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親王奕劻:晚清官場的大老虎,為何能屢獲慈禧重用?

愛新覺羅·奕劻,本是個宗室疏族,初封也僅僅是個宗室內爵位較低的輔國將軍,而且奕劻的父親還犯過事,被罰衛戍盛京。這樣的皇親貴族,在當時的北京城裡可謂是車載斗量,數不勝數,一般能混個普通的差事就算不錯了。但奕劻卻在晚清的官場里順風順水,一路往上爬,由輔國將軍被封為貝子,再進封貝勒、慶郡王,並在慈禧六十大壽之時封為慶親王。宣統帝溥儀登基後,奕劻更是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要知道,整個清王朝歷史上,一共只有十二位鐵帽子,其中八位還是開國元勛,而奕劻卻能由宗室疏族逆襲成為鐵帽子王,堪稱是大清官場的一個奇蹟。除了爵位不斷地上升,奕劻也屢屢被委以重任,先是在光緒十年(1884年)接替恭親王奕?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事務;繼而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榮祿病死後,又獲慈禧提拔,進入軍機處任領班大臣;宣統三年,裁撤軍機處,組織所謂的「責任內閣」,奕劻又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可以說,在晚清不計其數的滿漢大臣中,論官場的升遷和權勢熏天,無人能出其右。

但奕劻的學問與能力卻很一般,《清史稿》說他是「權位漸崇,而庸碌無為」,政治上並沒有多少可圈可點的作為,而且品行和名聲很差。奕劻為人貪鄙在當時可謂是人盡皆知,據說他個人僅在英國滙豐銀行就有200萬兩白銀以上的存款,被後人調侃為「晚清首富」,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鬻爵,更是被人們譏為「慶那公司」。這樣的一個無所作為的大貪官,居然在晚清的官場屹立四朝而不倒,無論御史如何彈劾,奕劻卻始終能平安著陸,安然無恙,這自然與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重用是分不開的。

是慈禧不了解奕劻的能力與品行嗎?自然不是,作為一個精明的當權者,慈禧對奕劻的所作所為自然是了如指掌,但依然選擇縱容和信任奕劻,她甚至還向那些批評、彈劾奕劻的人耐心做思想工作:「他啥水平我能不知道嗎?但是看來看去,還是他貼心。」貼心,也就是說奕劻懂得討好太后,擅長拍馬屁。早在咸豐年間,他就憑藉著自己的一手好字,代慈禧寫信,深得慈禧歡心。後來奕劻步步高升,更是極力巴結慈禧,自己公務繁忙,就讓自己的妻妾進宮陪慈禧。但若光是靠巴結慈禧太后,奕劻恐怕也不能屢獲重用,畢竟當時的清廷已經是內外交困,很多事情也不能靠拍馬屁能解決。那麼奕劻又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首先,奕劻雖然能力一般,但作風穩重,做事很勤快,而且滴水不漏,雖然沒有多少自己的主見,卻也忠誠可靠,這也是慈禧頗為看重的一點,曾經評價奕劻「榮辱忽焉,皆在聖意」。晚清的宗室子弟中,要麼如恭親王奕?,能力出眾,威望也高,但卻威脅慈禧專權,自然要被罷免;要麼是酒囊飯袋,整天只會養鳥唱戲的紈絝子弟,於國家政事毫無用處。像奕劻這樣的會辦事,但能力不強,又忠誠可靠,沒有野心的,自然是受到慈禧的青睞和喜歡。至於貪腐問題,對慈禧來說,只是個無傷大雅的小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奕劻貪圖錢財反而表明自己無政治野心,讓慈禧用著更放心。

其次,奕劻較為開明,有一定的外交才幹。從光緒十年(1884年)開始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到清王朝滅亡的近三十年里,奕劻始終主持外交事務,負責與洋人打交道,而且在國際上也有較高的知名度,雖說其外交才能並不如李鴻章等人,但也差強人意。庚子事變時,奕劻多次上書慈禧,主張「剿團和洋」,堅決鎮壓義和團,避免引起外交紛爭和列強的軍事干涉,有一定的遠見。庚子事變之後,又受慈禧指派,與李鴻章一起參加對列國的議和談判。

再者,重用奕劻,也是慈禧平衡朝局,制衡漢族大臣的需要。慈禧當權後,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因此不得不重用有能力的漢人,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依靠這些人來練兵、打仗、辦洋務、搞外交,但另一方面,又怕漢族官員的權力過大會威脅到滿人的江山。因此,需要提拔和重用像奕劻這樣忠誠可靠的宗室貴族,來制衡那些漢族大臣,雖然論才能,奕劻比起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要差很多,但地位和官職卻要比他們高。像《辛丑條約》的簽訂,雖然已經任命李鴻章為欽差全權大臣,但慈禧仍要派奕劻一同前往,與其說是協助,不如說是監督李鴻章。

只是慈禧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自己屢屢提拔和重用的慶王爺,到了辛亥革命時期,卻力主皇帝自行退位,成了不折不扣的清室罪人。溥儀長大後,還憤憤地說:「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推薦閱讀:

戊戌變法失敗,其實不能怪慈禧
慈禧說:我死了以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結果,大清朝徹底斷後了
慈禧所寫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出處是什麼?
為什麼看到許多關於慈禧太后的照片和油畫中,慈禧太后都只露出了一隻腳,請問這是一種怎樣的姿勢?
慈禧真的有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

TAG:历史 | 慈禧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