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的標誌,就是覺得父母的話越來越有道理了

1.

莫言寫過一篇很妙的文章,《從心所欲不逾矩》。文章里說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小時候,莫言的父親經常告誡幾個孩子:一定要把字寫好!因為,人的出身相貌都是沒辦法的事。但字寫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莫言的父親鼓勵孩子們說: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學苦練,就一定能把字寫好。

這麼抽象的人生大道理,孩子們不一定能聽得懂。莫言的父親預感到了,並有所準備。為了說服孩子們,他舉了許多例子。其中一個例子說的是,莫家的一位先祖。我們姑且叫他老莫。

老莫生在清朝,有一天他去參加縣太爺舉辦的聚會,因為衣服破舊,當場被其他鄉紳們看不起。那時,他人到中年。喝了幾杯之後,縣太爺讓大家賦詩寫字助興。鄉紳們一番客套退讓之後,紛紛踴躍獻技。老莫在一旁冷笑。

有人注意到了老莫的不屑之後,趕緊給縣太爺遞眼色。後來,人們看到這樣一個場面:老莫甩掉破棉襖,光著膀子抓著筆,蘸飽了墨水,直接在白粉牆上盡情揮灑,而不是往紙上寫。字好,詞也好。於是,眾人再看老莫的眼神都變了。隨後,老莫被縣太爺請到了上席。

又有一年,老莫去青州,為一個大戶人家寫匾。東家招待不周,老莫心中鬱悶。只寫了三個字,剩下一個字沒寫完,他說手腕的病犯了,不能握筆,然後騎驢回家了。

東家很是氣惱,但看著老莫寫下的三個字,的確非比尋常,只能忍氣吞聲,抽個時間準備厚禮再去請老莫。老莫推卻禮物好幾次,終於答應把剩下的那個字寫完。東家請老莫上車,準備回青州。老莫說,「上什麼車?」東家說,「去寫那個字啊。」老莫笑道,「寫個字,何必跑那麼遠。」

說完,老莫從炕席下面抽出一片紙,用一塊破瓦片磨了一點兒墨,從牆角撿來一直禿筆,隨手就把那字寫好了。東家面露疑色,老莫看到了說道,「拿回去貼上吧,如果有絲毫差錯,我從今往後就不寫字了。」

東家拿著字回青州之後,沒再返回來找老莫。因為,那字跟早已寫好的那三個字,風韻、氣勢、大小如出一轍,跟一氣呵成沒什麼兩樣。

莫言兄弟幾人聽這個故事聽呆了:這怎麼可能?

莫言的父親說,「他已經把手『靠』死了!」

「靠」是莫言家鄉的土語,意思是,經過長期訓練,手上已經有了足夠的感覺。就像孔夫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

莫言說:儘管我沒能在書法方面下功夫,但通過我父親這種講故事式的教育,還是使我從小就對書法多了一些興趣,對能寫出一手好字的人自然也格外地尊敬和羨慕。

讀過這個故事,我對「從心所欲不逾矩」又有了新的理解:通過長期的練習,書法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不論是在紙上還是牆壁上,抑或是隔著遠距離補寫,都能夠駕輕就熟、舉重若輕,是「從心所欲」。身具傲骨,貧賤不移,面對鄉紳大戶不折節彎腰,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是「不逾矩」。

莫言讀書無數,閱人無數,文中有一句話對父親的教導做了補充: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我父親的話不一定正確。因為,一個沒有藝術天分的人,無論如何努力,也成不了書法家。但即便是沒有任何藝術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會把字寫得好看一些。而只要字寫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我想,莫言先生的父親是不會責怪他沒有練字的。他說的道理在莫言的小說里都得到了體現,只需去掉兩個並無大礙的字就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實了:

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學苦練,就一定能(把字)寫好。

老莫寫字的故事,適合所有的父母講給孩子聽。

2.

莫言的文章勾起了我的回憶。

小時候,父親也跟我說過練字的事兒。有時候在家裡說到寫作業工整,父親會說起,最近跟誰下棋,看見那人在沙地上用木棍寫字,寫得好。如果用筆寫,不知道會好到何種程度。

小學四年級,我無意之中在同學家裡遇到一本書法字帖,拿回家裡照著寫。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被我爸發現之後,他逼著我練字,每天必須要寫5頁。我當時非常反感。明明是我主動要練字的,本來是樂趣,卻變成了苦役。

這種反感沒表現出來,因為壓力懼怕壓倒了反感。只要我媽說一句,「你爸快要下班回來了。」我不管玩耍的多麼起勁兒,多麼著迷,必定趕緊回到桌邊,即便沒寫完,也要進入練字狀態。

父親不但要求數量,而且對質量也是有要求的。譬如說,他會指出我的哪個筆畫跟字帖裡面的像,哪些筆畫不像。我爸不是書法家,我當時奇怪的是,他每次指出的,都是對的。他如此要求的一個直接效果就是,以我小學四年級的年齡,經常力透紙背——在紙上戳個窟窿。因為,太認真,太想寫好,用力過猛。

這個苦役大概只持續了一個學期,半年左右,我在學校的硬筆書法比賽里就獲得第一名了。好多年後,我算了一下,每天一兩百字,總共也就練了一兩萬字。那以後,我偶爾會想起,我爸在指點我的時候,時不時會說一句話,「人這種東西,學什麼有什麼。」

練字有了興趣,成了習慣之後,父親就不再管我練字了。我甚至會約同學到街上買字帖。後來還專門練了軟筆書法。讀高中之後,學習壓力大了,練字的時間越來越少。後來大學讀的理工科,再也沒有專門練字了。時間更多的用來做研究。我的字,也只停留在過得去,考試的時候絕不會因為書寫扣分的程度。

小時候練字的故事我一直記得,就像是昨天的事情。許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深入琢磨其中的道理,尤其是父親那句話的深意——「人這種東西,學什麼有什麼。」比如,小學有數學競賽,各種級別的,我從來沒拿過名次,用我們班主任的話來說,「又給我考砸鍋了」。

這事兒我沒敢告訴我爸。現在後悔了,老師沒跟我講這個道理,但如果是父親知道這事兒,他肯定會重複那句話,「人這種東西,學什麼有什麼」。不但如此,他定會故技重施,像要求我練字那樣練數學。

我不敢說我那時搞數學競賽一定能拿第一名,畢竟,誰能保證呢?但是,一番折騰之後,成績一定是可以過得去的,而且能力必定大增。我後來在北大做的就是數學學院的博士後。

假如當年父親如同對待寫字一樣,磨一磨我,說不定我在數學方面入門的會更早,也說不定能早一些擅長數學,並因為擅長而產生興趣。即便我沒有數學這方面的天賦,也不會有多大損失。

可惜,這些道理都是我很久很久之後才能理解和贊同的。

那時,我已經把「人這種東西,學什麼有什麼」當做人生第一性原理來對待。

3.

有一年春節期間,發小阿超到我家聊天。我把茶沏好,兩人坐在沙發上打開了話匣子。每年這個時節都是一次長談,以彌補電話和微信交流的不足。阿超比我大兩歲,從小到大,他始終是最愛跟我抬杠的那個人。

聊著聊著,阿超跟我感嘆:人怎麼才算長大了呢?有一次我聽說,人長大的標誌就是覺得父母說的話越來越有道理了。我覺得對。

阿超說完,我一拍大腿(拍的是他的大腿)說,「老兄,你怎麼不早跟我說呢」。

如果換做從前,我肯定跟他辯論起來。我會說,古往今來那麼多學問家,那麼多被奉為聖人、神人的話,都不一定是有道理的,甚至有些話後來被證明是荒唐的。古往今來的科學理論,哪個說法後來沒有被證明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是錯誤的。再說了,這世界上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父母……

而我那時,已經不這麼想了。我的確認為,父母的話無論如何都是有道理的。此情此景,他們那樣說,以那樣的語氣說,都必定有其中的道理。

有人說,「長大的標誌是發現原來父母說的都是錯的」。即便有錯,哪能都是錯的呢?

有人說,「那要看是什麼樣的父母,自私無知的父母還是算了吧。」即便如此,「自私無知」的背後也有不得已的道理,環境的道理。如果有人曾因為父母的「自私無知」受到傷害,乃至深深的傷害,那麼,如果能看出這「自私無知」背後的可憐之處——哪怕一絲一毫,受到的傷害,以及彼此的傷害,可能都會更小一些吧。

我時不時也覺得老人家說話啰嗦。可是,誰喜歡啰嗦呢?誰喜歡同一句話,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呢。尤其是明知道你不愛聽的時候,依然重複。除非,不斷重複的那些話,無比重要。

而無比重要的話背後,還有無比寶貴的東西。那是很難在其它地方,其他人那裡能夠感受得到的。

核聚: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核聚:關於考研,請問學長學姐有什麼對後來考研人的建議?或者說是忠告?

核聚: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核聚:情商低的人如何提高情商?


推薦閱讀:

熱愛足球卻總是踢不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不說髒話的人聽到別人說髒話是什麼感覺?
火鍋先生潑湯等類似事件中,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人」是怎樣的心態?
于飛心理:創立的綜合正心療法
我都氣急敗壞了,他卻冷漠得像個冷血動物

TAG:个人成长 | 心理 | 高效学习 |