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輪船遭遇瞬時翻覆,船里的人應做什麼來提高生存幾率?


額,謝邀。

實話說這樣的情況其實能做的不多

首先如果翻覆的時候,處於一個進水較少的艙室,首先做得肯定是,檢查艙內水密,能堵就堵,節省氧氣,等待救援,千萬不要試圖打開艙門!

其次如果處於一個大量進水的艙室,如果能堵的上就堵,堵不上的話,先觀察四周環境,如果艙外直通船體外部,則可嘗試穿上救生衣,借著浮力離開,可是由於船舶入水吸力等不可控因素,其結果真的得看命了。

最後,如果還處在灌滿水的艙室里,千萬千萬千萬要脫下救生衣,救生衣的浮力會使你無法脫離艙室,這可是要命的。


謝邀,基於多年船舶設計的經驗,不論根據何種法規公約所設計的逃生措施都是需要時間來操作。

像之前發生的瞬間傾覆的情況,常規的救生方式是根本用不上的。乘客只能拼人品,如果你正準備出門方便方便,路過登船口,恰好門沒關,呀!被甩了出來。很好,你很幸運。再如果,你的水性很好,你有超強的心理素質,你的房間很靠近樓梯口(注,一般客船設計客房開門都是面向船內走廊,窗檯是出不去的),你能夠清楚的知道艙門的開啟方法,恭喜你,你有機會。

絕大部分乘客是沒有上述的技能,那麼問題的關鍵其實是在如何才能堅持的夠久,能夠等到救援。再往下推斷,其實歸根結底是哪裡有空氣,哪裡才有希望活下去。

這樣問題簡單了,科普一下,船舶的乘客區(我們叫做上層建築)設計只是風雨密,風雨密是個什麼概念,就是在水上航行,下多大的雨,有多大的浪,保證不進水即可,但要像潛水艇一樣呆在水下幾米甚至十幾米,那就止不住的水啊往裡流,直到剩下的空氣的壓力和外面水壓力平衡後,這個過程才停止。

那麼最後哪裡還會有空氣呢,船已經翻過來了,肯定是離船底越近的地方,有空氣的概率越大,雖然空氣不是均勻分布的,但總的來說,是你在船上住的越靠下,生還幾率越大,而票價一般是下面便宜,上面貴。所以最後結論是諷刺的,花錢越少越有可能活下來。

知乎首答就是如此沉重,不勝唏噓。


不要老是想著出事之後怎麼逃生,要多想想,為什麼自己登船以後沒去留意逃生口,有沒有聽逃生廣播或者做逃生演習。

只有對身邊的危險有了充分的準備,才能減低對你自己的傷害。


謝邀。我從船舶設計的角度談談看法。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樣瞬間翻覆在船舶設計中是絕對不允許的!

103年前的泰坦尼克撞山後幾小時後才折斷沉沒,所以能近有一半的乘客最終生還,當然從今天的標準看仍是一場巨大災難。現在乘坐郵輪前往日、韓、歐洲,遊客登船後第一件事就是船員對乘客的安全教育與演練,最重要就是知道如何從你所處位置撤離至救生集合點,去乘坐救生艇或救生筏。而這一切都是要時間的。

船舶設計時考慮的是船舶在各種環境及工況下都「必須」安全。 具體做法是,根據設計船舶是全球無限航區、近海航區、國內航行、內河航道、港內作業選擇相關標準。通過船舶性能計算,使設計滿足規範的衡准要求。而船體性能中最重要的就是船體穩性,包括靜穩性、破損穩性。而這次東方之星出問題的就是穩性,強風的形成的傾覆力矩大於浮力行成的抗傾覆力矩,導致船舶無法扶正,傾覆。

我前面「必須」安全的必須是用引號的,這是因為這個必須只是理論上的必須,不排除人為因素,例如韓國歲月號高速行駛中操舵過大過急,上海黃浦江一艘拖船試航時全速航行時全迴轉角度使用過大,都導致了很重大的安全事故。還有就是環境因素!設計時使用的各大船級社標準對環境風浪流載荷都是統計數據,一般設計海船滿足抗12級風、十級浪下安全航行,內河船會要求低些(我也沒做過內河船所以也不清楚具體是多少)。所以根據其進行的設計,自然是滿足統計數據下的安全,但是大自然有時是沒法用統計數據覆蓋的,超強風浪流完全有可能。

也正是考慮到不安全因的發生概率即使再小也還是有的,所以每條船都配有安全救生設備,不管是防火還是救生,甚至小到發游標志。瞬時傾覆怎麼逃生我是真不知道,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掌握一般事故的逃生方式最為重要!知道救生筏救生艇在哪,怎麼去,有哪些路線,如果沒有燈光一片漆黑怎麼走等等。


感謝瘦腰,個人是機械專業的,所以問了搞船舶製造的朋友,簡單來說,可以下水的船沒有特殊情況是不會瞬間翻覆的,除非是像電影中那種巨浪,那樣的話除非有逃生艙且救援及時否則生還機率幾乎為零。


這艘郵輪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掀翻,跟本沒有留時間採取救援行動,如果留有一定的時間,像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可以依靠船上的救生設備自救。


一般上船先看看逃生路線,一般乘客坐的都是客滾船,抗沉性較差,相應的救生設施做的都比較到位,船弦兩側一般都有救生艙,遇緊急情況第一時間到甲班集合,穿好救生服。


推薦閱讀:

TAG:應急自救 | 船舶 | 海難船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