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器—毛衣

小時候,大概到了這個時間,已經穿上了媽媽織的毛衣。柔軟合身,在冬日裡,暖暖的。記憶中,媽媽每年夏天,都會把毛衣拆了,洗好,讓毛線在陽光下,變得蓬鬆一些。那時候,織毛衣似乎是一種時尚,鄰里好友間的女士們,湊在一起聊聊天,看看電視,手上總是不得閑,在兩三根毛衣簽子的穿梭中,一件當季流行款,便織好了。

毛線在中國出現,大概是在19世紀末了,最早毛線被稱作毛冷,「冷」是英文「line」的譯音。當時,毛線的顏色豐富、鮮艷,女孩子們都用來扎頭繩。最初編織毛衣的,是來華的外國人。到了20世紀初,像上海和天津這樣的沿海城市,織毛衣已經流行開來。在上海,很多專賣毛線的商店都有坐台的師傅,向買毛線的女性傳授毛衣編織技巧,慢慢的,織毛衣也成為很多女性的謀生手段。「打一手好毛衣」也逐漸成為讚賞一位女士心靈手巧的褒獎話。

現如今,自己家織毛衣的情景已經很少了,大多人會選擇去購買工業化生產的毛衣。其實,在玲琅滿目的毛衣花型和圖案里,隱藏著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力的三大毛衣種類:根西毛衣、費爾島毛衣、阿蘭毛衣。

Guernsey「根西毛衣」

根西毛衣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5世紀,其名稱來源於英吉利海峽上的英屬小島根西島,最早是為漁夫和水手設計的毛衣,高領,周身無縫合線,組織緊實、耐勞堅固,能夠抵禦海風和海水的侵蝕。色彩多以耐髒的藏青素色為主,質樸實用。

FairIsle「費爾島毛衣」

費爾島毛衣的色彩豐富,對比強烈,製作精美。一般由三種以上顏色編織形成。色彩和線條的變化,構成了豐富的圖形,既有簡單的幾何形組合,如交叉的十字和菱形等,也有自然題材的圖案,如蕨類的葉子、馴鹿等。

Aran「阿蘭毛衣」

出生於阿蘭島的瑪格雷特·狄萊茵女士,以根西毛衣做為藍本,加入了更多獨特的針法,設計製作了以經典白色為主的阿蘭毛衣。變化豐富的花型,包含了諸多信息,甚至每一個氏族都會有自己傳承的圖案。「絞花」是漁民一種願望的描繪,期望海上作業豐收。「菱形」則是反映小島嶼地域特點,象徵著對成功和財富的美好願望。「半菱形」,通常代表著島上扭曲的懸崖路徑。

午後,閑坐在窗下,陽光透了過來,傍邊的小貓,懶懶的卧著,一團絨線,兩根織針,線團隨著織針的飛快穿梭,慢慢地,規律轉動著……這樣的場景,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舒適、嫻靜。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易中天被大四學生懟其"刷存在感"一事?
行為藝術,我們該如何去看懂他們
你觀察到哪些紛繁的生活場景現象背後嚴謹的規律?
中國有哪些傳統陋習?
你有哪些鍾愛一生的字、詞、句、段?

TAG:文化 | 设计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