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廈門、泉州,誰更有前途?

福建在諸多省份中,存在感不強。

在大家印象里,似乎更多關注點還是福建的普通話,以及廣東人到底喜歡不喜歡「吃」福建人,活在段子里的「大福建」,這些年在網上承包了太多笑點。

那麼,真實的福建又是怎樣?

福建這些年的發展,其實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的話,悶!聲!發!大!財!是對福建最貼心的描述。

福建的優勢

在諸多省會裡,一家獨大的省會城市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所以,能夠稱得上「雙核心」城市的省會,都是屈指可數。但是不巧,福建不止雙核,福建已經靠著省內「三駕馬車」正徐徐前行。

環看國內,能夠稱得上「三核」或者「多核」的省份,好像就只有江蘇跟浙江,但是這兩個省份本身就是屬於經濟強省,所以能夠支撐起諸多城市多方位發展其實並不足為奇。

以福建的經濟實力,在全國中也只是排在中上水準,又是怎樣支撐起省內三個經濟強市?要論原由,只能說福建勝在產業結構跟城市定位。

1、產業結構

先說福建的產業結構,福建的產業結構在近半個世界是經歷過重大的調整的,既有輕工業的底子,又有對重工業的培育。

從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在1997年以前,福建的產業結構主要還是靠著輕工業,1997年以後產業結構就開始發生顯著變化,輕工業比重驟減,重工業開始猛增。

所以到了現在,目前福建的重工業的比重仍然是高於輕工業,但是我們又還是可以時常看到福建輕工業發達的影子,筆者前些天也分析過2017年全國各地區的快遞情況,從快遞量來看,福建也只是僅次於江浙滬、廣東、山東這幾個地區。

2、城市定位

福建能夠形成「三核」城市,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省內城市定位特徵十分明顯。

拿全國著名的幾個擁有雙核城市的省份來舉例,比如像廣東省內的廣州跟深圳,廣州最要還是靠歷史文化底蘊、醫療、教育等方面來立足,所以城市定位上更多的還是靠著政治、歷史文化。深圳則是在規劃的結果下,市場買單,最後經濟騰飛。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江蘇的南京跟蘇州,這兩個的發展模式也跟廣州跟深圳大同小異:

廣州---城市定位主要依靠政治文化中心,深圳--國家規劃+市場買單

南京--城市定位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規劃, 蘇州--市場買單

我們在來看下福建下面的這幾個強市,城市特徵都尤為明顯,要論政治文化底蘊當屬福州,在不考慮行政因素的情況下(既不是省會又吃不到政策),泉州更多靠的還是市場買單(其實泉州歷史文化底蘊也不錯)。廈門呢?雖然現在經濟也不弱,在國內知名度也尚可,但是跟福州、泉州相比,廈門的崛起其實最主要還是依靠國家政策。

福州、廈門、泉州誰更適合做福建的領頭羊?

說到底,福州、廈門、泉州的崛起,都是靠著自己不一樣的底牌。

那麼這幾個城市,誰又更適合做福建的領頭羊呢?

說實話,筆者覺得放眼全國的「雙核」「多核」城市,這三個城市在省份內的競爭應該是全國最小的,更多的還是合作。福建的發展模式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合作會遠遠大於競爭。

福建的地形,三面環山,一面環海,使得福建形成了「開」字型的發展策略,而此後福建的經濟情況,也就分成了沿海經濟跟內陸經濟兩個部分,省內沿海城市的經濟,普遍強於內陸城市的經濟。

細看我們可以發現,廈門、泉州、福州都是處在開字得第一橫的「部位」。但是福州跟廈門的「節點」位置要比泉州突出得多,這也就決定了泉州為什麼吃不到那麼到政策,福州經濟上有帶動南平的「任務」,廈門有帶動龍岩的「任務」,而泉州更多的還是自己發展,而現在國內的城市基本都有一大特徵,就是能夠承擔的責任越多,享受到的榮耀也就越大,這或許才是泉州最大的瓶頸。

三個核心城市綜合實力情況

俗話說,文玩無貴賤,人心有高低,在這幾個城市之間也是一樣。

我們也可以試著來分析下這幾個城市的綜合實力情況,筆者擬成文化教育、人口流動情況、經濟實力、生活性價比這幾個維度來分析。

1、文化底蘊、教育

如果從高校數量來看,福州基本是呈現出碾壓狀態,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作為省會城市,也是理所應當。

我們再來看下,三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情況:

福州:建城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登南城翹望,有台(指越王台、釣魚台)臨江」,福建台江、南台因此得名。除此之外,福州在宗教文化上面,在古代早尚有「佛國」之稱,佛教寺院數量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

泉州:泉州也是福建的重要文化發源地,南宋時,泉州因為水利發達,所以常被說道:「豐饒之地,恩澤於民」,泉州豐澤地區也是因此得名。另外,泉州還是福建多民族、多教派聚集的地區,所以從種類上來看的話,應該當屬福建之最。

廈門:廈門的歷史,似乎要比福州跟泉州短很多,廈門各區中歷史最久遠的是現在的「明思區」:明末清初(1650年),鄭成功為了抗清復明,駐軍廈門時,而後把廈門改為思明州。

從綜合情況來看,這幾個城市文化底蘊、教育情況,大致是這樣的:福州>泉州≥廈門。

2、人口流動情況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從小學生人口變化情況來看,三個城市的增速情況均高於福建跟全國的平均增速,且三市的小學生數量已經佔到了全省小學生的半數以上。

如果從人口基數來看,三個城市裡面可以說是小學生人口基數最大的一個城市,人口基數是廈門的1.2倍,增速情況也尚可。可以說人口優勢是泉州的一重大優勢,而且這裡面還有較高的華僑,華僑帶來的民間資本也是不容小覷。

所以從人口流動情況來看,泉州>福州>廈門。

3、經濟實力、生活性價比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安居客

通過對比三個城市的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GDP總量,二手房均價就可以發現這幾個城市的差別。

廈門更像是福建的門面,最大的體現就是在房價上。但是福州聚攏的資金卻是省內最多,所以可以把福州理解成,福建省內的「權貴」聚集地。有人負責「貌美如花」,自然就得有人負責「賺錢養家」,從生產總值來看,泉州就是屬於「賺錢養家」的那個。

從三個城市的固定投資分布的情況也可以驗證這一點:

福州:

廈門:

泉州:

通過三個城市固投的分布情況,就可以更加清楚三個城市的定位。福州的發展情況,更傾向於均衡發展,固投情況並沒有特別明顯的集中某一個行業。廈門的固投情況則主要是分布在基礎設施跟房地產。泉州呢,輕工業製造業可以說是「一家獨大」。至此,這三個城市在福建的地位,其實也已基本顯現:

福州—政治文化(權利)中心

廈門—福建門面擔當+經濟中心

泉州—福建生產中心

台海問題之於福建

估計大家也清楚,台海局勢對福建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談福建避不開台灣,就之於談東北問題避不開朝鮮半島局勢。自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相比廣東、江蘇、浙江這些沿海省份,發展其實並不算快。 在改革開放中期,一度成為了沿海最窮的省份,直到本世紀初經濟才開始有所起色。

而近二十年,又是台灣經濟下滑最嚴重的二十年,福建作為台海問題的前沿省份,經濟上的「戰略意義」也不少,什麼意思呢?就是只要兩岸長期保持相安無事的狀態,福建的發展情況就不會太差,所以福建的經濟也更像規划下的「經濟」,總是保持在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

從1997年的產業結構變化→扶持廈門崛起→將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

這一系列的舉措,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成:經濟要發展,但是要把握好節奏發展,不可能像廣東趕上改革開放的東風就一躍而上,但是也不能太落後。總得來說,就是經濟要發展,但是也不能放手去博。

除了上面提到的政治原因,其實福建之於台灣也很難像廣東之於香港一樣,兩個地區的距離,其實還是硬傷,福建跟台灣的距離其實很遠,除非將來建設連接台灣和福建的海底隧道、通高鐵,「物理」距離要是能夠打通,對於福建來說或許就是二次騰飛的開始,福建也有很大潛力成為「第二個廣東」。

推薦閱讀:

從馬拉松到鐵三,一個月速成Ironman鐵人:廈門 Ironman 70.3 紀實
要怎樣才能考上廈門大學?
廈航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你為什麼離開廈門?
廈門BRT人工安檢,需開包檢查,不然不讓入站,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TAG:厦门 | 福州 | 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