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改革的邏輯與突破口
當前中國最主要的兩個經濟邏輯:一是政府消費替代居民消費。因為社會保障不到位,社會民眾努力地賺錢卻不怎麼花錢,為了尋求「生產—消費」的平衡,政府通過強制高額稅收形成龐大的財政開支,相當於是幫民眾「花錢」。但政府花錢是缺乏責任感與效率的,比如一條路修了挖又再修,而不能像私人開支一樣,形成匹配的效用,導致經濟增長質量不高、民眾獲得感不強。二是存量資產財富增長替代新增產品服務財富增長。社會財富增長主要是存量資產價格增長,比較典型的是房地產價格上漲,而不是通過勞動生產新增的產品服務(增加即期收入)帶來財富增長。因此,銀行投入社會的錢未能很好地激勵社會勞動效率改善,甚至造成十年努力工作不如買一套房的「負向激勵」。財富(M2)明顯增加了,而產品服務價值(GDP)卻未明顯增加,造成M2/GDP比值連年攀升,即貨幣超發。同時也深化了貧富差距的問題。
可以看到,增進居民消費是破解這兩條邏輯的共同「鑰匙」。一方面居民消費替代政府消費,社會效用明顯更高。另一方面,消費利用存量貨幣激勵勞動生產,而非新增貨幣刺激存量資產價格,來創造新的財富,物質文明發展明顯更為良性。
而關於消費,一是其本質是每個人通過消費行為向其他人發出需求的信號,是一個社會整體合作的機制;二是消費與消耗有一定的關聯,但並非必然關聯,一些高端消費反而資源消耗比更低,比如旅遊,同時應該通過稅收、行政命令等控制消費對自然生態的影響。
那為什麼民眾不喜歡消費,而喜歡儲蓄呢?
以醫療為例。假設10個人都有可能患病並花費10萬元的醫療費用,那麼每個人都會努力確保自己有10萬元的儲蓄,而實際上最終可能只有1個人花了10萬元的醫療費用,但造成了約90萬元的儲蓄未消費。而事實上,個人醫療費用的最高預期遠遠不止10萬元,甚至是不可估量的。
除醫療外,住房價格高企以及上漲的不確定性,社會風險的不確定性,教育與養老等未來長期剛性開支,以及中國政策的不穩定和中國歷史周期性波動等,都會造成不安全感,而導致高儲蓄。除此之外,對於缺乏安全感而不願意消費的中國民眾來講,只有持續欣欣向榮的經濟態勢,才能勉強鼓勵他們去消費一些。一旦經濟不景氣,非剛需基礎消費會十分敏感地受到抑制,而這部分消費絕大多數對應的是民營企業,而民營企業的利潤又關乎大部分人的就業,而就業又涉及到社會穩定。因此,中國不得不維持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主要的措施就是不斷加大政府開支(積極的財政政策),而政府開支,一開始就講了,一般是十分低效的。甚至投放大量的貨幣,刺激存量資產價格上漲,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穩住社會消費的信心。
是不是覺得,既然是這個邏輯,那就改進和提升社會保障吧?但是,加強社會保障必然會大幅增加政府開支。而目前因為控制政府負債與通貨膨脹以及降低企業稅負、保持經濟增長等因素,增加財政對社會保障的開支的餘地並不大。因此主要的突破口是縮減行政成本。
因為行政成本是財政支出的一個「大頭」。首先,行政人員(含事業、聘用人員,不包含第三方服務外包人員)本身是一個龐大的基數,保守估計全國有6000萬人以上;其次,除了這些人員的工資獎金等開支外,還有日常保運轉、行政人員培訓與活動、第三方服務外包等開支。同時,實現精兵簡政,除了可以節省行政成本外,還可為經濟社會增加優質的人力資源,甚至會減少一些折騰企業的成本,形成三重收益。
既然行政體制機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應該如何改呢?
一是技術替代。因為中國地廣人多,有些事情還是需要管束的,否則容易亂,而目前的管理手段主要還是以「人工」為主。政府對新技術的吸收利用是偏慢的,很多基礎性工作,如統計報表、資料整理、材料撰寫等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導致行政效率偏低、成本高企。因此,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對經濟社會信息的整合利用(超級一卡通),在提升社會管理能力的同時,更多地依靠信息技術完成統計報表、資料整理甚至材料撰寫等工作。二是體制機制改進。干多干少、干好乾壞一個樣,或通過晉陞實現激勵,造成機構臃腫、工作積極性兩級分化等系列問題。因此,需要實現以貨幣化為主的激勵替代晉陞激勵、以民眾滿意度為主的工作導向替代自上而下分散考核的工作導向。其中,貨幣化激勵,主要在於量化區分,物質激勵為次要。
6000萬人,不僅有公務員,還有醫生、教師、警察等,精兵簡政的潛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改革潛力最大的群體自然是公務員,如果按照高效運轉降低2/3,技術替代(可減少統計報表、材料檔案等)降低1/5,減少推諉扯皮、內部檢查監督等內耗降低1/3等,保守估計僅保留1/5的人員即可。其次,因為社會信息整合,社會治安充分依靠信息技術手段,可更有效預防和處理案件,警察數量也可大幅減少。再其次,因為社會心態平和、生態環境改善、人均收入增加而加強保健預防以及醫療服務評價體系改進等,人均醫療就診次數將會明顯下降,醫生數量也能得到較好的控制。最後,因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教育管理體制改進、教育部分職能轉移家庭與市場等,財政負擔的教師數量也將得到有效控制。除了減少財政給養的人員外,同時進一步改進公共政策制訂和財政支出方式,大幅減少財政資金無效開支,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通過以上措施,節省大量的行政成本,並主要用於社會保障,是為整個改革的關鍵邏輯。
關於財政支出,一是按照市場優先原則,儘可能避免個人的、微觀的開支。二是主要定位公益性開支,即對社會公眾普遍有益但私人開支又很難主動覆蓋的內容,比如投資門檻高、受益權重不好確定的道路等。三是統籌效益較大、非微觀決策類的開支,如社會保障。其中,要注意一個誤區,並非社會保障的投入越多越好,尤其是在財政收支十分緊張的條件下,要注重財政投入方式,用最少的資金獲得最大的實際效用。
因此,目前中國改革的三個主要突破口是:一是經濟社會信息整合利用(含信用建設);二是行政體制機制改進;三是社會保障改進與提升。
以上改革邏輯與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又是怎樣的邏輯關係呢?
與五大發展理念的關係。「創新」的最大特徵與瓶頸是風險,社會保障則可減少創新失敗的後顧之憂。不「協調」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政府在擁有強力資源調配能力的同時,績效考核呈散狀不均衡分布,對於一些考核不能量化或空白的領域,必然發展滯後造成失衡(區域、城鄉不平衡發展,除了問題本身的難度外,也在於缺乏相關的量化考核),因此以民眾滿意度為導向的綜合性考核可緩解這個問題。「綠色」的問題,就是以往關於生態環保方面的量化考核指標缺乏。「開放」的前提是要有自信和實力,社會保障促進消費多元化、非基礎剛需化,從而帶動產業多元化、高端化,同時提升經濟社會治理的運行效率,為全面「開放」奠定實力基礎。社會保障是最大的「共享」、最大的「扶貧」。
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關係。經濟建設方面,通過加強社會保障,促進消費擴張升級,拉動產業擴張升級,從而盤活整個經濟;政治建設方面,行政體制機制改革、經濟社會信息整合是其最主要、最核心的內容;文化建設方面,社會保障將使剛需消費佔比下降、文化等高端消費佔比增加,從而促進文化產業擴量升級,同時社會心態將由不安全感、浮躁等轉變為平和、積極等。社會建設方面,除了社會心態發生轉變外,因為社會信息整合帶來的管理效率提升,社會治安、社會信用乃至人際關係等都將得到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因為經濟社會管理的有效性,以及民眾滿意度績效考核對生態領域的充分覆蓋等,都將促進生態改善。
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係。行政體制機制改革、經濟社會信息整合分別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最關鍵的內容與抓手。法律的本質是契約的信用遵守,而關鍵在於可操作性,通過整合經濟社會信息,可為社會信用建設與運用打下堅實基礎。「全面深化改革」相關內容前文已經涉及,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只是關於方向的探討,更重要的是方法。而用3元打到5元的醬油才是好方法。
推薦閱讀:
※醫院類型紀錄片/劇情片大全
※【有感而發】鄭永年:中國要警惕社會失序的風險
※中國最需要改革的稅是什麼?
※你對改革是什麼看法, 包括改革引起什麼變化,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 ?
※王陶陶:沙特局勢猜想,老國王恐時日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