湎於物質追求,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無暇追求人生大志。3、惟我獨尊型:自認才高八斗,輕視他人,自我意識極度膨脹且嫉賢妒能,別人被他認為是「阿斗」。
3、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很多迷茫的人表示自己對現實不滿,工作吧,覺得很累工資又不高,在體制內吧又覺得沒意思想創業,創業吧又覺得困哪太多,總之做什麼都不滿意。但其實,細想起來,是不是因為你始終沒有行動力,選擇太多,就難免給自己留後路,就不會踏踏實實的干好每件事情。
一個人想要得到的東西何其之多,但如果你只是光去想,不去做,那麼夢想始終只是夢想,而你永遠只能一事無成。沒有才華,又沒有行動力,你就算擁有再大的野心還是會一無所獲。
人生觀是什麼?
人生認知即個體對人生目的和行為方式的看法,人們通常稱之為人生觀。是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一個重要認知因素。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人生觀有多重要?
1、是人存在的意義
存在主義的大師薩特的名言就是「存在先於本質」(Jean-Paul Sartre,1943)。薩特說過,「說存在先於本質,這裡是指什麼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現、登場,然後才給自己下定義。按照存在主義者的看法,人是不能下定義的,那是因為在最初他什麼也不是,只是到後來他才是某種樣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樣的人……人不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樣的人,而且也是當他沖入存在以後,決心把自己造成那樣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個樣子以外,什麼也不是。」
存在主義認為,人和其他的物品不一樣(Frances Bernard,2006)。一個杯子,從誕生之日起,它的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盛水。而人在誕生那一刻的意義是什麼?沒有意義! 上帝把人創造出來,是沒有目的的,也是沒有意義的。那麼人生就這樣徹底虛無了嗎?沒有,人可以根據自己今後的所作所為,給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正如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氣質和性格,也就有著各自不同的人生觀。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和文化素養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觀。每個人的人生觀在不同時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外因是日益瘋狂的世界,導致很多人的直覺和感受發生變化,產生人生觀錯位等,也許這是人類世界發展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問題。
3、左右人生選擇
無論一個人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做了有意或者無意的事情,TA的存在都會世界產生了影響,選擇什麼樣的路走下去,是由個人意志決定的。選擇雖然很簡單,做決定卻很難,人生觀就是最大限度的影響了一個人的判斷,判斷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人生觀不一致會有什麼影響?
1、人生曲線就不同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就比如在學生時代,那些以叛逆為樂的女生們,不愛讀書,早早出去社會上混,其人生觀是享樂與金錢,於是她們的人生是大起大落的,剛開始可能賺點錢,然觀念不正確,開始走下滑路。而那些辛辛苦苦讀書的女孩子們,20幾歲才研究生畢業,可能剛畢業的工資也不高,但工作上幾年,然後結婚,雙方的走向是上升的,包括孩子以後的教育也是更好的。這些女孩和前面的女孩可能是高中同學,由於不同的人生觀,於是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人生曲線也就不一樣了。
2、親密關係難以持久
經常聽說那些分手、婚姻破裂的故事,許多都是因為三觀不合。兩個人最初可能因為外表、性格、條件等因素相互吸引而走到一起,有時候某一方脾氣差一點也可以忍,因為有感情。但長期生活下來,發現兩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根本不一致,這樣的關係即使走過很久,也不易維持。比如說你想讀書深造,對方想留在家鄉做個生意、考個工作安穩過日子。你追求物質,我追求精神,不一致的觀念就會帶來爭執、帶來矛盾,然後破裂。
人生,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
據美國財經網站CNBC報道,有著「股神」之稱的億萬富翁投資者,同時也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表示,一個人能做出的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這樣的投資稅收機關也無法對你徵稅,甚至是通脹也無法帶走。「最終,有一種投資好過其他所有的投資:那就是投資自己,」巴菲特在最近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表示。「沒有人能帶走你自身學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投資潛力,只是他們沒有去做罷了。」
有兩個同事,一個叫小A:每個月省吃儉用,把1/2的工資都省下來了,到處找投資機會;同時工作也還算努力,工資逐年增長。另一個叫小B:每個月省吃儉用,把1/2的工資省下來,用於去學習各種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比如英語、軟體、設計等。
三年後,由於小B工作能力不斷加強,工作認真負責,導致事業上穩步上升,進入了公司核心高管層。當然收入上也跟小A拉開了差距,更不要說因為不斷提升自我素質,從而交往到更多優秀的朋友,遇到更好的對象。
樹立正確人生觀,從投資自己開始
1、投資你的身體
社會上有兩種人不注重自己的身體,一種是空有皮囊、浪費生命的人;另一種是日理萬機、太過忙碌的人。歷史上也不乏一些有才能的人,縱然才高八斗,但英年早逝。現代社會中亦是如此,在奔波中累垮了身體。投資身體是終身的事業,讓自己堅持健身,年輕女孩不能因為愛美而盲目減肥,健身不是傷身,不要太追求極致的瘦,勻稱才是最美的。肌肉是人保持青春的本錢。隨著年紀的增長,有肌肉的人會比「麻桿」看起來年輕20到30歲,這值得你去投資嗎?
20—30歲身體投資的最佳時期,從身體發育的成熟度與新陳代謝的順暢度來講,20多歲的人身體是處在最健康的時期,疲勞消除也快。也正因為如此,使得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對自己的健康過度自信,並不太注意對自己身體健康的維護。加上繁忙的工作與應酬、不規律的睡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並不適合自己身體的運動方式等因素,讓很多人在20多歲身材便開始走樣,肌肉變得鬆弛。
2、投資你的大腦
人在少年的時候,總以為讀書辛苦,這經歷就像你抱怨自己年值芳華時,忽然生出了醜陋的青春痘。你以為它無端佔用了你的生命,於是在思想里,痛苦的煎熬與美好的想像激烈衝突。其實它們都是你人生必不可少的階段。唯一不同的是,青春痘你保養的再好,終會留下疤痕,但書哪怕你只讀一本,都會把美融入自己的靈魂。讀書,就是最大腦最好的投資。
蔡康永說過:「讀書,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那些看似無用的經歷,正是我們區別於別人的意義。
曾經聽過一則新聞,說一個小姑娘生病了,整天咳嗽,吃了很多葯終不見好,但姑娘的爸媽在外地打工,只有姥姥照顧自己。結果姥姥卻是個很迷信的人,聽了鄉鄰的話,以為是孫女著了魔,才會久病不愈。她便帶著孫女找到了當地一個風水先生求解。那個風水先生聽了事情經過後,說孩子的確是著了魔,但只有與自己同房才可以辟邪祛病。在普通人眼裡再荒謬不過的言論,卻被姥姥相信了。
小姑娘一再反抗,她的姥姥還是以治病為由,將她送上了道貌岸然者的床榻。正值花季的孫女在受到侵害後,心如死灰,第二天就選擇了跳樓自殺。事情一被媒體曝光,輿論就將鋒芒對準了騙子與孩子的姥姥,說他們是害死孩子的元兇。但事實上,真正地兇手,不是他們,是無知。因為無知,所以無法解惑,心中迷茫卻又接觸不到科學的論據,才會有人利用牛鬼蛇神的幌子行騙,才會有人輕信空穴來風的謠言。
讀書,更重要的就是讓一切不解,都有據可依,讓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讓愚昧走向聰慧,讓落後的大腦接觸到開明的思想。有些東西,物質無法給予,唯有精神可以補給精神。讀書的幸運,更在於你從書中汲取到別人的經驗,便減少了靠自己撞破南牆來獲得教訓的可能。
References:
JohannesBj?rkstrand,Disrupting Reconsolidation Attenuates Long-Term Fear Memory in the Human Amygdala and Facilitates Approach Behavior,Volume 26, Issue 19, 10 October 2016, Pages 2690-2695
Jean-Paul Sartre,Being and Nothingness:a phenomenological essay on ontology,1943
Frances Bernard Kominkiewicz,Heideggerian existentialism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death and survivor bereavement,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ume 43, Issue 1, 2006, Pages 47-54
更多心理學知識,關注微信訂閱號小麥心理X(xiaomaixinlix)
推薦閱讀:
※自我接納的血腥之路|談影片《爆裂鼓手》
※作為INFP,你覺得你自己真的善良嗎?
※「藝術」從業者怎麼達到純凈並保持「純凈的自我」?
※鏡子中的自己和照片里的自己,哪一個更貼近別人眼中看到的自己?
※顏值爆表是一種怎麼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