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書院過後

從傳播學角度分析豫章書院事件

近日,一個堪比翻版「楊永信」的南昌豫章書院,被學生在網路上口誅筆伐,引發了輿論廣泛關注。

據媒體報道,經南昌市青山湖區多部門聯合調查,網貼反映的南昌市豫章書院存在有罰站、打戒尺、打龍鞭等行為和相關制度屬實。輿論壓力之下,11月2日,南昌豫章書院申請終止辦學、註銷辦學資質,目前這一申請已經被核准。

據介紹,在豫章書院,新生入學後,都會直接進入「煩悶室」,在沒有窗戶的小屋子裡,學生足不出戶,一日三餐由工作人員送進去,關足7天才能放出來。從「煩悶室」出來後,學生每天五點半就要起床、晨讀、吃飯學習和訓練。此外,豫章書院還有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改造」體系:國學教育、體力勞動、犯罪體罰,甚至還有一套類似古代監察的管理方法。不服從管教可能會招來戒尺,而談戀愛、男女交流、打架、鬧自殺、抽煙等屬於大錯,會受到由鋼筋製作成的「龍鞭」的鞭打。而且,學校還存在連坐與告密制度。一名學生介紹,一男孩子跟一女孩子談戀愛被發現了,就罰所有知情者圍著兩個籃球場蛙跳,每天蛙跳三十圈,除非告密才能停止。

這家書院被揭發在眾目睽睽之下,是由知乎平台上一位有影響力有粉絲的用戶的一篇《中國到底還有多少楊永信》。文章一經發出便迅速引發了熱烈討論和關注。繼而人們討論的平台從知乎轉戰到了微博。一開始,只是各個自媒體和網路大眾的討論和關注,最終官方媒介人民日報才發表了評論。10月26日被揭發到11月2日豫章書院申請註銷,11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微博將豫章書院定義為違法組織。輿論壓力下,處理結果是如此之快。然而早在今年6月份就有人反映豫章書院虐待學生,當地教育局還對此闢謠,如今卻又承認了該書院為違法組織,可見當時根本沒有用心調查。因為政府部門監管力度的缺失造成了如此惡劣的事件,數以千計的學生被虐待體罰為了成為家長所謂的「好學生」,多少人經歷過後心理出現了問題。如今卻只能靠媒體才能發聲才能促進對豫章書院的查處。

據報道,依據該校2014年的收費標準第一年的收費為44550元,第二年30050元,第三年25550元,而一名學生稱,「花費遠不止這個數」,其半年的學雜費就高達31650元。儘管學費如此高昂,但把孩子送進去的家長大有人在。而且,即便這些恐怖教育手段已經曝光,並因此要關門解散學生的時候,仍然有家長扯橫幅聚集在書院前懇求不要關門,對此書院表達支持。而從山東楊永信電擊療法戒網癮打而不倒來看,這類學校的生存土壤是如此之深厚。由此可見,我們的家長是多麼的愚昧無知!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做出來的卻是傷害孩子的事情。

在家長看來沉迷遊戲、早戀、叛逆就是「問題少年」,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在互聯網開始發展後,媒介大環境的渲染下,人們對沉迷於遊戲的「問題少年」形成了刻板的偏見。媒介多次對網路成癮問題負面的報道,在人們心中形成了網路成癮似乎無法解決只能依靠暴力手段才可以解決。我們很少擔心看書成癮、看報成癮、看戲成癮,但是卻在電影產生後就不斷地對電影、漫畫、電視、互聯網等的「上癮」現象擔憂,這裡面既有著印刷文化對視覺文化、電子媒介文化的偏見,同時也有家長和教育部門為了逃避責任和降低認知不協調等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媒體大量報道少數非隨機的奇聞異事,容易以偏概全地讓公眾產生錯誤的現象。有不少報道發現犯罪青少年因為上網或玩電子遊戲而越軌,就得出互聯網會導致青少年犯罪。這種混淆因果的邏輯就像人因為要吃飯而導致犯罪,從而推導出吃飯會導致人犯罪一樣荒謬。然而卻有一大部分家長相信了這樣的邏輯,從而將自己的孩子親手送進了「楊永信們」的手中,卻從沒有思考過是否是因為家長對孩子教育或關愛的缺失導致了孩子的沉迷網路、叛逆等問題。

在豫章書院待了9個月後,性格更加偏激、孤僻、不愛說話的王明明說,「如果當時我的母親是選擇多陪我關心我,而不是把我送去這麼一個籠子里,我的人生會是另一種景緻」。這無疑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經過豫章書院幾個月時間的恐怖教育,也許有些孩子確實能被「改造成功」,不再沉迷遊戲,不早戀也不叛逆了,但這長達幾個月的身心折磨,又給他們造成怎麼的創傷,留給多少難以消除的心理陰影?

豫章書院的恐怖教育方式引發了輿論的批評和憤怒。但是從2014年豫章書院修身學校開始辦學開始,這些「教育」手段就已經存在。豫章書院修身學校的前身是一家戒網癮的特訓學校——「南昌龍悔心理教育專修學校」,這些「教育」手段想必也是傳承自「龍悔學校」。如果沒有受害者的網路爆料,如果不是前員工出於良心不安的揭露,這種恐怖教育恐怕還將生機勃勃的大放光彩、席捲更多錢財。而監管的力量又在哪裡呢?據該書院官網上信息記載,南昌市前市長是該書院的名譽校長,還有位教育督學也是與該書院有關係。甚至於,在該事件剛被揭露沒有形成廣泛的輿論影響的時候,這件事情的曝光人還受到了豫章書院方面的威脅!

在該事件中人們憤怒於該書院的恐怖教育方式,憤怒於家長們的不負責任,憤怒於官方政府的監管不力。青少年即便還沒有成人,但也從來不是家長的私人物品,不可以也不應該不顧孩子的意願直接將孩子綁進去所謂為的「改造書院」。

在這件事情中,我們應該反思的幾個問題:父母輩的價值觀問題;青少年的教育問題;教育機構的資質監管問題;社會對「問題少年」的刻板偏見。如今越來越多的事件是現在網上形成了輿論才促進了事情的解決,明明求助官方就應該解決的問題,卻演變成大眾輿論關注後才會解決,沒人關心的時候就任由胡作非為,這是我們應該思考並加以反思的。

推薦閱讀:

十八歲以下禁看的東西過了十八歲生日第二天就能看嗎?
作為姐姐 對小自己七歲的弟弟進行性教育該怎麼說? 我弟弟14歲
第一節 管理投資核心理論
第五節 電子學習步進模式--電流保護的應用

TAG:豫章书院事件 | 青少年教育 | 社会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