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中國人應不應該過聖誕節? 文/劉宇凡

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幾年來此話題頗多,有的人認為應該過,而且要用我們自己的方式過聖誕,為自己放鬆找一個借口,讓聖誕節融入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種尋找快樂的方式吧。

而有的人認為不應該過,自己又不是西方人,中國有自己的節日,為什麼非要過西方的節日呢?每個國家都有它自己的習俗,這樣才有一個國家的特色。弄不懂為什麼有些人任何東西都要學老外?為什麼要崇洋媚外?難道外國的月亮就格外圓嗎?有爭議就必有糾紛,有糾紛就必有來由。

我就延伸這個話題,談談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先聲明,我是不過聖誕節的,因為中國沒有聖誕這個節日,自家的節日都過不過來的,哪還有閑情去過別人家的節日。當然不是說過了聖誕節就不是中國人,這只是個人的行為與「傳統潮流」而已。

聖誕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

我只知道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如今是變成了宗教和西方傳統文化的混合體。其他不想多述。

近年來我們國人生活壓力大,別說過節了,就連過年都差不多快要沒時間了。要麼說沒假期,要麼說一票難求,要麼說沒錢。回想這幾年的節氣,中國確實是比以往重視了自家節日了,但卻沒有重視起節日氣氛,導致國人為了氣氛而眷戀著國外的節日。比如什麼西方情人節,聖誕節。

為什麼大家會戀上國外的節日?

我思考後說說自己的三個觀點,

1、新時代的驅動下,人們熱衷於追求新鮮事物,唱神曲,奔潮流,尤其是90後引領之下,不拘束於傳統,甚至是反傳統的90後思想,導致市場大熱。

2、 中國傳統節日多,習俗多又複雜,在煩憂的國度里尋求簡單的節日確實是有點兒難,而恰恰國外的熱門節日簡單粗暴,已經漸漸失去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國民們,再加上被商家引誘、「烏合之眾」的推動下,大家的思想就形成了「反正是節日,過誰的不是一樣過。」「省時省力省人情」的國外節日就這樣風靡中國了。

3、與此同時,由於教育的缺失,對傳統文化的引導少之又少,「一己私利」過重,把儒家思想該要的不要,不該要的倒是展現的淋漓盡致。導致全民喪失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

當國人過分戀上國外節日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想像一下街邊的景象了。街頭張燈掛采,處處赫然寫著「聖誕節快樂」什麼聖誕帽、聖誕服、聖誕禮物、聖誕飾品,人與人之間互道著聖誕快樂,哇,這樣的景象真是洋溢著一片祥和與快樂啊。而當我們的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等傳統的大節,街邊也有傳統節日的氣息,但是卻總是少了那麼一點味道。為什麼呢?因為國人不熱衷傳統節日了,導致商家錢少賺了,再導致政府稅少收了,最終導致冷冷清清,而人與人之間的問候都放在社交平台上了,微信上道一聲「節日快樂」,成了傳統節日最大的看點和悲哀。

外來節日的步步緊逼、傳統節日的節節退讓,這已經是一個讓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象。而現在許多人,只想過西方情人節與聖誕節而不想過什麼端午節、冬至節,只知道聖誕老人而不再過問屈原,這也已經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無奈現象。

四反教育中有一條叫反滲透,聖誕節已經入侵國人的心智了,已經滲透到國人的內心了,對於這些國外的節日該不該反?如何反?這是一個問題,是不是做出了反的行動就等於滲透了?這又是一個問題。好吧,直接下一個問題!

讓我們都來想一想?是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重要還是國外的節日重要?

對於商家而言無非就是想賺錢,至於哪個節日重要,貌似不太關心。

對於年輕朋友而言就是想找個節日好好休息或找借口揮霍或聚會或旅遊等等。

對於我們的父輩、祖輩來說呢?必然是希望能夠傳承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

中國的每一個節日都有著它的深遠意義,並且這些都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節日。我們為何要淡化它?我們為何不去珍惜它?為何要沉浸在一個不屬於自己國度里的節日 「歌唱」?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的清楚。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我們是龍的傳人,世世代代都不應該遺忘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節日。(當然,有些不好的傳統文化和節日我們就應該剔除,就應該顛覆。)

許多公司非常喜歡傳播一些國外節日的氣息,對此,我們真的需要反思。

比如冬至節,這是一個僅次於除夕的大節,但是許多公司連毛都不拔一下,別說發節日金、節日禮物了,就是連一聲節日問候都沒有啊,更別談提前給我們下班回家過節了。而聖誕節的時候呢?不單給你們發蘋果,還搞聚會,更可氣的是還可以提前下班。我對這樣的公司簡直就是憤怒啊,自己的傳統節日不傳播,倒是把國外的節日傳播到每一個角落了。(節日關懷本身是好的,但能不能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傳統節日里,這不難做到吧?)

許多人說我們許多國人喜歡崇洋媚外,什麼叫崇洋媚外?崇拜外國的一切事物,向外國人獻媚。為此,我不完全贊同此觀點,中國人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很崇洋,媚外也不少,崇洋利大於弊,而媚外是弊大於利。在這裡我有必要解釋一下我對崇洋與媚外的不同見解。

「崇洋」:應解釋為崇尚國外具有遠大意義的事物與理念,並引進。

「媚外」:應解釋為盲目崇拜國外的不切實際的事物與理念,並宣揚。

「崇洋」的例子:把國外先進的技術,比如互聯網,引進國內,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因為我們本身沒有這個技術,而且這個技術對後人的發展與幫助非常大。比如國外哲學家的理念與教育方式。這就是「崇洋」。

「媚外」的例子:比如外國人節日,所謂的聖誕節。一,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理念與信仰,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節日,壓根就沒有聖誕此節,即聖誕節跟中國毫不相關。二,自己的傳統節日都已經被遺忘到不堪入目了,又何必興起外國的節氣?中國那麼多節日你不過,你偏要去過這種跟中國傳統毫無瓜葛、對國人毫無意義的節日。這就是「媚外」。

再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過聖誕節的?

1、靠節氣漲價才是商家的目的。

在中國流行起了聖誕節的風氣後,不知道何時起,蘋果成了最大的亮點。人人都說在聖誕節前的平安夜要吃蘋果,保平安,保健康。這是一種很扯淡的說法,我估計是商家搞出來的,因為當聖誕節來臨之時,蘋果明顯漲價了許多,而且與平安相關的物品,與聖誕有關的東西統統漲漲漲。

2、有些人喜歡偷換概念,找一些所謂的「信仰」。

也不知道是哪位聖人說的,聖誕節竟然跟蘋果扯上了關係。話說,外國人過聖誕節可沒有拿蘋果來說事,他們也許還不知道,平安夜吃了蘋果就能健康平安。所以有些人的「信仰」是很奇特的。

唉,這不就是典型的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嘛。

聖誕節個人覺得就是被商家過度棒紅了,在聖誕節即將來臨時,商家就已經用三十六計引起人們對這種節日的關注。特別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尤其是女孩子,聖誕節就好像是她們不可不過的節日,如果沒過就感覺掉了一塊肉一樣。而這些人群通常對自家的節日不溫不火,他們甚至可以不過春節,不過中秋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必須要反思,如果我們把自家的節日拋棄掉,融入洋節,我們的傳統文化何在?我們的思想何在?我們的理念何在?我們快樂的宣傳與過著聖誕節的時候,我們首先是不是應該好好的過好自己的傳統節日?

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在接軌新時代,容納大千世界,追求更多的潮流與文化,但我們時刻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我們身上肩負著的是弘揚與傳承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

對於外國節日,理應不主張,不宣傳,不弘揚的態度。國人應該清醒的意識到,只有把自家節日過好、傳承好,才花閑情去思考人家的節日,千萬別讓外國風把我們僅剩的傳統風都給吹走了。

最後引用一句黃永玉說的話:一方水土,養一方土匪。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代彈古箏的人很多,卻很少有人彈古琴?也很少能找到教古琴的學習班呢?
目前京劇越劇之類的我國的老劇種每年還會有多少新劇?
中國人曾經讀了一千年的假《尚書》,你還敢隨便讀經典嗎?
如何培養自己擁有一身正氣?比如看什麼書或者運動?
為什麼春秋時期那麼多傑出的思想家, 最終卻只有孔孟火了?

TAG:圣诞节 | 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