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系媽媽變成佛系媽媽
02-08
你是法系媽媽還是佛系媽媽?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記錄了一位年輕媽媽從法繫到佛系媽媽的心路歷程。讓我們從中參悟親子教育的秘密吧!
「 曾經,我更像一個法系媽媽 」 這個冬天,橙子總喊嗓子不舒服,我讓他每天睡前喝一點水,早上起來會舒服很多,可橙子總是忘記這事。 那天,橙子已經鑽進被窩了,我問:「喝水了嗎?」橙子吐吐舌頭:「忘啦。」
看得出來,他懶得再從被窩裡爬起來到廚房喝水。
好吧,我去倒了一杯水,端給橙子。橙子有一點點意外,笑嘻嘻地說:「謝謝媽媽。」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很佛系?要知道,幾年前,我更像一個「法系」媽媽。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直接發布命令:「起來,去喝水。」 我知道橙子會聽話地起床喝水,雖然有點不情願——養成好習慣,不用點強制手段怎麼行?後來,我學會了讓自己轉身走開。我的內心OS:喝水是他自己的事,喝水少嗓子會疼,那就讓他疼一回,得到點教訓,下次就記得喝水了。然而,畢竟是自己的孩子,還是擔心他嗓子會疼,又想矯正他的行為,其實並不能真正放下。 心裡挺擰巴,臉色自然不好看——也不知道是和孩子較勁,還是和自己較勁。再後來,我發現自己有了新的變化:不再那麼堅持「原則」,不再把這些「應該」做的事看得那麼重要——能做到最好,做不到也沒什麼。
是什麼讓我從法系轉變成佛系?因為,我發現了一個秘密,一件比堅持「原則」、讓孩子學會「規矩」重要10000倍的事——我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連接,以及我處理事情的方式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 從法繫到佛系,我的心路歷程 」要知道,在一件事情上,我們教給孩子的,其實是兩套東西。一種是表面的:比如,各種規矩、原則。 一種是深層的:我們如何教給孩子規則。我們處理這件事的方式、態度,在無意中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把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傳遞給了孩子——這些,對孩子的影響是更深遠的。 比如,我讓橙子喝水這件事。我命令橙子去喝水,一次兩次三次,橙子也許也能養成喝水的習慣。但是,除此之外,他還學會了用強制、命令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他在親子關係中學到的是「命令-順從模式」,長大以後,他就會把這個模式應用到他的人際關係中。他在和人相處時,不是強勢的一方,就是順從的一方。 除此之外,他不會、也不知道其他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因為從小就習慣了媽媽這樣對待他,這種模式已經紮根到他的潛意識中,他壓根就不會意識到他是在用這種模式思考問題。這就成了他的性格,成了他的本能、他的命運。同樣是喝水這件事,我沒有讓橙子「必須」去喝水,而是給他端來水。從我的做法中,他就體會到了,沒有那麼多的「必須」、「應該」,很多事情可以更靈活、更有彈性地處理——這樣不行,還可以想變通的方法。要知道,很多人的煩惱都來自頭腦中自以為的「必須」和「應該」。當一個人固守住他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時,只要外界的人和事不符合他的「必須」,他就會感到痛苦、煩惱、憤怒。更重要的是,橙子在這件事中體會到了關係的溫暖,體會到媽媽是愛他的,他是好的,是值得被溫暖對待的。
我們之間的情感連接是被加強的。在溫暖和愛中長大的孩子,他的生命底色是暖色的,他在人際關係中也是放鬆的,不用時時擔心被指責、被懲罰。這樣的人,會有更多的幸福感,他對自己有信心,對這個世界有信心、有善意。如果我強迫橙子去做事,甚至動用了打和罵,雖然我的本意是好的,是為了孩子著想,但是,他在感受上接收到的,卻是攻擊和傷害。儘管在理智層面,他也知道媽媽這樣做是為了他好。感受會進入人的潛意識,它比理智更深遠地影響一個人的未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長大後都會說:我知道爸媽也是為我好,他們是愛我的。但是,他們還是會出現很多問題,並把問題帶到下一代。他們只是「知道」,卻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因為和父母之間的感情連接斷了——在一次次的強迫、訓斥、打罵中斷裂了。這就是法系和佛系的不同:一個霹靂手段,一個慈悲為懷;
一個贏了一場戰鬥,卻輸了整個戰爭;一個看似輸了一場戰鬥,卻贏了整個戰爭 「 如何做一個佛系媽媽」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問——「難道為了維護親子關係,就不講規矩了嗎?」「不管孩子,由著他的性子來,那不是溺愛嗎?」「又要維護親子關係,又要教給孩子規矩,我到底該怎麼做?」首先,規則是要有的,但要分清,哪些是真正的規則,哪些是頭腦中的自以為是。很多人所謂的規則,其實只是他頭腦中的「自以為是」、「想當然」,是有偏見、有局限的,根本站不住腳。這樣的規矩,只是瑣碎的管制,大大小小,層層疊疊,只能把孩子束縛得透不過氣來。
其次,不管並不是真的不管,不管≠溺愛。孩子要管,但是,要不動聲色、潛移默化地管。在不和孩子形成對抗和衝突的基礎上,去引導他,激發他內在的能量去成長。幾年前,我在尹建莉老師的書中看到一個小故事:孩子玩遊戲正著迷,午飯已經擺上桌,媽媽喊了好幾次吃飯,孩子總說等一會兒。如果你是媽媽,你該怎麼辦?把飯倒掉,餓他一頓,下次就知道按時吃飯了。把飯菜端給孩子,想吃隨時吃。尹老師選擇的是第二種。那時,我不太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不是慣孩子嗎?現在,我多少明白了。
當我們身心柔軟下來,放鬆下來,就會發現這世界上沒有那麼多「應該」和「必須」——在這些條條框框背後,其實還是對失控的恐懼。當我們少了恐懼,內心強大起來,對自己有信心,也會對孩子有信心,不會擔心孩子會就此墮落。愛、自由、尊重,不會使人墮落,只會使人更珍重自己,變得越來越美好。最後,讓孩子懂得規則,就必須要讓他感到難過、羞愧嗎?有多少父母頭腦中有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懲罰、訓斥,讓孩子感覺難受、羞愧,他才能長記性。是的,這樣做也許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會牢牢地記住。但是,對親子關係的破壞、孩子內心鬱積的憤怒、委屈、恐懼,是會影響孩子一生幸福的。孰輕孰重,不用多說。贏了一城一池,卻輸掉了整個王國。這是很多父母都會犯的錯誤。那麼,怎麼做才好呢?與其事後懲罰,不如事先預防。
懲罰和訓斥,意味著你和問題一起,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預防,是你和孩子一起攜手解決問題。還是來說橙子喝水這件事。為了防止橙子再忘,一天晚上,我和橙子一起羅列了睡前要做的事:洗漱、喝水,塗唇膏、整理書包。我說:「每天臨睡前,你要把這幾件事全部做完,我才會去陪你睡覺。如果有遺漏,我就沒法『啟動』了。」橙子很爽快地答應了。這之後,我只需簡單地提醒一句:「全套都做完了嗎?」後來,乾脆簡化成兩個字:「全套?」現在,橙子基本上不會再忘了,幾件事全部做完以後,他會跑到我面前,挺著小腰板立正敬個禮:「媽媽,都做完了,過來陪我睡覺吧!」皆大歡喜。 「一個佛系爸爸的故事」最後,講一個法系爸爸的故事。
一個讀者向我抱怨她的老公,人是好人,本性不壞,就是脾氣暴躁,發起脾氣來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渾身豎滿了刺。孩子作業粗心,他一把就把作業本撕了。她說一句「今天的菜有點咸」,他能立刻把菜全部倒掉。她很清楚老公的問題。老公小時候,父親脾氣也是很暴躁,對他特別嚴厲。與總是和爸爸對著乾的哥哥相比,老公小時候非常乖巧順服,但長大以後,脾氣卻越來越像父親。有一次過年回家,父親又訓了老公幾句,老公一下子爆發了:「你不許再說我!」隨手狠狠地把一隻板凳摔得支離破碎。 老公是很愛他父親的,但是,因為父親多年來的嚴厲,他們沒辦法走近彼此。四十多歲的人了,不允許別人說他有一點問題,不願意受到一點點控制,夫妻關係一直很緊張。 他在爭吵中大喊:「你們誰都別想控制我,誰想控制我,誰就走!」 這個男人的父親,用法家的手段樹立了規矩,讓孩子變得順服聽話。然而,他贏得了一場戰鬥,卻輸掉了整個戰爭——他的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快樂。更多優秀家長經驗分享在「精彩家長」www.jcjzh.cn推薦閱讀:
※作為父母,我們究竟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18歲的女兒喜歡上她同班同學,家長該如何與女兒溝通?
※如何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家長需要知道這些。
※如果您的孩子受欺負了,您會教孩子「打回去」嗎?
※怎樣教育女兒,或者說養女兒?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