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川資本王求樂:Facebook誕生與成長趣事 ----《Facebook效應》讀書筆記(全)

名川資本王求樂:Facebook誕生與成長趣事 ----《Facebook效應》讀書筆記(全)

2018-01-22 原創:王求樂 (名川資本創始人)

(特別說明:將名川資本微信公號的上下篇,整理和轉移到知乎時,鄙人對部分章節的順序做了調整,同時修改了於此有關的章節的內容和提法,以期一氣呵成! 讀書筆記乃個人的一知半解,歡迎有志之士批評指正!)

我實在是太愚蠢了,《Facebook效應》買回來很久,一直沒認真讀。創業一年半,體會漸深,我才開始認真品讀。這是一本舊書,2010年出版,卻真的是一本內容翔實的好書,裡面全是創業和融資的鮮活案例。

國內絕大多數公司傳記,都在一味地唱讚歌。即便吳曉波老師撰寫的《騰訊傳》,也不例外。與聯想、華為、阿里、京東有關的傳記,幾乎都一個套路。但是現實遠不止這些。

從哲學上說,世間萬物,總是陰陽兼具,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因而,真實的創業和投資,固然有其光鮮的一幕一幕,但也同樣充滿了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挑戰、鬥爭、負面和不確定性。作家們刻意迴避或淡化後者,就多少顯得有些不真實,作品讀起來自然單薄、失真、無趣。

《Facebook效應》詳細記錄了這家網路科技巨頭誕生、發展的前六年,再現了FACEBOOK公司和其中人物的前生後世、喜怒哀樂、優劣好壞。全書敘事手法奇特,節奏感強,環環緊扣,跌宕起伏,讀起來生動、驚險、有趣、共鳴。

作為職業投資人,我的《Facebook效應》讀書筆記,重點放在書的前半部,焦點是FACEBOOK的團隊、產品、融資。我同時想說明一下,扎克伯格最幸運的地方之一,在於他很早就建立了水平極高的董事會(Peter Thiel、Jim Breyer)以及顧問班子(Reid Hoffman,Marc Andreessen, Ron Conway,Don Graham, Mark Pincus等人)。我過去的經驗是,越是水平極高的董事會,辯論就會越激烈!

那些「你好我好」的董事會,註定無法駕馭和成就一家優秀的公司,更遑論打造頂級企業!這一點,請創業者們深思。ACCEL PARTNERS老大Jim Breyer親任董事,是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幸事,他在產品戰略、收入模式、團隊建設、文化塑造等各方面的標準,都非常之高;他在董事會常常發起討論、倡導思辨,是FB最具建設性的一個外部董事。如果你們樂意擁有類似的董事,歡迎來找名川資本王求樂。

出於職業病,我將不按書中的章節介紹本書內容,而是一上來就跳到有關融資的幾個章節。

讓我們開始!

《FACEBOOK效應》封面

1. FACEBOOK的最早投資人:霍夫曼將領投資格,拱手讓給Peter

Thiel

2004年夏天,FB伺服器和帶寬成本就迅速增加,因此需要外部注資。公司總裁Parker找到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霍夫曼是個SNS方面的老手,他是Friendster的投資人、LinkedIn的創始人(2003年2月Friendster成立這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SNS,霍夫曼投入10萬美金,並在秋天拉來KPCB 和Benchmark的1300萬美元投資;

同年5月,霍夫曼自己創辦LinkedIn,提供職場社交服務)。

也就是說,霍夫曼本來有機會成為FB最早的外部投資人。深知LinkedIn有局限,霍夫曼很讚賞FB的創意。考慮到今後雙方股東們都會顧慮利益衝突問題,因此他決定將領投機會讓給其他人,於是他將FB推薦給Peter Thiel。Peter很喜歡這個點子,投了50萬,佔10%股份;

霍夫曼跟投了區區4萬美金,但這足以讓他的回報,超過自己持有的LinkedIn股份價值!霍夫曼的合伙人Mark Pincus也跟投了4萬美金(中文版翻譯不準確)。包括霍夫曼和Pincus在內的天使投資者團隊,合計跟投了60萬美金。

霍夫曼的高姿態,給Facebook帶來極大的提升:Peter加入董事會,讓公司的檔次,瞬間提高了N個數量級。

Peter Thiel

2. 扎克伯格竟然耍了紅杉!

小扎把大部分課餘時間都投入到FACEBOOK上,2004年網站上線前後,他又同時和安德魯·麥克科倫(Andrew McCollum)合夥,設計Wirehog軟體,提供點對點分享服務,用戶可以藉此互換音樂、視頻、文件和數碼資料。

扎克伯格同時做FB和Wirehog,顯然是為了分散個人的風險。但是這個軟體一直跌跌撞撞,發展的並不順利。

扎克伯格

相反,FB用戶數量在飛速發展,拿到了Peter Thiel的天使投資,但是天生敏感的扎克伯格還是缺乏安全感。他一直在FB之外同時經營Wirehog項目,這遭到合伙人們的質疑,因為他的精力太過分散。扎克伯格不為所動,頑固地堅持下去,到了Wirehog上線,由於功能太過複雜,用戶並不買賬,小扎決定迅速收手,將這個項目貶入冷宮! 自此開始,扎克才算真正走上正軌。

紅杉是識貨的,Michael Moritz 對FB充滿興趣。但是FB負責對外融資的總裁Parker,在上一次創立Plaxo後被投資人紅杉一腳踹走,因此堅決不同意紅杉再來染指FACEBOOK。於是小扎決定死馬當活馬醫,把打入冷宮的Wirehog(Parker不在乎這個破項目)拿出來忽悠紅杉。

但是,由於他去紅杉辦公室遲到了(好像是故意的),這個事情立即over。 紅杉失去了FB的機會,小扎也終於有理由向Wirehog小夥伴們宣布徹底放棄這個項目。

3. 扎克伯格是個猶太人,種子資金也來自猶太人

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小扎是個地地道道的猶太人。他的父親是牙醫,母親是心理學家,他是家中四個孩子里唯一的男孩,排行老二。也就是說,他出生在一個殷實人家。

扎克伯格最早的投資人、合伙人薩維林(Eduardo Saverin)來自巴西,也是猶太人。 二人在哈佛猶太學生聯誼會(Alpha Epsilon Pi)結識。 FB孕育之初,兩人各自投入1000美元的種子基金。幸虧Saverin是個富二代,公司在完成天使融資之前,一直都是他和小扎支付公司的營運資金。(難道,創業夥伴最好是個富二代?)

4. 小扎第一個項目掛了,合伙人因此犯了「百億美元的錯誤」

扎克伯格的第一個項目,叫做Facemash,一款將哈佛學生花名冊的照片,上傳到網上,供學生們進行相貌評價的工具。幾個同學在宿舍中搗鼓了一陣子之後,2003年11月,這款工具上線,立即收到哈佛學生的熱烈響應。 但這也引起部分同學的反感,《哈佛深紅報》斥責網站「低俗」。哈佛黑人女子協會和拉丁美洲女子問題組織這兩個學生團隊,都對小扎進行抗議(你們懂的!)。

後果很嚴重,校方立即制止了這個項目,停止網站的運營,扎克伯格受到了「留校察看」的嚴重處分。(創業真冒險!)

這裡有個插曲,扎克伯格的大三年級師兄喬·格林住在小扎隔壁,是Facemash項目的拍檔。格林的父親是大學教授,他認為小扎是個危險分子,要求兒子和他劃清界限! 這個教授還告誡小扎:在學校要遵守紀律,免遭開除的命運。

格林是個聽話的孩子,接下來扎克伯格拉他入伙做Facebook,各自投入1000美元的時候,迫於父親的壓力,他打了退堂鼓,拒絕了邀請,從此和小扎沒了瓜葛。後來,他總是自嘲這個決定,稱之為自己犯下的「數十乃至數百億美元的錯誤」!(想發財,就別聽你爹的!)

5. Thefacebook(最早的名字),不打無把握之仗

扎克伯格是個編程高手,Facemash偃旗息鼓後,他又為不同的團隊做了12個項目。其中一段時間,他加入三個大四的師兄,創建「哈佛聯誼會」,這是一個約會和交誼網站,三個師兄中包括一對雙胞胎Winklevoss兄弟。這個事情並未乾成,小扎後來乾脆不管他們了,自己干自己的。 但這為後來埋下了禍根,2004年中,Facebook發展日益迅猛,Winklevoss兄弟開始起訴扎克伯格,他們堅持認為小扎剽竊了他們的主意。曾經有好一陣子,Facebook都被這個案件纏繞。

2003年秋,小扎又在哈佛參與Harvard Connection(後更名ConnectU)的社交網站開發。但是他很快就放棄這個工作,轉而集中精力搞自己的Thefacebook,與ConnectU在2004年進行了激烈的競爭並最終勝出。但是,ConnectU的創始人格林斯潘起訴小扎抄襲了自己,最終雙方和解,FB花錢消災。

大約在2003年~2004年初期間,小扎還參與了一個叫Friendster的社交網站。這個網站要邀請用戶創建自己的「個人簡介」,填寫個人愛好、喜歡的音樂及其他相關資料,並鏈接到同站的朋友那裡,其內核是幫助用戶約炮,並風靡一時。與此同時,一個叫做MySpace的社交網站對公眾開放,快速發展壯大。

目睹Friendster成為現實,哈佛學生呼籲建立在線肖像集。 《哈佛深紅報》這一次轉變態度,支持這個創意,並且描述了如何設立類似電子花名冊的方法。就在嚴謹的哈佛人圍繞這個事情的潛在法律問題,討論不休時,扎克伯格已經悄悄動手在實現這個點子了。 事實上,第一次項目遭校方干預而失敗,小扎並未死心。就所受的歡迎度而言,那個項目很成功。他一直在尋找新的機會。受到《哈佛深紅報》的啟發(也許還有Winklevoss兄弟的更多啟發),結合深入研究AIM用戶在網上離開留言、幽默評價的啟發,扎克伯格秘密鍛造自己的新產品。

不同於不識好歹的格林,小扎的猶太人同學Saverin很喜歡這個點子,他投入同等的1000美元資金,佔了1/3股份,加入了扎克伯格。 這個猶太人頭腦靈活,在初期負責公司的業務和收入拓展。 雖然後來他和小扎反目,但他是扎克伯格最早的、唯一的、真正的Co-founder。

2004年2月4日下午,扎克伯格的Thefacebook上線了,這個網站允許用戶創建自己的目錄、上傳頭像,查找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勾畫自己的校園社交圈子。

網站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允許學生創立社群、安排會議、發布聚會通知。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ly,網站把哈佛的課程選修功能放了上去,這樣學生就能知道有哪個漂亮的異性好友(或好友的好友)選修了什麼課程,從而決定自己是否選修此課了。

網站還開放了「捅一下」的調戲功能。所有這些功能,多為了讓學生充分釋放荷爾蒙。Thefacebook網站一下子在哈佛校園熱爆了!(似曾相識? 您們看到了QQ的影子嗎?)

在A輪融資之後,公司迫在眉睫的一個問題是拿到域名。目前的thefacebook.com這個名字太長了。他們找到facebook.com的域名持有人About-Face公司。 About-Face同意出售域名,但是要了一個高價,20萬美金。 Facebook似乎對價格有些不爽,因此想用公司的股份來支付對價,但遭到對方拒絕!About-Face很高興地拿到20萬美元現金,卻犯下數億美金的錯誤。

我可以大膽推測:無論扎克伯格是否竊取和抄襲了那些網站,但他在參與其中的時候,一定從中受到了極大的啟發。反過來說,FACEBOOK後來的成功,絕非偶然,因為扎克伯格在做FB之前,已經在SNS領域參與了如此之多的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極多的觀察和思考。 現在媒體往往一上來就吹噓小扎是個輟學生,但我要說:扎克伯格更是一個有頭腦、有準備的創始人!創業如此,做VC投資何嘗不也是這個道理?!

前人說:不打無把握之仗!

6. 第一個僱員Moscovitz,不懂編程的CTO

Facebook上線3周,就擁有了6000名用戶,非常活躍的用戶。 業務拓展、網站運營和維護,都需要人手。室友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covitz)自告奮勇,小扎於是僱傭了他,給了5%股份作為酬勞。

Moscovitz是個天才!他本來的主要任務,是去其它校園推廣Facebook,但他心高氣傲,不甘於此。雖然對編程一竅不通,Moscovitz還是去買了編程入門書籍,從頭學起,從模仿小扎的編程開始做起,這個天賦極高、才華橫溢、善於管理的室友,很快就成為公司的CTO。 (英雄不問出處!)

Dustin Moscovitz

第二個僱員是小扎的高中同學,亞當·德安傑羅(Adam D』Angelo)。這傢伙也是個天才,他就讀的是Caltech(不知道這個學校的請自己去百度,錢學森你總知道吧!),小扎聘請他來編程幫助添加新學校。

稍後,扎克伯格的另一個室友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也摻和進來,成為網站的發言人,這個職務充分考慮了此人的口才和教養。

7. 諷刺!扎克伯格不是Facebook的資深用戶

扎克伯格在Thefacebook.com網站上的編號是4號(前三個是測試賬號),5號是室友休斯,6號是Moscovitz。

但是頗為諷刺的是,扎克伯格並不很痴迷自己的網站,在他頻繁登陸這個網站的時候,大多數時間他都不是作為用戶去體驗和玩耍,而是作為管理者在思考。(天生商業天賦!)

關於小扎不是資深用戶的事情,作者重點講道:「事實上,其他網站的創始人和早期的成員,也同樣如此!」(你們同意嗎?)

8. Y2M差點成為第一個投資人

最早有機會投資FB的不是霍夫曼和Peter Thiel那幫人,而是Y2M,一家校園廣告代理商。早在2004年春夏之交,負責FB業務收入的Saverin,就找到Y2M,洽談成幾筆交易,幫助MasterCard在投放信用卡廣告,拓展學生群體。

Y2M意識到這家網站的潛在價值不小,於是主動提出來要投資。 扎克伯格開出的條件是:MasterCard帶來的廣告收入至少要有2500萬美元,他才會考慮此事,因此Y2M只能推遲投資事宜,後來再無機會。Y2M負責和FB打交道的主管Tricia Black此後要求加入FB。後來,Y2M的CEO JohnFees同意這位心腹愛將加入FB,Black成為公司的第一個銷售副總裁,直至2005年4月KevinColleran加入並取代了她的職位。

9. 讓人又愛又恨的肖恩·帕克(Sean Parker)加盟,成為總裁

Thefacebook網站上線3個月之後,已經向數十所院校開放。由於Wirehog項目夥伴McCollum要前往加州的遊戲商EA實習,Facebook的另一人合伙人D』Angelo也在加州就讀,2004年6月,扎克伯格決定趁著暑期搬到矽谷去試試看,畢竟矽谷人才濟濟,那裡才是美國創新的持續源泉和聖地。

Sean Parker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扎克伯格去矽谷還有一個因素:目前的幾個夥伴都是學生,沒什麼經驗,他需要經驗豐富的創業牛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來輔佐自己。

Parker沒讀過大學,但出道很早,在互聯網界輩分很高,是扎克伯格的半個偶像。早在1995年,15歲的Parker就在互聯網業開始混世了。1999年,他加入肖恩·范寧(Shawn Fanning)一起創辦Netpster,推出在線音樂服務,引起軒然大波,但這次合作似乎並不愉快,於是他被迫走人。離開Netpster後,Parker又創辦Plaxo,提供在線地址簿服務,公司很快融得數百萬美金。但是Parker生活放蕩不羈,工作也非常隨意,總是不按常理出牌,和投資人衝突日益擴大,最終他被投資人和夥伴解僱了,再度離開自己創建的公司。(是個壞小子!)

早在兩個月前(2004年4月),Parker在紐約偶遇扎克伯格,二人相互欣賞,相見恨晚。小扎早就對Parker有所仰慕,Parker早前創辦的兩家公司,其業務都和小扎對Facebook的規劃有很強的關聯性。 而Parker則被扎克伯格深深吸引,認為他有「王者氣概」!

小扎來到加州,很快搞定Parker,將其招至麾下,給了其總裁的頭銜。事實證明,這個決定無比英明。 Parker在矽谷人脈很廣,懂得生活,很會PR,成為FB網站在矽谷的代言人,很快Facebook在矽谷就在矽谷的投資圈小有名氣。 Parker還擁有超人的商業頭腦,在談判中手段花樣百出,為Facebook的業務發展、尤其是公司的融資,立下汗馬功勞。Parker加入團隊,還帶來了一個額外的福利,團隊可以隨意使用他的寶馬5系轎車。

引入Parker充滿了風險和爭議。 因為Parker本身就充滿爭議,他的歷史污點很多,兩次被自己創辦的公司開除,生活也不夠檢點。扎克伯格的外部朋友們覺得Parker就是一個定時炸彈,他們試圖阻止Parker入局,但小扎堅持自己的決定。

引入Parker也帶來了摩擦。 Parker始終認為,小扎應該放棄Wirehog項目,他認為這個項目不光沒有前途,而且還會有法律風險,Facebook作為提供關聯服務的公司,可能會被牽扯進去。小扎完全漠視Parker的意見,一意孤行。

2004年暑假結束時,FB的用戶已經超過20萬人,計劃9月份再拓展70所學校。小扎和Moscovitz決定輟學,加上Parker和另一個成員,公司終於有了4位全職員工。

10. 聯合創始人Saverin提前出局

Saverin是公司真正的聯合創始人。他為公司的發展,出錢出力。他不光持續不斷地往網站投入資金,還為公司拓展廣告收入。由於團隊多數成員抵制過早和過度的變現,Saverin夾在廣告商和公司之間左右為難,業務舉步維艱。另一個麻煩是他一直呆在東部,沒有和團隊一起搬遷到加州,這讓他和團隊的溝通出現了更多的困難。

Eduardo Saverin

他還和小扎一樣,對公司的前途,並不確信。如果說小扎是通過Wirehog項目作為退路,Saverin則是選擇畢業後繼續攻讀MBA,「不管公司有多麼需要,我都會優先考慮學業」。 (犯了渾!)

Parker加入公司後,公司開始考慮對外融資,Saverin卻成了攔路虎。在融資和公司運營兩個方面,小扎和Saverin的分歧和爭執不斷,以至於小扎只能獨自用自己的積蓄,購買伺服器,維持公司運轉。

為了掃清融資障礙,公司進行了重組:小扎持有51%股份,是公司唯一的董事;Saverin股份仍然是1/3(即34.4%);Moscovitz持有6.81%; Parker則持有6.47%;同時規定,Moscovitz和Parker入職1年後,持股比例翻番,因此會大大稀釋Saverin的股份。

由此,Parker推動公司的融資走入快車道。加入公司不久,Parker就拉來Peter和霍夫曼,成為天使投資人。

後來,Saverin和公司翻了臉,對簿公堂。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11. 卸掉投資人霍夫曼的右手,挖來科勒成為FB軍師和靈魂人物

和Parker一樣,馬特·科勒(Matt Cohler)絕對也是個異類。他在耶魯大學畢業,學習音樂(你們一定記得,徐小平老師也是學音樂滴,哈哈哈)。畢業後在麥肯錫工作,在中國市場服務。後來他加入霍夫曼,為其出謀劃策,在LinkedIn的早期發展中功不可沒。霍夫曼投資FB的時候,他出席了相關的Presentation和會議,對公司印象深刻。他也想參與本次天使輪投資,小扎和Parker以公司融得超額為理由,予以拒絕。這難不倒科勒,他最終還是找到辦法參與了天使投資。

Matt Cohler

在Facebook融得天使資金,又和紅杉談崩了Wirehog項目之後,扎克伯格和團隊全力押寶到Facebook上。公司迫切需要更多高級人才,Parker於是找到科勒,說服他跳槽到Facebook。科勒看重Facebook的前景和股票價值,因此做了充分的工作之後,決定加入FB,做公司的戰略管理,其實就是小扎的狗頭軍師!

由於科勒參與創建LinkedIn,且天生聰明,手腕極佳,又做過諮詢工作,因此他的任務主要是做扎克伯格的「智囊」。他的加入,讓FB的團隊從此有了正規軍!此前的團隊成員,要麼是學生直接加入,要麼是爭議頗大的分子。

28歲的科勒,在團隊中最為老練。他頭腦冷靜,在FACEBOOK團隊中擁有權威,他很清楚公司的戰略方向, 成為公司默認的領軍人物。在FB發展的早期階段,在管理和運營上科勒一直都是公司團隊的靈魂。(創始人最好能給自己找個軍師,或者幾個外部顧問!

12. Myspace威脅,FACEBOOK的應對策略

在FACEBOOK的發展過程中,最大、最持久的威脅之一,就是Myspace。2004年11月,Myspace初期的用戶規模達到500萬,是FB用戶規模的5倍。

兩家網站的指導思想非常不同,FB是Myspace的逆向企業。Myspace不對用戶進行任何限制,而FB則嚴格控制用戶的身份真實性、查看其他用戶的許可權,設置一些隱私保護等等。 FB的創建者們相信,用戶將會更信任FB,更有安全感,網站更有秩序。

FACEBOOK早年始終堅守兩個原則:用戶註冊必須是真實身份,且每個人只能有一個賬號!而Myspace則類似於國內的各大社交工具的早年情況,用戶可以註冊無數個身份,真假難辨。FACEBOOK這兩條原則,雖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那個壞分子的活躍度,但卻佔據了至高無上的道德優勢,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因為每個人都希望他/她在搭訕的對方,是個真人! 道理極其簡單,越透明的東西,越能持久。

後來,Myspace被新聞集團收購。 被一個多元化傳媒集團吞併,意味著Myspace從此喪失了靈活性和創造力。FB舉辦了一場慶祝活動,最大的威脅解除了。Parker還代表公司給Myspace的CEO打了電話,表示哀悼,沒想到對方根本不在乎,因為他們持有Myspace的股份很少!(CEO股份很少的公司,我不投! )

13. ACCEL注資大戰:「我一定要投這家公司!」

在天使融資之後,FACEBOOK發展更加迅速。隨著公司業務發展,FACEBOOK和資本界的接觸,也密切起來。負責融資的FB總裁Parker,左右逢源,卻又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把各家機構玩的團團轉。到2015年2月初,已經有12家VC,4家科技企業,1家報業集團,合計17家公司,對FACEBOOK伸出橄欖枝。 作為此事的註腳,KPCB 和Benchmark 在Friendster因為項目上吃盡了苦頭,對SNS敬而遠之,居然對FB毫無興趣,不鳥扎克伯格! (這不妨礙兩家繼續成為牛逼的VC。 此外,VC和媒體朋友們,請不要迷信任何人、任何機構的神話!)

在潛在投資人中,《華盛頓郵報》條件最好,報價5000萬美金的投後估值,並且不干預和限制管理層的經營,甘作「啞巴投資人」。撮合這門生意的,是這家報業集團戰略投資部門高級職員Chris Ma的女兒,她是扎克伯格的哈佛好友。

ACCEL基金的老大Jim Breyer

談判期間,公司為了應付伺服器擴張需要,還從Western Technology Investment(WTI)借了100萬美金的可轉債,其轉換條件是: 如果本次融資超過5000萬美金估值,則按本次估值轉股;如果低於5000萬美金,則按上一輪的500萬美金轉股。(WTI賺翻了!)

到了2005年3月底,《華盛頓郵報》自以為快要得手的時候,半路殺出程咬金。Viacom希望以7500萬美元價格,收購FB,並與MTV.com合併。 但是小扎不願意賣掉公司,雖然他可以由此獲得3500萬現金。 Parker故意透露風聲給《華盛頓郵報》,為了對抗Viacom,報紙的老闆Graham親自出馬,提高價格到投後估值6000萬美金,投資600萬美金,佔比10%,雙方就此商定了大部分條款。《華盛頓郵報》由此鬆了口氣。就在他們放鬆警惕,打算慢悠悠交割(closing)的時候,又一個程咬金殺出來。

ACCEL PARTNERS早年曾是美國最負盛名的VC機構之一,但是近年來乏善可陳,沒什麼明星項目,其最忠誠的LP哈佛大學甚至要抽逃資本。奄奄一息的ACCEL PARTNERS試圖通過投資社交網路,重整旗鼓,而FACEBOOK讓他們看到了希望,ACCEL老大Jim Breyer認定這是ACCEL的救命草,志在必得,「我一定要投資這家公司」!

經過來回試探,ACCEL對FACEBOOK終於有了譜。為了擊退其它競爭者,ACCEL開出了投後1億美金的價格。 對於一個由20歲的輟學CEO領導、只有7名員工、年收入不到100萬美金的公司,這可真是一個天價!但這可能也是本世紀初以來,全球最划算的一筆VC投資了(哪位請計算一下MIH的回報,以IPO時點市值計算)。

到這個時候,一切潛在的其他投資人,都註定了完敗命運。但是,扎克伯格卻非常不安,他哭泣起來,因為他已經答應了《華盛頓郵報》的條款。他直接給《華盛頓郵報》的老闆Graham打電話,說明情況,乞求指示。期間,ACCEL的老大Jim似乎感到內疚(也有可能是怕這家最牛的報紙對ACCEL發飆),建議這家報紙和ACCEL一起共同投資這個案子。可是Graham認為價格過高,且認為Jim只是在表演罷了,因此婉拒這個提議。畢竟,Graham是個寬宏大量的長者,他「建議」小扎選擇ACCEL而不是自己! 他還原諒了扎克伯格,而且答應做他的私人顧問。扎克伯格如釋重負。這就是公司的A輪融資。

ACCEL發掘FB項目的功臣是Kevin Efrusy。 但是到了快簽約的時候,扎克伯格卻要求ACCEL老大Jim Breyer親自坐在董事會上(正如同我們投資上深圳光峰光電時,李博士要求閻焱先生擔任母公司董事一樣,而VIE架構下的其它公司的董事職位,都是由我擔任的)。Efrusy雖然很不爽,卻也沒有辦法。 Jim決定接受這個條件,但作為交換,他要求自己跟投100萬美金到FB,扎克伯格爽快地答應了!

這一段落,學到的最大lesson,就是對於自己判定牛逼的項目:(1)不要怕貴;(2)契而不舍;(3)不要迷信任何所謂的投資牛人,好項目一定只有兩三個毛人能看得懂,往往爭議極大,absolutely controversial!

14、 招聘年輕人吧,讓他們輟學!

拿到ACCEL給予的A輪投資,突然之間,公司似乎無所不能。資金不再是障礙,其業務也在學生中飛速增長。

拿到融資之後,FB決定擴招人馬。 FACEBOOK尤其喜歡招聘大學生,並誘使他們輟學,全職加入FB。公司許諾,如果某人退學來FACEBOOK工作一段時間,未來複學的話,公司可以為其支付學費。公司往往以招聘實習生的名義,面試學生,一旦遇到合適的,就會迫使應聘者退學:「退學吧,因為我們只招聘全職員工!」

在FB招募到的年輕人中,有位名叫陳士駿(Steve Chen),是Paypal早期的技術極客,「Paypal黑幫」成員之一。但是這個Steve只幹了幾周,就撂了挑子。 科勒威逼利誘:「你在放棄一座金山!」 但很快,Steve壘了另一座屬於自己的金山,YouTuBe!(金子總會發光!)

15、 小扎的交流恐懼症

扎克伯格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裡面用小字體,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他的各類想法。他在本子的封面寫道:「如果您撿到這個本子,請歸還到上面的地址,酬勞1000美元!」(我打賭撿到的人,拍賣這個本子可以拿到10萬美元)。

日常工作中,扎克伯格的交流方式十分詭異。即使近在咫尺的同事,他也要用IM去交流,而不是吼一聲:「Hey, 鳥人,幫我把網站修復!」 這種風格,是一種病。

MARC ANDREESSON也同樣如此,他喜歡帶著耳機,故意不讓別人打擾,其實他的耳機里什麼也沒在播放,他寧願人們寫郵件給他,卻討厭當面說話,更憎惡打電話,電話交流簡直會要了他的命!

16、 Parker離開FB,這是第三次被自己創辦的公司開除

FB總裁Parker,在公司融資中功勛卓著,把價格從5000萬美金抬到一億多美金。他早年兩次創業中,但都被踢出公司。FB是他第三次創業,他吸取前車之鑒,設立很多措施,防止小扎和自己被掃除出局。

但是,隨著公司壯大,這位FB總裁得意忘形。有一次他又消失了,原來是他在舉辦大party,涉嫌聚眾淫亂和吸毒,被條子抓進了警局,公司一片嘩然。

投資人ACCEL怒不可遏,決定將其幹掉! 失去同事們的支持,Parker傷心地、第三次離開自己參與創辦的公司。(這是命!)

此事在下文會再次提及。這裡又有個註腳,曾經有人臆測:扎克伯格對Parker早就心懷不滿,可能恰恰是小扎向條子舉報了Parker。 這顯然是陰謀論,不大站得住腳。扎克伯格從沒覺得Parker犯了多大的錯(他可能認為ACCEL只是在找茬兒),但是ACCEL的老闆Jim Breyer擔心,Parker為非作歹會讓公司蒙羞,科技企業怎能和性、毒品、看守所聯繫在一起呢?是Jim鐵了心要攆走Parker(陰謀論者傾向於相信,小扎和Jim在唱雙簧罷了)。最紅,還是Parker的朋友Peter Thiel介入進來,他勸離了Parker!

扎克伯格本來就是董事,而且他此前已經有權力任命一名新的董事。Parker離開公司時,堅持要求,自己的董事席位由扎克伯格繼承。也就是說,扎克伯格掌握了董事會5個席位中的3個席位!對投資人滿腹怨恨的Parker,雖然不情願離開FACEBOOK,但還是和小扎結成統一戰線。

後來,扎克伯格任命自己的顧問Marc Andreessen擔任其中的一個董事。

17、 擴張之路:從哈佛到全球,從圖片到新聞和應用

FB的發展,實際上經歷了兩個維度:用戶群 和 產品服務,二者交錯進行。這是一條嚴謹、有序、可控的路徑。扎克伯格和夥伴們小心翼翼地控制網站的擴展速度和用戶體驗質量。

(1)受眾人群從哈佛,擴展到常青藤,到各大高校,再到高中生,到專業人群,再到全體民眾均可註冊......

從哈佛到哥倫比亞大學,到斯坦福,再擴展到所有常青藤院校,這個步驟主要是因為這些學校的學生很多人都是高中同學。 這樣做的好處是,除了迅速把各個學校內的同學朋友圈建立起來,還可以把各個學校之間的朋友圈,迅速建立起來。

天才的主意!

(2)產品從最初的社交檔案,擴展到圖片分享,到新聞信息,通訊錄導入好友,以及應用聚合平台,多語種版本及翻譯體系,廣告和視頻...... 如今,FB已經無所不包,真正成為古狗的頭號勁敵!

18、 想收購FB?門都沒有!

隨著業務的迅速擴張,Facebook日益招蜂引蝶起來,維亞康姆、新聞集團、古狗和雅虎,都紛紛伸出橄欖枝,希望收購FB。

維亞康姆對FB窮追不捨,在15億美金誘人報價面前,小扎鬆動了,最後卻因為付款條件分歧,談崩了。

由於現金短缺,FB又從Greylock等機構以投前5億美金價格,融了2750萬美金,這是公司的B輪融資。有了這筆資金,公司在業務發展和併購談判中,更加從容了。

接下來,雅虎又提出新的收購意向,報價區區10億美金,因為FB用戶增長一度停滯,急於套現的ACCEL想迫使小扎就範。不料,雅虎季報業績下滑,惹怒了華爾街,徹底葬送了交易,小扎終於得救了! 從此,FB走上了自我生存的不歸路。

19、 「每一家偉大的公司,都經歷過一兩次蛻變。」

扎克伯格希望成為下一個微軟,打造軟體開發平台,其本質是應用聚合分發平台。 研究了早期圖片分享的成功精髓,產品經理們確定了app store的幾條核心原則:

1)FB絕對不與app爭利!

2)絕對開放,誰都可以進入;

3)對開發者絕對免費。

這幾條原則,得到了100%的貫徹和執行。激動人心的F8開發者大會之後,諸多應用突然竄紅,幾乎撐爆了伺服器。一款叫做「開心農場」的遊戲,得到了如此之多的熱捧。

但,這也帶來了用戶體驗和隱私等很多負面問題,小扎的態度是:產品和服務先跑起來再說!

20、 微軟及李嘉誠,都是科技公司的好朋友

FACEBOOK早期,最大一筆收入來自微軟的廣告業務,數千萬到上億美金不等。少年老成的扎克伯格,在協議中約定僅限於美國國內。隨著FB國際化,FB的廣告前景如此誘人,越來越多的巨頭加入爭奪戰爭,最具聲望的是微軟和古狗。

FB高管們在微軟和古狗之間,玩起遊戲,微軟志在必得,因此不光包攬了海外廣告,還要給FB投入2.4億美金巨資!

微軟給FB的估值是150億美元,公司不久之前才以5億美金融了不到3000萬美金,短短時間估值竟然漲了這麼多倍,而且微軟沒有附加真正的優先權和特權,李嘉誠跟投了6000萬美金。這是公司的C輪融資。這個估值震驚了整個金融界,《華爾街日報》不客氣地聯想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洛杉磯時報》稱其為「駭人聽聞」,業內人物則認為這個估值「極其荒謬」。

微軟對FB的注資新聞在2007年10月底發布,這個時點十分奇妙,因為很快資本市場就迎來2008年金融危機,這是戰後以來最艱難的經濟衰退,波及全球。然後,經濟危機的來領,並沒有撲滅投資人的熱情,李嘉誠在幾個月後,再度追加6000萬美金投資,德國人Samwer Bothers跟投了1500萬美金,算是C+輪融資。 連同此前的金額,FB在C輪一共融了3.75億美金。

這次融資速度之快,出乎FACEBOOK的想像。扎克伯格非常欽佩Peter Thiel驚人的洞察力,Peter此前在公司接洽微軟時,敦促扎克伯格:「現在正是融資的好時機,讓我們他媽的大幹一票!」

微軟不光投資FB,早年在喬布斯回歸之後,他們之前還投資過蘋果。獲得巨資的Apple由此活得了新生。 微軟和李嘉誠,真是獨角獸的好朋友!

高估值也帶來了很大的後遺症!。隨後發生的「燈塔事件」,給公司帶來嚴峻挑戰,而公司的廣告收入還在摸索中,FB燒錢非常快,很需要新錢。因為通常每次新的融資,估值要比上一輪價格要,往往還要高出很多。FB的150億美金估值,讓眾多投資人對其望而卻步。管理層開始意識到之前過高的估值,是個錯誤。

21、 「燈塔」項目無異於自殺,COO Sandberg加盟並推動廣告營收

在嘗試廣告收入的過程中,工程師們自作主張、倉促上馬的「燈塔」,差點毀滅了FACEBOOK。「燈塔」的本質相當於國內「X程」的捆綁銷售,綁架了用戶的隱私和選擇權。(其實,流氓捆綁不光發生在天朝互聯網界,美國科技界也一樣流氓。譬如,微軟用這個招數,把IE瀏覽器強行推給用戶,讓牛逼哄哄的Netscape瀏覽器化為烏有,和Netscape的創始人Marc Andreessen結下樑子。)

ACCEL的董事Jim終於發飆,他和扎克伯格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公司開除了一位高管(范·納塔),建議小扎給自己找個COO,要求是一位通曉廣告業務之複雜性的頂級人物。在艱苦的努力和DD之後,古狗的廣告業務大將謝麗·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入局。

由於太燒錢,小扎終於不再抵制廣告業務,但給廣告劃定了一些原則。Sandberg加盟後,對公司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扎克伯格藉機在海外周遊列國1個月,放手給Sandberg去干。

在Sheryl Sandberg的推動下,FB廣告收入激增,財源滾滾!

22、 扎克伯格的三次危機

引進資本方之後,公司治理提上了議事日程。 與此密切相關的是,此後扎克伯格在公司內部,先後遇到三次重大危機,都對他的領導力和意志,提出嚴峻考驗。

第一次是A輪融資之後。企業融資之後,往往是風險最高的時候,一下子拿到那麼多資金,公司就會膨脹或出現混亂。FACEBOOK也不例外。公司融來的1270萬美金,在短短半年內,就花掉將近一半,一直找不到好的收入模式。

在這種情形下,總裁Parker卻不顧大局,生活和工作依舊胡來亂搞,還不停地玩失蹤,公司局面逐漸混亂起來。扎克伯格和夥伴們對Parker也很不滿,卻沒什麼招兒。很逗的是, Parker自己毫不隱晦自己的問題,承認自己就是有些「心不在焉」!麻煩終於降臨,有一次Parker帶著女下屬等人,在海邊一連好幾夜開party,最後一夜被人舉報了,警察興師動眾,將其抓進了局子,罪名是涉嫌吸毒(也許還有淫亂)!

前文說過,Parker的醜聞激怒了投資人ACCEL。ACCEL老大Jim要求開除Parker,Parker跑到扎克伯格那裡,咆哮了半天! 小扎表現出領導力和意志力,他和夥伴們讓Parker走人,但給了他一個不菲的離職降落傘。

第二次危機是在圖片功能上線後的半年。公司業務飛躍,引起了眾多戰略投資人的併購興趣。從2005年底到2006年夏天的整個半年,小扎遊走在潛在收購者之間,態度百般曖昧。 這引起員工們的恐慌,他們完全不知道CEO還想不想繼續幹下去,公司該往哪裡走,是否有必要繼續為FACEBOOK賣命。

接下來更要命的事情出現了,FACEBOOK在2006年5月推出新的服務,從學生人群擴張到職業人群(成年人),此事本來就充滿爭議,但反響一般,這個挫折嚴重損害了小扎和科勒在公司內部和董事面前的威信。公司士氣一片低落!

在此前後,越來越多的外部高管也空降公司。圍繞著這些事情,公司內部的政治鬥爭或明或暗起來。高管們私下相互討論:是否應該更換一個新的CEO?公司陷入低谷。 董事會上,科勒甚至盤問新來的B輪投資人,是否後悔投資FACEBOOK。

這個危機,直到2006年夏秋之交才得到改善,信用卡廣告業務獲得學生的極大響應,微軟給公司帶來2000多萬美元的收入,並承諾2007年進一步投入1億美元的廣告費用。 財政狀況的迅速改善,暫時緩解了小扎的壓力。

第三次危機是接下來的關於出售公司和產品戰略的決策過程中。公司收入的改善,引起更多收購者的興趣,紛紛提出報價,都在10億美金以上。ACCEL希望賣掉公司,落袋為安。進軍職業人群的失敗,讓公司在決策時變得格外小心翼翼。

在和潛在收購方拉鋸過程中,公司的業務並未停止,小扎嘗試一次新的冒險:把服務開放給所有成年人。公司的「靈魂人物」、軍師科勒,也開始和小扎唱反調,他和ACCEL的Jim一樣擔心,公司此前在職場人群市場的失敗,經驗總結的並不充分,由此他們對一下子扎入「全體公眾」這個市場,充滿了恐懼。

如果公司成功出售,小扎將被迫給他人打工,或者乾脆出局,這事小扎不願意的。 投資人和扎克伯格的矛盾,日益尖銳!

小扎決心孤注一擲。首先,他推出了「動態新聞」功能,於2006年9月初正式上線,這一下子捅了馬蜂窩,因為會暴露學生們的隱私。小扎對學生進行了道歉,安撫他們,並適當增加了隱私保護功能,雖然還是不大爽,學生們也只能去適應網站的改版。小扎從中學到了「先干再道歉」的流氓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接下來,小扎決定發起總攻,全力向全體公眾推出服務。為此,他做了兩個動作,一是暫時隔離學生和新入的人群,採取一定的隱私保護; 而是同時上線通訊錄導入功能。

2006年9月26號,網站正式對全體公眾開放了註冊。公眾對FACEBOOK的反響如此之熱烈,在幾天之內,網站的人群數量,迅速從小百萬級,攀升到1000萬大關!

這個時候,小扎已經很清楚,他贏了!

經歷三次嚴峻考驗,小扎終於變得成熟,與之前腳踏兩隻船(Wirehog和FACEBOOK)的那段日子大相徑庭,扎克伯格對FACEBOOK充滿了信心。在董事會上,他也變得更加自信、堅定,一言九鼎,而這時他不過是個22歲的娃兒!

23、 建立收入模式,曲終人散,夥伴離去

「燈塔」項目給了FACEBOOK當頭棒喝。 董事會決定必須要找個來監管網站的用戶運營,在不打擾用戶太多的前提下,今早實現大規模收入變現。

作為結果,古狗之前的廣告業務大將Sheryl Sandberg成為FB的COO。 Sheryl Sandberg的空降,加劇了FACEBOOK高管之間原本就有的緊張關係,小扎的合伙人們紛紛離去,小扎終於全權在握,不用再看其他夥伴的臉色,可以大膽推動廣告變現。

只是,FB的廣告邏輯,和古狗截然不同! 古狗是猜測用戶的需求,然後推送廣告,以滿足用戶的需求。FB是用戶自己在生產廣告需求,或者用戶者自己的內容本身就是廣告!

24、 最難的事情,是建班子!

一切都是人性使然,中外人性差不多。團隊建立,再分崩離析,是兵家常事。

言歸正傳。 FACEBOOK的班子,最早是小扎、格林和Saverin。 格林因為父親壓力,先退出,然後Moscovitz補充進來。 小扎、Moscovitz和Saverin三人是FACEBOOK公司註冊時,三個持股的合伙人,三人分別負責產品和業務收入。

隨著休斯、德安傑羅、帕克的加入,公司日益興旺。帕克經驗豐富,street smart,加入後成為總裁和公司代言人,極大地開拓了團隊的視野和網路,並且幫助公司順利實現關鍵的天使和A輪兩次融資。但是薩維林對創業不是很感冒,在業務上也和團隊有分歧,漸行漸遠。

融資後,科勒(戰略)、霍德(HR)和Sheryl Sandberg(COO)等職業經理人的加入,進一步塑造和提升了FACEBOOK的組織、文化、和執行力。

中國人創業,也是一樣的路子,首先是建班子!

「建班子 —> 定戰略 —>帶隊伍」這個方法論和實踐,不是聯想獨有的(雖然是柳傳志先生獨創的),而是中共建黨建軍整個歷程的真實寫照。

(1)遵義會議是建班子。中共之前的班子,缺陷很大,從1920年到1935年,一共十五年,革命大業沒幹成。 長征後的班子,尤其到了延安後確定下來的班子,才是真正的班子,也花了近乎15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2)革命戰略。紅軍跑到陝北後,毛先生先後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新民主主義論》幾篇文章,從而建立了一整套戰略綱領,後來的確按照他的設想在執行。

(3)整風運動是帶隊伍! 帶隊伍的意思就是文化建設,統一思想,塑造執行力。

25、 教父Marc Andreessen及其他顧問

A16Z的老闆Marc Andreessen是個頂級牛人。他是科勒和Peter Thiel介紹給扎克伯格的,監護和指導扎克伯格的成長。他曾是Netscape創始人,個性堅強,經驗豐富,扎克伯格對其言聽計從。

Marc最初只是董事會聘請的顧問。在小扎的合伙人們離開後,Marc接替他們成為董事,即便他剛剛投資了FB的死敵TWITTER,小扎也仍然保留其董事資格,他簡直就是小扎的教父。

Marc Andreessen

FACEBOOK的顧問裡面,還有幾位如雷貫耳的名字:Reid Hoffman, Mark

Pincus,Ron Conway,Don Graham等人。

Reid Hoffman,是矽谷真正發掘FACEBOOK的第一人。他是FACEBOOK團隊移師矽谷後,新任總裁Parker的老朋友。也是Friendster和Linkedin的創始人。他不僅自己給公司投了錢,而且將公司介紹給Peter Thiel,成就了FB的天使融資。Mark Pincus是他在Friendster和LinkedIn的拍檔,後來自己搞了Tribe.net,是以興趣部落為主題的另一個SNS網站,他也是FB的天使投資人。

Ron Conway是矽谷著名的投資人,Google和Facebook都是他的作品。關於他投資Facebook的細節,目前沒有公開的資料可供查詢(歡迎舉報),我推測大約是在2004年,Ron是矽谷擁有極高人脈資源的天使投資人,他是FACEBOOK總裁Parker的好朋友,在天使和A輪融資中,給了切中要害的建議。

Don Graham是扎克伯格的忘年交。他本來是要投資FB的,條件都談好了,等待交割過程中被小扎放了鴿子,讓ACCEL以更高的價格得手。扎克伯格的情商極高,他帶著哭腔給Don 打電話,解釋了前因後果,「諮詢」Don是否應該拿ACCEL的錢。Don表現了高姿態,並且被小扎的誠實所打動,因此動了惻隱之心,決定做小扎的顧問,好好調教這個boy。

小扎的求知慾和學習能力極強。為了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CEO,他肯求並得到Don Graham的允許,跟著Graham全天候地跑了將近一周,看看一個CEO做什麼、怎麼做。

26、 Peter Thiel 與Jim Breyer

FB這本書,除了裡面一些有趣的故事,值得好好研究的是兩個人,天使投資人Peter Thiel,和 A輪投資人ACCEL的老大Jim Breyer。截止2009年,公司已經非常牛逼的時候,這兩個投資者個人分別持有FB的6%和1%(ACCEL另外還持有11%)。

兩人對待公司的態度卻完全不同:Jim Breyer認為公司前途遠大,價值無與倫比; Peter Thiel覺得公司生死未卜,有可能成為巨大的怪獸,也可能隨時掛掉!

事實上,兩人的態度始終不同。Jim Breyer雖然看好公司,卻一直尋找中途退出的機會,是董事會裡的強硬派。Peter Thiel雖然對公司前途判斷不清,在對待小扎和公司方面,卻溫和多了。

Jim是公司最為重要的外部董事,不僅僅他的ACCEL PARTNERS是公司的最大投資人,他個人也是公司的直接投資者和持股人。ACCEL投資FB的時候,給了1億美金高價,小扎卻要求Jim親自擔任公司董事(而不是那位發掘FB項目的Kevin Efrusy)。

Jim斟酌再三,答應擔任公司董事,但他開出一個附加條件:他個人也參與本輪融資,投資100萬美金。扎克伯格爽快地答應了! 這裡有必要強調一下,扎克伯格最幸運的地方之一,在於他很早就建立了水平極高的董事會(Peter Thiel、Jim Breyer)以及顧問班子(Reid Hoffman,Marc Andreessen, Ron Conway,Don Graham, Mark Pincus等人)。

我過去的經驗是,越是水平極高的董事會,辯論就會越激烈! 那些「你好我好」的董事會,註定無法駕馭和成就一家優秀的公司,更遑論打造頂級企業!這一點,請創業者們深思。

ACCEL PARTNERS老大Jim Breyer親任董事,是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幸事,他在產品戰略、收入模式、團隊建設、文化塑造等各方面的標準,都非常之高;他在董事會常常發起討論、倡導思辨,是FB最具建設性的一個外部董事。如果你們樂意擁有類似的董事,歡迎來找名川資本王求樂。

人無完人。Peter Thiel在FB的早期,沒給扎克伯格什麼真知灼見。據本書英文版的描述,他給小扎唯一一次建議就是不要迷信任何人。原書寫道:The $4.9 million valuation was lower than others that had been dangled in front of Zuckerberg, but he was pleased to have found an investor who seemed to believe in giving the entrepreneur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Thiel told Zuckerberg "just dont fuck it up," which the CEO now says was pretty much the only advice he got from Thiel in the companys early years 。

這段話非常兇猛,但中文版翻譯的不準確,還遺漏了很多重要信息。也就是說,其實Peter給的490萬美金估值,比其他人給的估值略低,但是扎克伯格還是決定拿Peter的錢。

我估計小扎可能是為了示好,把原因告訴了Peter:我扎克伯格看中的是你的懷疑精神,這能幫到我們小字輩創業成長。

然後,Peter Thiel給小扎的回話,就一句:「這都他媽的是屁話!」 這句渾話,小扎深刻記在心裡,讓他悟到不要迷信任何人。

作為FB的股東和董事Peter Thiel ,詆毀對手TWITTER是個「140位元組」的玩意兒,這是不光彩的。國內有的人,用此話來打擊新浪微博,這完全是大錯特錯! FB在和TWITTER戰鬥中,還真的吃力。若不是TWITTER團隊分裂、出走和股東矛盾,結局可能還真不好說。

但是說實話,我真不喜歡FB,覺得好土,我難以理解我的海外同學們那麼痴迷。我更喜歡Twitter!我猜,這是中國用戶的共性,因此雖然陳一舟先生的投資事業做的風生水起,但「人人網」終究沒能輝煌下去。。。。。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Facebook 董事彼得·泰爾(Peter Thiel)拋售大部分他持有的 Facebook 股票?
TruMid Financial 是一家怎樣的債券交易公司?為什麼彼得·泰爾和索羅斯青睞於它?
如何看待 Facebook 遭受批評,只因未將支持特朗普的 Peter Thiel 開除出董事會?
Peter Thiel 2015 年 2 月的中國行,帶來哪些《從 0 到 1》中未提及的有價值信息?
彼得·蒂爾在《Zero to One》中認為「只有人們不知如何賺錢時,才會想到去搞金融」的說法有道理嗎?為什麼?

TAG:Facebook | 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 | 彼得·泰尔PeterThi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