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第二十九章 我從哪裡來(連載中)
時間走到現在,這個世界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模樣終於清晰可見。我們可以將宇宙三分,從微觀、普觀、宏觀的角度去回答我們的問題:我從哪裡來?
從微觀的角度來講,宇宙之所有皆為道所化生,無論有形或是無形。道包含但並不限於這個宇宙,每個人無時無刻都無法脫離。那麼道在哪裡呢?且來看莊子怎麼回答,《知北游》曰: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 「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 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道在哪裡」這個問題本身正如上所言,沒有觸及到本質,因為道無處不在。至道在微,只是人們無法察覺而已。我們勉強形容說,道是一個什麼都不包含的點。在宇宙形成之前,在混沌形成之前,只有無邊無際的虛無,這個虛無可以叫做「靜」,也可以叫做「空」。人類,在最微觀的地方正是由此構成,這既是「我是誰」又是「我來自哪裡」的共同回答。
道的活動形成混沌,有和無混沌在一起,無法描述。然後混沌初開,輕盈者升而為天,濁重者降而為地,天職生覆,地職形載。《乾》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乾》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坤》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萬物得以滋生,也具有了互相對立而又可相互轉化的性質,曰陰與陽,譬如水火。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莫不是有形體有能量,有其有也有其無,譬如火不能脫離物體而憑空燃燒,而物不得其能量也無法點燃,此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能量才是物體具有功用的根本原因,物質則可使其獲得利用。而這還不夠,萬物得以健康延續其生命過程,無不是憑藉陰陽二氣在體內交融形成的一團和氣,沖氣以為和這個過程生物學上又叫做新陳代謝,即是物質與能量的不停轉換。如果形不成和氣,也就是所謂陰陽失調的話,那就是疾病,如果一直處於失調狀態就會早夭。自然,人類在肉眼可見範圍內的普通世界裡,也是由陰陽構成。如果要論起源的話,我們已經用很大的篇幅來證明過,人類是被創造的,而非起源於進化,不僅人類,還有許多至今存活的《山海經》里的生物也是被創造的,創造者是神,而且是有血有肉的神,神是來自另一個星座的文明。真正的造物主只有一個,就是「道」。物種間有精微的變化,《莊子》與《列子》里有大體相似的描述,這種精微的變化大概就是所謂的進化。
將範圍擴大到人類視線延伸不到的廣大宇宙中,地球之於太陽系小的可憐,太陽好比原子中的原子核,地球好比圍繞運轉的電子,而太陽系之於銀河系又好比原子中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電子,銀河系也必定如包含其本身的更大的星系的電子,宇宙之構成看似繁雜實則如此雷同。我們講過,至小之道同時也是至大之道,任何都不包含的一個點正是包含所有一切的點。所以宇宙間,萬物小至原子,大到人,大到星球,大到星系,大到宇宙本身,構成都是一樣的。所以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所以你也知道,一粒沙一滴水都是一個宇宙。所以你也知道,一個人也是一個宇宙。人類就是宇宙本身,這就是「我來自哪裡」宏觀尺度上的答案。
宇宙間,有億萬星球;人體內,有億萬細菌。宇宙間星球有新生有滅亡,人體內細胞有凋亡有新生。宇宙間星系有運轉無停,人體內有血氣時刻運行。你所能找到的一切宇宙間的運行方式,人體內也都能找得到。所以說,在宏觀的尺度上,人體就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這就是「我是誰」在宏觀尺度上的答案。
人類既不能覺察細微,又不能察覺宏大,於是迷亂在人世間。人類越努力衝出束縛,就越被緊緊束縛,人類妄想認識宇宙,殊不知自己就是宇宙本身。要想認識自身就要回到起點,我們都將逆水行舟,奮力前行,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幾千年來悟道者有之,然而無論是老子,或是釋迦摩尼,或是耶穌,皆是修心悟道,未曾聽聞有以智慧悟道者。西方有名言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是真真確確的事實。
認識自身有三個法寶,我們以解其二,那麼「我要到那裡去」呢?人類的未來又在哪裡?再解開該問題前,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人類的征途並不是星辰大海,儘管它聽起來很美。其實這個問題,先賢早已留下答案,老子告訴過我們,佛告訴過我們,上帝也告訴過我們。《道德經》里有,佛經里有,《聖經》里也有,雖然文字與行文方式不同,流傳年代久遠也使人產生歧義,不過它們所講的道理大都是同樣的。一方面我們對佛教與其他宗教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只要形成派別,就產生了隔閡,失去另一部分人的信任,所以選擇《道德經》作為解開謎團的鑰匙。
也許你已經笑了,《道德經》流傳了幾千年,無數名家為其注釋做解,也不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哪怕你能做出新解,你能服眾么?我要告訴你的是,真正的答案一定是猶如完整的拼圖,是無可辯駁的,其他所有的解答一定會相形見絀。
如果這個世界只能存留一本最有價值的書的話,那一定就是它了。我們先從《道德經》的起源說起,其作者為老子,這是學術上公認的,然而老子其為何人卻仍有爭議,最起碼司馬遷就無法判斷。《莊子·逍遙遊》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聖人無為故無名;神人合同於天,天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故神人無功;至人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故至人無己。世人常言神聖,神在聖前,至為神之極,故至人又在神人之前。則老子至少亦為聖人。
《道德經》能流傳後世,還要感謝關尹子。關尹子,名喜,曾為函谷關令。傳聞當年老子見周王室衰微,便棄而騎青牛以出函谷關,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也是一名有道高人,其觀天象早見有紫氣東來,知是有聖人來到,只是不知道何時,便叮囑下屬遇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還派人洒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果然是老子行至函谷關被留住,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好歹拜託其著書立作以流傳後世方肯放任西去。這便是《道德經》的來歷及其得以流傳的原因,而關尹子本人日夜研習也終究得道,其著有《關尹子》九篇,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傳說有版本不同,不必糾結,而《道德經》卻實實在在成為不解之謎,原因在於流傳久遠版本眾多,又文意似乎有多種解釋,故而難以分辨。我們要說的是,雖然版本眾多,然而其主體是一致的,無論簡化版或是復原版,這不是其成為謎題的主要原因。
《道德經》第七十章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再明確不過告訴世人,該書非常容易讓人理解,容易到天下人都知道的地步,但世人皆知其對立辯證而不知其辯證統一究竟為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人們在解讀時按照字面直譯難以理解,於是私自豐富內容,畫蛇添足,例如「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直譯為「大道非常平坦,而人們卻喜歡走小路」,但面對大白話專家表示難以理解,於是延伸為「大道非常平坦,而那些侯王就喜歡走邪路」。你一定要知道,最簡單直接的答案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那個,那些人們為易於理解而延伸發揮的內容正是造成其難以理解的真正原因。
當然,這仍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道德經》就像一堆亂碼,根本不是所謂的「天下莫不知」,更非「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不符合老子「聖人抱一」的主張。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一堆亂碼重新組合,讓它重現原來的模樣,讓其隱藏了幾千年的秘密重見天日,做到真正的天下皆知,眾人皆服。
沒錯,我的意思就是,這是一本打亂了順序的《道德經》。如果說《周易》是講陰陽之道,孔子做十翼以明君子之道,那麼《道德經》則是講道、天地之道、聖人之道,其樸素易懂,言簡意賅,我們以其為「我要到哪裡去」之主體,輔以《莊子》《列子》等內容進行詳細講解。
推薦閱讀:
※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對康德的超越體現在哪裡?
※如何看待「分析哲學是技術活」的觀點?
※先驗理念與邏輯推理三段式的關係是什麼?
※佛教創立之初其創始人就已經知道了輪迴等玄冥世界的存在,還是僅僅只是一種覺悟?
※佛家的「空」和道家的順其自然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