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湯圓?冬至日該吃點啥?
今天是冬至,不放假,也沒有太多的節俗活動。實際上,許多人可能已經不再把冬至視作一個節日了。
作為一個節日,冬至已經經歷了接近六百年的衰退,然而衰而不亡,冬至還是人類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節日之一。
冬至之古,可能是我們所熟悉節日里的元老。我們比較熟悉的傳統節日中,春節來自古老的夏曆,元宵最後定型和風流天子唐明皇有關,清明要遲到宋朝,端午、七夕、重陽形成都可以追溯到兩漢。和其他節日或多或少存在來源上的爭議有區別,冬至是純然來自天象的節日,是來自人類文明蒙昧之初的聖日。
人類以冬至作為節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河流域文明誕生之初,不能說不古老了。正因為冬至作為天象日的特性,在世界範圍內作為節日而廣泛存在。比如說,有一個我們今天很熟悉的節日也是脫胎自冬至,那就是西方人的聖誕節。
聖誕節之所以在這個日子,當然不是因為耶穌真的生於12月25日,而是來自於古老的密特拉崇拜,也就是羅馬人的太陽日,當然更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冬至日,是純然的天文崇拜。
在中國這個文明古國,作為一種天象節點,冬至這兩個字在歷史上最為我們所耳熟能詳的,就是冬至日對日影的觀測。對這種觀測已知的最古老記載,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商甲骨。
《殷墟花園庄東地甲骨》第290片,保留了一則「自今三旬又(有)至南」,商王反覆諮詢冬至的時間,似乎在籌備祭祀的卜文。此後,歷朝歷代,中國人不斷都留下在冬至日觀測日影,完善曆法的記載。最著名的例子,比如周公「測天量地定洛陽為天下之中」,而張衡,祖沖之,僧一行,郭守敬等歷代知名天文學者都先後測定過冬至日影,以此來修訂曆法。
在中國,古代曆法,特別是新舊曆法的更迭,往往也象徵政權神聖性的確立。曆法象徵的是對時間的掌握,就像古老歐洲的教會熱衷於建造大鐘樓一樣,二者的本質實際上是相同的。
而說到冬至作為一個節日的衰退,這一點也是非常有趣的。
中國的冬至,是少有的能說出明確時間節點的節日。冬至一直到明朝前期都是朝野的一件大事,清朝人寫的《清嘉錄》里,也有一句經常被人來形容冬至的話,叫「冬至大如年」。到清朝的時候,這也許已經僅僅是江南風俗了,但在明朝及以前,確實是舉國都如此重視冬至的。
比如魏晉時的冬至日朝賀,就是僅次於正月大朝賀的重要日子,被稱為亞朝。宋人以冬至為大三節,甚至直接說「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冬至之盛千年不衰,而冬至日的戛然而止,和明朝歷史上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有關。
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是一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事情。一個中原正統王朝在上升期出現了整個統治系統從皇帝到勛貴文武幾乎被一網打盡,中央直屬的野戰主力一夕覆滅的慘劇。如果不是于謙力挽狂瀾,也許明朝就要做第二個南宋了。即使今天,關於土木堡的種種爭論也沒有停止過。比如英宗究竟要幹什麼,為什麼英宗的大軍會自陷死地,著名的宦官王振到底扮演了何種角色以至於英宗本人日後的說法和明史的說法完全無法對應,甚至他被護衛將軍樊忠高呼除天下害以木槌擊殺的死亡也許都只是一個編造的故事……
土木堡極大改變了明王朝的走向,而這場對明朝不亞於彗星撞地球的驚天之變,在節俗上的直接反應就是以監國臨危受命的景泰帝斷絕了冬至朝賀的傳統。
明朝人葉盛親歷了這段天翻地覆的歷史時刻,留下了第一手記錄。
「初,京都最重冬年節賀禮,不問貴賤,奔走往來者數日,家置一冊,題名滿幅。己已之變,此禮頓廢。
景泰二年冬至節,禮部請朝賀上皇於東上門,詔免賀。舊凡遇節,鴻臚、尚寶、中書、六科直廬相接者,朝下即交相稱賀。 是日,予親見鴻臚佐貳邀大興楊公協走賀,公曰 : 『太上爺爺不得一見,尚誰賀耶? 』聞京都賀禮,至今寥寥,不復昔比 。」
自此之後,冬至舊典雖然在朝儀中還繼續存在,但民間關於冬至互賀的風尚就此止息,冬至之衰由此而來。
應該說,景泰帝至少在冬至一事上有失帝王風度。大喪亂之後,應當鎮之以靜,甚至僅僅是為了粉飾太平,也應當強做鎮靜。景泰停朝賀,使得當時整個京師,乃至明朝的整個官僚系統都處於惶惶不可終日,欲強做太平而不能的震撼之中。
這,就是冬至由由盛至衰的背景,即使時間已經過去了六百年,我們仍然還能從史冊中感受到那種山呼海嘯一般的震動。
以明為界,冬至的節俗有了明顯的變化。
冬至以唐宋為盛
「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辧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以著名的《夢華錄》的說法最為直接,冬至在明代之前就是春節的一次預演,其節俗,祭祀,聚會,遊行,乃至更衣換帽,彼此祝賀,都與我們今天依舊熟悉的春節習俗一般無二。
而到了明朝景泰之後,冬至逐步走向衰退。直到今天,我們的冬至節俗,僅余飲食風俗和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的祭祀包括掃墓的風俗。
說到冬至日,就很難不說到食物,今天最大的話題據說就是餃子和湯圓誰是正統。而這,恐怕就要從冬至節令食物的寓意說起了。
一本非常有趣的古籍曾經提到過冬至食物的寓意。這本古籍的有趣之處在於,它是中國唯一一部由宦官寫作的作品——當然這裡不是指太史公,他不算宦官。明朝內監劉若愚寫了《酌中志》,雖然他本意是記錄宮中特別是崇禎前後的宦官鬥爭並為自己辯白,但同時卻保留了明宮宦官生活的珍貴資料和明朝宮廷生活的直接記錄。
《酌中志》談及冬至日,特別提到明宮中此日要吃的食物包括:腌制的豬蹄尾,鵝脆掌,羊肉包,扁肉,餛飩,尤其是特別重視冬筍,不惜高價購買。
而這些時令食物,尤其是冬筍,就是取的陽生之意。
那麼什麼是陽生呢,不妨先說說古人在冬至的另一個標準活動,九九消寒圖。從這天開始,上至帝後,下至大觀園的主子丫鬟們,人人都開始填九九消寒圖。消寒圖的式樣眾多,有書畫等不同,很多地方是用九瓣梅花,每天一瓣,待塗滿九朵,就是春暖花開之日。消寒圖的形制還有很多,比如著名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字,一日一畫。
如果結合消寒圖來看,這裡的陽生按照現代人的角度可以簡單解釋為把體內的陽氣調動起來,抗衡冬日的寒意。
說到時令食物,《酌中志》說是餛飩,既不是水餃也不是湯圓,但這恰恰是古代漢語麻煩的地方——我是非常贊同現代漢語,白話取代文言的,文言的一詞多義是很常見的,當然還有通假,這些都在細部上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問題。
即使在明朝人已經分得清,餛飩,餃子,扁食,湯圓四種食物的情況下,你也很難說明白,一個讀書人說的餛飩到底是什麼,無法確定這裡是不是套用古稱來當做一個泛指。
餃子和餛飩於古人來說,應該是不分家的。《顏氏家訓》說天下通食,形如偃月的餛飩,很多人認為可能就是餃子,但是今天沙縣扁食其實也是類似的形狀。
唐朝人有了比較明確的角子,也就是餃子的概念。從考古來說,成都出土的魏晉的庖廚俑里就有形似餃子的東西,山東滕州春秋薛國墓地據說出土過類似餃子形態的食物殘留。
張仲景做水餃的傳說,應當僅僅是傳說而已。當然這個傳說表現的確實是冬至日吃節令食物的本意,滋補身體,抵禦嚴寒。
直到清朝人的《燕京歲時記》記述冬至節俗,也是食餛飩和繪九九消寒圖。北方人此時所重的,似乎是餛飩而不是水餃,至少清代人水餃和餛飩是分的比較清楚的。
今天說北方吃水餃恐怕是從餛飩繼承而來,水餃的地位在清代是上升的,取代餛飩成為麵食中的領軍人物,所謂好吃不過餃子。比較可以肯定的是劉若愚是知道湯圓的,他所說的餛飩應該是不包括湯圓
。因為他在元宵節就是吃元宵的,而且特別交代做法,正是我們今天說的湯圓,並說這在南方叫湯圓,看來明朝就有南北方元宵和湯圓的定義不一樣的問題了。我們一般所說的湯圓也就是宋人所說的圓子,這種食物大致出現在宋朝,分有餡和實心兩種,其前身可能是唐朝人的油?,一種內有餡的圓滾滾的油炸麵食。最早說冬至湯圓的,就是之前我引述的《清嘉錄》記錄的蘇州風俗,正是宋人所說的浮元子,種類也是實心與帶餡兩種。
實際上說南方在冬至吃湯圓本身就是一個不完整的說法,是因為許多地區元宵和湯圓不分。而實際上南方人在冬至實際上是既吃元宵也吃湯圓的,比如在閩台地區。
在南方很多地方這是兩種不同食物,元宵是糯米製成的如水餃狀,而湯圓也就是劉若愚所說的糯米細面滾成圓滾滾的球狀食物。比如福州地區,冬至就是吃元宵,而當晚祭祀過後吃實心糯米丸子,也就是湯圓的一種,這種實心丸子既有和肉菜等作料一起如面一般煮食的,也有煮成甜食加紅糖做成珍珠丸子的。
冬至的時令食物,實際上涉及了四種東西——餛飩,湯圓,元宵,水餃。吃水餃和吃湯圓與元宵兩種過法出現的時間恐怕都差不多,談不上誰比較正統,但其實寓意都是一樣的,就是《燕京歲時記》里說的,取咬破混沌,一陽初動之意。看上去餛飩更合混沌之名,更有彩頭,但是圓滾滾的湯圓似乎比餛飩更有形有如雞卵,形似混沌的意思。不過無論是水餃還是湯圓,也包括元宵,只要是帶餡的就行。
而在某些地區,冬至前後的習俗其實和明朝人一樣,人們都特別重視冬筍。這時正好是冬筍上市,本身有個嘗鮮的意味,又和節令,難免身價倍增。
說到這裡,特別是說到元宵,冬至的一些食物還可以額外談談。閩台的冬至舊俗明顯和《清嘉錄》提到的南方習俗有關,不但冬至吃元宵,吃實心湯圓,而且會把糯米面做出豬、豬食槽、寶塔、元寶等形狀盛在紅漆托盤中對灶神進行祭拜以祈求財富。
要說最好吃的,恐怕是頭腦湯,也就是一種滋味濃厚的羊肉湯。一般我們說頭腦湯,就會想起太原名小吃傳說中,抗清義士名醫傅青主所發明的八珍頭腦湯。大塊的肥羊肉,加上燉得軟糯的山藥倒上,黃酒、配料里還有酒糟和黃芪,取頭腦湯據說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的意思。吃多了八珍頭腦湯,抗清義士們的身體想來都是棒棒的,大冬天裡來上一碗絕對可以鏖戰寒冬。
但其實頭腦湯可能在宋元就出現了,傅青主應該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以改良而已。中國古人特別推崇吃羊肉,認為羊肉溫補味美,是肉中的上品。冬至日,陽道始長,也恰和三陽開泰,吃羊肉為漫長的數九寒冬做準備再美好不過了。吃不上頭腦湯的朋友,冬至如果是吃水餃的話,似乎以羊肉餡為佳。湯圓由於是南方食物,更兼甜食為住,縱有鹹湯圓始終不曾見到有羊肉餡的,不無遺憾。
當然,無論吃水餃還是吃湯圓,都隱隱帶有家人聚會的意思,這和冬至原有的祭祖還有一些地方依舊保留的掃墓的習俗是呼應的。
但今天的社會步履匆匆,大家庭日益走向小家庭,這樣的氣氛終究是淡了。但至少今天也要吃得飽飽的,暖暖和和的。年關將至,百事繁忙,在數九寒冬里奔波終究要有個好身體。若是有興緻,不妨也學古人做個消寒圖
「淡墨空鉤寫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頭滿,便是春風入戶時」。
——————————
本文作者:北朝論壇 @劉夢龍
本文編輯:團中央知乎團隊 大公無司
推薦閱讀:
※拉薩茶館書:布達拉宮山洞裡的茶館和尼姑寺里的茶館
※西周的九鼎為什麼放洛陽?
※有哪些網站有介紹華人華僑在全球各國的生活狀況?
※魯迅「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妙在哪裡?
※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名在當地語言中各有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