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燦爛人生、芳華
02-08
似水流年、燦爛人生、芳華
——讀王小波五篇小說有感讀書筆記之三十三 我的印象王小波引起廣泛關注是在1997年他去世之後,當時我也買了一本他的書來看(好像是時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但是因為不小心買到盜版書,錯漏太多就沒有很認真的看完。時間過去二十多年,網路從無到有,從奢侈到平常,對王小波的評價一直沒有離開我們的視線,而且,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今年同時有幾位好友向我推薦微信讀書APP,本來不喜歡在手機上讀書的我忍不住還是下載了一個,隨意翻看推薦的書籍,感覺就只有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還能引起我的興趣。開始閱讀後一發不可收拾,900多頁很快就看完了,看時還在疑惑,為什麼主人公都叫王二,但是,前後經歷和個人形象都不同(書中是按章節來標識的),最後看了王小波寫的後記,再翻到前面的說明才知道收錄的五本書,分別是《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年華》、《革命時期的愛情》和《我的陰陽兩界》。讀完這幾本書,我好像對人們如此推崇王小波有了一些理解了。一是用平等的視角與讀者進行交流。王小波在本書的後記中寫道:「我以為自己的本分就是把小說寫得盡量好看,而不應在作品裡夾雜某些刻意說教,我的寫作態度是寫一些作品給讀小說的人看,而不是去教誨不良的青年。」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首先,他的小說好看,雖然,好看只是評判一部優秀小說的標準之一,但是,如果不好看,怎麼會引起廣泛關注呢。我也經常在想,怎麼評價一部小說的好壞,只強調故事性,會淪為故事會水平,只注重高深莫測,又會讓人覺得無病呻吟。二者的結合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如何兼得併產生好的效果,需要作者的天賦和後天的堅守的。王小波應該算是一名很有天賦的作家,雖然45歲英年早逝,但是留下的作品足以流芳傳世。加之他平和隨意的寫作態度,讓他的作品讀起來很輕鬆,什麼階層的人應該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
二是發揚光大京派小說的語言特色。就個人而言我不是很喜歡北京方言,但是,用北京方言創作的作品,卻別有一番韻味。從老舍到王小波、王朔、馬未都、馮唐等,這幾位說著北京方言長大的作家(馬未都也算半個作家吧),看他們的作品有時就像在聽相聲,感覺語言溜溜的,拉家常似的。而且有京油子的特點,甭管好事壞事都能給您說得周全,就算罵了人也不帶髒字。總之京派小說的特點就是寫的大多是平常人、平常事,說的也是「普通話」,沒有什麼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但是,小人物卻特有個性,大的壞事不敢做,只會使小壞、抖小精靈。故事的地域性非常強,讓人一看就知道只能是在北京,才會發生這樣的事。這裡的北京與我們平時所理解的定位於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中心的北京又不一樣,是市井味、煙火味十足的北京。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雜院、單位大院的消失,北京今後還會不會再出現這樣的作家,讓我心生疑惑。 三是對人生的別樣解讀。在看這幾本書的同時,一部同樣由土著北京人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引起廣泛的關注,一篇《〈芳華〉有如大觀園,但絕不會讓劉姥姥去一探究竟》的文章對《芳華》所表現的故事進行了批判,文中大概意思就是馮小剛、王朔這些大院子弟他們的青春可以進入主流敘事,彷彿正史一般,得到盡其可能的傳揚,而我們的青春,飄散在零零碎碎的野史和傳聞之中。簡言之馮小剛的芳華只是掌握話語權的大院子弟的芳華與我們普通百姓無關。我到不贊同這種說法,誰的青春不是青春,誰的人生就一定要比別人的低一等。馮小剛經歷的文工團的生活就是這樣,但是,不能說在那個年代沒有在文工團呆過的就沒有芳華了。這段時間我也還在網上看了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3的義大利電影《燦爛人生》,邊看邊刷彈幕,有人就在感嘆這麼壓抑的人生怎麼會叫燦爛人生呢,特別是男主人公馬里奧新年之夜,在煙花璀璨的星空下從陽台一躍結束生命的場景,讓人唏噓不已,確實是一部悲劇電影卻用了《燦爛人生》的片名。回到王小波的小說,我才看完的這五篇小說主人公都叫王二(名字相同但不是同一人),除了《黃金時代》故事發生地在王二上山下鄉的雲南,其餘四部小說的發生地都在北京,時間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到七十年代初期。這一時期正好是極左思潮泛濫的年代,不論是作為國家層面,還是作為個人來講經歷都不能算是燦爛。但是,王小波塑造的系列王二卻在這樣一個扭曲的年代,以自己的方式自得其樂。不論是寫下鄉時因作風問題逃進山裡,還是文革中武鬥,有人自殺,有人被殺,或者是被當成幫助對象天天接受組織教育,還是在單位被人當成瘋子與婦產科醫生小孫匪夷所思的戀愛經歷,王二都能用自己的智慧把看似不幸的故事演變成生活本身。王小波還將其中一篇借用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取名為《似水年華》。我在想王小波經歷的那個年代,如今年齡在55歲以上的都親身經歷過,但每個人的感觸卻很不同。我記得文革剛結束時候,湧現大批以文革為背景的文學作品,許多被歸類為傷痕文學。王小波創作的時間和背景大抵與傷痕文學出現的時間差不多,但是,很難找到傷痕文學的影子。我覺得在王小波的心裡,王二的似水年華也應該是他的似水年華。原來常常說,文革成長起來的一代是被耽誤的一代,因為在他們該讀書、該戀愛、該奮鬥、該燦爛的年代,被推到遠離城市、遠離父母的偏遠農村,短的幾年,長的幾十年歷經磨難才回到城裡。從世俗的眼光看,怎麼也不能算是似水年華、燦爛人生,但是,每個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複製。這樣想也就釋然了,王二的人生雖然扭曲,但也還有樂趣;馬里奧的人生雖然很擰巴,結局也悲慘,但這就是事實。馮小剛、嚴歌苓那個年代能進入文工團享受不一樣的青春,是芳華,其餘大量的不能參軍、不能進廠,只能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的青年度過的也是他們的芳華。2018年1月22日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