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盡情的哭鬧,再也不分裂孩子的靈魂!
人生不但沒有撤回鍵,很多時候你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
從出生起,你就深陷於被動之中。
犀利主婦思文在《脫口秀大會》上講的五個令人發笑的片段,主要圍繞主題闡述觀點,笑中有淚,其實她也在控訴大家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教育分裂。
聽起來像是極大的譏諷,不過也展現了中國教育分裂的無奈,尤其是家庭教育。難道不是嗎?
教育不只是在學校里能學到多少知識,或者通過一些事能明白什麼道理,它不分時間地點,它無處不在。
從小到大,不可否認,誰都哭過。尤其孩子一哭,成年人就會想方設法制止。
溫和一些的,哄:乖,別哭了;
粗暴一些的,吼罵:有什麼好哭的!
更有甚者,恐嚇:再哭就XXX!
總之哭是被禁止的。
久而久之,孩子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割裂,對自己想哭的衝動感到羞恥,習慣壓制情緒,這些都將為未來的心理問題,乃至精神疾患埋下隱患。
敢問多少人在自己家人面前體驗過,自由哭泣。
對方不焦慮、不斥責、不攻擊,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擁抱著你,就做一個陪伴者,聽你哭。
但抱著安慰另一個人的傷痛,在中國家庭,常是一個奢望。
我所熟悉的中國家庭,哭更像是一種罪過,有這麼一種奇怪的邏輯:你哭,就等於我做的不夠好。所以,我們都要求對方不哭。
特別是孩子的哭,很容易找到原因,也容易安撫,但太多父母對這種狀況的態度,習慣性去生氣,然後怒氣操控著說話語氣和身體行為。
身邊的一位媽媽曾對我說。
她孩子有一次對她說,我想哭,但怕爺爺奶奶看見說我。
媽媽說,你哭吧,我擋住他們。
果真,孩子一哭,兩位老人過來著急地問,發生什麼了,你媽打你了嗎?
簡單解釋後,她請兩位老人出去,把門划上,讓孩子安心地哭。
哭了一會兒後,孩子停下來說,好多了。他沒做解釋,她也沒要解釋。
好美的過程!
對待哭泣的態度,也是中國父母乃至所有中國成年人對待感受的態度。
時代在進步,或許作為父母或大人的你,可以換另一種方式對待孩子。
中國父母或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他們又喜歡"逗"孩子!
前幾天我在電梯里看見,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喊媽媽幫忙把牛奶盒打開。
央求了很久,媽媽接過來打開自己倒喝了起來,孩子哇的一聲坐在地上開始哭鬧。
神奇的是,媽媽跟旁邊其他人開始笑,覺得這樣逗孩子很好玩。
我的同事小楊跟我說過另一件事。
他們漁村有個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群大人拿孩子開玩笑,常說你父母不要你了、再也不回來了之類的話,孩子聽到,哭訴說不是的。
但可憎的大人一起起鬨: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著跑了,後來天天到碼頭等船,等父母歸來。
一開始大家沒太在意,但後來發現孩子精神不正常了。
類似的事比比皆是,不禁讓我們想:
把殘酷的事當成笑話,也算特色?
這樣"逗"孩子,難道不就是把心靈尚未敞開而且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鄙俗嗎?
說到這裡,或許你會質疑:
孩子哭的時候要陪伴要接納,那會不會讓孩子更愛哭,以後長大誰會寬容對待他?
跟孩子開一些小玩笑,無傷大雅,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何樂而不為呢?
這無疑揭露了我們很多父母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的現狀,為了不明晰的將來,無形中忽視了孩子當下的需求。
其實,當我們能充滿愛意,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無端的觸碰孩子恐懼看到的狀況,你會發現,孩子反而會變得更平靜、自信、勇敢。
所以:
孩子放肆哭鬧時,請平穩的抱慰著他;
孩子需要你時,請不要再分裂他的靈魂。
註:作者阿月,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尖椒教育點評觀點和立場。
推薦閱讀:
※國外的研究生導師是怎樣指導學生的?
※家長可以打孩子嗎?
※教育孩子正確對待金錢
※中國的英語教學模式有哪些不合理之處?
※為什麼國家重視英文,但卻有許多地方限制英文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